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乌克兰对外政策中的能源因素

乌克兰对外政策中的能源因素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乌克兰对外政策中的能源因素柳丰华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的地缘政治抉择一直牵动着西方和俄罗斯的外交神经。以上是对近10年来乌克兰对外政策的总体认识。乌克兰天然气的消费量和开采量同样连年下滑。乌克兰进口的石油的85%和天然气的95%都是俄罗斯供给的。能源债务是乌克兰和俄罗斯能源关系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截至1994年,乌克兰欠俄罗斯的石油债务近50亿美元,天然气债务14亿美元。
乌克兰对外政策中的能源因素_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三十周年学术论文集·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卷

乌克兰对外政策中的能源因素

柳丰华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的地缘政治抉择一直牵动着西方和俄罗斯的外交神经。恢复独立10年来,乌克兰的外交战略已经基本形成,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如下:在政治上面向西方,在经济上面向俄罗斯,在西方和俄罗斯之间开展平衡外交,谋求本国利益最大化。这样一种操作困难而又潜伏风险的外交战略是在哪些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呢?简而言之,这是因为,在地理上乌克兰处于西方和俄罗斯的“夹缝”地带,不可避免地成为它们的争夺对象;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短期内乌克兰很难“回归”欧洲,也很难割舍甚至减少对其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意义的与俄罗斯之间的经济联系;在战略需求上,乌克兰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避免重新沦为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不得不求助于西方,以平衡俄罗斯对它的影响力。

以上是对近10年来乌克兰对外政策的总体认识。本文不打算对影响乌克兰制定对外政策的因素做面面俱到的分析,而将注意力集中于一个相对微观的领域——能源,通过专门分析能源因素对乌克兰对外政策的影响,来解读多年来乌克兰执行的“回归欧洲”、疏远俄罗斯的对外政策鲜有成效的原因。

能源因素对乌克兰对外政策的影响在于:乌克兰能源短缺及其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将依赖俄罗斯能源供给的现实,使得乌克兰在实施“回归欧洲”政策的过程中,不得不为保障能源安全计,顾及俄罗斯的利益和立场,因而在相当大程度上制约了乌克兰对外政策的自主性和有效性。需要指出的是,除个别附注之处外,本文所用的“能源”概念仅指对现代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原料石油和天然气。

一、乌克兰的能源现状

乌克兰属于能源短缺国家。其燃料能源资源蕴藏量仅能满足自身47%~49%的需求,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量分别仅能满足本国需求的10%~12%和20%~25%。[1]由于国家缺乏资金,而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企业又没有能力在自筹资金和预算补贴亏空的条件下进行正常生产,所以乌克兰的油气消费量、开采量和加工量连年下降。1990年乌克兰石油消费量为6200万吨,1993年下降到4200万吨,1994年则降至3500万~3800万吨;1990年石油开采量为500万吨,1993年下降为410万吨,1997年为390万吨,2000年进一步降到370万吨。[2]在石油加工方面,包括6个石油加工厂(克列缅丘格、德罗戈贝奇、利西昌斯克、纳德沃尔尼扬、敖德萨和赫尔松)在内的乌克兰石油加工综合体的年加工能力为5240万吨。同1989年的最高纪录5590万吨相比,10年来乌克兰的石油加工量已降到1040万吨,仅占其企业总加工能力的18.6%。

乌克兰天然气的消费量和开采量同样连年下滑。1990年天然气消费量为1200亿立方米,1993年下降为1030亿立方米,近年来进一步降到800亿~850亿立方米;1991年天然气开采量为244亿立方米,1993年降到192亿立方米,1997年为181亿立方米,2000年仍为181亿立方米。③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天然气开采量的下滑速度高于消费量,从而导致乌克兰对天然气进口的依赖性加强。

乌克兰的能源消费以天然气为主,[4]它在全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一般都在四成以上。以2000年为例,在乌克兰能源平衡表中,天然气占41.0%,煤炭占24.3%,石油占18.4%,核能占16.3%。[5]

