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慕尼黑危机

慕尼黑危机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慕尼黑,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西方民主国家的弱点慕尼黑危机宣判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死刑,这样西方民主国家业已存在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弱点在 1938 年便暴露无遗了。事实上,法国与英国在慕尼黑会上已拿不出什么办法来援救捷克斯洛伐克。在慕尼黑危机中,希特勒很可能还怀有这样一个动机,即让苏联孤立于西方,西方也与苏联分离。

捷克人的分裂1938 年 3 月希特勒吞并奥地利之后,德意志帝国因此而增加了六百万德意志人。另有三百万德意志人居住在捷克斯洛伐克(见原书第 378,602—603 页)。凡是在 1938 年已经是成年人的那一部分人全都是在哈布斯堡帝国时代出生的。1918 年以来,他们对于自己作为一个斯拉夫国家的少数民族的这种新地位是从来都没有感到满意过的,对于各种各样的不太露形的歧视一直都在抱怨不已。那里还有波兰人、罗塞尼亚人和匈牙利人等少数民族,同时,由于连斯洛伐克人都有强烈的各自分离的民族感,同捷克人基本上合不来,所以真正说来,并不存在什么占优势的多数民族。事实上,捷克斯洛伐克执行的少数民族政策在欧洲算是最开明的,它的人民生活水平在德国以东的地区是最高的,并且在 1938 年的中欧它又是唯一仍然保持民主制度的国家,这只证明甚至在最好的情况下维持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都很困难。

从战略上讲,捷克斯洛伐克可说是欧洲的拱顶石。它同法国有牢固的同盟关系,法国曾经一再保证给它以保护,不使它遭受德国的进攻;它又同苏联结为同盟,而苏联是按照法国盟友所起作用的大小来提供援助的。它同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组成小协约国,法国依靠这种协约国来维持欧洲这个地区的已有疆界。捷克斯洛伐克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有重要的军火工业,还有防御德国的坚固的工事。不过,这些工事正好设在几乎全是德意志人居住的苏台德边境地区。当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时候——因为维也纳比布拉格还要偏东——他也就是如用一把钳子把捷克斯洛伐克钳制住了。根据德国人的观点,现在可以说,捷克斯洛伐克西部(不论怎么讲,它差不多是第三个德国了)成为插入德意志帝国的一个凸出部分了。

日本 1937 年对南京的军事占领是如此狂暴,以致后来被称为“南京大屠杀”。这幅日本兵拿中国战俘作刺杀的照片表现了日军占领期间犯下的一些暴行。(Bettmann/Corbis)

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的德意志人,不管是否纳粹分子,一概受到了煽动分子的影响,这些煽动者并不是要减少他们的牢骚,而是要推销国家社会主义。希特勒煽动他们提出同德国合并在一起的要求。1938 年 5 月有谣言说,德国人即将入侵,于是捷克人跟着动员起来,俄、法、英也都对德国发出了警告。希特勒作出保证,然而他的决心已定,在秋季定把捷克人打垮。法英两国因为几乎被拖进战争而感到惊恐不已。法国人心中忐忑不安,勉强同意跟着英国人跑,而英国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却极力避免采取任何有可能促成战争爆发的坚定立场。捷克人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之下,答应让英国人出面调停苏台德问题,并于 1938 年夏对苏台德的德意志人作出相当于地方自治的重大让步。可是,这些丝毫不能满足希特勒的欲望,他叫嚣道,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人的苦境是难以容忍的,必须得到纠正。苏联人敦促采取坚定的立场,但是西方国家对于苏联的军事力量缺乏信心,同时考虑到苏联的地理位置,对于他们向捷克斯洛伐克提供援助的能力也缺乏信心,并且,他们也害怕这种坚定的立场本身可能就意味着战争。西方国家还不能确定,希特勒是不是在虚张声势。如果遭到反对,他可能缩回去;不过似乎同样可能或者确实更加可能的是,他完全乐于打一仗。

绥靖:慕尼黑协议1938 年 9 月,紧张局势加剧,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两次飞往德国(此前他从未坐过飞机),力图摸清希特勒要求的条件是什么。而在第二次会晤中,希特勒提高了要价,以至连英法两国都无法接受。于是动员开始了,战争一触即发。正在这种极端紧张的情势下,希特勒突然邀请张伯伦和法国总理爱德华·达拉第出席在慕尼黑召集的四国会议(他的盟友墨索里尼也将与会)。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本国被排除在外。在慕尼黑,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在英国的纵容下,法国采取了它十分乐于采取的一种姑息方针,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置苏联人于不顾,因为苏联人曾经重申,只要法国人采取行动,他们就愿意援助捷克人。同时法国人也放弃了它在东欧的整个小协约国体制。在慕尼黑会上曾达成协议,允许德国并吞毗邻的波希米亚的边境地区,那里大多数的居民都是德意志人。这个地区有山地工事和要塞,丢掉它也就是使捷克斯洛伐克在军事上处于无防御的地位。会上应许保证余下的捷克斯洛伐克土地的完整,然后便散会了。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受到人们的欢呼。张伯伦向国人报告说,他带来了“我们时代的和平”。民主国家又一次松了一口气,心想希特勒已经提出了他最后的要求,同时又自我安慰地说,由于作出明智的让步,战争终于得以避免。

西方民主国家的弱点慕尼黑危机宣判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死刑,这样西方民主国家业已存在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弱点在 1938 年便暴露无遗了。事实上,法国与英国在慕尼黑会上已拿不出什么办法来援救捷克斯洛伐克。英法两国在军事准备方面落后于德国,对苏联缺乏信心且有疑惧;而他们对于德国陆军与空军的威力有极深刻的印象。即便有谁比张伯伦和达拉第的胆子更大一些,但只要在了解到自己国家的武装力量状况之后,他们也还是不会去冒翻脸的危险的。他们极其爱好和平,愿意以高昂的代价去换取它,而不敢相信他们与之打交道的人竟是一个贪得无厌的敲竹杠的恶棍。

另外,他们还因为在道义上的善变而吃了苦头。正是根据民族自决的原则(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战胜国所承认的),德国可以辩称,它迄今已经提出的全部要求是有凭可依的。希特勒派兵到德国的莱茵兰地区,并吞奥地利,在但泽搞煽动,以及合并波希米亚的德意志人,这一切都不过是他维护德国人民要建立一个德意志主权国家的权利罢了。而且,如果能把希特勒引向东方,使之陷入同苏联交战,那么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便会互相残杀——这正是人们求之不得的事情。在慕尼黑危机中,希特勒很可能还怀有这样一个动机,即让苏联孤立于西方,西方也与苏联分离。果真如此,那么他就完全如愿以偿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