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古今白字应持的态度

对古今白字应持的态度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 同是白字, 人们却对古今白字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判断。现代人对于古代白字, 也许因其存在于古籍, 已无法纠正, 也许出于对古人的迷信, 所以持肯定的态度, 美其名曰 “通假字”。这是因为, 古代文献中的白字已经不宜改动, 而且有极多的古代 “白字语词” 沿用到今, 它们已经成为现代汉语词汇成员了。
对古今白字应持的态度_汉语内部形式研究

4.1 白字分古代流传下来的白字和现代人新造出来的白字, 即古代白字和现代白字。 不过, 同是白字, 人们却对古今白字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判断。 现代人对于古代白字, 也许因其存在于古籍, 已无法纠正, 也许出于对古人的迷信, 所以持肯定的态度, 美其名曰 “通假字”。 在学校教学中,通假字作为重要古代汉语知识在讲授和考试。 而对于现代新出现的白字, 人们则持否定的态度, 名之曰 “别字” “错别字” 或 “错字”, 人们一直在为消灭错别字而努力, 这表明现代人为捍卫汉字规范化所下的决心。

禁止现代人制造和使用的白字, 却不禁止或者无法禁止现代人使用古代白字, 不仅因为古代白字存在于大量的古籍之中, 而且因为古代白字存在于现代汉语复合词之中。

现代汉语复合词是现代人使用的词, 却多数不是现代人创造的, 而是产生于古代, 例如 “天子” “喜欢”, 举不胜举。 其次, 一些新词虽然产生于现代, 但它所使用的语素和构词方式都是古已有之的。

随着古代复合词以及古代语素、 古代造词法的大量传承, 大量的白字也随之流传下来, 而且看样子还要流传下去。 有趣的是, 对于这些 “白字复合词”, 人们早已不假思索、 习以为常了, 非但没有改正它们的意思, 而且把白字当作正确写法, 把原来本属正确的本字大都遗忘或舍弃。 例如 “原来” “请柬” “翔实” “倒霉” “阙如” “便秘” “螺丝”, 它们的本来写法是“元来” “请简” “详实” “倒楣” “缺如” “便闭” “螺狮”。 在今人眼里,前者看得十分顺眼, 后者看得十分不顺眼, 殊不知这是舍正取误。

然而无论从道理上还是从事实上讲, 或曰通假字或曰白字, 古今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尽管古代因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而出现白字是不可避免的,或者无可厚非的, 但是无论古代的通假字, 还是现在的错别字, 都属于不规范字。

在文字的使用中出现太多的不规范字, 使语词符号的内部形式为之扭曲和破坏, 给汉语的学习和使用增添很大的难度, 这对于继承发扬祖国语言文化传统, 对于汉语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都是极为不利的。

4.2 现在人们所说的错别字是有限度有范围的。 所谓消灭错别字专指消灭现代新造的错别字, 而不是指消灭古代流传下来的错别字。 例如如果把成语 “滥竽充数” “暴殄天物” “首屈一指” 写成 “滥芋充数” “暴珍天物”“手屈一指”, 便一定在消灭之列。 但是古代的错别字不但不在消灭之列,而且压根儿不以为它们是错别字。 这是因为, 古代文献中的白字已经不宜改动, 而且有极多的古代 “白字语词” 沿用到今, 它们已经成为现代汉语词汇成员了。 例如 “灭顶之灾” “信口开河” “合从连衡” “暴虎冯河” “胡说八道” “匪夷所思” “矢口否认” “鸦雀无声” “光天化日” 等, 如果真的有谁把这些 “白字成语” 改正为 “没顶之灾” “信口开合” “合纵连横” “暴虎淜河” “胡说白道” “非彝所思” “誓口否认” “鸦去无声” “光天治日”,虽然改得正确, 却难以推广, 甚至难免遭人笑曰 “没有文化” “没有学问”云云亦未可知。 结论是, 今人写白字和改正古人的白字都是不允许的。

事情还没有这么简单, 有部分现代白字, 在社会上有所蔓延, 长期得不到纠正, 竟至

于列入了难改之列。 例如:

按语-案语 账本-帐本 本分-本份 笔画-笔划 成分-成份

筹划-筹画 担心-耽心 淡泊-澹泊 订婚-定婚 角色-脚色

诿过-委过 毋宁-无宁 伶仃-零丁 录像-录相 门槛-门坎

那么-那末 热衷-热中 人才-人材 日食-日蚀 入座-入坐

思维-思惟 洋琴-扬琴 玩意儿-玩艺儿 编者按-编者案

叫花子-叫化子 百叶窗-百页窗 小题大做-小题大作 义无反顾-义无返顾

浑水摸鱼-混水摸鱼

这似乎告诉人们, 即使是现代白字, 只要保持较长时间, 经住时间的考验, 就会 “转正”, 就会取得合法地位。 这就不能不令人担忧: 白字难道会在继承 “传统” 的道路上继往开来吗? 古人已经给今人造成很大的白字困扰, 如果对现代白字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遏制, 而是任其发展, 那么我们将传给我们的后人更多的语言文字赝品。

顺便说及的是, 白字 “转正” 的同时, 还有错读音 “转正” 的现象,如荨qián麻疹——荨xún麻疹, 呆aá板——呆dāi板, 便秘bì——便秘mì。又, “荨xún麻疹” 读 “荨qian麻疹”, “便秘bì” 读 “便秘mì”, 但是“荨麻” 却仍读 “荨qian麻”, 不能读 “荨xún麻”; “秘鲁” 却仍读 “秘mì鲁”, 不读 “秘mì鲁”。 同一个字, 在此词读此音, 在彼词读彼音, 这就造成一定的混乱, 更不用说它会给学习汉语增加难度了。

汉语拼音方案》 为了帮助读者及时掌握声母和韵母的正确发音, 方案采用直音的方法, 即在每个声母和韵母的汉语拼音右面加注一个常用汉字,这个汉字与该声母或该韵母是同音关系 (不论声调)。 但是韵母表中有一个单韵母o的加注字是错误的。 方案在韵母表中给单韵母o的加注字是 “喔”,而 “喔” 读uō, 不读ō。 《现代汉语词典》 里有三个读o的字, 它们是ō噢、ó哦、 ǒ嚄、 ò哦。 既然有读o的汉字, 那么理应给o加注 “噢” (或者哦、嚄) 字, 但是 《汉语拼音方案》 却给o加注 “喔” 字, 这显然是错误的。我们曾经先后对山西、 江苏、 湖北等省的许多市县的广大幼儿教师、 小学语文教师及其学生做过调查, 发现他们中的多数人把o误读为uo。 最初我们以为这是他们把o读错了, 后来才发现这一错误不是来自他们的粗心, 而是来自 《汉语拼音方案》 本身。 一字之错虽小, 但是由于误导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却是很大的, 令人不解的是, 制订和推行 《汉语拼音方案》 至今已有半个世纪, 却未见有将 “o喔” 改为 “o噢” (或者 “o哦” “o嚄” ) 的意思。 这对我们是多大的讽刺!