根据政府在1995年批准的《2010年前乌克兰石油和天然气规划》,2005年前乌克兰年石油(含凝析油)开采量为400万~450万吨,天然气为190亿~210亿立方米;2010年前油气开采量分别增长到500万~540万吨和220亿~250亿立方米。

乌克兰把石油和天然气自给自足的希望寄予其境内亚速诲和黑海大陆架的油气矿床、波尔塔瓦州的凝析气矿床、克里米亚的阿克塔什矿床以及顿涅茨河流域的气田。根据专家的估计,仅顿涅茨河流域的气田就可保证未来每年1200亿立方米天然气,即乌克兰一年的天然气需求量。实际上顿涅茨河流域的气田早在20多年前就已发现,问题在于它开采起来相对不合算。而且即使开采出来,乌克兰消费者仍将以高于俄罗斯出口天然气的价格购买。最重要的是上述油气矿床的开发计划取决于乌克兰的财政能力和外资引进情况,而且目前这两方面的条件都不成熟。

由此可见,在乌克兰境内新的油气矿床尚未开发的情况下,即使按最低年需求量3000万~3500万吨石油和800亿立方米天然气计算,乌克兰75%~80%的石油和78%的天然气仍不得不依赖进口。

如此大规模的能源进口自然赋予乌克兰外交部门一项重要的职能——确保可靠的能源供给,维护国家的能源安全,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正如乌克兰外交部长阿纳托利·兹连科所说,“能源安全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乌克兰改革成就及其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键问题”,“外交部必须清楚地界定乌克兰在能源领域关键的国家利益、机遇和风险”。[6]

二、乌克兰与俄罗斯关系中的能源问题

由于历史和地缘联系以及价格优势等因素,俄罗斯一直是乌克兰燃料能源的主要供给国。乌克兰进口的石油的85%和天然气的95%都是俄罗斯供给的。苏联解体后,乌俄能源贸易由联盟中央计划供应和划拨结算的内部行为转变为国家间的贸易,乌克兰有限的支付能力使其所欠俄罗斯的能源债务滚雪球般增长,成为困扰两国关系的主要问题。此外,两国因乌克兰擅自截留过境天然气等问题龃龉不断,在能源政策上也互有碰撞。这些矛盾严重影响了乌俄经济合作的深化,也制约了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

乌克兰在能源领域对俄罗斯的政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妥善解决近年来两国在能源领域积累下来的问题;保持乌克兰在运输俄罗斯出口天然气方面的主要过境国地位;与俄罗斯在能源领域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开展互利的能源合作;在与俄罗斯保持正常关系的情况下,减少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程度,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

能源债务是乌克兰和俄罗斯能源关系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截至1994年,乌克兰欠俄罗斯的石油债务近50亿美元,天然气债务14亿美元。[7]至2000年8月,乌克兰欠俄罗斯的天然气债务已增至22亿美元。[8]为了敦促乌克兰按时还债,俄罗斯经常利用减少甚至中断油气供应、操纵油气价格等手段向乌克兰施加压力。乌克兰则以切断或威胁切断俄经乌领土输往欧洲的油气管道等措施报复俄罗斯。在围绕债务问题争论的过程中,两国还是达成了若干协议,这些体现在1995年关于乌克兰延期偿还债务的协定、1998年关于乌克兰以商品偿还俄罗斯天然气债务的协议、2001年重组乌克兰拖欠俄罗斯天然气债务的协议和俄罗斯向乌克兰提供天然气的政府间议定书以及2002年俄乌两国总统关于在天然气领域战略合作的声明等文件中。

