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新闻报道的理念

电视新闻报道的理念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电视新闻理念的建立是与电视技术、电视采制手段、传播方式的变革相联系的。作为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电视新闻的时效性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能在第一时间对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准确的报道。这是一条对于南京市内突发的汽车自燃事件的新闻报道。电视屏幕主新闻是关于乌克兰局势的新闻报道,字幕新闻则报道了其他新闻事件,丰富了信息的传播。
电视新闻报道的理念_电视直播与现场报道

现代电视新闻理念的建立是与电视技术、电视采制手段、传播方式的变革相联系的。电视新闻工作者在采、编、播各环节中,要树立时效意识、现场意识、受众意识,进而增强策划意识、品牌意识,这也是现代电视新闻传播理念在操作层面上的具体体现。

一、时效意识

(一)时效意识的概念

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衡量新闻价值的首要因素之一。作为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电视新闻的时效性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能在第一时间对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准确的报道。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视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现代电视新闻理念对时效性的认识,已经从过去的“今天的新闻今天报”(TNT),转变为“现在的新闻现在报”(NNN)。

“NNN”新闻就体现了新闻事件发生与报道之间的零时差、零误差、零损耗。在新闻直播的状态下,传受双方同步,新闻传播的过程就是新闻接受的过程,所以“NNN”新闻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对电视新闻的效性的要求。

(二)时效意识的实现方式

1. 新闻滚动播出

新闻滚动播出生动地体现了第一时间的时效意识,要求及时报道新闻的最新动态,做到事件发生与报道的零时差。央视新闻频道自2003年7月正式开播以来,通过不断地进行频道改革和改版,已经形成了全天候滚动播出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时效性的优势。新闻频道24小时都在播新闻,其中,首播新闻总量达到1,360条,是2009年改版前常态周均首播总量的近3倍,首播率达到52.01%。根据表2-1央视新闻频道的节目时间表1,我们可以发现,最具规模优势的《新闻直播间》每天安排了13个时段,几乎占据了白天的每个整点,再配合《朝闻天下》《新闻30分》《新闻联播》等节目,可以说新闻频道的节目将全天新闻一网打尽,一旦有新闻发生,就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表2-1)。

表2-1 央视新闻频道节目时间表

续表

2. 多视窗连线报道

为了突破画面传输对时效性的影响,电视新闻更多采用连线报道的方式来赢得时效,一般与多视窗或双视窗结合使用,由新闻节目主持人和新闻现场的主持人或记者与采访对象通过对话来共同完成,这样能够第一时间赢得新闻的时效,同时能够更好地将人际传播的优势融入电视新闻的大众传播中。[7]

我们以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的子栏目《绝对现场》在2004年6月18日的新闻节选为例,具体分析这种连线报道的特点。

这是一条对于南京市内突发的汽车自燃事件的新闻报道。在这则新闻中,除了演播室的主播是直播状态以外,其他的内容都是在演播室与记者的连线报道中传递给观众的。而在不同的环节,节目还用字幕清楚地标明了是“卫星连线”还是“较早前录影”。汽车自燃的过程是“较早前录影”,在播出的时候已经是录播了,但记者站在烧焦的汽车旁进行报道还是能给人强烈的现场感。这种“演播室直播+现场连线报道+录制内容”的节目形态创造性地运用了双视窗连线报道,给观众最佳的新闻时效体验,这种连线报道方式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减少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时间损耗,增强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表2-2)。

表2-2 《绝对现场》2004年6月18日对南京市内汽车自燃事件的连线报道实录

续表

3. 字幕新闻

电视媒体是一种典型的线性传播媒体,字幕新闻则是“电脑控制字幕发生器,在电视屏幕上打出字幕,用简洁的文字向观众传播最新消息,它是电视新闻最简便的报道方式”[8]。电视新闻报道中,字幕新闻指的就是出现在屏幕下方、以平行飞出的方式与其他正在播出的节目同时播出的一种新闻样式。字幕新闻具有以下特点:

(1)时效性强。字幕新闻本身具有时效性,相对于线性传播、播完即止的口播新闻,字幕新闻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及时播出、快速更新。

(2)语言简洁、精炼、生动,关键信息突出。

(3)适应滚动播出的需求。字幕新闻可以以字幕的方式反复在屏幕下方滚动播出,对受众要求及时获取新闻信息的适应性强,还可以重复收看,以加深受众对感兴趣的新闻的了解。

(4)字幕新闻还具有一定的预告功能,即告知将要发生的新闻事件。

图2-5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在2015年2月23日17点55分播出的一条新闻。图2-4的屏幕下方即组成一条字幕新闻,实际展示时长为21秒。此条字幕新闻的内容是:据尼日利亚媒体报道,尼日利亚东北部约贝州波蒂斯库姆市一个市场22日遭自杀式炸弹袭击,造成至少5人死亡,多人受伤。电视屏幕主新闻是关于乌克兰局势的新闻报道,字幕新闻则报道了其他新闻事件,丰富了信息的传播。字幕新闻既能及时地传播信息,又能增加新闻的信息量,具有时效性强和信息量足的集合优势

图2-4 乌克兰政府军被俘人员叶戈尔接受记者采访

4. 新闻现场直播

新闻现场直播最能体现电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由于现场直播能够直接新闻现场的人物、事件、印象和环境,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同步,保持事件发生的延续性、过程性和不可预知性,所以已经成为当代电视新闻节目最具生命活力的一种形态。[9]

以下以央视体育频道《体育世界》在2015年2月25日24点播出的节目《亚冠征途》部分片段为例,探究电视新闻的时效特点。

主持人在24点口播了亚冠联赛广州恒大上半场的比赛情况,22秒之后,播放了编辑好的上半场比赛画面,之后主持人口播,引出了记者的现场报道。记者的现场报道采用直播的方式,时长约3分20秒,之后回到演播室,以主持人的短评结束。

在本期时长5分30秒的《体育世界》节目中,其中3分28秒进行的是新闻现场直播。可以说随着直播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电视媒体的现场直播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图2-5)。

图2-5 (A)图为主持人口述亚冠联赛广州恒大上半场比赛情况,(B)图为上半场比赛画面

二、现场意识

(一)现场意识的概念

现场意识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要有“我在现场”的观念。电视新闻的现场是新闻“5W”里十分重要的一个“W”,即“Where”——新闻事件发生在哪里。电视新闻工作者只有树立并追求“我在场”的现场意识,才能够把握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环境,充分获取新闻事件信息,完美展示新闻现场的情况。

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说,“我渴望身临其境,只有现场才使我激动,才使我自在,才使我有用武之地。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不去现场,不是好事之徒,不如改行去搞成本会计。”这是新闻界一位前辈讲的话,他在70多岁时,要求沿着当年中国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路线进行采访,到现场去感受和了解这段历史,完成他的采访和写作。可见,现场意识也是激励新闻工作者不断深入事实、了解事实的动力,是电视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理念。

(二)现场意识的作用与效果

电视新闻记者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现场和深入现场,维护并如实报道新闻事实,以带给受众最高的视听满足。记者在新闻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进入现场,最有利于时效性的实现,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体现现场意识,是现场意识的最高境界。有经验的记者往往能够预判到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从而在报道中抢占先机。虽然这种预判往往先于现场意识,有些“预现场”的意味,但这两者往往是紧密相连、相继发生的。

“在现场”增加了电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权威性、说服力,也提高了记者新闻直播报道的能力,体现了媒体的权威性。我国电视媒体之所以国际影响力较小与我们的记者,与我们的记者现场意识低、对突发新闻报道不及时、现场直播报道能力弱有很大关系。电视记者不在现场、不具备强烈的现场意识,是我国电视媒体难以提升自身新闻传播能力与报道权威性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国际新闻报道和对外宣传过程中,“我”在事发现场,是一国媒体权威性和综合实力的体现。