语言文字错误应该改正, 这在道理上是谁也不会反对的。 你可以崇拜古人的成就, 不可崇拜古人的错误。 然而不幸的是我们面对现代汉语中太多的错误, 至今看不出有任何改正的意思。

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 是造成古书难读的主要原因之一。 遇到通假字, 需要多走 “以声求义”、 找出本字这么一步, 而后方可继续阅读下去。 如果照着字面去理解, 就难免出现错误和笑话。 正如清·王念孙说:“字之声同声近者, 经传往往假借。 学者以声求义, 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之以本字, 则涣然冰释; 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解, 则诘为病矣。” 古代白字给古人今人在书面阅读、 信息交际、 文字书写、 语言理解、 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都带来极大不便, 增添了很大负担。

一个极其浅显的道理是, 发现错误就要及时纠正。 昨天的错误今天改,古人的错后人改, 理固宜然。 但是, 一个尖锐的问题是, 语言文字错误能不能人为改正和强行改正?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认为古文中的错别字不能改正的理由, 一般总是以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产物为由, 通假字既已流传千百年, 就不能改了。 然而对于现代白字——那些已经或者正在得到社会承认的白字, 有没有改正的可能和必要?

须知, 白字以及由它造成的书写阅读和理解的困难完全是人为造成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避免的, 也是可以改正的。 从古到今的文字的规范化工作, 使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 不断废除异体字, 不断简化, 这证明,语言文字中的许多东西都是可以改动的, 语言文字就应该在不断改造和改正中发展。 古代历代帝王都讲究语言文字的避讳, 哪怕是一个字一个音, 一旦犯讳, 便立即改变。 例如秦始皇嬴政讳 “政”, 故改 “正zhèng月” 为 “正zhēng月”; 唐玄宗生日为八月五日, 讳 “五”, 故改 “端五” 为 “端午”。曾几何时, 为了避俗求雅, 汉语把避 “阴茎套” 改称 “避孕套”, 后来为防治爱滋病, 又改称 “安全套”; 把 “痨病” 改称 “肺结核”; 把 “蛮子” 改称 “南方人”; 把 “归绥 (归顺绥靖) ” 改称 “呼和浩特”; 把 “夷族” 改称 “彝族”; 把 “莫三鼻给” 改称 “莫桑比克”。前些年, 为了突出提高农民地位, 把民工立即改称 “农民工”。 韩国首都汉城, 出于人们共知的原因, 宣布改称 “首尔”, 起初有人反对, 但是无济于事, 迄今已经彻底改过来了。 我们不断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其中主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去改正语言文字中不断出现的错误, 于是在五六十年代废除了一千多个异体字, 简化了两千多个繁体字。 我们可以举出古今中外、 自然人文的无数例子, 证明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总是设法控制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不断纠正偏离方向的错误。 例如古人认为地球宇宙的中心, 后来纠正了这一错误认识, 改正为日心说。 再如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2006年8月24日投票部分通过新的行星定义, 不再将传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视为行星,而将其列入 “矮行星”。 什么事情都可以而且必须坚持正确、 纠正错误, 为什么偏偏语言文字不可以呢?

现代汉语中存在极多的白字复合词, 都应在改正之列。 如果让汉字来一场大盘点——第一把它们改正过来, 例如把 “翔实” “蜚声” “原来”……, 改正为 “详实” “飞声” “元来” ……。 第二将有些内部形式化倾向的外来词中的字也作改动, 以便排除视听干扰, 避免误解。 例如 “牡丹江”与 “牡丹” 无涉, 宜写成 “牡单江” “牡担江” 等; “祖母绿” 与 “祖母”无关, 宜写成 “组母绿” “祖牡绿” 等; “巴黎绿” 与法国巴黎无关, 宜写成 “巴离绿” “八立绿” 等。 果如是, 必将大幅度消除由于写白字给语言交际和语言理解带来的极大副作用, 使语言文字朝着科学化、 理性化的方向发展。

4.3 现代汉语词汇中存在大量的 “转正” 了的 “白字语词”, 人们似乎对它们熟视无睹、 习焉不察乃至以非为是。 以下打算举较多例子, 以醒视听。

“百灵” 应作 “白翎”。 清·李元 《蠕范》 卷八: “白翎, 百灵也, 似雀, 能为禽兽之音。”

“编辑” 应作 “编缉”。 《说文》: “编, 次简也。” 段注: “以丝次第竹简而排列之曰编。” 《说文》: “缉, 绩也。” 段注: “凡麻枲, 先分其筋与皮, 曰朮。 因而沤之, 取所沤之麻沣之, 沣之谓言微也, 微纤为功, 析其皮如丝而染撚之, 而業刂之, 而续之, 而后为缕, 是曰绩, 亦絫言缉绩。”“编、 缉” 皆引申为连接、 整理义。

“波俏” 应作 “庯峭”, 山岩或屋势倾斜曲折貌, 后喻指人有风致。“波” 通 “庯”。 《集韵》: “庯庩, 屋不平也。” “俏” 通 “峭”。 峭: 山势高陡。

