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湖北工业大学 丁保胜为了解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特点,本人利用参加开展湖北工业大学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系列调研活动的机会,对湖北工业大学30个班级大约1 100名学生进行了以问卷、访谈等形式的调查。贫困生具有其他学生所没有的经济负担。但贫困生由于过度自尊反而对外界援助产生抗拒心理。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_青年学术论坛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湖北工业大学 丁保胜

为了解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特点,本人利用参加开展湖北工业大学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系列调研活动的机会,对湖北工业大学30个班级大约1 100名学生进行了以问卷、访谈等形式的调查。共发出问卷1 123份,回收问卷846份,回收率为75.23%,其中有效问卷644份,有效率为76.12%,数据分析以有效问卷为样本。

一、贫困学生现状

根据对相关院校的调查,贫困生的界定标准有三种:月消费总额、月生活费总额、月伙食费总额,其中以学生的月生活费总额作参考的居多。由于月生活费易与其他两个标准的概念相混淆,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以月伙食费作为数据统计与分析的标准。由于月伙食费为200元和150元的分别很集中,前者为138人,后者为61人,而181~199元区间只有3人,因此我们界定月生活费在180元(含180元)以下的为贫困生。按此标准统计,样本中有贫困生207人,占32.14%。其基本情况统计如下:

1.从性别结构看 男生406人,其中贫困生93人,贫困生占男生比例为22.91%;女生225人,其中贫困生110人,所占比例为48.89%,女生中贫困生比例比男生高,考虑到女生的伙食消费应比男生小的实际情况,女生贫困比例应有一定降低。

2.从学历结构看 专科生59人,其中贫困生9人,比例为15.25%;本科生575人,其中贫困生192人,比例为33.39%,本科生中贫困生和特困生比例比专科生的大。

3.从专业结构看 人文社科类141人,其中贫困生61人,所占比例为43.26%;理工类498人,其中贫困生144人,所占比例为28.92%。按贫困生比例的大小排列,依次为人文社科类、理工社科类。

4.从生源结构看 来自城市237人,其中贫困生54人,贫困生所占比例为22.78%;来自农村392人,其中贫困生343人,贫困生所占比例为87%;其他15人,其中贫困生3人,贫困生所占比例为20.00%。农村的贫困生比例明显比城市的高。

二、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特点及原因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贫困学生往往为维持正常生活和学习所需的费用而发愁,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因素难免对这些贫困生产生潜在的心理阴影和障碍,使其在个性、应付方式、生活事件方面表现出与非贫困学生不同的特点:

1.自卑心理强 调查结果显示,有35.1%的贫困生承认贫困使他们“常常自卑”,54%的贫困生“有时会自卑”。贫困生具有其他学生所没有的经济负担。贫困、坎坷的生活经历,使他们较其他同学有着更强的自强自立意识。在刻苦学习的同时,许多同学能积极寻找机会锻炼自己,积极投身校园文化建设。但生活困难对他们心理造成了重大的挫折,面对挫折,他们往往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面对那些吃穿无忧的同学,其心理上产生了较大不平衡感,感到自己抬不起头来,久而久之,使他们情绪低落,心理灰暗,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形成自卑心理。

2.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情绪 部分贫困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因为家庭常常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活费用、学习费用,使得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没有稳定可靠的保证。他们的上学费用要靠家长或自己借债供给,将来要靠他们自己的薪水偿还。面对就业压力,心中常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无穷无尽的忧虑,害怕毕业后还不起债,对未来没有信心。有的为家庭焦虑,也有的为养育之恩无法报答而焦虑。所有这些都使贫困生经常处于由自尊心的损伤、自信心的丧失、失败感和愧疚感等交织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忧虑的消极情绪体验,使之每天徘徊在痛苦的边缘,欲学不能,欲罢不忍。调查结果显示,累计有52.7%的贫困生感到“不同程度的抑郁”,有65.8%的贫困生感到“不同程度的焦虑”。一般情况下,适度的焦虑对人体并无害处,有时还会有助于分析和处理所面临问题。但这种焦虑状态持续下去,就会损害正常的心理活动,引发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过度自尊 自尊本来是一种自我肯定、自我信任的积极心理体验。但贫困生由于过度自尊反而对外界援助产生抗拒心理。在这种心态下,一些贫困生既不向学校反映家庭经济困难状况,也不申请特困补助,内心总处于戒备状态。有的贫困生因为怕丢面子,不愿参加勤工助学活动。他们不愿承认自己的贫困,因此一次次失去受帮助的机会,有23.62%的学生认为“尽管经济条件不好,也不想接受援助”。过度自尊的学生待人接物往往表现得更加偏执和过激,有更重的戒备心理。有些人甚至不遵守班级纪律,不参加集体活动。