(三)现场与直播的辩证关系

新闻直播的核心内容来自新闻现场,但直播的内容又不是原始的现场情景;直播要尽可能地传递事件的原貌,但它又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呈现一个原生态的现场。直播是电视制作者经过对现场信息的甄别、判断、选择、淘汰、组合之后呈现在电视屏幕上的一种叙述过程。一句话:直播来自现场,但直播不等于现场。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电视转播中,央视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报道方式有很大不同。

首先是开场的部分。中央电视台在开场时采用的方式是由广告直接切入开幕式现场,NBC则在开幕式正式开始前播放了一个15分钟左右的短片,对于大多数不太了解中国的美国观众来说,这是一个必要的铺垫。从象征中国的万里长城到夜幕下的北京,从北京申奥成功的沸腾画面到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奥运条幅,从中国运动员赛场上拼搏的身影到郭晶晶、刘翔这些知名运动员的运动宣言,这个短片融中国历史人文与奥林匹克精神于一炉,带领观众逐渐进入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奥运会开幕式的氛围之中。在这个精彩短片播出之后,NBC用演播室与现场主持人、解说员的连线以及记者在现场的采访来引入开幕式,中央电视台则是采用直接由解说员配解说词的方式切入现场。

第二个比较明显的区别是在运动员入场式的处理上,主要体现为二者在镜头切换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运动员的入场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最后的一个大手笔,运动员在入场时鞋底会沾上颜料,用他们的脚步来完成巨幅画作,这被称作是开幕式中的“最大规模行为艺术”。为了表现这种独具匠心的艺术设计,央视用了很多镜头来呈现这一点,但由于镜头拍摄和切换不到位,屏幕上不断出现的是拍摄运动员腿部的镜头,观众很难一下子明白拍摄者到底要表现什么内容。相比较而言,NBC则用一系列的镜头组合表现出了运动员沾上彩色墨迹走上巨大画卷的过程,让观众理解了这种行为艺术的用意并受到感染。

另外一个较大的区别是在中国运动员入场时的细节呈现上。在中国运动员入场的过程中,旗手姚明身边的孩子成了观众注意的一个焦点。这个孩子代表的是坚毅的精神和未来的希望,安排他走在这里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央视对他的呈现比较简单,只用了两句解说词和很少的几个镜头就完成了对他的介绍。NBC却对这个孩子给予了格外的关注,所有镜头加起来近5分钟。在不断给他特写镜头的同时,着重介绍了他的情况,还将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那些朴实感人的话语翻译成英语,即使是在点燃主火炬时,镜头和解说依然关注了这个孩子。应该说,这一段呈现是美国NBC的转播中的一个非常感人的段落。

两家电视台对奥运会开幕式转播的这些不同之处非常清楚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使对同一个现场进行直播,也可能有不同的呈现方式。事件的现场有多种信息并且往往非常混乱,直播则需要对现场的信息进行选择并形成一个清晰的叙述过程,它与原始的现场是有区别的。

记者要培养现场观察的能力,注重环境和细节的表现。现场采访是一种搜集资料、调查事实、印证问题的方式。在新闻现场,记者必须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对主要新闻事实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观察,从现场发生的事件或人物活动中捕捉到本质的、富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这也要求记者多进入现场,锤炼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现场意识。

三、受众意识

(一)受众意识的概念

电视新闻报道的受众意识指的是在新闻生产的各个流程中,将受众的需要摆在最突出的位置,即在新闻采写、编辑、播报的过程中,都要明确以“满足受众最大新闻需求”为第一要义。