“嫦娥” 应作 “垣娥”。 “垣” 通 “恒”, “恒” 的初文为 “亘”, 甲骨文为天地间一个弦月之像。 “亘娥” 即月中美女。

“打牙祭” 应作 “打衙祭”。 古代官衙内有 “朔望祭祀” 的规矩。 祭祀次日, 供事人员把剩余肉食分开吃掉, 大饱口福。 当时把祭祀剩肉叫 “衙祭肉”, 吃掉它叫 “打衙祭”。

“大炮” 应作 “大奅”。 《正字通·大部》: “以言冒人曰奅。”

“淡菜” 应作 “蜑菜”。 清·阮葵生笔记 《茶余客话》 卷二十: “淡菜,即蚌肉也, 始于蜑户多食之, 遂讹为淡。” 《说文解字, 新附》: “蜑, 南方夷也。 从虫, 延声。” 从以上两段引据可知, 蜑是南方少数民族, 贻贝肉(蚌肉) 最初为蜑人最爱吃, 所以称为 “蜑菜”。 蜑古读若 “延”, 而 “延”又读若 “淡” ( “延” 属喻母四等, 喻母四等归定母), 故讹作 “淡菜”。

“格格不入” 应作 “扞格不入”。 《礼记·学记》: “发然后禁, 则扞格而不胜。” 唐·孔颖达疏: “发谓情欲既生也, 扞谓拒扞也, 格谓坚强。 若情欲既发, 而后乃禁教, 则扞格于教, 教之不复入也, 是教弱而欲强, 为教不胜矣。”

“耿直” 应作 “鲠直”。 《说文》: “鲠, 食骨留咽中也。” 段注: “忠言逆耳, 如食骨在喉, 故云骨鲠之臣。 《汉书》 以下皆作骨鲠, 字从鱼, 谓留咽者鱼骨较多也。 依 《说文》 则鲠训鱼骨, 骨留喉中当作鲠。”

姑苏” 应作 “姑胥”。 东汉·王符 《潜夫论·边议篇》: “范蠡收债于姑胥, 盖胥者舜臣名, 佐大禹治水有功, 封于吴者也, 故名其地曰姑胥, 历代转音为姑苏。”

“辜负” 应作 “孤负”。 孤: 违背, 背弃。 《说文》: “孤, 无父也。” 段注: “ 《孟子》 曰 ‘幼而无父曰孤’, 引申之, 凡单独皆曰孤。 孤则不能酬应, 故背恩者曰孤负。” 负: 有负。

“哈腰” 应作 “虾腰”。 《方言调查字表》: 虾 (身叚), 为假开二平声麻韵晓母, 下注 “身叚腰” 一词。 “虾腰” 意即身体弯曲, 其状如虾。“虾” 方言读如 “哈”, 讹作 “哈腰”。

“附会” 应作 “傅会”。 傅会: 傅辞会理, 文章的经营缔造。 后引申为使不相连属之事相合为一。 傅: 附着。 会: 合在一起。

“脚板” 应作 “脚釆”。 《说文》: “釆, 足也, 象兽指分别也, 读若辨。”

“角色” 应作 “脚色”。 赵异 《朝野类要·入仕》: “脚色: 初入仕, 必具乡贯、 户头、 三代名衔、 家口、 年齿、 出身履历。” 梁绍壬 《两般秋雨庵随笔》 卷七 “履历”: “今之履历, 古之脚色也……宋末参选者, 具脚色状,今谓之根脚。” 后引申为传统戏剧中的人物类型、 演员类别 (行当), 也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

“纠集” 应作 “鸠集”。 《尔雅·释诂下》: “鸠, 聚也。”

“缙绅” 应作 “搢绅”。搢: 插。 《仪礼·乡射礼》 郑玄注: “搢, 插也。插于带右。” 绅: 士大夫的丝织腰带 (又可特指束余下垂的部分)。 “搢绅”本指官员上朝时将朝笏插在带间, 以为记事用, 后来指代官员。

“昆布” 应作 “纶布”。 《本草纲目》 卷十九: “纶音关, 青丝绶也, 讹而昆耳。”

“老茧” 应作 “老趼”。 “茧” 通 “趼”, 趼: 手脚掌因摩擦而生的厚皮。 《庄子·天道》 陆德明释: “趼, 胝也。 通作茧。” 胝: 胼胝, 趼子。

“乐山” 应作 “僚山”。 西晋末年, 天下大乱, 西南地区有几十万僚人迁徙四川, 乐山地区也进入许多僚人, 他们在此依山居住, 得名 “僚山”,后音讹为 “乐山”。

“梨花大鼓” 应作 “犁铧大鼓”。 源于山东农村, 表演时用书鼓、 三弦等伴奏, 同时用两块犁铧 (农具) 碎片敲击作响。 后改为两枚铜片, 称“犁铧简”, 后讹作 “梨花简”。 本此。

“连史纸” 应作 “连四纸”, 相传是福建邵武有姓连的兄弟二人经过多年研制, 精工抄造而成, 因他们排行老三、 老四而得名。 “四” “史” 音近而讹。

“毛腰” 应作 “猫腰”。 人弯下腰犹若猫拱腰状。

“毛笋” 应作 “猫笋”。 《通雅·四十二》: “潜谷曰: ‘荀如猫头, 故名。’ ” “筍” 即 “笋”。

“眉绿竹” 应作 “麋鹿竹”。 清·王廷鼎 《仗扇新录·眉禄杖》: “其质坚挺, 色紫赭而有黑斑, 斑大小不等, 大者如睛, 中作螺纹, 以其似麋鹿之斑, 故名。”

“目不暇接” 应作 “目不暇给” “目不暇瞬”。瞬: 一眨眼。 给 (jǐ):供应, 应付。

“拳拳” 应作 “惓惓”。 惓: 恳切。

“洒家” 应作 “余家”。 《说文》: “余, 舍省声”。 杨慎 《转注古音略》卷二: “余, 音蛇, 人姓……今俗书作佘”。 近人章太炎 《撰新方言·释言》: “明朝北方人自称洒家, 洒即余也。 余从舍声, 古音如舒, 舍转书野切, 故余亦转为书野切。”

“三羊开泰” 应作 “三阳开泰”。 《易经》 中用 “坤” 卦表示农历十月。到了十一月, 一阳生于下, 变成了 “复” 卦; 到了十二月, 二阳生于下,变成了 “临” 卦; 到了来年一月, 三阳生于下, 变成了 “泰” 卦。 坤卦中最下面的三个阴爻经过三次由阴转阳的变换, “坤” 卦就变换成了 “泰”卦, 所以冬去春来叫做 “三阳开泰”。

