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积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会与挑战

积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会与挑战

时间:2022-09-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为了帮助亚洲各国,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政策缓解亚洲金融危机。这是二战以来全球首次出现的经济新格局。对于在经济全球化中由于种种原因发展起来的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发达国家采取了种种遏制手段,它们不希望再有一个新的发达国家了。

三、积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会与挑战

在30多年的改革中,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也越来越频繁地加入世界经济大潮。自从20世纪80年代后,各国和各地在“信息高速公路”下,时间空间距离大大缩短,全世界的生产、贸易、资本日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并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动着,这些就构成了所谓的经济全球化。随着麦当劳遍地开花,耐克鞋满地走,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新世纪里全球化的浪潮迅速席卷五大洲。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贸易成为发展经济至关重要的因素。1978年世界贸易占世界GDP的比重仅为9.3%,而1998年上升到24.3%,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3%,国际贸易年平均增长5%,而国际资本流动(直接投资)则年平均增长25%,全球股票的总市值增加了250%。到90年代末,全世界虚拟资本的流动量达到平均每天1.5万亿美元,是国际贸易总额的50倍。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力和载体的跨国公司实力不断增强。跨国公司通过在海外设立子公司,不仅可以绕过许多壁垒,迅速掌握当地的市场需求,有效利用当地资源,也可以通过内部贸易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这便促成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球化。

中国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经历了15年的漫长谈判后,于2001年12月加入世贸组织。十多年来,中国把握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增强了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中国的地位也得到很大提高。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1 738亿美元,连续6年增长20%以上,首次跃上2万亿美元的新台阶。其中,欧盟、美国、日本是中国的前三大贸易伙伴。在2007年,中国出口达到12 180亿美元,继续成为“世界工厂”。到2006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突破万亿美元,达到10 663亿美元。而到2008年4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更是增加到1.76万亿美元,已经超过世界主要七大工业国(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简称G7)的总和。2003—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4%,大大超过世界经济平均增长4.9%的水平。同时,我国的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在世界上的排名大跨步前进。2005年底,中国GDP增加16.8%,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06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7年,中国GDP增速为13%,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仅仅3年之后,在2010年,中国GDP便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入世”十多年来,我国的出口规模增长4.9倍,进口增长4.7倍;吸收外资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投资2002—2010年年均增速接近50%。(14)

但是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首先,从国际经济秩序上来说,经济全球化是在发达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进行的,少数发达国家起着主导作用,决定了经济全球化这一过程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换。发达国家所获得的利益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的所得。基于此,有人甚至将经济全球化称为一种“陷阱”。这样的全球化形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垂直分工体系。体系的低端是发展中国家,生产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而高端是发达国家,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如在1997年的中法贸易中,法国向中国出口的第一类产品是24架空中客车飞机,这24架空中客车飞机价值12亿美元,而中国向法国出口的前十类商品包括鞋帽、衣服、小的家具、家用电器等,前十类商品的总和才不到10亿美元。这样的经济全球化不是利益和利润的全球的均衡分配,一方面是发达国家获得大量的价值转移、超额利润,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为人打工,所以在经济全球化中世界也在不断地分化,国与国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15)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差距从1983年的43倍扩大至目前的60多倍,贫困国家的债务超过本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0%。富国与穷国人均收入差距悬殊,前者为后者的200倍以上。

其次,全球化在带给各国利益的同时也存在潜在的风险和危机。经济全球化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和国内市场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产生经济波动和诱发一国金融危机的风险大大增加。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就极为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值得欣慰的是,在这两次颇具影响的金融危机中,中国不仅成功地克服了种种困难,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其他国家。在亚洲金融风暴中,中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由于中国实行比较谨慎的金融政策和前几年采取了一系列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在危机中未受到直接冲击,金融和经济继续保持稳定。与此同时,为了帮助亚洲各国,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政策缓解亚洲金融危机。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巨浪滔天,世界经济跌宕起伏,中国经济险象环生。中国经受了新世纪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成为世界经济触底反弹的新引擎。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这是二战以来全球首次出现的经济新格局。外国媒体感叹道,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使得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16)

最后,经济全球化也是一种斗争。对于在经济全球化中由于种种原因发展起来的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发达国家采取了种种遏制手段,它们不希望再有一个新的发达国家了。在这些发达国家眼中,全世界资源和市场都是有限的,它们不愿意其他国家来分享。所以,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始终处在一种既相互合作又相互斗争的过程中。这种博弈在中国对外贸易的谈判过程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正如业内人士所言,中国成为全球的加工、生产中心,主导了生产,但主导不了贸易。中国企业处于产业低中端加工生产环节,成为境外企业、国际炒家两头夹击的“夹心饼”。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各国及其人民的文化交往也日益增多。有人担心,全球化进程中的许多文化交流,主要反映的是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利益、价值和思想,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将导致美国的通俗文化在全球传播,即世界的“麦当劳化”。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有学者提出了警惕“单一思想全球化”或“新的专制”的问题。他们认为,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理念曾遇到过各种敌人,但在21世纪到来之时,我们已经几乎听不到任何不同的声音了。对代议制民主的迷信、对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崇拜、对效率即利润的渴求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一切与之不同的声音,或是被贬为不切实际的乌托邦,或是被简单斥之为过时的谬论。人类思想的高度第一次遇到了真正的限制,变得极度的统一,极度的沙漠般的贫乏。与此同时,也有人用民族文化的大旗来反对西方文化,认为西方文化的引入必然导致民族文化的衰退。比如,2006年发生“十博士反对圣诞节”一事。在那年圣诞节将要来临之际,国内十位哲学教育学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慎对圣诞节。他们认为“圣诞狂欢”是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性丧失后,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一时间引起了沸沸扬扬的网络大讨论。

其实,对全球化所带来的中国文化发展的疑虑,我们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人类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不是一种文化宣称自己是最好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然后推广到全世界,强迫所有人都不分时间地点条件地接受它。这样的“普世”近乎强权。更加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倒是应学会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与各种不同的文化样式相处,在彼此交融之中,各自取长补短,发展自己,并且从另一种文化的存在中确认自己存在的理由和空间。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立场,求同存异,在很大程度上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可以和平共处,甚至可以相互吸收、相互促进。实际上,今天的中国文化本身就是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成果。只有按照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所说,在“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而且“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我们才能在全球化的挑战面前获得更加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令人欣慰的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绝不是仅仅在被动地吸收外来文化,同时也在积极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在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影响力越来越大的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孔子学院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所提供的服务包括:开展汉语教学;培训汉语教师,提供汉语教学资源;开展汉语考试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提供中国教育、文化等信息咨询;开展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活动。截至2010年10月,各国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事实表明,中国文化并没有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反而在兼容并包中不断壮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