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重要探讨

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重要探讨

时间:2022-09-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总体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下制定的,重要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都控制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它们凭借各自的优势和经济实力,积极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不断扩大经济势力范围,在全球获得更大的销售投资和劳动力市场,谋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其次,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达国家贸易的迅速增长。

经济全球化是福是祸?是利是弊?一些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好得很,它为人类带来了普遍的自由,它给人类带来了普遍的福祉:“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最大的好处是实现了世界资源的最优配置。一国经济运行的效率无论多高,总要受到本国资源和市场的限制。只有全球资源和市场的一体化才能使一国经济发展在目前条件下最大程度地摆脱资源和市场的束缚。所以说,全球经济一体化实现了以最有利的条件生产,在最有利的市场销售这一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优状态。……全球化意味着许多好处:人们能享用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的新颖而便宜的商品和服务;控制经济信息的、受过高度训练的工作人员能得到王公贵族俸禄般的薪水;特别是贫穷国家成千上万的工人有机会过上体面的生活。”[24]

但另一些学者则针锋相对,认为全球化导致“资本流向世界,利润流向西方”。“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呈现正态分布。资本流向世界,利润流向西方。西方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的赢家,第三世界却在可悲地扮演着输家的角色。”[25]

乐观也好,悲观也罢,既然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尤其是对于每一个民族国家来讲,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存在,那么,笼统地讲经济全球化的利弊问题是不科学的。必须根据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来做具体的分析判断,因为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每一个类型的国家的影响是不同的,带来的利益也是不同的。比如,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处于截然不同的地位。发达国家从理论和实践上积极维护着自己的经济主权,虽然在其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受到一些影响,但获取的收益更大,从而使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发展中国家虽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追赶发达国家的机遇,但由全球化带来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却不容忽视。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为争取自己的经济利益而进行不懈的努力。正如江泽民所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和受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加紧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渗透和扩张,在全世界争夺资源和市场,同时极力推行它们的发展模式、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企图通过经济全球化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这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国家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威胁。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导致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一些经济技术条件比较差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进一步被边缘化的危险。……经济全球化不仅加剧着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资金、技术、市场和资源方面的竞争,也加剧着一些国家内部的贫富矛盾,引发社会冲突。”[26]

()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经济全球化在给发达国家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难免会对其就业产生一些冲击。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和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规模的扩大,对发达国家的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就业会产生不利影响。即使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受惠颇多的发达国家,其实也会存在许多问题,“就像19世纪的一样,失业和贫穷重新出现,并且成为社会的结构象征;社会不稳定和社会排斥每天都在增长;资本收入在上升,而劳动收入在下降;工人通过几十年的斗争所赢得的保证现在都逐渐成为问题”[27]。随着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也出现了相对贫穷和边缘化的现象,当然,这种贫困和广大的不发达国家的贫困和边缘化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即所谓的“第三世界化现象”、“新贫民现象”。为此,有的西方学者称为“三分之二社会”或“五分之四社会”,也就是说,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三分之一或五分之一的居民处于贫困线以下或者处于受主流社会排斥的地位。其实,“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低收入国家受雇佣劳动者之间的直接竞争不仅仅限于低技能工人,而且也波及其工作可能通过遥感信息手段而处于‘网络’状态的所有劳动者”[28]。而这种状态,也回答了为什么近年来反全球化浪潮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愈演愈烈的原因。

但是,这种影响绝非像西方一些学者所讲的那样严重。美国经济学家对美国相关部门的调查表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可能仅使制造业对非熟练工人的需求量下降6%[29]世界银行也认为,“工业国劳动力市场的困难只有20%30%是由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所造成的。……即使是考虑商品异常的劳动力密集型,国际贸易对工业国劳动者的直接影响也十分有限”[30]。另如,“大众汽车公司在中国设立一家工厂并不会消灭德国的任何一个就业岗位。相反,大众汽车公司的市场扩大了,而且在德国还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因为与中国分公司的联系仍须保持或者因为研究和开发工作仍像以前一样在德国进行。《时代》周报说:‘在国外每创造3个就业岗位……在国内就产生一个新的就业岗位’”[31]。这说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不会造成本国失业的增加或者就业岗位的明显减少。所以,客观地看,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来说利大于弊。发达国家不能只为失去的某些利益而鸣不平,而对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的巨大利益只字不提。[32]因为发达国家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发起者和直接推动者,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这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