培养受众意识、满足受众需求,能使电视媒体更好地占据新闻市场,在竞争中胜出。受众意识的觉醒是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而出现的,一切媒体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争夺受众的注意力。受众的需要指引着电视新闻报道的众多方面,无论是追求时效性还是现场感,都是为了更快、更好地提供给受众新闻事实,满足其知晓、了解、学习、娱乐等各方面的需要。受众意识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理念。随着受众这一主体在传播过程中重要性的提升,受众意识的增强也成了电视新闻传播理念的鲜明特征之一。

(二)培养受众意识

记者要了解受众的结构特征。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电视观众群体,其年龄、性别、地域、收视习惯等均体现出一定的结构性规律。了解不同人群的情况,才能更好地把握受众意识。

了解受众的收视习惯。不同观众群体有不同的收视习惯,在新闻内容、风格、频道选择、收看时间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全面了解收视习惯,合理安排和规划节目的播出,有利于更好地吸引观众。

了解受众的需求。受众意识最本质的要求就是满足受众的需求。有创意的节目往往更能够吸引观众,观众对创新节目的追求也相应地刺激了新闻工作者受众意识的培养和提升。

四、策划意识

(一)策划意识的概念

策划是电视新闻生产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随着受众欣赏水平和知识能力的提升,受众对新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视新闻策划是策划这门现代科学介入电视新闻业的结果,是策划人遵循的基本规律和电视纪事特性,它以事实为基础,以创意为核心,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确定可能实现的目标和效果,策划相关报道,规划、设计报道的方式、方法和技巧,以获取最佳采访报道效果。[10]

(二)策划意识的培养

好策划的实现需要创新。创新是电视新闻报道取得成功的重要动力,好的创意能够给新闻报道增色,守旧则难以吸引受众。创新体现在很多方面:选题、报道形式、报道角度、拍摄风格等。

好策划的实现需要全方位的准备,包括软性积累和硬性条件两方面。软性积累主要指记者对基本新闻事实的了解和对相关新闻报道的横向把握,以及从现实和历史的角度对所报道的新闻事件作纵向整合。硬性条件主要指电视台进行报道的专业制作水平和播放水平,尤其是电视新闻直播报道能力,这直接制约着电视台策划意图的实现。

好策划的实现需要记者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随着电视制作设备趋于数字化和小型化,其便携性、移动性越来越强,现场制作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很多以前需要在演播室和制作机房中完成的工作现在已经可以在现场制作完成。因此,现场制作在电视新闻节目采制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记者的现场报道在电视新闻直播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

以下以BBC记者本·布朗对黎巴嫩工业部部长被暗杀事件的直播报道为例,来做具体分析。

2006年11月21日,黎巴嫩工业部部长皮埃尔·杰马耶勒的车队在贝鲁特北郊久达伊德地区遭枪击,杰马耶勒中弹身亡,邻国叙利亚被指与此事件有关。就在此前的2005年2月14日,时任黎巴嫩总理的拉菲克·哈里里在贝鲁特发生的汽车爆炸事件中遇难,此后黎巴嫩局势一直处于动荡之中,杰马耶勒被暗杀更使得局势动荡加剧。

11月23日,参加葬礼的哀悼者们在贝鲁特市中心举行大规模游行示威,抗议叙利亚参与暗杀黎巴嫩工业部部长。BBC记者本·布朗在贝鲁特对这起事件进行了现场报道,在完成的现场综合报道中,本·布朗不仅有出镜报道,还完成了连线采访和现场采访等多项工作,这次直播报道反映出了电视新闻报道在当前的变化。整个报道分为五个段落,我们来看看记者在现场都完成了哪些方面的工作,具体的流程和环节又有哪些。

第一个段落,记者本·布朗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圣乔治教堂附近进行现场报道。本·布朗在报道中介绍了刚刚在这里发生的事件概况,并对事件的背景进行了简单介绍(表2-3、图2-6)。

表2-3 本·布朗在圣乔治教堂附近进行现场报道的实录

图2-6 本·布朗出镜进行现场报道

接下来,他引出葬礼现场记者的报道。这位记者用“短片+出镜”的方式,对葬礼和整个游行示威的过程以及事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报道。从传统意义上看,这已经是一次完整的报道了,不过在这次报道中,它只是本·布朗现场报道内容的一部分(表2-4、图2-7)。

