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族意识教育的内涵

民族意识教育的内涵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族意识的共性,是人们对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荣辱与安危的关切与维护,是民族成员的最高层次的意识。民族意识的个性,是人们对自己归属的民族所产生的一种自然的归属意识,是低层次的民族意识。具体到我国,最高层次的民族意识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从这意义上,民族意识教育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意识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是一致的,是不矛盾的。我们所强调的民族意识教育,也是一种理性的民族意识教育。

(五)民族意识教育的内涵

民族意识是一种群体共识,它以一定民族共同体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社会存在(包括历史的、现实的)在某一群体的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为基础,大致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人们对自己归属于某一民族共同体的自我意识;第二,在前者基础上产生的对民族共同体的关切。民族意识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生存、发展和振兴的思想基础和条件,它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内在驱动力。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精辟地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实际生活过程。”[38]因此,民族意识就是被“意识到了”的民族存在,是民族物质生活条件尤其是民族特点的综合反映。在我国,首次提出和使用民族意识这一概念的是孙中山先生[39],但首次给民族意识下定义的是梁启超先生。他在《中国历史上民族研究》一文中指出:“何为民族意识?谓对他而自觉为我。”并举例说:“‘彼日本人:我中国人’,凡予以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观念浮于脑际者,此人及中华民族之一员也。”[40]继梁启超先生之后,许多专家学者对“民族意识”进行了研究和界定。例如,著名的民族学家费孝通教授认为,民族意识就是“同一民族的人感受到大家是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41]。又如,熊锡元教授认为,民族意识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含义:“第一,它是人们对自己归属于某个民族共同体的意识。第二,在与不同民族交往的关系中,人们对本民族生存、发展、权利、荣辱、得失、安危、利害等等的认识、关切与维护。”[42]再如,广西民族大学龚永辉教授认为:“民族意识是社会意识中对民族存在的知识、意向、决策三类观念的总和。”[43]但无论对民族意识进行怎样的界定,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笔者认为,民族意识的含义可分为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民族意识的共性,是人们对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荣辱与安危的关切与维护,是民族成员的最高层次的意识。民族意识的个性,是人们对自己归属的民族所产生的一种自然的归属意识,是低层次的民族意识。具体到我国,最高层次的民族意识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众所周知,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聚居在我国这一辽阔土地上的56个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并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正如江泽民所说:“在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44]这种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就是联系各民族成员的最高意识,是民族意识的共性,就是我们所说的伟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同时,56个民族由于生活地域、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等的不同,使各民族成员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性格情感等,自然产生对本民族的一种归属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就是民族意识的较低层次,是民族意识的个性。

如前所述,爱国主义最根本的内涵是民族成员爱祖国观念的凝结和理性升华。因此,根据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到,在民族国家里,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密切关联。具体是:①在心理情感方面,爱国主义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对自己的民族的一种崇高的、美好的而又十分神圣的感情,它蕴藏在民族成员的精神世界中,独立存在于民族成员的心里,它不需要依附任何的其他的客观条件,这是爱国主义的根本。正是由于这种独立的、崇高而神圣的情感的凝聚和积淀,使得它能够超越个体生命的单一性、瞬间性和零散性,从而形成了民族的感情和民族的精神,这一民族感情、民族精神贯穿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成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巨大的力量源泉。②在道德方面,作为全民族国家的最神圣、最崇高和最美好的感情的爱国主义,经过千百年来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的理性和实践的融通与综合,逐步地外化形成一种社会舆论,形成一种大家自觉遵守的、民族成员普遍认同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并以此作为标准来判断是非,来规范和统一民族成员的实践行为。③在社会实践方面,爱国主义来源于民族成员的共同的社会实践,并通过理性来指导社会实践,而使这一社会实践体现出它鲜活的、旺盛的生命力。当这种社会实践落实到每个民族成员(个体)身上,就会产生并形成一个整体(一定规模)的统一行动,进而产生出巨大的社会效应,最终成为推动社会、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巨大动力源[45]。由此可见,当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作为全民族成员的最高层次意识时,其核心就是为维护全民族、整个国家的最高利益,它的生命力也来自全民族、整个国家的最高利益。在我国,全民族成员的最高层次意识,就是中华民族意识;全民族、整个国家的利益,就是中华民族的利益。从这意义上,民族意识教育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意识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是一致的,是不矛盾的。当然,在这里我们应当注意,我们所讲的民族意识,是指与爱国主义作为普遍联系的意识是民族成员的最高层次的意识,是理性的民族意识,而不是那种仅仅考虑自己民族归属的狭隘利益,并从这一狭隘利益、狭隘的民族情感出发,从而难免伤害其他民族利益和情感的狭隘的民族意识。我们所强调的民族意识教育,也是一种理性的民族意识教育。在此基础上,我们说,对民族院校各民族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的教育。

【注释】

[1]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1994-09-06.

[2]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1994-09-06.

[3]刘叶深.论法律的概念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8.

[4]罗大文.试析爱国主义的内涵、结构与功能[J].学术论坛,2006(2):1 3.

[5]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608.

[6]杜汉生.爱国主义:从“列宁定义”谈起[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49-53.

[7]钱可威.浅析列宁的“爱国主义”——从对列宁一句话的误译谈起[J].理论月刊,2007(1):16-19.

[8]庞士让.爱国主义教育学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9]杨生博.试谈爱国主义的含义及其层次性[J].人文杂志,1999(4):50 52.

[10]杨军,梅荣政.把握爱国主义内涵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2):23 27.

[11]薛文杰.浅议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J].探索,2008(9):137.

[1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2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632.

[14]列宁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1.

[15]列宁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51.

[1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1.

[1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92.

[18]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138.

[19]刘湘溶,李培超,陈宏平.论中国入世后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5):15-22.

[20]列宁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70.

[2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1.

[22]郭树勇.民族主义、国际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12):69.

[23]熊坤新,王文东.民族问题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5.

[24]潘亚玲.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J].欧洲研究,2006(4):84.

[25]塞缪尔·P.亨廷顿.我们是谁[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227.

[26]乐山.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M]//刘军宁.民族主义四面观.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71.

[27]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从启蒙运动到拿破仑时代[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0.

[28]熊坤新,王文东.民族问题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7-18.

[29]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3.

[30]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8.

[31]秦亚青,朱立群.新国际主义与中国外交[J].外交评论,2005(5):21-24.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84.

[3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82.

[3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0.

[3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0.

[36]潘亚玲.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J].欧洲研究,2006(4):87.

[37]余龙进,刘绍龙.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门科学[J].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1997(8):112.

[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0.

[39]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4.

[40]梁任公近著:第1辑,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4:44.

[41]费孝通.关于民族识别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80(1):26.

[42]熊锡元.“民族意识”初析[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3):29.

[43]龚永辉.民族意识的概念问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5(1):26.

[44]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1.

[45]熊坤新,王文东.民族问题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