首先,经济全球化为发达国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经济活动空间。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总体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下制定的,重要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都控制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它们凭借各自的优势和经济实力,积极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不断扩大经济势力范围,在全球获得更大的销售投资和劳动力市场,谋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西方发达国家处于全球分工体系的上层,并占据有利地位,特别是美国在经济结构与规模、资本市场、电子商务等方面绝对领先,在很多行业有较大的优势。国际金融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大银行的控制,西方发达国家就是利用这些优势,来推行经济霸权主义,力图长期维持不合理的全球分工格局,继续攫取全球化的大部分利益。

其次,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达国家贸易的迅速增长。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发展,实现了全球范围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从而使发达国家的对外出口和对外投资大幅度增加,不仅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而且使发达国家的企业实现了“以最有利的条件生产,在最有利的地点销售”,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尤其是全球化所带来的空前竞争,给发达国家的企业提供了新的刺激,促使其进一步改进技术和提高效率。

再次,经济全球化带动了全球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和国际产业分工的深化,促进了发达国家经济的强劲增长。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有广大发展中国家介入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大调整。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当代资本流动,特别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资本双向交流及相互渗透,大大推动了以发挥各种特长和优势为基础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分工。发达国家由于在全球范围实行产业结构调整,正在经历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从而给经济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如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持续增长了119个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始于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所推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取得了成功。

最后,经济全球化最终也给发达国家的老百姓带来了实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和发达国家产业、就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进一步促进了发达国家工资的提高。因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不断发展,也为发达国家的产品销售打开了空间,为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老百姓工资福利问题的改善创造了契机。正如杰弗里·加藤所指出,过去4年,美国出口增速是经济增长速度3倍,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国外的销售。如今,出口为美国提供了2200万个就业岗位,支付的工资比制造业高25%,而且受经济衰退的影响较小。

综上所述,尽管经济全球化难免会对发达国家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如产业结构转换,可能带来诸如“经济空洞化”,非熟练工人失业等。但这种影响并非西方的一些学者和政客所讲的那么严重,更不像他们所宣扬的,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造成损害,将经济全球化视为“陷阱”,看作是“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甚至把发达国家的失业问题、工资和收入水平的下降问题归咎于经济全球化,归咎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有利地位,始终是受益最大,损失最小。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这一点基本形成了共识。与此相反,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为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祸福利弊并不像发达国家那样明显,而且对每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少数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化发展中受益最大,已经是全球化的主要参与者;发展较快的国家,虽然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大,但是已经奠定了较好的工业基础,已在较大程度上卷入了全球化;而低收入或中下收入水平的国家,只是正在扩大对外开放,部分参与了全球化。所以,对全球化所做出的反应也是大相径庭。

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因而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3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指出,发展中国家只有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才能从世界贸易中获得利益,在全球市场取得份额并吸引私人资本流入本国。否则,它们可能会面临世界贸易份额日趋减少、私人资本流入速度放慢的境地,被甩在经济发展的后面。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至今对经济全球化激烈抨击。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将失去独立性。全球化将使发展中国家门户开放而无法保护自己,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将长驱直入。经济全球化的后果必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小公司纷纷倒闭,而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则接管一切。经济全球化的最终结果是发展中国家永远赶不上发达国家。[34]新加坡总理吴作栋20002月在曼谷举行的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上说:“全球化无疑是一个西方的思想观念并明显带有美国政治经济影响的烙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一份报告中也认为,经济全球化只对极少数人有利,使大多数人变得更加贫穷,造成了极端的不平等。而且,极少数国家从经济全球化所获得的利益是以大多数国家的牺牲为代价的。[35]

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经济全球化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有利,也有弊。

2.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主要体现为:

第一,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在全球化条件下,生产要素得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作为世界经济组成部分的各个国家,可以在世界经济的密切交往中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经济效益。在某种程度上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如市场的扩大使比较优势拥有更多的实现机会,要素的流入使闲置资源得以利用,直接投资有利于加速发展中国家新兴产业的形成。据统计,1990年至1997年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金增长了5倍,年均流量2650亿美元。对我国而言,全球化引起的资本流动加快有利于我国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29791998年期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合同金额累计达5700多亿美元,实际投资2600多亿美元。2002年全年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6239个,比上年增长26%;合同外资金额692亿美元,增长10.4%;实际使用外国直接投资468亿美元,增长14.9%2002年,更是一举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号直接投资流入国。外商投资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

第二,有利于科技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直接投资和科技贸易的不断扩大,客观上把科技成果不仅仅在发达国家中扩散,而且加快了对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如信息革命拥有一开始就遍及全球这一传播快和普及快的特性,这就为发展中国家与国际接轨提供了更多机会。例如非洲50个国家中,目前已有47个建设了与因特网连接的入口,而1995年还只有南非和北非五国与因特网连接。事实上,近20年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技术上的差距就一直在缩小。全美科学基金会1995年在一份题为《亚洲新的高技术竞争对手》的研究报告中就说“亚洲地区的技术进步已令世人瞩目”,并得出有些国家和地区正在接近日本的结论。同年2024日的《华尔街日报》还举例说:韩国60年代初连一节电池也不会造,现在已成为尖端芯片的重要产地。”其实,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条件下,追赶发达国家的难点主要不在技术而在经济,所以杨振宁在预言中国21世纪中叶很可能成为世界级科技强国时认为,一切条件具备,只是经济支援短期内还不足,需要以后跟上去。

第三,有利于为各个国家发展经济提供新的机遇。在全球化条件下,各国都面向统一的全球大市场,根据世界市场竞争的要求,改进企业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促进全球产业结构的新一轮调整。特别是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可望在全球化过程中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开拓国际市场,发挥“后发优势”。参与经济全球化,面对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并后来居上。亚洲“四小龙”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贸易战略愈开放、参与国际经济的程度愈深,经济实绩就愈优。反之,贸易战略愈封闭,与国际经济的隔离程度愈深,经济就愈糟糕。199657日,世界银行发表的一份题为《世界经济前景与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报告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这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反之,面对经济全球化裹足不前,必然影响经济顺利发展。

第四,有利于形成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因素。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来看,当今世界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越出国界,形成国际化的生产和经营,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越来越多地与外部资源的利用和国际市场的开发联系在一起,这就有利于克服封闭、保守、狭隘的观念,促进各国各民族之间物质、文化和人员的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沟通、合作和友谊。

2.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主要体现为:

第一,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差异有可能进一步拉大。这种差异的拉大,一方面是指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拉大,在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却饱受贫穷落后之苦。“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富国和穷国、富人和穷人的鸿沟”,这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中做出的结论。20世纪90年代,是经济全球化进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南北国家差距持续扩大的时期。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全世界最富有的1/5人口与最贫穷的1/5人口之间的收入差距从1960年的301,扩大到1997年的741。来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报告显示,1998年,占世界人口20%的富人,消费全球产品和服务的80%,包括58%的能源总量、84%的纸张、45%的肉类和水产品,他们拥有74%的全球电话、87%的汽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界最穷的20%的人口仅消费全球产品和服务的1.3%、肉类和水产品的5%[36]最不发达国家由20年前的24个增至现在的48个。世界有近30亿人每日的生活费在2美元以下,其中又有12亿人每日的生活费不足1美元。对此,西班牙《起义报》2002714日发表《两种全球化》一文,深刻地指出,目前经济全球化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全球化:“富裕国家的全球化”和“贫穷国家的全球化”。作者认为,这两种全球化正被看得见的高墙越来越明显地分隔开来。因此,印度女作家阿容达·若伊用“两个车队”来形容全球化:“那个运载着许许多多的大车队消融于黑暗之中,没有声音。它不存在于电视屏幕上,不在国家发行的报纸上。而那个只运载了少部分人的小车队则正驶向世界耀眼的上层,完全丧失了对另一个庞大车队的视力。就仿佛你在某处点亮了一些光明,而四周的黑暗却反而更深重。”[37]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中,蛋糕是做大了,但是绝大部分被发达国家拿走了。全球化加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此,马克思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说自由贸易的信徒弄不懂一国如何牺牲别国而致富,那么我们对此不应该感到意外,因为这些先生们同样不想懂得,在每一个国家内,一个阶级是如何牺牲另一个阶级而致富的。”[38]“在任何个别国家内的自由竞争所引起的一切破坏现象,都会在世界市场上以更大的规模再现出来。”[39]这深刻地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不平等关系的实质和根源。