“山药” 应作 “薯蓣”。 唐代宗名李豫, 因避唐代宗讳, 改 “薯蓣” 为“薯药”。 宋英宗名赵曙, 又因避宋英宗讳, 又改 “薯药” 为 “山药’。

“无聊” 应作 “无憀”, 即无所依赖。 憀: 依赖, 凭借。 “憀、 聊” 同音而讹。

“叙文” 应作 “序文”。 “叙” 通 “序”。序: 排列顺序。 《说文》: “序,次第也。” “序文” 即排列在前的文章。

“押宝” 应作 “压宝”。 清代金学诗 《牧猪闲话》: “压宝者, 以一制钱闭置盒中, 分青龙、 白虎、 前、 后四方之位, 以钱压得 ‘宝’ 字者为胜。”“衣冠禽兽” 应作 “衣冠枭獍”, 意为穿衣服戴帽子的枭和獍。 枭: 传说中的恶鸟。 獍: 传说中的恶兽。 传说枭食母獍食父, 故曰恶。 枭即禽, 獍即兽, 故后作 “衣冠禽兽”。

“蒸蒸日上” 应作 “烝烝日上”。 烝烝: 上升、 兴盛的样子。 《诗经·鲁颂·泮水》 郑玄笺: “烝烝, 犹进进也。”

“日里万机” 应作 “日里万几”。 “万几” 意为 “一万多”, 古代指帝王日常的纷繁政事。 《尚书·皋陶谟》: “无教逸欲有邦, 兢兢业业, 一日二日万几。” 这里说, 治理国家者不能贪图安逸享受, 须知一国之内每日都会发生上万件事情, 要谨慎地去处理。

“虎口” 应作 “蒦口”。 “虎口” 最初写或 “尺口”。 人的拇指和食指相连处为蒦 (尺口)。 蒦: 古度量, 即尺。 《汉书·律历志上》: “尺者,蒦也。”。

“喷香” 应作 “芬香”。 古代 “芬、 喷” 同音 (同属重唇声母), 故把“芬香” 讹为 “喷香”。

“里脊” 应作 “吕脊”。 “吕, 脊骨也, 象形。” ( 《说文》 )

“萧墙” 应作 “肃墙”。 何晏集解引郑玄曰: “萧之言肃也; 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 至屏而加肃敬焉, 是以谓之萧墙。”

“重午” 应作 “重五”。 五月初五, 五五相重。

“但马” 应作 “诞马”。 诞马: 放荡之马。

“蜚声” 应作 “飞声”。 飞声: 犹言名飞四方。

“检阅” 应作 “简阅”。 古代在打仗前后要举行 “告庙之礼”, 礼中清点人数、 车马、 兵器等, 即按简查数。

“臼科” 应作 “臼窠”。 臼形之坑, 引申为陈规。 窠: 坑坎, 鸟兽窝。

“商榷” 应作 “商斠”。 斠: 古代量谷物时划平斗斛的用具, 引申为校订。

“申饬” 应作 “申敕”。 申: 申述。 敕: 命令, 告诫。

“说辐” 应作 “脱輹”。 “说” 通 “脱”, “辐” 通 “輹”。 輹脱落: 钩连车厢和车轴的零件脱落。

“糟蹋” 应作 “蹧踏”。 蹧: 作践, 浪费。 事情搞坏, 不可收拾。 踏:踩, 践踏, 糟践。

“老西儿” 应作 “老醯儿”。 “醯” 即醋, 山西人喜吃醋。

“烧麦 (卖) ” 应作 “梢梅”。梢梅: 外形有似小蒸包, 上面顶端部分有突出的环形褶子, 有似一朵梅花盛开, 故称; 后因 “梅、 买、 麦” 方音相同之故, 讹作 “烧卖” “烧麦”。

“买单” 应作 “埋单”, 粤方言词。 埋单: 执埋和开单。 过去, 珠江三角洲一带的茶楼酒店习惯先用餐后付款。 店里的碗碟分各种类别, 象征着所盛食品的价格。 顾客用餐后喊声 “埋单”, 服务员便过来将碗碟分类叠放好, 这叫做 “执埋”。 埋, 粤方言中有 “聚合” 义。 服务员清点数量, 算出金额, 用笔写在专用的小单据上, 这叫做 “开单”。 客人持单到服务台付款。

