首页 理论教育 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过剩人口

时间:2022-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产生这种影响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资本的有机构成及其在积累过程中的变化。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所造成的后果是:个别资本总额迅速增大,生产规模扩大,有机构成迅速提高,从而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同时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所有这些,更增加了过剩的劳动人口。此外,还有处于相对过剩人口最低层的需要救济的赤贫阶层。

4.2.1 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积累对于工人阶级的命运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产生这种影响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资本的有机构成及其在积累过程中的变化。

考察资本的构成,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从价值方面考察,资本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数量比例叫作资本的价值构成。 另一方面,从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形态去考察,不变资本表现为生产资料,可变资本表现为劳动力。 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所必需的劳动力数量之间的比例,叫作资本的技术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般来说,资本的价值构成是以资本的技术构成为基础并由技术构成决定的,并随着技术构成的变化而变化。 马克思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作资本的有机构成。

考察资本的有机构成,要从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统一的角度去考察,决不能单纯地以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作为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依据。 实际上,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总趋势,无论在工业还是在农业,都是不断提高的。 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现阶段,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下,一方面,由于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的革新,引起不变资本的迅速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在劳动力的构成中,高度熟练的劳动力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比重增大,从而使同样数量的劳动力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增加。 技术构成的这种变化,反映在资本价值构成上是不变资本的增加,可变资本的减少,因此,资本的有机构成必然提高。

4.2.2 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要以个别资本增大为前提,而个别资本的增大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来实现的。 所谓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而增大资本总额。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是直接联系着的,即各个单个资本随着各自扩大再生产的不断进行,剩余价值不断转化为资本,而使资本的规模越来越大。 所谓资本集中,是把若干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大资本。 资本集中不受个别资本量及剩余价值量的限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巨额资本,以满足生产急剧扩大对资本的需要。

知识拓展

资本集中的途径有两个:①竞争,“大鱼吃小鱼”,实力强大的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和处于破产边缘的资本;②信用,即通过和平的方式,把许多分散的中小资本联合成股份公司。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有明显的区别:第一,起点不同。 资本积聚先于资本集中。 第二,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直接联系,资本积聚要受原有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的限制,而资本集中和资本积累没有直接联系,不是依靠社会提供追加资本,而是把现有资本进行新的组合。 第三,资本积聚增大资本总量,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必然结果,而资本集中不增大资本总量,只是改变现有资本的分配,改变社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量的组合,是资本在多数人手中的丧失和在少数人手中的集中。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互为条件、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加强的。 它们所造成的后果是:个别资本总额迅速增大,生产规模扩大,有机构成迅速提高,从而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4.2.3 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就是相对于资本的需要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同时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

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是取决于总资本的大小,而是取决于可变资本部分的大小。 因此,随着资本的增大,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虽然会增加,但与总资本量相比,却是相对减少了。 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总资本中的原有部分过了一定时期会在技术提高的基础上更新,对劳动力的需求是绝对地减少了,从而产生机器排斥工人的现象;另一方面,总资本中的追加部分要吸收一定量的追加工人,但又只能按照比过去更低的比例来吸收,而且对工人需求的增加有一部分被原资本对工人的排斥所抵消了。

在资本对劳动力需求日益相对地、有时甚至是绝对地减少的同时,资本积累却造成劳动力的供给日益绝对地增加。 这是因为:①生产日益机械化和自动化,在技术上大大减轻了体力劳动的繁重程度,许多劳动操作也简单化了,这就可以大量使用妇女和儿童。 ②资本主义向农村扩张,使大批农民破产,变成劳动力的出卖者。 ③竞争导致许多中小企业主和手工业者破产,沦为雇佣工人。 所有这些,更增加了过剩的劳动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只是资本增值的工具。 工人之所以被吸收进生产过程是由于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发挥,能够给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否则,工人是不会被资本家所雇佣的。 因此,工人是被资本家吸收进来投入生产过程,还是被排斥在生产过程之外,只是取决于资本增值对劳动力的需求。 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资料同劳动者分离,劳动者创造的社会财富越多,生产效率越高,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越多,越使自己成为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同时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工人在半失业和全失业时期,都属于相对过剩人口,基本上有3种形式:第一种是流动的过剩人口,这是指暂时找不到工作,或是暂时从生产过程中被排挤出来失去工作的劳动者;第二种是潜在的过剩人口,主要指农业中的过剩人口;第三种是停滞的过剩人口,主要是指那些没有固定职业,依靠干杂活、打零工生活的劳动者。 此外,还有处于相对过剩人口最低层的需要救济的赤贫阶层。

拓展阅读

中国青年一代中的精英,不少聚集在北上广等大城市。 这些年有不少反映他们生存状态的报告文学、电影问世,“蚁族”成为他们很不喜欢的标签。 并非他们乐意留在这些城市挣扎求存,而是在中国的数百座城市中,几乎只有一线大城市才有较多的就业机会;二线城市的人就需要拼爹、拼家族关系了;三线城市与小城镇的生活状态,只能用“无所事事”与“绝望”两个词来形容。贾樟柯的电影《天注定》里对重庆沙坪坝与湖北宜昌的白描,就是当代中小城镇青年的生活状态。 于建嵘贴切地将中国那些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依然失业的青年称为“底层知识青年”。

在机会最多的北京工作与奋斗,几乎是中国青年一代的最高理想。2016年9月,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编著出版《中国式奋斗》一书,描绘了北京青年一代的生活状态。 这本书的出版源于2013年10月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启动的“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该调查历时一年半,共回收了10.8万份问卷,调查了22类青年群体,对6000多人进行了深度访谈。 根据此次调查问卷的结果,北京青年分成了5个区别明显的圈层。出生于北京的“原住型”户籍青年占比为31.5%;“迁入型”户籍青年占比为14.5%(有好的教育背景,在体制内单位工作);“门槛型”流动青年,多为在京居住8年以上,收入水平在整体青年平均收入水平线以上的青年群体,占比约7.1%,其中相当部分供职于新闻出版、媒体娱乐、非公科技企业、创业型企业等体制转轨型单位或其自身是自由职业者;“普通型”流动青年为收入水平在平均线以下的青年,占比为33.3%;“流动人口二代”,出生在北京或小时跟随父母到北京,占比为6.9%,是“已经北京化”,但又无法成为“完整北京人”的群体。

从全国各地进入北上广的青年当中,只有少数精英能进入体制内工作,大多数人只能在京漂流,其中少部分能力极强的精英青年,能在新闻出版、媒体娱乐、非公科技企业、创业型企业中谋职并获得较好待遇。 但这类职位只有北上广才能提供,尤其是兼具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因其资源集中,最具优势。 离开北上广这些机会之地,他们将无用武之地。 更多的青年只能苦苦挣扎于北上广社会的底层,在“蚁族”中淹留。 这些人有段时期曾因生活艰难而逃离北上广,但最终因家乡所在的二三线城市没有机会,又回流大城市,继续漂流。

所有发展中国家的首都与大城市,几乎都是该国青年的寻梦之地,只是这梦越来越现实,最后仅与就业有关。 中国的海归学成回国,不少人也只能低薪就业,几乎就是当代中国青年陷入无梦时代的缩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