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两极分化。尽管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作为世界的成员,理应拥有分享全球财富和经济增长的权利,但“事实上,现在的金融体系及其自由化仅使那些已经享有特权并且主宰世界经济的国家受益。代价却由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由它们当中最穷的国家承担”[40]。这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严酷现实。目前,全球最不发达国家共有48个,它们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远远低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许多最不发达国家甚至并未真正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任何好处,或者只是在其中取得毫末之利,出现了“一些经济技术条件比较差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进一步被边缘化的危险”[41]的现象,有资料显示,近几年来,绝大多数最不发达国家除了得到捐赠和多边经济援助外,几乎吸引不到任何的外国直接投资。20世纪90年代初,占世界人口总数10%的最不发达国家在全球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只有0.6%,到1997年则仅占0.3%,达到无足轻重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鉴于上述情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中呼吁人们重新认识经济全球化,努力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

第二,增大了发展中国家经济运行的风险。由于历史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原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国际经济风险面前更加脆弱。例如,目前的国际金融体系是以发达国家的利益为基础形成的,本身既没有反映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也不利于发展中国家防范金融风险。因此,国际上有人称亚洲金融危机是“21世纪危机”,也可以说是“全球化危机”。目前,世界各类资本市场(包括借贷市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总规模估计高达35000亿美元。国际金融市场向全球化方向发展,有助于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但是发生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而且一旦发生,其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波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近年来,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和迅猛发展,国际金融市场的投机因素日趋加大。金融衍生工具作为一种商品,既为金融自由化提供了空前繁荣的市场,极大地扩大了业务领域,同时也为过度的投机活动创造了条件。面对国际金融体系日益全球化,许多国家建立了防范保护机制,以免金融体系因个别金融机构的不测事件而受到震荡。但是,应该说这种监督保护机制尚不健全,特别是缺乏国际的应急预防机制。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后,国际上就呼吁及早建立金融管理的“早期预警系统”。

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更加可能诱发国内金融风险。在金融国际化的浪潮中,国际资本流动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短期资本即“游资”或是“热钱”占有很大的比重,其特点是投机性强,在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驱使下,并以极快的速度出入于各国的资本市场,在给各国带来巨大的资金供给的同时,也可能给各国的金融和经济带来巨大冲击。有限的市场容量由于要接纳数目惊人的资金而迅速膨胀,致使市场畸形发展。此外,由于通信网络等技术手段的迅速发展,敲几下键盘,就能使成千上亿的美元,在瞬间从地球的一个地方流向另外一个地方。如果短期国际资本突然大规模撤出某个国家的资本市场,该国将不可避免地发生货币和金融危机。如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1999年的巴西金融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当然,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加快国内金融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合理和完善的金融预警和防范机制,以此来克服资本市场的不健全,从而把可能发生国内金融危机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但是,一旦向国外开放资本市场,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游资”的冲击;而且即使不开放资本市场,在加入WTO后,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及其本国货币业务的开展,短期“游资”同样会通过国内外的资金调动,影响国内资本市场的稳定。

第三,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容易受到冲击和削弱。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总体上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制定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这类重要的经济组织也为西方发达国家所控制。某些经济发达的大国以“资本无祖国”为前提,通过输出“国家主权过时论”、“国家主权消失论”、“人权高于主权”、“新干涉主义”等理论和口号,并动辄以经济制裁相威胁,给不听从其指挥的发展中国家造成很大经济困难,甚至使有些国家的产业陷入绝境。众所周知,主权是国家存在要素中最本质的表现形式,是一国对内、对外独立地处理国家事务的根本权力,行使国内主权的前提是领土范围。但是,经济全球化明显地对这一概念提出了挑战。例如,分析跨国公司活动,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大大打破了地理意义疆域的界限,改变了民族国家对国内主权的垄断。这其实是对国家主权无形的销蚀。

