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府之间竞争的理论渊源分析

政府之间竞争的理论渊源分析

时间:2022-09-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6年,他在发表的论文《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中构建了“蒂布特模型”,提出了著名的“用脚投票”理论被认为是地方政府之间竞争理论的奠基之作。这种政府竞争不仅体现在地方政府之间,而且也反映在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不仅同级地方政府以及政府各部门相互之间展开横向竞争,而且上下级之间还展开纵向竞争。

一、政府之间竞争的理论渊源

关于地方政府竞争的最早论述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中提出:“土地是不能移动的,而资本则容易移动。土地所有者,必然是其地产所在国的一个公民。资本所有者则不然,他很可说是一个世界公民,他不一定要附着于那一个特定国家。一国如果为了要课以重税,而多方调查其财产,他就要舍此他适了。他并且会把资本移往任何其他国家,只要那里比较能随意经营事业,或者比较能安逸地享有财富。”[1]亚当·斯密的理论分析了国家间资本税差异对资本流动的影响,从而使税收等公共物品与政府的竞争有机地联系起来。继斯密以后,维克塞尔、林达尔也相继从公共物品的思路对政府的竞争进行了研究。

明确地对地方政府竞争进行研究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蒂博特(Tiebout)。1956年,他在发表的论文《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中构建了“蒂布特模型”,提出了著名的“用脚投票”理论被认为是地方政府之间竞争理论的奠基之作。当居民可以在不同区域充分流动等假设前提下,蒂博特认为,居民就可以通过对居住地的选择显示出自己对公共产品的真实偏好,自由流动的居民将迁移到那些财政收入与支出结构令自己满意的地区。“当居民不满意这一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的质量和数量时,居民就可以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离开这一区域而选择公共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符合其偏好的区域来居住。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每一区域的居民可以通过自由流动而对本地区的公共产品达到满意,从而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2]

地方政府为了避免本区域有税收创造能力的居民流失,必将提高财政的运行效率并提高公共产品的供应的满意程度,以此形成围绕公共产品供给的竞争。可以说,蒂博特理论开辟了地方政府竞争研究的先河。此后,又有很多经济学家对“蒂布特模型”的假定进行扩充或修正,从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而使得地方政府竞争理论不断丰富。[3]

最为系统化的阐述“政府竞争”概念的学者当属德国学者布雷顿(Albert Breton 1998)。他在《竞争性政府:政治和公共财政的经济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竞争性政府”的概念,认为政府本质上是具有竞争性的,彼此围绕着资源和控制权的分配、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不仅有助于政治体制的均衡,而且也将促进公众对这些产品需求偏好的表露,能够实现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与税收价格的有机结合。[4]

联邦制国家中,地方政府迫于选民和市场主体(企业等经济主体)的双重压力,为了赢得选民支持,并谋求连任,各级政府在非市场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上、在提供就业岗位上展开激烈的竞赛。但是地方政府要实现上述目标来发展城市,越来越多地依赖私有部门(尤其是私有企业),不得不采取各种优惠的税收政策来迎合“用脚投票”的私有部门。各级政府为了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就围绕着居民和资源展开竞争。这种政府竞争不仅体现在地方政府之间,而且也反映在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不仅同级地方政府以及政府各部门相互之间展开横向竞争,而且上下级之间还展开纵向竞争。无论是哪种竞争,目标都是获取区域经济增长的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