考虑到乌克兰偿债能力的现实情况,俄乌两国还在探索其他的还债形式。2000年乌克兰提议以其境内的部分输气线网的股权偿还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的债务。俄罗斯表示,乌克兰转让其大型企业的股权是俄方能够接受的偿债形式。事实上,俄罗斯多家公司在这方面已经迈出步伐,如卢克石油公司控制了乌克兰敖德萨石油加工厂、由俄罗斯西伯利亚铝业公司控制的乌克兰铝业公司又购得乌克兰尼古拉耶夫氧化铝联合工厂的控股权、俄罗斯秋明天然气公司全额控股的乌克兰跨国石油公司获得了乌克兰利西昌斯克石油加工厂67.4%的股权等。俄罗斯的意图很明显,就是经由其公司参与乌克兰大型企业的股份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乌克兰能源和冶金等行业的形势。

乌俄能源关系中的另一个问题是乌克兰擅自截留俄罗斯输往欧洲的过境天然气。俄罗斯出口欧洲的90%的石油和72%的天然气要通过铺设在乌克兰境内的管道。作为俄罗斯天然气过境乌克兰运输的费用,乌克兰每年从俄罗斯获得300亿立方米天然气。除此以外,乌克兰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均以商业方式进行。但是乌克兰往往不经俄罗斯的允许,便截留过境运输的俄罗斯天然气。根据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公布的资料,乌克兰每年截留的俄罗斯天然气数量高达100亿立方米。俄罗斯对乌克兰将截留的天然气以倾销价转卖他国更是难以容忍。据俄方资料,1999年乌克兰截留并转口波兰、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俄罗斯天然气数量为17亿立方米,2000年1~6月达到12亿立方米。[9]

为了打破乌克兰对俄罗斯出口天然气过境运输的垄断地位,俄罗斯积极开辟绕过乌克兰的替代性天然气输送管线。在俄罗斯外交部门的积极参与下,横穿白俄罗斯、波兰、斯洛伐克和德国的亚马尔—西欧管道于1995年破土动工,1999年投入使用,其年输气量达657亿立方米。1997 年12月俄罗斯和土耳其签署俄土政府间协定和向土耳其供应俄罗斯天然气的长期合同。根据这些文件,经黑海水域向土耳其出口天然气的“蓝流”工程将于2002年完工;2001~2025年俄罗斯将向土耳其总共出口3650亿立方米天然气。[10]这两条管线的运营使俄罗斯天然气的出口通道更加多样化,从而弱化了乌克兰在过境运输俄罗斯天然气方面的垄断地位。2000年8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同欧洲最大的4个天然气公司的代表在巴黎会晤,商讨合作建设一条绕过乌克兰而穿越波兰和斯洛伐克的所谓跨系统联结管道。这条拟建中的输气管道全长600公里,年输送能力为250亿~300亿立方米天然气。不言而喻,随着这一工程的落实,乌克兰在过境运输俄罗斯天然气方面的地位将会进一步下降。

俄罗斯还利用修建绕过乌克兰的替代性输气管道、乌克兰总统库奇马被西方孤立和丑闻困扰等形势对乌克兰施压,迫使后者同意俄罗斯控制它的天然气运输管道。2002年10月,在摩尔多瓦首都基希讷乌召开的独联体首脑会议上,普京总统和库奇马总统签署了建立俄罗斯—乌克兰天然气联合集团的协定。该协定规定乌俄各自控制集团50%的股份,从而使俄罗斯能够控制乌克兰的输气管道。

对乌克兰来说,俄罗斯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将是其最重要的能源供给国。在能源领域,如何与俄罗斯保持紧密的合作,而不过度地依赖它;如何在俄罗斯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与它建立平等、互利和可靠的能源合作关系;如何在对俄罗斯的能源外交和政治交往中把握一个合适的平衡度,既有利于维护乌克兰的能源和经济安全,又不至于损害它的政治独立等,仍将是乌克兰的对俄罗斯能源政策最为重要的课题。

三、乌克兰实施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政策

根据石油问题专家的观点,一个国家至少应拥有三个不同的能源进口渠道,才能确保可靠的能源供给,否则它就会面临能源出口国确定垄断性价格、在两国关系恶化或者出现紧急事件的情况下减少甚至完全终止能源供给,从而危及国家的能源安全。