对外主权则意味着对外交往中独立自主的权力。但是,国家间相互依赖的加深使各国利益紧密交织在一起,实现自己的利益也要顾及他国利益,共同参加国际组织才是保障彼此利益最有效的方法。当一国参与到某种组织中,接受共同的规划,就意味着要放弃本国某些对外经济政策和干预措施的权力,服从共同规则。J.阿达指出,全球化必将呈现出一个更长的趋势,因为它意味着一切自然的或社会的空间都要逐渐屈从资本的法则,这就是国家主权有形的转移。最直观的印象莫过于发达国家屡屡打着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旗号“号令诸侯”。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出“药方”,实质上已经威胁到受援国家的主权。如泰国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计划后,舆论就声称“交出了经济主权”,泰国举国上下更是将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苛刻的援助条件视为奇耻大辱。

第四,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容易受到冲击和改变。有学者认为,西方资本主义所极力鼓噪的经济全球化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具体来说就是: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自由地推销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有人谈到美式快餐和流行音乐风靡世界,微软产品垄断全球软件市场,英语几乎成为世界语言,以此说明‘全球美国化’了。但当中国服装和华人餐馆也走遍世界的时候,却没有人提‘全球中国化’。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两者所产生的效益和影响不可同日而语。”[42]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更加明确地指出,全球化是一个西方的思想观念并明显带有美国政治影响的烙印。全球化不仅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销其自由经济发展模式,而且也是西方资产阶级推销其价值意识形态的过程。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信息融入量的增加,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人们的冲击将愈加激烈,它容易导致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失落,根本价值观的解体。

()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从目前来看,并非所有国家、地区或群体都能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但是人们都不会否认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既然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每一个国家都必须以积极的姿态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都必须研究经济全球化问题,以兴利除弊,达到既能够分享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又能尽量避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只要能够因势利导,制定有效的战略决策,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就能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实现一个较好的发展前景。

第一,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胆融入世界市场,积极参与新的国际分工。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如果一个国家消极回避,封闭保守不思进取,必然会陷入发展困境。只有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才能获得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使一国经济发展最大程度地摆脱了资源和市场、劳动力等一些要素的束缚,为企业在最有利的地点和利用最有利的资源从事生产经营,为企业利用最有利的市场进行销售商品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由此带来的国际分工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就能弥补本国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短缺的不利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第二,积极参与多边和区域经济、贸易组织,大力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如果说企业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那么各国政府,特别是国际组织在这个进程中起到了推动和规范的作用。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资料,由于执行乌拉圭回合协议,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在2000年降至10%22%,发达国家将降到3%5%。世贸组织的《信息技术协议》要求在2000年将270多种信息技术产品、零部件的进口关税降为零。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的国际环境,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要争取新的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的制定,在多边和区域组织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中,注意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建立一个在权利和义务平等基础上的公平合理的国际经贸新秩序而努力。

第三,趋利避害,建立有效的财经风险防范机制,维护国家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发展中国家要根据自身的国情和实力,循序渐进地参与经济全球化,以降低成本。在进入全球化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国内的制度建设,又要参与国际机制的制定。具体来说,首先,加大风险研究力度。经济全球化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有机的网状结构,面对风险,发展中国家就要对网络整体及其部分进行研究,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为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建立各种风险研究及评估机构,为国家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提供依据。其次,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管理。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体制不成熟、不完善,因此必须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如建立健全经济法规体系,为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保护和促进竞争,防止形成市场垄断;沟通国际渠道,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等。再次,建立金融防范机制。坚持适度原则,建立多重金融防线,如“国际资金与国内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引进的国际资金中贷款资金与股本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贷款资金中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的适度比例防线,股本资金中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适度比例防线”[43]。这样,才能防止陷入债务危机,控制投机性过强的短期资本大进大出,防止金融动荡,切实维护国家的金融稳定。

第四,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注重制度创新,不断增强管理能力,努力提高国际竞争力。众所周知,人才、制度、管理是国家之间竞争的核心,一个国家能否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受益,关键取决于这些要素。一些发展中国家应该通过教育和培训,让更多的人分享信息和经验,获取知识和技能,提高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能力;确立和完善符合国情的有效的经济政治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采纳国际标准;大力提高政府机构在推进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和引导经济发展方面的驾驭能力和调控能力,努力增强企业在管理结构、引导技术创新、财会标准和风险控制方面的能力。

