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新闻报道的原则

电视新闻报道的原则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电视新闻报道不与人紧密联系,脱离群众,是不可能获得群众的认可的。因此,反映现实情况、彰显时代精神、满足人民需要是电视新闻报道的又一重要原则。
电视新闻报道的原则_电视直播与现场报道

一、电视新闻的共性规律

1. 及时

新闻事件发生后,要求记者能够迅速介入现场,熟悉现场环境,搜集信息,对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现场情况做出最为快速的报道。随着电视新闻制作能力和报道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电视新闻及时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 真实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对电视新闻来说同样如此。坚持真实性是新闻工作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它要求媒体能够通过声音画面,完全如实地进行新闻的展现和报道,严防新闻失实。

3. 客观

新闻中“客观性”原则的提出应该归功于美国人塞缪尔·鲍尔斯(Samuel Bowles),他最早提出“独立新闻学”的概念,认为新闻应该在事实(fact)和意见(review)之间划清界限。新闻应该向受众展示最原始的材料,然后让受众自行判断,这正是“客观报道”的中心要求。其他有关坚持客观性的论述,如报道事实而不报道观点。新闻报道不应该掺杂观点和任何偏见。切不可将意见掺杂于新闻之中迷惑读者。只有事实,可成新闻。事实登载后,读者自然自有主张。在环境中赋予每日事件以意义,对其进行真实、全面、睿智的报道。仅仅真实地报道事实是不够的,现在需要报道事实和真相!

客观性就是新闻报道中的每一项具体事实都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要求媒体做到不偏不倚,客观公正,重现事实。新闻的客观性原则是指“新闻报道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反映它”[11]

4. 公正

政府、社会、大众新闻传播媒体都有责任来共同构建“公正、公平、公开”的舆论平台。坚持真实性,坚持社会责任,坚持公平、公正,这也是媒体树立社会公信力的基本原则。为了实现公正报道,大众新闻传播媒体要摈弃偏见和私欲,创造性地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努力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平。

二、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三贴近”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是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执政理念,该理念认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人的价值的实现和全面自由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是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题中之意。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新闻工作者树立受众意识,深入群众生活,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并能在同人民群众的交流中获取有利于新闻报道的营养和经验,想人民之所想,报道人民之所需,充分满足群众需求。

以人为本是新闻工作的本质特征。人物是新闻“5W”要素的重要内容,新闻报道的对象离不开具体的人。电视新闻报道不与人紧密联系,脱离群众,是不可能获得群众的认可的。

以人为本是反映现实的必然要求。新闻传播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电视媒体又是新闻报道的主力军。因此,反映现实情况、彰显时代精神、满足人民需要是电视新闻报道的又一重要原则。

坚持“三贴近”原则就是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坚持“三贴近”也是在坚持电视新闻的共性规律,即坚持及时、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坚持“三贴近”也是践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为使新闻报道做到“三贴近”,新闻工作者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在工作观念上,树立电视新闻报道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严格按照新闻规律办事;在业务能力上,无论是拍摄、写稿、采访,还是后期编辑制作、报道播出,都要尽力报道党、政府和人民关心的事,做好上传下达工作,践行好电视新闻应承担的沟通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工作,发挥正能量;在职业道德上,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努力锻造个人意志品质,提升职业道德水准,认真做好新闻自律和新闻他律,完善自己,也监督他人;在考核方式上,要建立起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真正把“三贴近”原则作为电视新闻节目质量考核的重要标准和主要原则,并且坚定不移地发展开来。

要点小结

1.我国电视新闻传播语态演变三阶段及语言风格特点:1958年—20世纪80年代初期:“讲话”阶段——“模仿体”与宣告式;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中后期:“说话”阶段——纪实性与说新闻;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对话”阶段——交融性与可听性。

2.电视新闻可听性的提升表现在:电视新闻解说词优化;电视新闻有声语言传播效果的提升;电视新闻语言感染力的提高。

3.电视新闻报道的理念体现在时效意识、现场意识、受众意识、策划意识、品牌意识等五个意识中。

4.时效意识的实现方式有新闻滚动播出、多视窗连线报道、字幕新闻、新闻现场直播等。

5.电视新闻报道的原则主要表现为电视新闻的共性规律——及时、真实、客观、公正和坚持以人为本以及“三贴近”原则。

思考与研讨题

1.如何理解“讲话”“谈话”和“对话”?

2.我国电视新闻的传播语态经历演变的主要原因都是什么?都是怎样影响的?

3.结合实例,谈谈如何理解电视新闻可听性的提高?

4.电视新闻报道理念中的时效意识有哪些具体的实现方式?

5.试论述直播与现场的关系。

6. 谈一谈当代电视新闻工作者应遵循的报道原则。

延伸阅读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叶子:《现代电视新闻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3.叶子:《电视新闻节目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注释】

[1]范式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手段、标准等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见〔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李宝恒、纪树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7页。

[2]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54页。

[3]朱羽君、殷乐:《生活的重构》,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4]〔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1、380页。

[5]胡智锋、周建新:《从“宣传品”“作品”到“产品”——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载《现代传播》2008年第4期。

[6]朱羽君、殷乐:《生活的重构》,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7]参见叶子:《现代电视新闻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版,第7页。

[8]叶子:《电视新闻节目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5页。

[9]参见叶子:《现代电视新闻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10]参见姜公映、易祥:《电视新闻策划谈》,载《现代传播》2002年第2期。

[11]余家宏等编写:《新闻学简明词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