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形势下高校危机管理略论

新形势下高校危机管理略论

时间:2022-09-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危机”这一严肃的课题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二是由事故灾害引发的高校危机。其主要指由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引发的高校危机。正因为如此,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高校危机管理就显得意义重大。

新形势下高校危机管理略论

兰 婷 丁继忠

摘 要:近年来众多的校园危机事例促使国内学者和高校管理者开始研究高校危机的管理,而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标的提出,更是将提高高校危机管理能力提上了议事日程。本文在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高校校园的实际情况,将高校危机分成了四类,并通过分析高校危机的特点,提出高校危机管理建设的五原则。

关键词:高校 危机管理 分类 特征 原则

近年来,人才密集的大学校园危机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威胁了高校的稳定和发展。“高校危机”这一严肃的课题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我国学者以及高校管理者在总结“非典”的惨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了对高校危机管理的研究,许多学者都提出了高校应该仿效企业建立完备的危机管理体系,并将危机管理纳入高校战略管理之中,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大学校园危机管理理论体系,实践中我国仅有极少数的高校在摸索中建立了自己的危机管理制度,大多数的高校在危机自主管理制度建设上还处于空白。我国对高校危机管理的研究仍然处在一个初级的阶段。本文将在吸取危机管理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高校危机的内涵、外延、特征及处理原则。

一、高校危机

第一,高校危机的内涵。

危机是一种对组织基本目标的实现构成威胁、要求组织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关键性决策和进行紧急回应的突发性事件。而高校危机是指发生在高校校园内或与高校成员有关的,在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或潜伏尚未发作的,可能严重威胁到高校的正常教育秩序,并可能带来其他不良后果的情境,包括对高校成员造成不安与伤害,对高校的形象声誉带来损害等,而以高校现有的人力与资源难以立即有效解决的突发性事件。

第二,高校危机的外延。

2007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本文借用此分类标准,将高校危机按其发生的原因分为四类:

一是由自然灾害引发的高校危机。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洪涝、干旱、地震、台风和滑坡泥石流发生频率高、损失严重。地处神州土地上的高校同样受到自然灾害的侵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迫使四川部分高校停课、移转他处复课,给高校的管理造成前所未有的困难。

二是由事故灾害引发的高校危机。其主要指由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引发的高校危机。2004年南京中医药大学一辆校车当天下午在南京仙林大学城附近发生侧翻事故,导致车上50多人不同程度受伤,其中1人死亡,引起学生对学校安全的极度不信任。

三是由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高校危机。其主要指由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引发的高校危机。2003年的SARS 和当下的甲型H1N1流感就是对高校公共卫生管理能力的挑战。

四是由社会安全引发的高校危机。其主要指由校园暴力犯罪、治安事件、交通安全和涉外突发事件等引发的高校危机,此种高校危机常常表现为学生集会、罢课、示威或游行等事件。1999年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3名中国人遇难,在校大学生群情激奋,纷纷要求上街游行示威,这给高校管理形成很大的压力

以上四类高校危机影响着大多数学生正常的教学秩序,威胁着学校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的构架,学校在面对危机时所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会对学校的形象塑造产生很大影响,如若处理不慎,不仅会严重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还会给学校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第三,高校危机的特征。

对校园危机特征的研究比较系统当首推我国台湾学者孙本初。他早在1997年就把校园危机的特性分为:(1)阶段性。通常可分为危机警讯期、危机预防/准备期、危机遏止期、恢复性与学习期。(2)威胁性。威胁性的程度视受到损失价值的大小而定,而此类的认定过程全依决策者的认知而定。(3)不确定性。包括状态的不确定、影响的不确定、反应的不确定等。(4)紧迫性。当危机突然发生时,决策者必须立即能对情境做出适当的反应,往往在时间的压力及信息不足的情形之下会影响决策的品质。

高校危机除了具备孙本初所概括的四个特征外,笔者认为还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突发性。高校危机通常在很短的时间内突然爆发,危机在何时、何地、何种形式爆发,人们很难去预见和防范,如学生往往会因小事情(停电、停水、停网络)情绪突变,从而发生起哄、砸酒瓶、砸窗户等群体性事件。

二是辐射性。是指当校园危机发生后,由于校园内人口高度集中,影响极容易扩散,特别是传染性疾病传播之类的危机,辐射范围广,又难以控制。

三是破坏性。高校危机通常在高校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具有很大的破坏性。例如,突发的地震、洪水、爆发等自然灾害;或非典、禽流感等传染疾病蔓延,这些不仅造成高校财富的损失,学生失去生命,更可能导致学生恐慌,学校正常秩序被破坏。