而对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来说,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效应,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保持了足够的清醒,江泽民指出:“必须看到,现在世界各国的发展仍是不平衡的,南北差距不断扩大。我们应该全面审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并加强对这种进程的正确引导和管理”;“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给各国各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带来众多的创业机会,但也伴随着更快的技术创新、更短的产品寿命周期、更快捷的资本流动和更激烈的人才竞争。这就要求国际社会对资本的跨国流动加强有效的监管和合理规范,并制定和实施适应市场迅速变化的新的经济技术国际规则,也要求人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术”;“经济全球化,由于发达国家的主导,使各国各地区在全球发展中的地位和水平进一步出现差异。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发展更趋困难,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不仅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44]

总之,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发展中国家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共存,希望与风险同在。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佛农·史密斯说道,商品不进入边界,士兵就会进入。确实如此,发展中国家对士兵的进入应该并不陌生。正是由于全球化进程不可避免,因此每个国家只有主动应对,而不是被动等待或盲目反对,才能在未来的世界新秩序中争取有利于自己的位置。顺应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通过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提高效益来实现新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尽快学习和适应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经济、政治和法律环境,争取在未来世界秩序中的有利位置,为人类的和平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才是我们的必由之路。

[思考题]

1.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注释】

[1]江时学:《何为“全球化”》,《学术动态》1997年第12期,第30页。

[2]参见吴士余主编《全球化话语》,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37138页。

[3]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世界知识》1999年第1期。

[4]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May1997p.45

[5]UNCTADInformational Encounter on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Trade in a Globalization World Economy.JakartaIndonesia1991pp.19-20

[6]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的未来》,张世鹏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5051页。

[7][英]阿兰·鲁格曼:《全球化的终结》,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8]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页。

[9][美]阿兰·伯努瓦:《面向全球化》,《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277页。

[11]王逸舟:《全球化背景下的第三世界——萨米尔·阿明访谈录》,《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2期。

[12]John H.Dunning and Khalil A.Hamdani.The New Globalism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 Tokyo1997

[13]梁守德:《国际格局多极化中的美国新霸权》,《国际政治研究》1999年第4期,第12页。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7页。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0页。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993年版,第105页。

[1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993年版,第127页。

[18]法国《世界报》1995127日,转引自卞继伟的《如何评估市场经济对道德观念的影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报》2002年第5期。

[19][德]于尔根·弗里德里希斯:《全球化——概念与基本设想》,张世鹏等译:《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20][英]阿兰·伯努瓦:《面向全球化》,王列、杨雪冬译:《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21]梅荣政:《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实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4期,第3031页。

[22]欣宁:《廖晓淇: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社会观察》2005年第6期。

[23]转引自刘相平《经济全球化与两岸经贸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0页。

[24]刘力:《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后来居上的必由之路》,《全球化与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页。

[25]房宁、王小东、宋强:《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9页。

[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19520页。

[27][英]阿兰·伯努瓦:《面向全球化》,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页。

[28][法]F.沙奈:《金融全球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29]英国《经济学家》1994101日。

[30]世界银行: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31][德]格拉德·博克斯贝格等:《全球化的十大谎言》(中译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105页。

[32]吴兴南、林善炜:《全球化与未来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3356页。

[33]刘力、章彰:《经济全球化:福兮?祸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页。

[34]刘力、章彰:《经济全球化:福兮?祸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页。

[35]刘力、章彰:《经济全球化:福兮?祸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页。

[36]陈有真:《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应对策略》,《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第7175页。

[37]郑曦原等著:《通向未来之路——与吉登斯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5页。

[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9页。

[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8页。

[40][德]格拉德·博克斯贝格等:《全球化的十大谎言》(中译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页。

[4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19页。

[42]王缉思:《全球化是不是西方化》,《半月谈》2000年第10期,第27页。

[43]张然、宋秀英:《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44]江泽民:《在2002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午餐会上发表的演讲》,《光明日报》2000111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