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宏观经济模型面临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中国宏观经济模型面临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中国宏观经济模型面临的问题与发展方向我们可以将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归纳为如下几点:第一,最大的问题和困难是改革过程中遇到的诸多不确定性。

第四节 中国宏观经济模型面临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我们可以将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归纳为如下几点:

第一,最大的问题和困难是改革过程中遇到的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现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从世界范围来看是前所未有的,几乎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或模式可供借鉴。因此我们必须在改革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前进之路,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如果将原来经济模型方法中尚未完全解决的困难迭加起来,就更增加了模型工作的难度。

改革的最终模式或最终目标总的来说是被界定了的,即“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计划经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但是,这只是一个总的原则,大的框架。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例如改革的阶段、步骤、方式等,仍然存在着不确定性,这不仅影响到模型的建立,而且使模型在预测和其他方面的应用都显得无所适从。

当前给模型方法造成最大困难的两件事,一是价格双轨制(甚至是多轨制)的存在,以及价格改革的步履维艰。这种局面甚至给模型的基础工作——收采和处理数据都造成了几乎无法克服的困难。二是承包经营方式的存在,承包范围和方法的错综复杂,使得各级政府不得不采用不同的行政手段去逐个解决各种矛盾,这种行政手段的随机性大大地超出了经济模型所赖以建立的经济规律自我表现的随机性。

我国目前从国家计划到现实经济生活都是计划与市场两大块,或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三部分。在它们仍是互相碰撞的板块,尚未形成有机整体之前,很难由一个统一的模型准确地表现宏观层次的经济关系。

第二,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目前面临的困难之所以较难解决,一个重要原因是理论基础方面的问题。经济模型的建立和有效运用是以经济理论的充分发展为基础的,但是,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模型的一部分是从工程技术科学方面移植过来的,没有什么经济理论作为支柱。它们可以描述一些经济运动现象,描述一些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单独的或联合的分布形式及运动趋势,却难以揭示国民经济发展过程的因果关系和宏观经济运动的内在规律。这类模型需要根据经济理论完善自己的表达形式,以深入分析经济问题的本质。

还有一部分模型基本上是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来构造反映中国问题的宏观模型。然而,西方经济学理论是绝不可能完全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的。这类模型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有分析地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科学的合理的内容,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来完善自己的结构和功能,改变理论,模型与具体国情相脱离的状况。

然而,就经济体制改革时期来说,目前中国宏观经济模型最感困难的,还是经济改革理论的薄弱和不成熟。模型设计还是较多地以经验分析为基础,理论性不强。多种体制与相对两极机制的存在。使宏观模型设计要二者兼顾,走中间道路,这就必然会遇到困难,而且难度很大。

第三,十多年来,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特别是大中型模型,基本上侧重应用于经济预测和设计中长期发展规划,这些工作是完全必要的和有意义的。然而,人们却忽视了宏观经济模型方法在其他方面应用的重要性,例如政策分析。政策分析或政策模拟在国际经济学界的模型方法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政策分析或政策模拟虽然不提供人们所关心的未来经济发展的确定性信息,但是它却可以提出经济的若干可能发展方向的原因是什么,以及预期要达到某种经济发展目标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保证其实现。这种工作在目前似乎比单纯预测所提供的确定性数字具有更科学更全面的意义。

由于进入经济体制改革时期以后,不确定因素增加,用模型方法进行政策分析便具有了重要意义。然而,中国宏观经济模型对这方面的工作总的来说是注意不够的,还没有将应用的重点转移到这方面来,面对复杂艰巨的经济体制改革任务,我们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及时地研究某些既定政策可能造成何种后果,以及从以往的教训中分析导致某种程度失败的原因,这正是模型方法可以完成的任务。

由于以往中国宏观经济模型侧重于中长期预测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不够重视政策分析和模拟方面的应用以及对短期问题的分析研究,造成一个令人失望的结果,即已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建立的模型,只经过很有限的使用(例如制定了一个发展规划)后,便弃之不用了。这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注意宏观模型中短期方面的应用,可以促进研制者和使用者更加注重对模型的维护和不断改进。

造成模型建一个丢一个的问题的另一个原因,是财务支持问题。我国目前的科学研究管理体制和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尚不能使宏观经济模型的长期维护和改进得到充分的财力保证。因为,维持一个旧项目总不如申请一个新项目那样容易得到经费。这个问题必须依靠管理体制的改革加以解决。

第四,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的精确度还不够高。经济模型方法本身就是以概率随机方法来处理千变万化的社会经济运动的。在模型的设定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会掺杂进人的主观因素。现实生活中的经济运动不像自然界中的物理化学运动那样严密与完整。目前所使用的不少数学技术在经济运动面前显得过于“硬”了,需要进一步“软化”。模型的精确度不高,需要分析方法论方面的原因,不断发展新的模型技术。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波动性已经给模型的研制及保证其准确性设置了不少障碍,在目前的经济体制改革条件下,提高模型精确度则面临着更大的困难。这些困难不是单纯依赖改进和发展模型方法所能完全克服的,因此,除了改革时期经济理论的不断完善之外,在目前条件下,加强模型工作者与实际经济工作者之间的对话和联系是一个重要的方式。