对乌克兰来说,俄罗斯不仅是其极为依赖的主要能源供给国,而且俄罗斯直接和间接(别国过境俄领土)供给乌克兰的载能体数量占到后者进口总数的60%左右,致使乌克兰在能源方面对俄罗斯的依赖程度处于临界状态,从而将国家的能源安全仅仅维系于俄罗斯对乌克兰的能源政策上。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乌克兰提出了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政策,其目的就是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和政治独立。

乌克兰的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政策主要包括如下内容:①恢复从土库曼斯坦进口天然气,增加从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等国的石油进口数量。②筹建将里海石油运往欧洲的欧亚石油运输走廊,即巴库—苏普萨—敖德萨—勃罗迪—格但斯克管线,外辟一条绕过俄罗斯的石油运输线路,以便直接进口里海石油。③吸引外资实施从挪威(经波兰)、从伊朗(经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俄罗斯或者经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从阿塞拜疆(经土耳其)运送天然气到乌克兰的管道项目在获得低温技术和设备的条件下,从里海国家输入液化天然气。④积极探索同中东产油国、欧盟和美国之间的能源合作。

土库曼斯坦是乌克兰主要的天然气供给国。其天然气供给数量在不同的年代占到乌克兰天然气总消费量的15%左右。2000年7月,乌克兰副总理季莫申科访问土库曼斯坦,与尼亚佐夫总统就乌欠土天然气债务问题达成协议并说服土方同意恢复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10月,库奇马总统访问阿什哈巴德,同尼亚佐夫总统签署恢复供给天然气协定。根据该协定,2000年乌克兰按42美元/千立方米的价格从土库曼斯坦购买200亿立方米天然气,天然气货款的40%用货币支付,其余60%以乌克兰向土库曼斯坦提供商品和劳务的形式结算;2001年按40美元/千立方米的价格购买300亿立方米天然气,天然气货款的50%用货币支付,其余50%以商品和劳务结算。鉴于以往乌克兰拖欠付款的教训,协定规定,在土库曼斯坦开始供给天然气之前,乌方须预先支付1400万美元。并且在每批天然气供给之前的一周内,乌克兰须划拨给土库曼斯坦700万美元。[11]

乌克兰还将伊朗和亚美尼亚视为替代性的天然气供给国,并计划铺设一条从伊朗到亚美尼亚、包括两根直径均为1000毫米的输气管的管线,其年输运能力为600亿平方米。目前,乌克兰还在与有关国家进行交涉,争取就实施这个计划达成共识。

作为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乌克兰积极筹建旨在将里海石油输往欧洲的管道。建设新的、特别是绕过俄罗斯的里海石油外运管道,对乌克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乌克兰可以扩大从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伊朗的石油进口(乌克兰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的石油数量取决于俄罗斯发放的经其石油管道系统转运的石油限额),进而为其与中东产油国的合作创造条件;其二,乌克兰可以从过境运输中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乌克兰计划每年从阿塞拜疆吸纳400万吨、从哈萨克斯坦——约200万吨、从伊朗——约100万吨石油,以用于本国消费和出口欧洲。建设敖德萨—勃罗迪输油管道和敖德萨附近的“南方”石油管道终端就是近年来乌克兰实施上述计划的具体步骤。

敖德萨—勃罗迪输油管道全长667公里,年输油量可达4000万吨,已于2001年开始铺设。这条管道是拟建中的欧亚石油运输走廊巴库—苏普萨—敖德萨—勃罗迪—格但斯克管线的组成部分,经这条管线可将里海石油运抵乌克兰,进而输往中欧各国。黑海港口南方位于敖德萨东部,两地距离仅有35公里,建设中的“南方”石油管道终端的容纳能力为4000万吨。乌克兰还在修建南方港至勃罗迪输油站的联结管道,这条管道在勃罗迪与输往欧洲的“友谊”管道实现对接,就可将里海石油输到西欧。

