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亚里士多德与理想城邦,理想城邦的条件与建设

亚里士多德与理想城邦,理想城邦的条件与建设

时间:2022-09-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而言之,亚里士多德试图要为我们论证一个理想城邦建设的系统方案。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没有相应的生存手段,就不可能建立起一个理想城邦。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想城邦的诸条件是:人口条件。亚里士多德认为,海上往来对城邦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这是理想城邦的必要条件。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的婚配对儿童有重要的影响,所以理想城邦的建构,一开始就必须关心城邦的婚姻状况。

三、理想城邦的条件与建设

如果我们比较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关于理想城邦构造上的诸多论述,可以看到,柏拉图注重城邦的法律制度的建设,而亚里士多德的思考更广泛得多,不仅仅是制度和教育,城邦存在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在考虑之中的,甚至是优先考虑的,亚里士多德甚至还注意到了民族性格对理想城邦建构的影响。总而言之,亚里士多德试图要为我们论证一个理想城邦建设的系统方案。在实际考虑理想城邦建设的具体构想时,亚里士多德显然有一个基本的理论假设,即只有充分的适当的条件才能建造理想城邦,什么样的条件就决定了建造什么样的城邦,理想城邦不可能建造在虚无缥缈中,而是各种现实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没有相应的生存手段,就不可能建立起一个理想城邦。因此,在构建一个理想城邦时,要预设各种各样的前提条件,但不包括不可能的条件,只能是现实的或可能实现的条件。政治家和立法者应该准备好为他们的工作所必需的特定原料。亚里士多德理解“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的道理,而且强调条件或原料在品质、数量上的优越性、充分性对建构理想城邦的重要意义。为此,他联系希腊诸城邦的实际开了一个烹饪理想城邦的“原料单”。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想城邦的诸条件是:(1)人口条件。城邦所需要的主要配备是人民,这里主要涉及人口的数量和性质。一般认为,一个幸福的城邦应当是人口最繁庶的大邦,但大邦的标准并不仅是人口的数量,更应该从人口的性质上来判断。城邦并不是人口越多越好。事实表明,人口过多的城邦很难或者说不可能有良好的法制。一个城邦适当的人口界限,是人们在其中能够过自给自足的舒适生活并且是观察所能遍及的最大人口数量。(2)地域条件。这主要涉及城邦的疆域范围及地理位置,能够自给自足是其前提。邦内地形应使敌人难以进入,易于防卫和易于外出,有良好的海路和陆路通道,特别是中心城市应该交通便宜,军事和商业城市要有很好的设计。(3)海上条件。这一条显然是亚里士多德从希腊特定的地理环境来考虑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海上往来对城邦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一个城邦能够从海上往来中产生什么好处,就要尽可能坐收这种好处,而如果有什么害处,则要依靠种种法律来防止。(4)城邦的组成要素及职司划分。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作为一个谋求生活至善的共同体,只有符合这个目的的要素才是城邦的组成部分。他列举了构成城邦必需的要素:粮食与农民、各种技术与技工、武装与武装人员、财产储备与富有阶层、祭祀与祭司、公共事务和法律诉讼与公职人员。在这些人员中,要有很好的职能分工。(5)土地分配。城邦全境土地分为公产和私产。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的土地必须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公有,而另一部分私有。其中每一部分还须再划分为两部分,公有部分一部分用于承担祭祀的开支,另一部分用以承担共餐的费用;而私有的部分,一部分靠近边界,另一部分靠近邦城。这样每人分得两份地,既满足平等和公正原则,又有利于公民们在遇到边界战争时更加团结一致。(6)共餐、祭祀及市场地点都要有适当的选择。(7)公民的秉性。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不同区域的人存在着秉性上的差异。寒带居民,生命力旺盛,思想和技术则较为缺乏,自由散漫,没有什么组织性,也缺乏理治他人的能力。亚细亚的居民聪颖而且擅长机巧,但在灵魂方面则惰性过重,故大多受人统治和奴役。希腊各族,地理位置处于两大陆地,兼具了前面二者的特性。他们“既有旺盛的生命力又富有思想,第一种秉性使他们可以长久地保持自由。第二种秉性则使他们的政治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假如各部族能够统一于一个政体中,他们就足以治理任何其他民族了。”[82]因此,理想城邦的公民应该具有类似于希腊人的秉性,既富有思想,又有旺盛的生命力。理想城邦中的道德家,自然应该选取两者结合的秉性。(8)公民的德性。这是理想城邦的必要条件。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城邦,一定要参与政事的公民具有善德,才能成为善邦。”[83]亚里士多德指出,理想城邦的“公民们当然要勤劳善战,更应该致力于和平的生活。他们也的确能够完成各种必需和有用的事业;但他们必须更擅长于完全种种善业。”[84]一个幸福而善良的城邦必须具备高尚的德性,也要把美德灌输于公民们的思想中去。公民们应该具备闲暇以及使用闲暇的德性。所以,一个城邦应该具备节制、勇敢、坚忍和智慧等德性。(9)城邦德性的培养。亚里士多德指出,人们一般通过天赋、习惯和理性这三种途径成为善徳之人。而且习惯和理性“这两项训导方式必须尽可能地相互协调,若两不协调,则不仅仅理性无由发扬最优良的宗旨,而经过训练所造成的习惯也将显现相似的缺憾。”[85]在最优良城邦中,立法者要通过立法和教育培育和训练公民的德性,使人的这三个部分彼此一致,达到和谐,特别是要重视对儿童德性教育。(10)城邦的婚配与生育。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的婚配对儿童有重要的影响,所以理想城邦的建构,一开始就必须关心城邦的婚姻状况。立法者在制定城邦的婚姻和生育的法律制度时,首先要注意到公民们的生命周期,要考虑到三件事情,即确定配偶双方的年龄以及他们的品质是否可以结为配偶、子女及父女之间的年龄差别、儿童的健康体格。城邦应实行计划生育。(11)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亚里士多德非常关心儿童及青少年的教育。在他看来,教育儿童及青少年并非仅仅为了实用,而是要他们掌握广阔的知识,增强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既然在教育方面习惯先于理性,身体先于思想,所以,对儿童的教育应先从体育开始。亚里士多德也非常注重音乐教育,认为音乐教育有三种功能:怡悦身心、解除疲劳和培养高尚的情操,而对儿童及青少年的音乐教育应基于这样“一项准则:适中的、可能的与适当的”[86],即中庸标准、可能标准和适当的标准。其实,这三项原则也是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所坚持的原则。