第五,虽然经济模型方法在我国已经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普及,在国家各级经济管理部门中都开始了使用模型方法,但是目前的局面远非令人满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专业的模型研究力量集中在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他们的成果往往不能完全满足实际经济工作者的需要;另一方面,经济管理部门中的大多数干部仍不能熟练地使用模型方法。政府部门中现有的数量经济工作者基本上集中于各部门的专门机构中,与实际经济工作尚有一定的距离。而实际经济工作单位的干部的任务又是十分具体的,他们尚不具备单独建立模型的能力。更主要的是目前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以“长官意志”决策为主,特别是日常工作问题,往往是负责干部见机决策,这就难免造成实际工作者对模型方法的怀疑。因此宏观经济模型方法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进一步推广,还有待于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第六,数据不足和数据质量是中国宏观经济模型面临的又一个严重问题。尽管近年来我国的数据统计和公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距离研制和应用宏观经济模型的要求仍相差甚远。一方面,数据样本期不够长,数据来源复杂,口径不一致,没有规范化,可靠性程度较差;另一方面,受保密制度约束,很多数据仍是部门所有制,其他政府部门都不可得到。更何况公布于众,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所使用了。

在我国,不少经济模型工作者,还没有意识到建立自己的独立的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以及建立专门指标体系的重要性。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另外,我国的统计体系正处于改革之中,由MPS向MPS与SNA的混合体系过渡。这一过渡改革的完成肯定会给数据的—致性带来光明的前景,但在其实现之前,仍需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也给中国宏观经济模型带来一定的困难。

上面综述了中国宏观经济模型发展到目前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尽管这些困难的性质都比较严重,但是它们丝毫不能否定在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应用宏观经济模型方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复杂性。需要采用综合的、全面的、系统的定量分析方法,而宏观模型方法可以说是目前能够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综合协调的定量分析的最好方法。这是必要性。经济体制改革尽管艰巨复杂,但毕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不是要创造发明一种新的人为的经济“规律”,而是要使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随着我们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的不断丰富和对其认识的逐步深入。经过历史考验的、逐渐成熟起来的经济模型方法是可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变动性的。这是可能性。

问题的关键在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模型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的发展道路。因此,我们面对当前的形势,可以总结出这样三句话:第一,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宏观经济模型方法;第二,宏观经济模型方法可能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第三,建立和发展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的根本出路是走中国化的道路。

在这里,我们提出几点关于建立和发展中国宏观经济模型要努力做的事情:

第一,中国宏观经济模型必须坚持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服务的方向,除此是没有出路的。

第二,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经济模型工作者必须与其他经济学科的工作者,特别是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工作者一起,不断深入研究改革时期的宏观经济理论,以使宏观经济模型建立在科学的、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

第三,模型的研制要注意遵循经济理论——数理分析——经济计量分析的科学程式,注意经济政策变动的影响,提高模型的科学性,避免随意性。在目前阶段,模型的规模不宜过大,结构不宜过于复杂。

第四,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宏观经济模型的应用不应忽视政策分析或政策模拟。为了能及时对改革中各类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反应,应注意创造条件建立季度以至月度模型。

第五,在模型的应用技术方面,要注意方法的多样性,注意各种数量分析方法的结合使用。要努力在已有的各类技术的基础上,发展适合中国特点的新方法、新技术。

第六,鉴于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目前尚存在的弱点,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诸多复杂因素,目前特别要加强模型方法与经验判断的相互结合,以弥补模型计算的不足与及时反映模型所未能考虑的突发因素的影响。具体地说,模型工作者要与管理决策者经常交换意见,密切配合,使模型结构更加合理,使模型提供的结果更有意义。

第七,要加快宏观模型方法在各级经济管理机构中的普及,发展适合我国经济管理部门使用的新方法、新技术,使模型方法成为实际经济部门得心应手的工具。因为,宏观经济模型方法在中国的成功,最终将表现为各级政府经济管理机构对它的认可和自觉使用。同时,目前较盛行的非科学决策局面亦必须改变。

第八,要认真解决数据资料的短缺和质量问题。一方面,国家统一的统计核算体制要尽快建立,并建立使模型工作者能方便及时地得到必要数据资料的渠道,打破各种不必要的数据封锁。另一方面,模型工作者要重视自己的“创造”数据的工作,即,建立自己的用于各类经济分析的综合指数或指数体系,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开展自己的数据调查工作。

第九,加强数量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模型研究与应用人才的培训工作。这种培训工作应该是多渠道、多形式的。

第十,要重视研究国外有关宏观经济模型理论、技术和应用的成果,并加强各种形式的国际学术交流,注意及时收集和介绍国外有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先进经验。

(2)张守一:《数量经济济学概论》,1985年,第2章。

(2)乌家培:《谈谈经济数学方法》,《人民日报》1961年8月1日。

(3)张守一:《在经济学中应用数学方法的若干问题》,《光明日报》1962年1月7日。

【注释】

[1](1)乌家培、刘树成:《经济数量关系研究》,《经济研究》编辑部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回顾与展望》,1986年,第23章。

[2](1)刘国光:《关于社会主义再生产比例和速度的数量关系的初步探讨》,《经济研究》1962年第4期。

[3]刘树成:《我国数量经济学发展的主要动向》,《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7年第2期。

[4]万里:《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人民日报》1986年8月15日。

[5]《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0页。

[6]L.Klein:“An Autobiographical Research Commentary”,J.Marquez(ed):Economic Theory and Econometrics,1985,p.11.

[7]L.Lau:“An Ecnometric Model of China VersionⅣ”,1983.

[8]克莱因著,薜蕃康译:《凯恩斯的革命》,196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