再如 (解略): 狐臭: 狐通胡

馄饨: 馄饨通混沌

脚猪: 脚通豭

拮据: 拮据通撠挶

老板: 板通闆

淋病: 淋通痲

螺丝: 丝通蛳

猫腻: 腻通匿

名堂: 名通明

摩崖: 摩通磨

藕合: 合通荷

盘缠: 盘通鞶

蟠桃: 蟠通盘

屁股: 屁通髀

三七: 七通山漆

五百: 五百通伍伯

瓦蓝: 瓦通蔚

压岁钱: 岁通祟

衙旗: 衙通牙

一会儿: 会通忽、 候

玉米: 玉通御

原来: 原通元

梓童: 梓通子

班师: 班通般、 盘

逼仄: 仄通窄

病灶: 灶通造

布币: 布通镈

吃力: 吃通毄

椿萱: 萱通蘐

澹泊: 泊通薄

忿詈: 忿通愤

肤寸: 肤通敷

皋比: 皋通櫜

闺荜: 荜通筚

龟趺: 趺通跗

伏罪: 伏通服

糊口: 糊通餬

虎贲: 贲通奔

黄历: 黄通皇

即墨刀: 即通节

桔梗: 桔通结

酒篓子: 篓通溇

酒娘: 娘通酿

韭菜: 韭通九

康瓠: 康通糠, 瓠通壶

瞌睡: 瞌通貉

婪尾酒: 婪通阑

黎民: 黎通黧

鸾刀: 鸾通銮

眉寿: 眉通耄

鸣銮: 銮通鸾

沛艾: 沛艾通駊騀

齐斧: 齐通斋

企口板: 企通契

乔装: 装通妆

拳曲: 拳通蜷

糜集: 麇通群

群青: 群通云

芟夷: 夷通荑

石女: 石通实

书柬: 柬通简

天汉: 汉通汗

铜元: 元通圆

痛楚: 楚夏棰

物故: 物通歾

洗雪: 雪通刷

响拓: 响通向

宵衣: 宵通绡

胥靡: 胥靡通縃縻

衙门: 衙通牙

胭脂: 胭通燕

燕好: 燕通宴

燕见: 燕通宴

扬长: 长通常

鹦哥: 哥通歌

虞美人: 虞通娱

玉蜀黍: 玉通御

约莫: 莫通摸

掌扇: 掌通障

照拂: 拂通弼

榛狉: 狉通貔

怔营: 营通荧

职志: 职通帜

纸煤儿: 煤通媒

雉经: 雉通絼

轴子: 轴通胄

糜集: 糜通群

延贮: 贮通伫

征兆: 征通朕

飞红: 飞通绯

期待: 期通企

恶梦: 恶通噩

抵赖: 赖通谰

韦编三绝: 韦通围

合从连衡: 从通纵, 衡通横

光天化日: 化通治

变本加厉: 厉通冽

信口开河: 河通合

鸦雀无声: 雀通去

暴虎冯河: 冯通淜

骨瘦如柴: 骨通枯

胡说八道: 八通白

匪夷所思: 夷通彝

日理万机: 几通机

矢口否认: 矢通誓

4.4 借字的最大特点是临时性和孤例性, 例如 “便闭-便秘”, 只在这一词中产生临时替代现象, 而在除此以外的任何情况下是不能类推和推广的。 比如 “秘” 只能在 “便闭” 一词中替代 “闭”, 而在其他地方是不可以的, 比如 “闭户” “封闭” 绝不能写成 “秘户” “封秘”。 有意思的是,部分白字复合词因其使用久长, 人们习以为常, 反倒把本字遗忘了。 这时候, 词典破格给借字增列一个新的义项——给它们安上本字的义项, 这就给确立白字的合法化地位进一步提供了保证, 给语言文字不断生熵, 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例如:

“请柬” “书柬” 本作 “请简” “书简”, “柬” 与 “简” 是通假字。“请简” 的内部形式是 “用竹简制的请帖”。 “柬” 本为古 “拣” 字, 它的基本义是挑选、 挑拣。 由于受到 “简” 的 “语义传染”, 词典居然给 “柬”列出了 “简” 的义项。 《现代汉语词典》:

柬: 信件、 名片、 帖子等的统称。

“雪耻” “雪恨” 应作 “刷耻” “刷恨”, “雪” 是 “刷” 的通假字。“刷耻” 的内部形式是 “刷掉耻辱”。 由于受到 “刷” 的 “语义传染”, 词典居然给 “雪” 列出了 “刷” 的义项。 《现代汉语词典》:

雪: 洗掉 (耻辱、 仇恨、 冤枉)。

“获益匪浅” “匪夷所思” 应作 “获非匪浅” “匪非所思”, “匪” 是“非” 的通假字。 “获益非浅” 的内部形式是 “获益不浅”。 由于受到 “非”的 “语义传染”, 词典居然给 “匪” 列出了 “非” 的义项。 《现代汉语词典》:

匪: 非。

以上这种做法是将错就错的做法, 或者美其名曰从众而为之, 从约定俗成而为之。 这种做法不仅仅限于词汇平面, 还表现在其他方面。 例如文字方面, “可汗” “成吉思汗” 中的 “汗” 初译作 “寒hán”。 但是不知何时有人把 “寒” 误写作 “汗hàn”, 二字声韵相同声调不同, 按说它们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同音字, 充其量是一对准同音字。 此后, 人们指着 “汗” 读着“寒”。 据说小学语文老师反复 “纠正” 这个字音而仍有学生读 “汗hàn”。明明写着 “汗” 字, 却偏偏让他们非常别扭地去读 “寒”, 这算什么 “规范读音”, 这实在是语言的赘物 (熵), 是语言腐败。 我们认为, 为了正本清源, 最保险的方法是把这里的 “汗” 返写成 “寒”。 你不去主动找出语言中的不确定因素, 设法采取彻底可行的办法, 甚至有时不妨强力推行原本的东西, 以引领大众不断走向有序状态, 而是一味 “从众”, 一味从约定俗成,这就等于确认错误的东西。

不断消除语言文字中的不规范现象, 使之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这不但利于国人使用汉语, 而且利于世界人民更加热爱汉语。

相反的一种现象是, 二字通假后, 借字和本字共时并存, 形成一词而异字 (通常所谓异形词)。 国家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2002年颁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 提供了338组汉语异形词。 例如按语-案语,账本-帐本,笔画-笔划,日食-日蚀……

其实, 整理表中的许多例子早已不用, 取舍已成定局, 列出它们显得过时。 例如 (上括号的字已经基本不用):

斑 (颁) 白 补 (靪) 丁 参与 (预) 彻 (澈) 底

沉 (沈) 思 答复 (覆) 淡 (澹) 然 琥珀 (魄)

倒 (楣) 霉 繁 (蕃) 衍 原 (元) 来 耿 (鲠) 直

辜 (孤) 负 古 (骨) 董 狐 (胡) 臭 花招 (着)

划 (搳) 拳 机灵 (伶) 榔 (狼) 头 累赘 (坠)

鲁 (卤) 莽 马虎 (糊) 脉脉 (眽眽) 扒 (掱) 手

憔悴(蕉萃) 香菇(菰) 铲除-刬除 盘(蟠) 根错节

自个 (各) 儿 发人深省 (醒) 信口开河 (合)

4.5 汉语中存在很大数量的别字, 这给后人, 给交际, 给国人学汉语汉字, 给对外汉语教学等等, 都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 其因盖出于白字对复合词内部形式的严重破坏。

(1) 汉字是表意文字体系, 它不但是汉语的书写形式, 而且是汉语语义、 汉语理据的积极表现手段。 词中出现白字, 就有可能使绝大多数复合词的内部形式从可解变为不可解, 从清晰透明变为浑浊不清, 从合情合理变为荒诞无稽。 例如:

“灭顶之灾” 本作 “没顶之灾”。 没顶: 水淹过头顶。 《周易·大过》:“过涉灭顶, 凶, 无咎。” 照字面看, 人的头顶怎么能 “灭” 呢?