欧亚石油运输走廊工程的实施还说明,与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的合作在乌克兰的国际能源合作规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0年3月,乌克兰总统库奇马访问巴库。乌阿双方签署友好合作伙伴条约、2000~2009年经济合作条约以及石油天然气工业合作备忘录。这些文件规定了乌阿两国在能源领域的主要合作方向,包括巴库石油经格鲁吉亚和乌克兰输住西欧,利用乌克兰的石油加工厂加工阿塞拜疆的石油,将加工好的石油出口欧洲,由乌克兰提供用于建设巴库—波季管道和苏普萨石油运输终端的设备。

乌克兰作为“古阿姆”集团的成员国,积极利用与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增强该组织的凝聚力。1999年三国组建维和部队保卫巴库—苏普萨输油管道的安全。跨高加索的欧亚运输走廊(从阿塞拜疆巴库到格鲁吉亚巴统的铁路运输线路)和乌克兰的欧亚石油运输走廊的实施,大大充实了“古阿姆”集团的经济职能。

哈萨克斯坦是乌克兰主要的石油进口国,也是其重要的替代性石油供给国。哈萨克斯坦石油在乌克兰进口石油结构中的比重为30%左右。1999~2009年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经济合作条约、政府间的石油天然气领域合作原则协定等文件都明确规定,燃料能源综合体是两国合作的主要战略方向之一。哈萨克斯坦对乌克兰的石油出口量尽管受俄罗斯过境运输限额等因素的影响,仍将不断增长,有关专家估计最低可增至500万吨。除此之外,两国还在石油运输,石油加工厂和石油运输综合体的私有化、油田的钻探和设备安装、出口石油天然气综合体用的管道和设备方面开展合作。

美国和欧盟也是乌克兰在能源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乌克兰与美国能源合作的重心在于,从后者获得尽可能多的直接或间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财政支持,用于改造乌克兰的能源基础设施和实施欧亚石油运输走廊等能源项目;获得先进的能源设备和技术。乌克兰与欧盟的能源合作主要是吸引欧洲国家的资本和技术,完成欧盟对候选国在能源领域的要求,为获得欧盟的成员国地位创造必要的条件。

考察乌克兰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政策,不难发现,它既有一定的优势,但更多的是弱势(至少从短期角度看是这样)。其优势在于:乌克兰是连接中、东欧的交通要冲,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它有可能将里海、中亚、近东、中东甚至北欧国家作为自己的替代性能源进口渠道;以美国为目的西方乐于见到一个摆脱莫斯科影响、奉行独立政策的乌克兰,并且为乌克兰实施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政策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乌克兰实施的欧亚石油运输走廊工程还得到里海产油国和过境国的支持。

这一政策的弱势如下:①实施成本高。仅一个欧亚石油运输走廊工程就使乌克兰不胜其荷,不得不寻求外资支持,毋庸谈其他;②虽然近3年乌克兰经济持续增长,但其不利的投资环境和动荡的政局令国外投资者驻足不前,没有足够的外资支持,任凭自身的经济实力,乌克兰很难将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政策进行到底;③对于正在实施中的欧亚石油走廊而言,乌克兰尚未与潜在的石油进口国达成使用该管道的协议,也未能与里海产油国达成关于为该管道提供足够数量的石油的协定。

实施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政策固然有利于降低乌克兰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严重程度,提高国家能源安全系数,但是它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使乌俄关系复杂化。

经济上,俄罗斯不会容忍乌克兰以里海石油外运过境国竞争者的身份出现。由俄罗斯和其他国家从跨国公司共同出资修建的田吉兹—新罗西斯克管道的建成和运营,基本上化解了敖德萨—勃罗迪输油管道和“南方”石油管道终端对俄罗斯作为里海石油外运的主要过境国地位的挑战。

