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道德的内涵及社会作用

(二)道德的内涵及社会作用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道德的内涵及社会作用1.道德的内涵李大钊在《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中提出了四个问题,一是什么是道德?[14]李大钊指出:“道德是精神现象的一种,精神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既不复旧,道德判断无单独复旧的道理;物质既需急于开新,道德亦必跟着开新,因为物质与精神是一体的,因为道德的要求是适应物质上社会的要求而成的。”[15]李大钊的这个解释是科学的,他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有力地回答了道德的属性,道德的内容来源。

(二)道德的内涵及社会作用

1.道德的内涵

李大钊在《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中提出了四个问题,一是什么是道德?二是道德的内容有无变化?三是道德有无新旧?四是道德与物质是何种关系?[14]李大钊指出:“道德是精神现象的一种,精神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既不复旧,道德判断无单独复旧的道理;物质既需急于开新,道德亦必跟着开新,因为物质与精神是一体的,因为道德的要求是适应物质上社会的要求而成的。”[15]李大钊的这个解释是科学的,他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有力地回答了道德的属性,道德的内容来源。据此,道德可以作如下解释: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16]任何社会的道德规范都是来源于人和社会的需要,反过来又为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服务。凡是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需要和符合社会文明进步发展需要的道德是合理的、进步的、正确的。相反,凡是发现某种道德不利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时,就给予否定的评价。[17]道德有自律性、自制性和自愿性等特点。所以,道德教育不是盲目布道,也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合理合法的解释。解释到位了,理解了,人们会自愿地崇尚规范,自觉地遵守规范,主动地传承规范。因此,这样的状态会促使个体超越自身的利益,激励个体去实现真正人的本性,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道德的社会作用

任何社会的道德力量都是通过道德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体现出来的。道德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性质、基本原则和规范均由经济基础决定。有什么性质的社会经济关系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体系相伴随,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必然引起道德的流变。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带有显明的阶级性。同时,道德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道德的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关系的前进方向时,对社会的文明进步起推动作用,否则就起阻碍作用。

道德的社会作用是明显的、巨大的。具体表现在:(1)经济基础决定道德的内容和性质,而道德反过来能对现存的社会经济基础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2)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独特形式,道德能对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产生重大影响; (3)道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影响生产力变化发展; (4)道德通过他的调节功能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 (5)道德通过其认识功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18]无疑,由于道德具有阶级性,道德所发挥的社会作用的性质与它共生存的不同历史阶段相联系,由当时的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的利益所决定。道德的以上五个方面的社会作用是同一社会平面上的子系统,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进步阶级利益的道德,才能使这五个子系统产生积极的、正相关关系,才能对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个体的全面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否则就起阻碍作用。

根据道德的功能及作用,可以将道德划归为两大类:一类是进取性道德;一类是协调性道德。进取性道德是个人为了满足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形成的。当一个社会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挖掘人的各种善的潜能,使人们自觉地评估自身的道德品质、不断追求良好的道德实践活动,人的进取性道德的功能就会完美体现出来。而协调性道德主要是在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中生成的。主要目的是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冲突和矛盾,保证人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善自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同时,又能增强社会的凝聚力,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对于一个社会来说,进取性道德和协调性道德都是缺一不可的,当这两种道德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其各自职能时,个人才能全面发展,社会才能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