“怒发冲冠” 本作 “努发冲冠”。 “怒” 通 “努、 弩”, 意为凸出、 翘起。 即翘起的头发。 《庄子·人间世》: “汝不知夫螳螂乎? 努其臂以当车辙。” 其中 “努其臂” 即翘起臂。 如果就字面理解, 人可怒, 头发岂可怒乎? 人无论任何愤怒, 岂可使头发竖起乃至冲冠乎?

“美仑美奂” 本作 “美轮美奂”。 《礼记·檀弓下》: “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 张老曰: 美哉轮焉, 美哉奂焉!” 郑玄注: “轮, 轮囷, 言高大, 奂, 言众多。” “仑” 在文言中的意思为 “思, 想”, 《说文》: “仑,思也。” 这样 “美伦美奂” 便成为无解之词。

“金箍棒 (《西游记》 中孙悟空手持之棒), 实为 “荆觚棒”, 即有八角棱的桃木棒, 而桃木可驱鬼压邪。 觚: 棱, 棱角。 如果真是套着金圈 (或金属圈) 的棒, 既以金箍之, 那就说明此棒很可能是劣质的。

“双簧” 应作 “双黄”。 它的创始人是清末硬书 (自弹自唱) 艺人黄辅臣, 他晚年嗓音失声, 便让他儿子蹲在自己的袍子下面唱, 他自己坐着弹弦, 同时张嘴学他儿子的口形。 “双黄” 意即两个姓黄的艺人。 后来因易与京剧的 “二黄” 相混, 故改作 “双簧”。 如果就字面理解, 岂非两个弹簧两个簧片不成?

“三股裤 (一种比短裤稍长的裤子) ”, 应作三夸特裤。 夸特是英语quarter的音译, 长度单位,相当于22.86厘米。 广东方言把夸特读作近似普通话gu, 所以就写作股,实际上哪有三股的裤子?

“穷得响叮当” 本为 “瘦得像颠当” “瘦得像螲蟷”。 “颠当” 本为 “螲蟷”。 螲蟷: 一种瘦小的动物, 身体长一厘米。 唐·段成式 《酉阳杂俎·虫篇》: “成式书斋前, 每雨后多颠当。 ……其形似蜘蛛, 如屋角乱緺中者。”《尔雅·释虫》 郭璞注: 王蜴 “即螲蟷, 似蜘蛛, 在穴中, 有盖。 今河北人呼蛈蜴。” “瘦得像颠当” “瘦得像螲蟷” 后讹为 “穷得响叮当” 或 “穷得叮当响”。 如果就字面看是断然解释不通的, 人再瘦、 再穷也不会叮当作响, 人怎么会响呢?

“拉大旗作虎皮” 本作 “拉大旗坐虎皮”。 过去有人占山为王, 扯起旗号招收亡命之徒, 而他自已则成为魁首, 在大厅中坐上虎皮交椅发号施令。如果照字面理解, 拉来大旗怎么能 “作” 虎皮呢?

“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 本指猎手在山区打狼必须善于与狼周旋, 不怕辛劳, 不怕磨破鞋子。 许多方言 (如四川方言) 读 “鞋” 为hái, 故把 “鞋子” 讹作 “孩子”。 后却讹作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从字面上看, 套住狼必以舍得孩子为代价, 世界上岂有这等事情?

“夫妻烩片” 本指夫妻店的牛肉烩片, 发明者是成都郭朝华、 张田正夫妻二人。 成都方言读 “烩” 为 “fèi”, 读 “夫妻烩片” 为 “夫妻fèi片”,写作 “夫妻肺片”。 从字面上看, 难道还有 “夫妻店卖肺片” 乃至 “卖夫妻的肺片”? 据媒体。 目前为迎奥运, 北京各饭店把各种菜肴翻译成英语, 有一酒店把 “夫妻肺片” 翻译成 “出售夫妻的肺片”。

白字复合词对汉语的学习和交际都产生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2) 有少数白字复合词从字面上诱导人顾名思义, 由此杜撰出的似乎可以自圆其说的然而是虚假的理据。 例如:

“有钱能使鬼推磨” 本作 “有钱能使水推磨”。 古时, 在江南的山谷溪涧, 常有人设水磨, 因为设这样的 “先进” 装置是有钱人才能办到的, 所以产生了 “有钱能使水推磨” 一语, 后讹为 “有钱能使鬼推磨”。 虽然,“有钱能使鬼推磨” 是理据错位, 但是在意思上尚可自圆其说: 金钱万能,只要有钱, 不但能够雇用人力推磨, 而且可以让鬼来推磨。 这种情况容易使人以假当真。

“烂醉如泥” 不少人理解为人醉酒瘫痪, 好像一团泥。 其实, 泥是海中虫类。 南宋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实》: “南海有虫, 无骨, 名曰泥, 在水中则活, 失水则醉, 如一堆泥然。” 人如醉酒, 瘫作一团, 犹如 “泥” 虫。

“虎耳瓜” 本作 “佛手瓜”, 后讹为 “佛儿瓜”, 有后讹作 “虎耳瓜”。

“跳进黄河洗不清” 本意是黄河水混浊, 跳下去会越洗越脏, 这是因为黄河泥沙含量极大, 河水浑浊, 加之泥沙颗粒细, 有时河水呈泥浆状态, 会紧紧沾在身体上。 后转移为黄河水量虽大, 也洗不掉所蒙受的冤屈。

复合词的内部形式具有高度的理性价值和理据意义, 传承和保护它们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然而白字会使汉语中绝大部分白字复合词的内部形式解释误入歧途。