表2-4 葬礼现场记者报道的实录

图2-7 本·布朗引出另一位记者的报道

在通过自己的出镜和另一位记者的现场报道完成了对当天事件情况的报道之后,本·布朗接着在贝鲁特直接与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一位记者克里斯·莫里斯现场连线,了解与此事直接相关的叙利亚一方的反应。在连线过程中,本·布朗还与莫里斯就这一事件的国际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和交流(表2-5、图2-8)。

表2-5 本·布朗与克里斯·莫里斯的连线报道实录

图2-8 本·布朗连线大马士革记者

在连线完成对这一事件的相关反应的分析之后,本·布朗又在现场采访了一位政治分析人士,由她来分析这一事件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表2-6、图2-9)。

表2-6 政治分析人士接受本·布朗采访的实录

图2-9 本·布朗在镜前采访政治分析人士

在现场完成对事件的报道和深入分析之后,本·布朗又结合葬礼的进展,对整个报道进行了总结(表2-7、图2-10)。

表2-7 本·布朗作总结报道的文字实录

图2-10 本·布朗作总结报道

在上面这则直播报道中,BBC记者本·布朗在现场完成了以前需要在演播室完成的所有内容,出镜、连线、采访、分析,都在现场完成。这样的报道方式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上主流电视新闻机构经常采用的方式之一。尤其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电视台没有机会进行前期策划,这就需要记者具有超前的策划意识,能在现场胜任各式工作,并能与编导、制片等积极配合,实现全面迅速的信息传达。

五、品牌意识

(一)品牌意识的概念

所谓品牌意识就是指一个企业对品牌和品牌建设的基本理念,它是一个企业的品牌价值观、品牌资源观、品牌权益观、品牌竞争观、品牌发展观、品牌战略观和品牌建设观的综合反映,当一个企业非常清楚地知道它的产品和所提供的服务在市场上、在消费者中间的影响力,以及这种影响力所带来的认知度、忠诚度和联想度,并能够采取适当的战略将品牌融入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生活中时,它也就在一定意义上培育了自己的品牌意识。电视新闻报道的品牌意识指的是媒体以频道本身、栏目或记者主持人为标识建立起的新闻信誉或能力。

下面以凤凰卫视、《南京零距离》、央视新闻频道等为例探讨电视媒体如何构建自己的品牌。

凤凰卫视位于香港,是中国同西方联系的重要枢纽,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因此逐渐建立起“以全球华人为收视群”的品牌定位,该媒体大力支持形象策略建设、创新管理建设、人文理念建设,获得了“三名”策略的成功。国内民生新闻节目的开山鼻祖《南京零距离》,将栏目本身打造成了品牌,提出“民生新闻”的理念,在业界得到了广泛认同,并掀起了节目改革的浪潮。节目名称中含有“南京”,其节目内容也是面向江苏省省会南京的,节目以报道南京事、服务南京人、宣传南京城为报道宗旨。央视电视新闻节目,诸如《新闻周刊》(白岩松)、《面对面》(王志)、《小崔说事》(崔永元)、《小丫跑两会》(王小丫)等节目则是以打造记者主持人为节目标识,也都曾在我国电视新闻领域产生巨大影响。很多观众都是认准了节目主持人这一品牌,从而选择某一档节目的。

(二)电视新闻报道实现品牌战略的途径

一般而言,电视媒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构建自身的品牌:设定正确、符合需求的品牌定位;创造权威、有说服力的媒体环境;培养忠实、善于反馈的收看群体;进行科学、发展力强的品牌延伸。

与此同时,我们要积极开展品牌的国际化建设,争取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品牌。这就要求媒体工作者培养国际意识,积极借鉴国外优秀媒体品牌的发展经验,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媒介品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