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民道德意识的内涵、结构及来源

公民道德意识的内涵、结构及来源

时间:2022-09-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民道德意识可区分为个体道德意识和群体道德意识,两者的统一,即表现为人们共同承认和遵守的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二)公民道德意识的结构道德意识主要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要素构成。外在道德意识对人类的成长和进步影响是深远的、长久的、时刻存在的。

二、公民道德意识的内涵、结构及来源

(一)公民道德意识的概念

道德意识是指人们从善恶出发反映道德活动的各种心理过程和观念的总和。公民道德意识可区分为个体道德意识和群体道德意识,两者的统一,即表现为人们共同承认和遵守的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二)公民道德意识的结构

道德意识主要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要素构成。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于道德关系、道德活动、道德原则和规范等道德现象的观点和看法。毛泽东曾说:“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道德认识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基础,是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前提和最基本的条件。道德认识越全面、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指导社会成员个体形成正确的道德评判,进行正确的道德行为选择。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指在一定道德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而产生的个人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爱憎好恶的情绪反应和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比道德认识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它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一旦形成,就会积极地影响和调节人们的道德行为,使行为者有所为有所不为。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例如,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使钱学森义无反顾地放弃了美国终身教授的职位和优厚的生活待遇,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作出抉择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当人们坚持某种道德的正义性并决心践行它的时候,就会在内心里产生一种坚强的信念和意志力,从而使人们严格要求自己,果断地作出行为抉择,并努力保持自己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贯性。《老子》有言:“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坚强的道德意志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只有既重视在重大任务中锻炼也注重在日常生活小事中培养,才能取得成效。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具有顽强的道德意志的人,无论在怎样的条件下,都能够克服和抵制外部的困难、压力、侵蚀、引诱,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

4.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就是人们通过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了解,在自身强烈的道德情感驱动下,对履行某种社会道德义务产生的强烈的责任感。它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但比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更具有综合性、稳定性和持久性。道德信念的作用,是使人们不折不扣地完成道德准则的要求,忠诚地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因此,道德信念在人们的道德品质中居于主导地位,是道德认识最终转化为道德行为并坚持下去的最深层次的依据与保证。

(三)公民道德意识的来源

公民的道德意识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内在的,发自内心的;一个是外在的,或者说是社会的。

内在的道德意识,它是先天的、本能的、自然的,正如《三字经》里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人类这种“善”是道德的本原,是人的天性。除此之外,人类的其他品性都是后天产生的,都是外在的。人类与生俱来的这种“善”,能够说明两点:第一,每个人天生都是“好人”;第二,每个做了错事,甚至做了坏事的人也都能变成好人。因为,第一,他们“骨子里”还是好人。第二,人的“德性”可以改造。

外在的道德意识可以包括超越的道德意识,二者都不是天生的,都是外在的。外在道德意识是通过教育得来的,通过父母的传授、老师的培育、习俗的延续、社会的熏陶和周围的感染等而获得的,是一种社会心理上的“范式”。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古代就有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讲的是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从此以后,孟子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外在道德意识对人类的成长和进步影响是深远的、长久的、时刻存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