四是转化性。危机一词从字面看,由“危”和“机”两个字组合而成。一方面表示危险的发生,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转机的产生。“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危机会给高校带来巨大损失,会破坏高校的管理系统,但同时也带来机会和转机。如果决策者应对得当,不仅能转危为安,还能开创新的境遇。

二、高校危机管理

与一般公共危机相比,高校危机发生的区域具有特定性,主体具有特殊性,这也决定了高校危机一旦发生,则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容易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正因为如此,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高校危机管理就显得意义重大。

第一,高校危机管理的含义。

大学校园危机管理是指当高校对于突然爆发的严重干扰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秩序,甚至对师生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以校园现有的人力与资源,难以立即有效解决的危机事件,通过高校管理者在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运用科学的方法及团队合作,在危机前预防,在危机中迅速化解,危机后评估处理危机、转危为安的一系列过程。

第二,新形势下高校危机管理研究的重要性。

在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目标后,如何应对校园危机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学校对校园危机的应对态度,直接反映了对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态度。如果我们在思想意识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学校没有一套应对的办法和充分的准备,一旦出现校园危机后,没有及时处理和解决,将直接影响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学校的社会形象,从长远来讲将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乃至社会的稳定。

第三,高校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

美国危机管理大师罗伯特·希斯在《危机管理》一书中率先提出危机管理的4R模式即缩减力(Reduction)、预备力(Readiness)、反应力(Response),恢复力(Recovery)四个阶段。结合高校危机的实际,笔者认为在高校危机管理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生命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现代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公共部门,它的第一职责是保护学生的安全,因此高校危机管理的首要目的在于保障师生的安全,这体现了现代公共管理的“人本”意识,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当有危机发生时,应贯彻生命安全第一的原则,组织学生迅速撤离危机地区,以确保师生在危机中尽量处于安全境地。

二是备置预案,防微杜渐的原则。每一所高校在学校人力、物力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可酌情单独设立一个校园危机防治组全面负责危机管理工作。危机防治组建立以后,要做的就是着力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高校危机管理预案体系。预案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对社会安全类、事故灾害类、公共卫生类等四大类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置设置了预案,从事件的等级确认与划分、事件的预防和预警、应急处置措施、应急保障及善后恢复等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尽量将危机控制在萌芽状态。

三是重视预警,快速反应的原则。危机预警系统指高校为了能尽早地发现危机而建立的一套能够感应危机来临的信号监测与报告系统,通过预警系统发出的信号,可以帮助危机防治组和危机管理者迅速转入危机事件管理状态,采取及时的行动。预警要求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和严格的信息上报机制,并对信息报送原则、信息报送机制、应急信息的主要内容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同时针对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的要求,学校遵循高等教育的工作规律加强管理层之间、管理层与基层之间的沟通渠道,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起开放、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

四是信息公开,稳定局势的原则。当危机爆发后,学生在混乱的表象面前容易产生种种猜疑误解,各种谣言应运而生,谣言的不断扩散,会使危机管理工作陷入更加复杂和困难的境地。德国诗人席勒曾告诫:若要谣言无处藏身,就应让真相大白于天下。在危机发生后,能高校管理层应加强信息的公开,及时与学生沟通,讲明事实真相,够引导舆论,安抚学生情绪,保持社会稳定,促使危机向好的方向转化,使高校处于危机处理的主动地位

五是事后恢复,提升管理的原则。危机造成的不良影响或危害具有传递性,会在危机过后仍然存在。因此,高校必须善始善终,做好危机的善后工作,恢复危机对学校和师生造成的影响成为危机事后管理的重中之重。危机基本得到控制以后,学校领导要根据危机结束后的现状,制定针对各个恢复对象的恢复工作的策略和方案,使学校尽快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危机恢复计划要落实到人,每一个执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常言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危机将高校管理中的脆弱面暴露出来,但从某种意义上,也恰恰给高校提供了弥补、修正自身缺陷和问题的机会。危机后,学校应对当前的危机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总结,把其中有价值的经验提取出来,作为修改、完善危机管理预案的重要依据;对危机处理过程中暴露出的缺失及问题,认真分析,增长应对的智慧和能力。

四、结语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指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全球性的风险社会”,随着新千年的到来,我们生活的全球化时代危机四伏。在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高校只有在摸清高校危机基本特点的前提下,借鉴公共危机管理的优秀成果,根据高校管理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不断完善高校危机应对机制,才能为社会的稳定发展作出贡献,实现和谐高校的建设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