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职业道德的内涵与特征

职业道德的内涵与特征

时间:2022-05-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职业道德的内涵与特征(一)职业道德的含义职业活动是成年人的主要活动方式之一,通过职业活动,人们不仅满足了社会需要,而且促进了社会人际关系的形成。职业道德的出现是与社会分工的发展相联系的。一般来说,职业道德主要是用来约束从事本职业的人员的。职业道德共识的形成,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道德监督机制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对行业从业者的道德行为进行记录。

一、职业道德的内涵与特征

(一)职业道德的含义

职业活动是成年人的主要活动方式之一,通过职业活动,人们不仅满足了社会需要,而且促进了社会人际关系的形成。每一种职业均有自己的不同要求与规范,由此逐渐形成自己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的出现是与社会分工的发展相联系的。原始社会的大分工,是原始职业分工的雏形,包含了职业道德的萌芽。随着奴隶社会职业分工的日益发展,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为了调整不同职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以及每个从业人员之间的关系,便产生了职业道德。职业的不同,也就形成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要求和道德行为。

职业道德,是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且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它是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社会道德的主体部分,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着行为的道德调解的特殊方向,又带有具体职业或行业活动的特点,是一般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重要补充。职业道德为从业人员的日常行为与工作态度等问题提供一种较为统一规范的准则,规定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从而达到整个行业的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

职业道德的针对对象是行业的从业人员,它力图从道德上完善人际关系,升华从业人员的人格再造,评估他们的行为,规范他们的思想,提升他们对行业的认知度与了解度,规范他们日常的行为,培育他们对所从事行业应持有的热情与感情。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有利于促进社会生活的稳定发展。

(二)职业道德的特征

职业道德具有职业性、广泛性、从属性、继承性、内省性等特征。

1.职业性

职业道德只适用于特定的职业活动领域。各种职业对从业人员的道德要求,一般都是从本职业的活动与交往的方式和内容出发,适应于本职业活动的客观环境和具体条件。因而,它往往不只是原则性的规定,而且是很具体的。在表达上,往往采取诸如制度、章程、守则、公约、须知、誓词、保证、条例等简洁明快的形式。这样做,比较容易使从业人员接受,比较容易使从业人员形成本职业所要求的道德习惯。一般来说,职业道德主要是用来约束从事本职业的人员的。对于不属于本职业的人,或本职业人员在该职业之外的行为活动,它往往是起不到调节作用和约束作用的。

2.广泛性

只要有职业活动,就体现一定的职业道德,它渗透职业活动的方方面面。职业道德共识的形成,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社会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影响职业道德的形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职业道德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从实践中不断吸取丰富的养料。作为职业道德的第三方,社会方对员工职业道德的评价的客观可信度较大。因此,社会与行业必须建立有效的道德监督机制和行业准入机制。道德监督机制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对行业从业者的道德行为进行记录。而行业准入机制则在道德监督机制的基础上,依凭职业道德行为记录,对其进行奖惩。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准入机制是一个行业走向职业化,抑制不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保证。

3.从属性

任何社会的职业道德总要受到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一般社会道德的影响和制约。在阶级社会里,职业道德始终是在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的制约和影响下存在和发展的。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之间的关系,就是一般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任何一种形式的职业道德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的要求,反映着一定的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的影响,其制约和影响的程度,是与该种职业同统治阶级政治联系的密切程度以及从事该职业的人接近的阶级生活方式的程度相联系的。同样,任何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在很大范围内都是通过具体的职业道德形式表现出来的。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寓于职业道德之中,职业道德体现或包含着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

4.继承性

职业活动代代相传,所以不同时代的职业道德有许多相同的内容。从历史上来看,各种职业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为了维护自己的职业信誉和职业尊严,不但要设法制定和巩固某些职业道德规范,以调整本职业集团内部的相互关系,而且要注意满足社会各个方面对本职业的要求,即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来调整本职业同社会各方面的关系。职业道德不是一般地反映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的要求,而是着重反映本职业特殊的利益和要求;不是在一般意义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而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它往往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道德传统和道德习惯,表现为从事某一职业的人们所特有的道德心理和道德品质。这种为某一特定职业所具有的道德传统、道德心理和道德准则,还往往在这一职业中世代相传,造成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在道德品貌上的差异,以致使人有“隔行如隔山”的感觉。

5.内省性

职业道德在功效上一方面使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职业化”;另一方面又使个人道德品质“成熟化”。从业人员在职业实践中,经过职业道德教育和修养,认识到本职工作的社会意义,掌握了职业道德的内容,树立起献身本职工作的决心,就逐步形成职业责任感、自豪感、职业良心、职业理想以及职业道德品质,从而在一定职业集团中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作为一门科学,职业道德只有通过刻苦学习,理性思考,才能变成人们的道德意识,化为人们的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意志,上升为道德信念。而最终成为人们的道德行为,必须将上述过程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外因靠内因起作用,职业道德修养才是从业人员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的内在动力。

总之,由于职业道德具有以上特点,所以职业道德能够对从业者的行为活动发生经常性的、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职业道德力量,促成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

(三)道德的实现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所谓道德,是指作为道德主体的个人,经过后天实践而形成的内心道德准则与道德行为倾向的总和。道德的实现,实际上还受制于多种外在因素,道德选择的存在、道德责任的担当、道德冲突的挑战,使道德得以深化。

1.道德选择

作为一种主体行为,道德选择是主体为完善自身而做出的主动取舍,是主体对自身的一种超越。道德选择是道德实践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从意识向实践的过渡,因而是道德实现的契机。人只要生活在世,只要处于一定的道德关系中,就必须做出选择,这是人之为人的表征之一。一般而论,选择有两种:自然选择与社会选择。社会选择是人在与环境(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的相互作用中按照一定目的在多个可能性中自觉地选择,是由特定文化的人及其需要和行为促成的。道德选择是社会选择之一,是行为者在面临多种行动方案时,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在善恶、善善或恶恶之间进行取舍的决定过程。道德选择的正确与否取决于个人对道德把握的程度和对自我认识的深度。

2.责任成就了道德

做出道德选择,只意味着个体道德的生发,树立责任意识,才意味着个体道德的确立。人们一旦做出了道德选择就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社会或他人也可以据此对一个人的行为进行褒贬。如果仅有自由却无责任的话,任何犯罪者都可以以客观原因作借口而为自己开脱罪责。然而,人只能在一定的限度内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人们的道德选择,既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又要受到个人主观条件诸如人生观、道德理想、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等的制约。对于这些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有的可以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加以改变,有的在一定条件下则无法改变。

3.冲突丰富了道德

道德冲突并不是指道德要求本身的冲突,而是指行为者在具体情境下难以同时履行多种道德要求时出现的困境。一个人总会形成各种准则,在具体情境下,不同准则的要求会令他无所适从,出现准则冲突。但正是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个体的道德能力得到锻炼,道德水平也得到提高。

由主体所扮演的多种社会角色所带来的准则冲突,难以根本解决,个体只能以克制、奉献来缓解冲突的程度。一种道德价值的取舍,如果它是为了达到更高道德目的所必要的,而且本身又是道德的,那么就是合理的;如果当下的取舍迫不得已地带有不道德的性质,那么只要它与最高目的不矛盾,并且不改变目的的道德性,那么这种取舍也应被认为是合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