4.人际交往困难 面对困难和压力,有的贫困生表现敏感多疑、沉默寡言、自我封闭、痛苦孤独。有的贫困生发现城市学生的整体素质比他们高出许多,不仅知识面广,而且活动能力、社交能力也相对较强,相比之下自己欠缺很多。他们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就封闭自己,不愿和别人接触,也不善于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知心朋友很少,缺少交流和倾诉的对象,21.31%的学生认为经济困难是他在社交方面的一大障碍,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常常自惭形秽,郁郁寡欢。他们对同学与老师的好意总摆脱不了被施舍的感觉,在心灵深处设置了一道屏障,于是,有意无意地与同学疏远,尽量少参加班级活动,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在人际交往中,他们不希望被人特殊对待,从而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但理智与现实却不容他们拒绝和脱离他人,这种矛盾的心理,往往驱使他们走向自我封闭、孤僻甚至心理畸形。

三、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助困与育人有机结合 贫困生是大学里的弱势群体,经济上的差异,不仅使他们与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其他学生生活方式迥异,还使他们在性格、兴趣、认知、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大不相同。在学校缺乏有力解困措施的情况下,这个弱势群体积聚已久的不平衡心理和难以排解的沉重感、自卑感往往会因为找不到宣泄的渠道,而处于危险中,成为我们身边可能随时引发的不定时炸弹。因此,学校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也应以同样高度的责任感去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远离心理危机,要针对这些同学的特殊情况开展了各种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帮助活动。此外,高校在助学资金的分配上一定要科学规划,尽可能与思想教育相适应,尽可能让思想教育在助困工作中管理与教育两者并举、物质与精神双重解围。

2.加强贫困生工作的针对性,建立合理的学生资助制度从贫困生进校开始,学校各部门要注意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解决贫困生的实际问题。如联系助学贷款、宣传奖学金政策、筹措发放困难补助、组织勤工助学活动等。一方面应该向社会、企业呼吁,扩充学生资助经费的来源,做到开源。为引起社会对贫困生群体更大的关注,学校可以对贫困生进行适度宣传,但宣传时应尽量尊重受助学生的个人意愿,尽量保护贫困生的隐私和自尊。另一方面,则要建立规范的学生资助经费申请、发放的管理体系。首先,应明确申请条件并进行严格的审核,以保证学生资助经费是合理发放。其次,应根据在校贫困生的整体情况拉开档次,鼓励成绩优秀或是表现出众的贫困生,从而保证学生资助经费的合理使用。最后,高校可以拓宽学生资助的形式,以在资金难以扩充的情况下,给与贫困生更多生活上帮助。

3.做好贫困生心理咨询与指导工作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家庭环境和他们特殊的生活经历所造成的,我们要对贫困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给贫困生以关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发展给予具体指导,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我;以各种成功的实例和榜样激励其振奋,明确要求其努力方向;想方设法推动他们去面对挑战,在他们尝试进行的过程中,关心他们的进步,告知正确方法,扶持向前,最后放手让他们独自前行。另外,要帮助贫困生正确对待贫困,变消极为积极,由被动为主动,真正实现对贫困、挫折的理性超越;鼓励他们与人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引导他们尽力去理解、帮助他人,在互助中体会自身价值。同时多给他们倾诉宣泄的机会,排解内心压力和苦闷。

4.做好贫困生心理障碍的治疗与矫正工作 大学贫困生的心理障碍一旦形成,如果得不到有效帮助,加之其他不良影响,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贫困——导致心理障碍——不能安心学习——综合能力较弱——毕业求职困难——不能脱贫。反之,如果得到有效治疗与矫正,度过暂时难关,形成良性循环:消除心理障碍——专心学习——综合能力较强——毕业求职顺利——较快脱贫,实现人生目标,为社会作贡献。因此对发现有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的贫困生,要即时进行干预,考虑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尽早加以矫正,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枚.关注贫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世界,2000

[2]张亚林.精神挫折后不同人群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199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