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改革开放中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在改革开放中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时间:2022-09-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在改革开放中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新形势提出的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落实到文化领域,就是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第一节 在改革开放中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新形势提出的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落实到文化领域,就是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一、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布局的客观要求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同时又反过来给经济和政治以巨大的影响。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只有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强盛,而文化方面的影响力不够,就算不上真正的世界强国。正是基于对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实际的正确判断,党的十五大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六大强调,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坚持协调发展和全面发展,加强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所有这些,都充分表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证明,只有有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繁荣,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不断巩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才能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良好的文化环境。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将会越来越迫切、越来越丰富。因此,必须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就是到2020年,“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因此,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必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必须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必须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和谐的局面。可以肯定地说,没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没有和谐文化的支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就不可能实现。

(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适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战略选择

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时代主潮。世界文化的发展,也顺应并推动着这一时代主潮向前发展。我们发展经济离不开世界经济的大环境,我们搞文化建设也同样离不开世界文化的大环境,只有洞悉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才能赢得主动,才能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首先,从总体上说,当今世界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因而全球经济持续增长,文化发展得到空前重视。其结果是文化消费急剧增长,文化在拉动和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由此促进了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这种现象引起了思想家和政治家对文化问题的关注,文化的价值、作用及其战略意义等等都具有了新的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组织实施了一项“世界文化发展十年”(1988~1997)活动,提出了一些新的文化与社会发展理念,强调新的文化发展战略应包含一系列的协作行动,其目的是在经济和技术发展中将文化和人的价值恢复到中心位置。它倡导形成一种新的思想方法,对发展的质量和人的因素予以更多的重视。我们要推进科学发展,就应当在生产物质产品、发展科学技术以及其他发展举措中更多地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和文化内涵。

其次,世界强国加紧实施文化发展战略。在战争年代,武力和军备是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和平时期,则转向文化和人才的竞争。一些西方强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文化产品。尤其是美国,大肆推行文化扩张主义,已引起世界许多国家的警惕与不安。他们出口的文化产品,不仅赚取了大量外汇,而且把美国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传播到世界各地。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都把文化产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予以推进,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日本、韩国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口号,他们的动漫和影视产品占据了世界特别是东南亚市场的很大份额。总之,在世界范围内,包括文化产品、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文化竞争日益加剧。面对世界激烈的文化竞争和文化贸易的严重“逆差”,我们只有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才能争取主动,赢得竞争的有利地位。

(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强盛的经济、昌明的政治和繁荣的文化。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必将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复兴。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的复兴及其所达到的高度和成就,较之于经济和政治更具有持久的竞争力和永恒的生命力,因而其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创造的历史。当一个时代一旦成为历史,其文化却依然能留传于后世。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人类文明演进的贡献大小,最突出的坐标,不是财富,更不是武力,而是文化,是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及其创造的不朽的精神文化成果。显而易见,如果没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也就谈不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要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最根本的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抓紧抓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一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是当今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任何文化的本质性标志。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今天的文化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来说,就没有创新和发展,因而也就愧对前人;对于传承发展着的中华文化来说,就没有任何有价值的贡献可言,因而也就愧对后人。总之一句话,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就无从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要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必须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与创新。中华民族具有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对人类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儒家道家思想,唐诗宋词,四大发明彪炳史册,都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毫无疑问要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近一个世纪以来,由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中华民族,不但经济、政治落到了世界潮流的后头,文化也丧失了优势地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整合、重建与创新,一直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在半个世纪创造的辉煌文化成就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明确要求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任务。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部署。

要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必须重视对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引进、借鉴与吸收。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激荡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深广。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大胆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同时积极地“走出去”,向世界展示、传播中华文化,尤其是文化建设的新成就。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引进外来文化的目的是为了借鉴,而借鉴的目的则在于建设和创造。历史的经验证明,正确合理地引进吸收外来文化,不会导致民族文化自身的削弱或主体性的丧失,反而更能丰富和充实我们的民族文化,促进其新生、繁荣和博大。汉魏时期印度佛教的传入,盛唐时代西域乐舞的输入,以及近代一些西方优秀文化的传入,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并融合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的形势下,我们要大力引进、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使之与中华文化相融合,不断丰富、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最根本的是要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成果。这种文化成果上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下启中华文化的未来。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真正具有创新精神的先进文化。为了在正确道路上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我们必须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成果不断涌现。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前无古人的时代,我们理所当然要超越前贤、后启来者。

(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

经济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基础,社会进步是文化兴盛的条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也必然伴随文化的兴盛和繁荣。历史上,每一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往往也都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时期。近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这在客观上要求文化有一个大发展大繁荣。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文化建设虽然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总体实力和总体水平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同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适应。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文化产业的总体规模还不大,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如何从新的高度,以新的视角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同时,它又是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迫切需要。进入新世纪,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一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支撑,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二是文化产品与服务已作为独立的贸易形态,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现在,美国的文化产品已在其对外贸易中占据首位,日本的文化产业产值已超过汽车工业,韩国已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国。三是文化领域已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大肆对其他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要有效抵御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渗透,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文化建设,尽快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二、在深化改革中,努力创造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社会环境

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高。努力创造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社会环境。

一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靠什么统一人们的思想、凝聚人们的力量?靠的就是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阔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健全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还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发展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保护好、引导好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迅速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尊重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规律,在“融入”和“渗透”上用心思、下工夫,使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加强对创作思想、创作选题的引导,对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给予鼓励和支持。

三是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文化队伍。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队伍是根本,人才是关键。要创造条件、完善措施,继续推进宣传文化领域人才培养工程,努力造就一批名家大师、一批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加快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认真总结各地区各部门创造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努力在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培育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等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知识分子作为社会中最有创造力的群体,是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引导广大知识分子更好地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崇高使命。

四是注重实践养成,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融入到日常工作生活之中。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五是强化机制保障,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体现到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管理之中。文化发展既要靠资金投入,也要靠政策支持、法律保障。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反映,更应在各项具体制度中得以充分体现。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投入,改进投入方式,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对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继续执行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制定和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政策,形成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政策体系。针对文化领域立法相对滞后的状况,坚持重点突破、先易后难、整体推进的原则,制定文化立法规划,加快立法步伐,尽快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法规体系。认真落实已有法律法规,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快整合现有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行政执法队伍,形成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推动文化建设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