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道德的内涵

道德的内涵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道德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对于一个人的“社会”而言本无所谓道德。道德并非神秘的东西,它根植于人们的社会关系中。尽管不同时期道德的目的不同,但道德一直是被人们视为社会生活中的极重要的要素。在阶级社会里,一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总是统治阶级的道德。人类生活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都存在着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大都需要道德来协调。
道德的内涵_新时期专业技术人员道德建设

二、道德的内涵

1.什么是道德

我们常说的道德是指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和形成的,依据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教育力量维系,以善恶、荣辱为标准,评价人与人、人与社会间关系的态度和行为,它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是一种共识,它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是非判断,丝毫也不受来自外界的强制性,也正是因为这样,道德才具有不可规避的约束力。

道德的涵义是多方面的。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因此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具体规范准则随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随其发展而发展。道德以善恶价值取向作为评价标准,这有别于科学的是非评价标准,也有别于美学的美丑评价标准。道德有别于法律、规章制度等的强制性,它依靠的是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的力量,以“应当”如何的方式引导和调节人的行为,使社会有序化。道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促使人们逐步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从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例如,善和恶,正义和邪恶,公正和自私,诚实和虚伪等。

道德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对于一个人的“社会”而言本无所谓道德。道德基本上是处理人的关系的,讨论人如何对待其他存在物,以促进共同的福利、发展、创造性和价值,力求扬善抑恶、扶正祛邪。道德并非神秘的东西,它根植于人们的社会关系中。人是道德生活的主体,道德是人区别于他物的特质,道德是为人的道德。一般的动物,它们只能消极的适应自然环境,不能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因此,“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道德关系’,而且根本没有‘道德关系’;对于动物说来,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道德关系存在的。”因而除人之外,其他动物没什么道德问题。一个孤立的个人的行为,没有与他人交往和与社会的关系,也不会发生道德问题。只有在发生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时,当人民意识到这种关系并需要调整时,才会出现道德问题。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既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又涉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尽管不同时期道德的目的不同,但道德一直是被人们视为社会生活中的极重要的要素。无论东西方古代的传统道德与道德传统如何相异,就其现实的道德生活状况而言,道德均居于社会生活的中心,德性修养为人的重要目标。它既以观念、情感、意志、信念等意识形式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又以一系列原则、规范、范畴组成人们行为规范的体系,成为一种客观的社会力量,它还表现为个人和社会的各种各样的行为活动。道德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处于复杂的联系中,并广泛的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中华民族是最重视道德责任的民族之一,中国素以“礼仪之邦”和“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国人历来有讲究道德的传统,对人和事往往要从伦理道德的层面来判断是非、得失。历史上,儒家为中国人规定了一整套伦理道德规范,它自成体系,至今仍有很大的影响力。多数研究者都认为,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是以伦理为本位的,道德不仅是教化民众、规范生活的方式,也是治国、立国的方式。以德治民、治国使中国古代形成了以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为本的道德意识形态。从王朝到家庭、从思想文化到日常生活、从礼仪到习俗,均以伦理道德为准绳。就个人而言,既要有“仁、义、礼、智、信”的德行,更要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圣为贤的道德理想。家国同构、德政合一是儒家道德哲学的集中表现,有学者称之为泛道德主义的伦理精神。

西方与中国历史传统有所不同,西方始终未能像古代中国那样形成以某一家伦理思想体系为本的道德意识形态,其道德体系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古代西方却有着较为一致的道德传统。西方古典道德哲学以古希腊三贤为标志,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到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其道德语境均以理性为核心,强调理性对人的道德生活的省察。

2.道德的特点

●自觉性。道德强调的是人的自我约束和主动律己,以人的自觉性为基础,这是道德最重要的本质特征。

●历史性。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经济等条件的不同,道德标准也就不同。恩格斯对所谓“永恒道德”曾作了辛辣的批判。包括切勿偷盗这样的道德训条都不是永恒的。

●阶级性或集团性。在阶级社会里,一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总是统治阶级的道德。但其他的阶级或集团也有自己的道德标准。

●规范性。道德是一种行为规范,所包含的和要解决的矛盾,主要是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其解决方式,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去指导人们以什么行为标准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渗透性。人类生活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都存在着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大都需要道德来协调。从纵向来看,人类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道德持续存在,它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从横向看,它涉及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它比政治法律规范存在的时间更长,范围更广,并同时也向政治、法律规范中渗透。

●稳定性。道德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人们传统习惯和风尚,而且往往又与人们的信念、情感、民族的社会心理结合在一起,因而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民众某种道德一旦形成便会长期存在。

●自律性。道德只提倡“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而不是强行规定“必须怎样”,“不准怎样”,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信念来维持,通过劝诫、说服、示范方式起作用,不是靠国家力量来维持。

道德渗透于一切人际关系之中,在一个社会的运行中起着相当大的管理作用。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是道德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帮助人们分辨善恶,扬善罚恶。二是如何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