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面临发展方式转型的中国经济介绍

面临发展方式转型的中国经济介绍

时间:2022-09-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一件是,今年上半年中国火车第六次提速。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潜在的风险决不能忽视。所以,中共十七大强调,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这就是我今天要告诉大家的,一个面临发展方式转型的中国,正在发生历史性的新变化。

五、 面临发展方式转型的中国经济[15]

来到英国,看到这么多的朋友对中国经济那么感兴趣,让我感动。应该讲,中国的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在这样一个时刻,能够听到大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见,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今年上半年在中国发生的两件事情:

一件是,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6 768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第二产业增长13.6%,第三产业增长10.6%。这显然是一件令人十分高兴的事。

另一件是,今年上半年中国火车第六次提速。由于这次提速采用了先进的“动车组”技术(CHINA RAILWAY HIGH-SPEED),最高时速达到200公里以上。这标志着中国落后的铁路事业一步跨进了高速列车时代。

这两件事有没有联系?我没有仔细研究过。但是,这两件事实实在在给了我两点启发:

一点启发是,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增长点在不断扩大。在2002年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是东部沿海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和北京等省市,2003年后这些省市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与他们毗邻的山东、内蒙古、河南、江西等省区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打个比方,中国经济好比“动车组”,原来只有几节车厢有发动机,现在更多的车厢有了发动机,列车肯定会增速。

另一点启发是,中国落后的铁路事业一步跨进了高速列车时代,是依靠普通列车向高速列车转变实现的。中国经济要进一步发展,是不是也要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呢?答案是肯定的。不久前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七大,一个值得注意的事情是,不仅把2003年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了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而且强调实现未来的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因此,在这里,我想重点谈一下我们为什么要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以及怎么样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中国过去29年,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去29年中,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1.76万亿美元;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实际增长都在4倍以上,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2 000多万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也取得明显进展。

这样的发展应该怎样评价呢?我认为,从总体来讲,中国这29年的快速发展是正常的。比如,从2003年到2006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4%,居民消费指数年均上涨只有2.1%,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年均增长35.5%;而且,五年来经济增长年度之间的波幅只有0.7%。这说明中国经济已经不仅连续29年快速发展,并且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高效益、低波动的平稳快速发展态势。同时,这些国民经济基本数据也说明了,中国已经为世界提供了一个13亿人口的大市场,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国际资本投资的最好场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已经给世界各国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而且,这种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还将延续下去。现在,我们已经可以预见到,中国的工业化将提前实现。

但是,中国党和政府十分清醒,并没有为这些经济发展的成就所陶醉。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潜在的风险决不能忽视。因为,迄今为止的中国经济是建立在“三个依靠”的基础之上的:一是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二是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三是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的消耗。显然,这样的发展方式在短期里可行,长期是不可行的。特别是最近这几年来,我们的年均投资率越来越大,而同期年终消费率则越来越低,这就把潜在的风险逐步显露出来了。尽管目前经济运行还是正常的,但问题是要认真解决的。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国党和政府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中共十七大强调,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那么,中国将怎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呢?

我们的前进方向已经明确,这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也就是要实现“三个转变”。

与此相联系,我们将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变。要把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与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结合起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扩大消费需求;要把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与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发展循环经济,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把大力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与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把我上面所讲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中国不仅创造了连续29年快速发展的奇迹,还将进一步创造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又好又快地发展的新奇迹。这就是我今天要告诉大家的,一个面临发展方式转型的中国,正在发生历史性的新变化。

【注释】

[1]这是党的十七大后本人给《学习时报》出的一个题目。本人认为,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才能够理解十六大以来中央的决策和十七大精神,因此本人自己也尝试研究这个问题。由于时间等因素,本人没有完成此文,但形成了一些随笔性的小文章。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2页。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2页。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2页。

[6]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7]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8]本文选自本人学习十七大报告的体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和战略思想》,题目是新加的。

[9]八大新特征,即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10]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3页。

[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12]本文的观点是本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004年)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和战略思想》(2007年)等文章中已经提出的,此文是其中的一部分。在撰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一书(2012年)时引用了上述文章并作了一点修改。这里收入的是修改后的文章,题目是新加的。

[13]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十七大以来党的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97页。

[14]本文是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本人应邀于当年11月16日在英国皇家事务研究院所作的演讲。

[15]本文为本人2007年11月19日在英国威尔顿庄园内部研讨会上的演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