【注释】

[1][德]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67页。

[2]爱里纳:《杂史》,第9章,第9节。

[3]阿里安:《杂史》第3卷,第36节。

[4]参见苗力田编:《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5]苗力田编:《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6][美]斯特劳斯等主编:《政治哲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8页。

[7][美]斯特劳斯等主编:《政治哲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7、126、126页。

[8][美]斯特劳斯等主编:《政治哲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7、126、126页。

[9][美]斯特劳斯等主编:《政治哲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7、126、126页。

[10]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页。

[11]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27页。

[1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66—367页。

[13]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8页。

[14]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9、177、178、179页。

[15]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9、177、178、179页。

[16]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9、177、178、179页。

[17]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9、177、178、179页。

[1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高书文译,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3、3页。

[1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高书文译,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3、3页。

[2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高书文译,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3、3页。

[2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7、8页。

[2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7、8页。

[2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42页。

[2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6—57、47、14页,译文略有改动。

[2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6—57、47、14页,译文略有改动。

[2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6—57、47、14页,译文略有改动。

[2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3—14、14、14、15、163、163页,译文略有改动。

[2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3—14、14、14、15、163、163页,译文略有改动。

[2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3—14、14、14、15、163、163页,译文略有改动。

[3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3—14、14、14、15、163、163页,译文略有改动。

[3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3—14、14、14、15、163、163页,译文略有改动。

[3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3—14、14、14、15、163、163页,译文略有改动。

[3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63、168—169页。

[3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63、168—169页。

[35]参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11、116页。

[36]参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11、116页。

[3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13页。

[38]参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13、121、124页。

[39]参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13、121、124页。

[40]参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13、121、124页。

[4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29页。

[4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77页。

[4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32页。

[4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32页。

[4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33页。

[4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84、185页,译文略有改动。

[4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84、185页,译文略有改动。

[4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43、128页。

[4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43、128页。

[5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28、147、128、147、198页。

[5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28、147、128、147、198页。

[5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28、147、128、147、198页。

[5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28、147、128、147、198页。

[5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28、147、128、147、198页。

[5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99、57页。

[5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99、57页。

[5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06、206—207页。

[5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06、206—207页。

[5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96、196—197页。

[6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96、196—197页。

[6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02页。

[6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86、188页。

[6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86、188页。

[6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15页。

[6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15页。

[6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33、236、233页。

[6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33、236、233页。

[6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33、236、233页。

[6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37、242、246页。

[7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37、242、246页。

[7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37、242、246页。

[72][美]斯特劳斯等主编:《政治哲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7页。

[73][美]斯特劳斯等主编:《政治哲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157、156、157页。

[74][美]斯特劳斯等主编:《政治哲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157、156、157页。

[75][美]斯特劳斯等主编:《政治哲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157、156、157页。

[76][美]斯特劳斯等主编:《政治哲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页。

[7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37页。

[7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38、344—345、345—346页。

[7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38、344—345、345—346页。

[8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38、344—345、345—346页。

[8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45—346页。

[8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高书文译,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729页。

[8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84、389、395、396页。

[8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84、389、395、396页。

[8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84、389、395、396页。

[8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84、389、395、39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