名不正则言不顺, 只有名正才能言顺。 要使语言只太多的不顺之名便顺, 就必须使语言朝着理据化的方向发展。 走向科学化, 就必须消灭无论古今的一切错误的东西; 走向理据化, 就必然使最大范围的复合词的内部形式取得理性和逻辑性。 我们认为, 这才是语言文字的最具积极意义的规范化。以往的规范化工作中的一种现象令人担忧, 那就是对一些习惯化的东西, 在制止不住的时候, 就加以被动的确认, 确认实际上是对错误的纵容。 例如“装潢” 是 “装璜” 的误写, 后终于确认 “装潢”; “呆dāi板” 是 “呆ái板” 的误读, 后终于确认 “呆dāi板”。 弗罗姆金在 《语言引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中说语言中有这样的现象 “人们误认为-er是一个表示施事的后缀, 所以就错误地把peddle (叫卖) 当作peddler (叫卖者) 的派生物。”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好多。

都说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的科学, 那么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就理应走在时代的前列, 引领语言文字与时代同步发展, 而绝不能把规范化工作理解为对社会成员的语言文字非理性选择的重申, 使之长期处于滞后的保守的被动的状态。

(3) 有一种复合词, 本字和借字并存, 这就形成两个同义的异字词(所谓 “异形词” )。 由于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内部形式 (有真有假), 所以往往由此生出两个或或两个以上的造词理据。 应该认为, 一个语词只能有一个理据, 如果一个语词有两种理据解释, 那么, 其中必然只有一个理据是真实的, 其余则是虚假的。 诚然, 白字并不是造成一个语词多个理据的唯一的原因, 有许多语词, 虽然没有白字个干扰, 它们却依然存在两种理据解释 (例如蚕豆: (1) 豆荚之形犹如老蚕。 (2) 此植物成熟之时正当春蚕上蔟时)。 但是, 毋庸讳言, 白字确实为汉语词语徒增了为数很多的理据歧解, 因而给理据探究造成阻碍和困难, 而且给后人增设了鉴别真假理据这么一道人为的门槛。 迄今为止, 在这方面尽管人们已经付了艰辛的努力,孰真孰假尚未最后形成共识。 例如:

伏天——副天

伏天: 古人在三伏天要杀狗祭祀, 叫做 “伏祭”, 亦称 “副祭”。 “伏”通 “副”。 《说文》: “副, 判也。” 意即用刀剖开。

副天: 隐伏起来躲避盛暑。 张岱 《夜航船》: “立春、 立夏、 立冬皆以相生而代。 至于立秋, 以金代火。 金畏火, 故至庚日必伏。”

老鸨——老駂

老鸨: 明朱权 《丹丘先生论曲》: “妓女之老者曰鸨。 鸨似雁而大, 无后趾, 虎文, 喜淫而无厌, 诸鸟求之即就, 俗呼为独豹。”

老駂: 駂为毛色黑白相杂的马。 《诗·郑风·大叔于田》 “叔于田, 乘乘鸨” 毛传 “骊白杂毛曰鸨。” 《释文》 “鸨, 依字作駂。” 陈奂 《毛诗传疏》 “骊白杂毛, 谓黑马发白色而间有杂毛者, 是曰鸨马。 色如鸨, 故以鸟名马也。”

峨眉山——涐湄山

峨眉山: 郦道元 《水经注》: “峨眉山去成都千里, 然秋日清澄, 望见两山对峙, 如蛾眉焉。”

涐湄山: 此山坐落于大渡河边, 大渡河古称 “涐水”; “湄” 有水边义,“涐湄山” 意即涐水边的山。

贵州——柜州

贵州: 唐武德四年, 在今贵阳置矩州, 因当地方言见母字的 “鱼模”“脂微” 不分, 到宋代已有将 “矩州” 写成 “贵州”。 由于习非成是, 元代正式写成 “贵州”。

柜州: 此地自古盛产柜柳, 故名 “柜州”, “柜” “贵” 同音, 讹作“贵州”。

干鹊——乾鹊

干鹊: 喜鹊厌潮湿喜干燥, 遇晴天则鸣噪。 又, 《通雅·四十五》: “陆佃曰: ‘传枝受卵不堕地, 故曰干鹊。”

乾鹊: 《通雅·四十五》: “王安石以 ‘乾鹊曰虔, 谓健鹊也。’ ” “干”的繁体字作 “乾”, “乾” 又读qián。

高屋建瓴——高屋瀽瓴

高屋建瓴: 在屋顶上设置仰瓦, 使水顺着瓦沟流下。 建 (jiǎn): 置,设置。 瓴: 仰瓦。

高屋瀽瓴: 在屋顶上倒下瓶子里的水。 “建” 通 “瀽”。 瀽: 倾倒 (液体), 泼 (水)。 瓴: 装水的瓶子。 《史记·高祖本记》: “ (秦) 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 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南朝·宋·裴骃 《集解》 引如淳曰: “瓴, 盛水瓶也。 居高屋之上而幡领水, 言其向下之势易也。 建音蹇。”

气宇轩昂——器宇轩昂

气宇轩昂: 气度不凡。 气宇: 气度, 气概。

器宇轩昂: 仪表不凡。 器宇: 仪表, 风度。

日食——日蚀

日食: 古人以为 “日食” 即日被狗或蟾蜍所食。 《释名·释天》: “日月亏曰食。 稍稍侵亏如虫食草木叶也。”

日蚀: “食” 通 “蚀”。 蚀: 亏损。 《荀子·天论》: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 怪星之常见, 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解手——解溲——净手

解手: 明代洪武、 永乐年间, 今山西洪洞、 临汾等地移民至山东、 河南等地的路上时有逃跑者, 为防移民逃跑, 官差便把他们的手用绳索捆起来。先是 “大绑”, 即绑住两条胳膊, 因行动极不方便, 故改用 “小绑”, 即每人只绑一只胳膊, 几十个人联在一条绳子上, 相互牵连, 谁也跑不了。 移民若欲大小便, 就呼叫 “把我的手解开, 我要大便 (小便) ”、“给我解开手”, 后来直接呼叫 “解手” 即可。

解溲: 排解小便。 溲: 排解小便。

净手: 古言 “净手” 犹如今言厕所为卫生间。

倒霉——倒楣——倒眉

倒霉: 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梅季节有长有短, 若持续时间长, 就会发生涝灾, 叫做 “倒黄梅”, 亦作 “倒黄霉”, 简称 “倒霉”。

