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七要素”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七要素”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今之上海,真可谓是遇到了“两碰头”。从这个角度出发,很有必要对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命题进行梳理。土地资源稀缺是上海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因此,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线,必须建立在资源利用集约化的基础上。

当今之上海,真可谓是遇到了“两碰头”。一方面,上海仍然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严峻挑战,而促进经济增长更加稳定和持续,更加朝着又好又快方向迈进的任务也相当艰巨;另一方面,上海又正处在十分重要的经济发展转型时期,不仅转型任务相当艰巨,而且转型能否成功直接关系到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总体上呈现出快速、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在不断地显现出来,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也在逐渐增强。归纳起来主要存在着四个方面的压力:一是空间压力。上海是一个特大型城市,然而发展空间有限,那么,上海到底应该而且能够承载多少人口和产业?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关联以及如何调整?对这两个核心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找到答案。二是资源压力。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和能源约束愈来愈明显,上海的土地资源极其有限,又基本上没有一次能源资源,土地资源和能源资源的硬约束,无疑会对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带来严峻的挑战。三是环境压力。除了通常所说的城乡生态环境之外,主要还表现在发展环境上的压力在增多,例如,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多,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商务成本的压力在上升等。四是创新压力。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研发能力、核心技术以及整个城市的创新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在这个发展的关键时期,上海通过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以扩大内需为主线的政策措施,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从中长期来看,上海仍然更加需要加快落实“四个着力”,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从这个角度出发,很有必要对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命题进行梳理。

其一,转型的基本方向。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200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从科学发展观的整体要求出发,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变财富拉动为创新拉动,推动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化,尽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形成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发展格局,进一步推进上海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

其二,转型的总体目标。要加快把上海构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尤其要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尽早形成“四个中心”的基本框架。要实现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的双升级,进一步推动城市功能向服务型功能转化,城市产业向高端、集群、集约、生态方向发展,并且把经济发展目标和城市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三,转型的经济结构。要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存,国资、外资、民资齐头并进的格局,尤其要积极鼓励和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要改变近年来上海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外资不少,国资不强,民资不足的局面,把未来发展的思路聚焦在民资做大,国资做强,外资做优上。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和上海市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要切实创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要切实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问题。

其四,转型的产业结构。要按照“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发展方针来提升产业功能的能级,对于服务业来讲,要提升城市功能能级,对于制造业来讲,要提升产业发展能级。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是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以及加快服务贸易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重点,在于“两高一新”,即高附加值、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操作思路可以是:发展优势产业、稳定均势产业、淘汰劣势产业。

其五,转型的产业布局。可以按照“市区体现繁荣繁华、郊区体现经济实力”的思路来展开,亦即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郊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操作思路应该是强化集群发展模式,中心城区主要布局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全力推进楼宇经济以及一定的都市型工业;郊区按照大产业、大基地、大项目的思路来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并辅之以生产型服务业的配套发展。同时,产业布局要与城镇布局紧密地结合起来。

其六,转型的产业用地。土地资源稀缺是上海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因此,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线,必须建立在资源利用集约化的基础上。要重点推进产业集约用地,不妨改变考核方式,提倡以单位土地面积经济产出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指标(每平方公里产出增加值和税收收入),亦即经济密度(单位面积的经济产出)。通过设定用地门槛来提升产业能级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七,转型的城镇结构。针对全市人口流向“中心城区向心力太强,郊区离心力太强”的现状,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全市区域内的城镇结构和城镇规模,完善全市的城镇体系和城镇布局,把城镇布局、城镇规模与轨道交通建设、产业布局和人口布局合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缓解中心城区人口高度集聚的态势及交通的压力,推动全市市民居住、生活、就业、学习的属地化和匹配化,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原文刊于《上海企业》,2010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