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2014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大学2014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时间:2022-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新生心理指标进行分析,及时教育引导,促进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我校开展了2014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测评建档工作。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与讨论。具体如下:一、测试对象与方法1.测试对象:×××大学2014级全体新生。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新生心理指标进行分析,及时教育引导,促进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我校开展了2014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测评建档工作。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与讨论。具体如下:

一、测试对象与方法

1.测试对象:×××大学2014级全体新生。

2.测试目的:通过调研,分析、总结我校新生心理特点,为开展科学、规范、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

3.时间:2014年10月15日-12月12日。

4.测量工具:本次调查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

5.方式:采用心海心理测评系统,通过网络进行。

6.统计分析:根据教务处提供的数据,我校2014级本科生共计4079人,研究生1046人。截至12月12日下午5点,共计4055名本科学生完成了测评,除去外国留学生、休学等无法完成的学生外,所有本科学生都已完成;395名研究生完成了测评,完成率37.67%。

二、测试结果

1.总体情况

表1 新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从表1可以看出,大约有42.77%左右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方面的问题或困惑,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总分低于200分,单项因子分超过2的学生人数是37.53%,这些学生整体上看问题不严重,但是在某一方面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多数属于新环境适应过程中的常见心理问题。

2.SCL-90总分及各因子项目得分情况

表2 SCL-90量表总分及各因子项目得分情况

(注:SCL-90量表,常模指正常成人的平均分,个体得分若明显高于常模,则表明个体存在这一方面的心理问题。标准差表示的是数据的离散程度。标准差越大,表明数据分布得越分散,个体间的差异越大;标准差越小,表明数据分布得越集中,个体间的差异越小。)

从表2可以看出,对比常模,2014级新生的总均分接近常模;具体到各因子,在强迫、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上稍微高于常模。

3.对重要题目的回答情况

《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有三道题可以反映学生是否有自杀倾向,即第15题(“想结束自己的生命”)、第59题(“想到死亡的事情”)、第79题(“感到自己没有什么价值”)。学生对这三道题的回答情况详见表3、表4和表5。

表3 SCL-90第15题(“想结束自己的生命”)的频次分布

表4 SCL-90第59题(“想到死亡的事情”)的频次分布

表5 SCL-90第79题(“感到自己没有什么价值”)的频次分布

4.16PF各因子得分情况

表6 16PF量表各因子项目得分情况

(注:16PF量表各因子含义:乐群(A)、聪慧(B)、稳定(C)、恃强(E)、兴奋(F)、有恒(G)、敢为(H)、敏感(I)、怀疑(L)、幻想(M)、世故(N)、忧虑(O)、实验(Q1)、独立(Q2)、自律(Q3)、紧张(Q4))

从表6可以看出,2014级新生稳定(C)、恃强(E)、兴奋(F)、有恒(G)、敢为(H)、敏感(I)、幻想(M)、实验(Q1)、自律(Q3)、紧张(Q4)几个因子得分较高超过10分,他们具有情绪稳定、喜欢支配、轻松兴奋、有恒心负责任、敢为爱冒险、敏感、富于幻想、喜欢自由、自律、紧张等明显的人格特点。

5.近三年我校大一新生心态总体比较

表7 近三年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比较

从表7可以看出,近三年大一新生大约有42%-43%左右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方面的问题或困惑。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学生比例在6%以内,需要特别关注。

6.我校大一新生与国内其他高校SCL-90总分及各因子项目得分情况比较

表8 SCL-90量表总分及各因子项目得分情况比较

从表8可以看出,我校新生总体健康指标明显好于其他高校新生,特别是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等因子得分上。

三、讨论与建议

以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大一新生在强迫、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上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等因子得分上明显低于其他高校新生,近三年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比较稳定,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学生比例在6%以内。这种心理健康状况与新生整体的个性特质相吻合,他们热爱生活又很敏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又不喜约束,成就动机强但富于幻想,导致入学之初对于大学生活和学习的不适应,产生轻度心理适应问题,为帮助新生尽快摆脱不良因素引起的心理问题,尽早适应大学生学习生活,结合2014级新生心理测评结果,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一)网络平台,新型媒体教育

互联网、数字、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成为使用新媒体最广泛、最活跃的一个群体,电脑和手机成为学生获取资讯的最主要的媒介,QQ、陌陌、微博、微信、微视……越来越多的沟通方式正以最快的速度全方位的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之中,这也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途径。加强心理健康网络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在线的心理辅导、心理测评。我校建立心理健康微信公众平台,及时发布心理健康资讯,针对学生关注的心理问题或者社会热点问题及时评议,增强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辨别力。

(二)朋辈辅导,互帮互助学习

朋辈心理辅导由学生中经过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培训的学生对身边同学展开心灵关怀、支持理解以达到情绪疏导的目的,简单易操作、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他们既是心理辅导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对于促进大学生自我成长、优化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我校有学校心理支援团——学院心理支援团——班级心理委员三级朋辈辅导网络,要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从招募、选拔、培训、实习到督导等各个环节都要加强管理与考评,促进朋辈辅导学生的自身成长。此外每年一度的心理健康节通过设计各类拓展比赛、趣味心理测评等活动,促进朋辈辅导队伍建设与发展。

(三)团体辅导,应对群体问题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大一新生群体亟须解决心理认同感和群体归属感问题,以心理班会为载体,通过团体活动、心理剧角色扮演、讨论分享等形式,帮助新生意识到自己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具有普遍性,并非唯一,他人也有相似的情绪体验,从而降低内心的焦虑、紧张甚至恐慌。团体辅导以班级为单位,可以快速增加学生之间的熟识度,克服胆怯、减轻压迫感,获得间接生活经验,共同制定并遵守团体规范,学会在团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重新进行人生定位

(四)案例研讨,积极随访关注

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缓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直接手段和重要力量。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加强学校——学院——班级三级防控,定期筛查与日常排查相结合,每月两次零报告,重点关注考试失败、失恋、家庭重大变故、有轻生念头或行为、医院诊断神经症和精神病等十二类学生群体。对排查出的危机个体,根据情况及时进行心理辅导或转介专业医疗机构,对于因心理问题休学、复学的学生定期进行回访,及时帮助学生摆脱危机事件的影响。危机案例时时汇报与定期危机案例研讨相结合,学院心理辅导员随时向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报告本学院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情况,并且建立长效随访关注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