政治上,俄罗斯不会坐视乌克兰实施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政策,甘心自己被排挤出乌克兰这个巨大的能源市场。从而失去能源这个遏止乌克兰向西方“漂移”,并将其纳入独联体一体化进程的杠杆,使俄罗斯长期以来利用能源等各种手段在乌克兰恢复影响的努力前功尽弃。

客观地讲,乌克兰的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政策还只是处于初步实施的阶段。即使在这样一个阶段,这一政策的实施也只能是部分的和零散的,因为乌克兰缺乏与充分实施这一政策相适应的经济手段。不仅如此,就是当前的国内经济形势也不允许它部分地或暂时地减少从俄罗斯的能源进口,否则乌克兰将面临经济崩溃的危险。因此,短期内这一政策不会产生显著的成效,俄罗斯仍将是其主要能源供给国。但是从长远看,乌克兰经济肯定会复苏和增长,充分实施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政策的物质手段将日臻完善,如果在此之前俄罗斯未能同乌克兰在能源领域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协作关系,那么乌克兰有可能将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政策真正地、完全地付诸实施,达到摆脱俄罗斯能源控制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乌克兰可能奉行全面融入西方的对外政策,给俄罗斯推动独联体一体化的政策以沉重一击。

结 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能源是影响乌克兰制定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乌克兰这样的能源短缺型国家而言,确保能源供给的可靠性、维护国家的能源安全,无疑是国家对外政策的优先方面,是外事部门开展经济外交的重要任务。

(2)能源因素涉及的外交对象主要是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而对乌克兰的重要外交对象——美国和欧盟国家则关系不大。这种影响的实际效果是将乌克兰往俄罗斯和独联体方面拉动。但这种作用力方向同乌克兰“回归欧洲”的战略目标相矛盾。

(3)能源归根结底属于经济范畴,因而过度地强调用政治方式,即外交手段解决能源问题并不是最优方案,有时甚至损害经济效益。对于能源短缺而又实力有限的国家,如乌克兰来说,基于经济合理性的考虑,在市场经济杠杆的调节下开展国际能源合作,辅之以适当的外交手段,可能更有利于保障本国的能源安全。

(4)鉴于目前实施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政策的种种困难,可以认为,短期内乌克兰现存的能源问题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因而能源因素对乌克兰对外政策的这种影响仍将在相当长时期内继续存在。

(5)能源并不是乌克兰对外政策的决定性因素,从长远看更是如此。在北约已经进抵乌克兰边界、欧盟不断东扩和俄罗斯本身也在进行地缘战略抉择的情况下,乌克兰必将根据国家利益,作出最终究竟是“回归欧洲”抑或参与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一体化的地缘战略抉择。那时无论能源问题是否得到解决,都不会对乌克兰作出这种地缘战略抉择产生多大的影响。

(原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第1期)

【注释】

[1]弗·萨普雷金:《乌克兰在能源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的现状与前景》,载[乌克兰]《明镜周报》2000年10月14~20日。

[2]《乌克兰燃料能源综合体的现状和问题》,载http:/www.e-journal.ru。

[4]本自然段中的“能源”概念系通常意义上的能源,即能产生能量的物质,如燃料、水力和风力等。

[5]《基辅追求经济独立的方针将国家置于能源危机边缘》,载http:/press.lukoil.ru。

[6][乌克兰]《明镜周报》2001年9月8~14日。

[7]李静杰、郑羽:《俄罗斯与当代世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196页。

[8]《乌克兰燃料能源综合体的现状和问题》,载http:/www.e-journal.ru。

[9]《乌克兰燃料能源综合体的现状和问题》,载http:/www.e-journal.ru。

[10][俄]斯·日兹宁、普·罗季奥诺夫:《里海—黑海地区的能源外交》,载[俄]《外交通报》杂志2000年第6期。

[11]《乌克兰在能源燃料资源进口渠道多元化方面采取重要步骤》,载http:/www.telegafua.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