倒楣: (1) 清·顾公燮 《消夏闲记摘抄》 卷上: “明季科举甚难得, 取者, 门首竖旗杆一根, 不中则撤去, 谓之倒楣。 今吴俗讥事不成者谓之倒楣, 想即本此。”(2) 楣: 栋两侧的二梁, 或指当门的前梁 (门楣)。 江淮人迷信认为, 建屋时梁塌下是人亡之兆, 所以要在上梁时燃放鞭炮以驱邪避恶。

倒眉: 意即蹙眉头、 聚缩眉头。 清·顾公燮 《消夏闲记摘抄》 卷上:“或谓吴语称遇意外事或处事不顺利为蹙眉头, 蹙眉即愁眉苦脸的意思。

相声——像生

相声: 一, 此曲艺形式有两种基本段子, 一是 “学四相” ——学大姑娘、 老太太、 哑巴和聋子四种人的动作; 一是 “学四声” ——学山东、 山西、 北京城内和北京城外四种方言。 “相声” 一词由 “学四相” “学四声”而生。 又, 英敛之 《也是集续编》 (1908年): “其登场献技, 并无长篇大论之正文, 不过随意将社会中之情态摭拾一二, 或形象, 或声音摹拟仿效,加以讥评。” 相: 形象; 声: 声音。 《通俗编·卷三十一》: “今有相声伎,以一人作十余人捷辨, 而音不少杂, 亦其类也。”

像生: 相声源自先秦的俳优, 唐代的参军戏, 宋代的 “说诨话”。 到南宋, 一个名叫 “纽元子” 的民间艺人, 极善口技, 摹拟各种声音惟妙惟肖,人们把这种技艺叫做 “像生” “相生”。 宋代艺人还在 “像生” 的基础上,杂以插科打诨, 令人捧腹, 叫做 “乔像生”。 明清时, “像生” “相生” 讹作 “像声” “相声”。

黎民——黧民

黎民: 一, 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民。 黎: 一种农作物。 段玉裁: “覆黏以黍米”。 二, 众民。 黎: 众。 三, 九黎族的人。 传说几千年以前的炎黄时代, 有黄、 炎、 夷三大部落, 由一百多个氏族构成, 统称 “百姓”。 他们联盟攻伐 “九黎族”, 将其俘虏称为 “黎氏”。 当时 “百姓” 指奴隶主, “黎氏” 指奴隶。 四, 《国语》 记载: 在远古颛顼帝时, 派一个叫 “黎” 的人任火正官管理农业劳动者, 因而把劳动者称为 “黎民”。

黧民: 黑发之人, 黔首。 黧: 黑色。

二百五——二板五

二百五: 一, 本作 “二把五”。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且王之所求者, 斗晋楚也; 晋楚不斗, 越兵不起, 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民间亦有谚语 “只知二五, 不知一十”, 意思是一个人只知道自已有两把手, 每只手上有五指, 却不知道两只手一共有十指, 岂不愚味可笑。 后讹为 “二百五”。二, 银子以五百两为一封, 二百五为 “半封”。 “半封” 谐音为 “半疯”,喻指傻人、 鲁莽人。 三, 一千个古铜钱串为一串, 叫一贯或一吊, 五百个为半贯或半吊。 人们常用 “半贯” 或 “半吊子” 喻指对事物一知半解的人。而半贯或半吊的一半是二百五, 人们便说 “这二百五还不如半吊子!” 因此“二百五” 指比 “半吊子” 还傻的人。 四, 战国时期, 苏秦被人暗杀, 齐国国王决心给苏秦报仇, 为了缉拿凶手就让人把苏秦的头悬挂在京城大门, 并立榜文说: “苏秦是个内奸, 谁杀了他便是齐国的功臣, 自首者赏金千两。”果有四条汗子揭榜自首。 齐王问: “千两黄金四人分, 各得多少?” 四人回答: “二百五。” 齐王大怒说: “不用计你们焉能来自首? 来人, 把四个 ‘二百五’ 推出去斩了!” 五, 唐朝的长安知府京兆尹出巡时有庞大的仪仗队伍, 走在最前面为仪仗队开路的是一员小吏, 官名叫 “喝道五百”, 他手里拿着一根杆子赶开路人。 后来, 喝道五百增为二员, 长安群众把他们共称五百, 于是每人就被称为 “二百五” 或 “二杆子”。

二板五: 赌具 “牌九” 里有 “长二” 加 “黑五” 点, 前者叫 “二板凳” (四个点), 后者叫 “幺五” (六个点), 合起来便是 “二板幺五” (毙十), 简称 “二板五”。 “二板五” 在牌九中点子最低, 什么牌也吃不了, 故用 “二板五” 喻指无用的、 不成熟的人。 “二板五” 后讹为 “二百五”。

王八——忘八——黄八

王八: 一, 是 《史记·龟策列传》 上列了 “北斗龟、 南龟……” 等八个龟名, “八曰王龟”, “王八” 由此而来。 二,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五代前蜀主王建行八, “少无赖, 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是, 里人谓之贼王八。” 三, 古代文人以为龟的体态有如 “王八” 二字。 四, 《通俗编》 卷三十八 “识余”: “江湖人市语尤多, 坊间有 《江湖切要》 一刻, 事事物物悉有隐称, 诚所谓惑乱听闻, 无足采也, 其间有通行市语者, 如官曰孤, 司店曰朝阳, 夫曰盖老, 妻曰底老, ……鸭曰王八。”

忘八: 一, 自古以来人们尊奉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忘记这八个字叫做 “忘八”。 二, 忘记以上八字中的第八个字 “耻”, “忘八” 即 “无耻”。

黄八: 《土风录》: “或云黄巢兄弟八人, 皆无行, 贩私盐为生, 故詈人曰黄八, 音转为霸。”

鸭梨——雅梨

鸭梨: 果呈倒卵圆形, 靠近果柄的地方有一鸭头状突起, 形似鸭头。

雅梨: “鸭” 通 “雅”。 雅梨: 雅致之梨。这类例子举不胜举。 民俗词源考证中的证实和证伪的工作, 对于词汇学、 词典学、 词源学、 训诂学、 语义学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遗憾的是由于白字的严重干扰, 给这样的工作造成重重困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