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新闻报道面临新挑战

电视新闻报道面临新挑战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电视新闻报道面临新挑战(一)时效性的挑战时效是新闻的生命。问题在于,电视新闻应该报道领导活动中有新闻价值、值得报道的内容,而不是成为领导行踪的记录,电视新闻不能做成领导活动的日记。[3]孟建:《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性跨越——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刍议》,《新闻记者》2003年第6期。

二、电视新闻报道面临新挑战

(一)时效性的挑战

时效是新闻的生命。对于任何媒介来说,时效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报纸可以通过当事人的回忆尽可能地“还原”事件发生时情况的话,那么,对于电视来说,除了实时记录,现场是绝对不可“还原”的。因此,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成为电视新闻报道普遍的价值追求。然而,电视记者总是有各种理由未能在第一时间作现场报道,如记者人手不够、消息来源有限、直播经费太高等。当各种来源的新闻作品通过其他媒介报道出来后,这一切理由都显得无力,不值一提。

报纸记者勤于寻找新闻线索,从未停下在社会深处探访的脚步。在探访的过程中,他们时常会听到、看到让他们心动的故事,发现值得报道的新闻线索。只要他们把这些及时地记录下来,就会有源源不断的鲜活的新闻涌现出来。与他们相比,扛着摄像器材的电视记者不方便在生活各处去探访,他们不愿没有具体目标地熟悉和了解社会,更愿意带着现成的线索比如会议、活动去拍摄。这样,许多鲜活的新闻现场缺少了电视记者,多了“不请自来”的报纸记者。当电视记者热衷于利用电视的媒介特色报道报纸报道过的新闻时,时效性就大打折扣了。

网络新闻的高时效对电视新闻的挑战更甚于报纸。因为没有出版周期,网络新闻几乎可以与新闻事实呈现零时差。由于传播信息的“零门槛”,谁都可以通过网络发布手中的新闻。一个普通的网民,运用手中的家用摄像机或可以录像的手机,就可以将生活中偶然拍到的有新闻价值的图像直接传到网上,通过网络视频即可收看。网络新闻的独家性和强时效性对电视新闻报道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当然,电视新闻在时效性上的不足主要还是在于电视人对于电视新闻时效观念存在缺陷。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大陆电视台都没有在第一时间报道此事,内地观众几乎都是通过香港凤凰卫视的报道获知这一重大新闻的。如果说这种情况的出现有新闻控制的因素,那么,那种电视记者拍了新闻现场画面却非等第二天报纸刊登后再播出的做法,除了新闻时效意识不强,别无他解。

(二)吸引力的挑战

任何媒介报道的新闻都必须吸引受众阅读或收听、收看,才能实现其传播价值。不同的媒介都应认清自身的优势,依托这种优势,把新闻做得更具吸引力。

如果说报纸新闻的吸引力在于其深度,那么电视新闻的吸引力则在于其声像一体化所带来的生动性。客观地讲,除了重大的突发事件报道因其突出的现场感而能吸引受众的目光外,许多新闻报道并未凸显电视媒介的声像一体化优势,观众的收视热情逐渐减低。

在我国,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每日的黄金时间都是集中在《新闻联播》时段。许多热衷于收看电视新闻的观众会准时打开电视机,但常常感到失望。这种状况一方面说明观众对于电视新闻有很高的收视期待,希望电视新闻报道既能提供很大的信息量,又能做得生动好看,另一方面说明他们的希望总是得不到满足,屡屡失望。

失望在哪里?

首先,我国的电视新闻热衷于报道领导活动及各类会议,却又把这些题材以纯粹的工作剪报的方式予以介绍。电视镜头对准领导本身并不错,一是领导的活动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办事作风和管理能力,二是领导作为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行自然也是受关注的。问题在于,电视新闻应该报道领导活动中有新闻价值、值得报道的内容,而不是成为领导行踪的记录,电视新闻不能做成领导活动的日记。同样,会议是新闻报道集中的题材,这也没有错。任何会议都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召开的,无论是信息发布会、经验交流会还是表彰会、批判会等,都是如此,都会传递某种有价值的信息,会议只是一种载体。问题在于,许多电视记者在报道会议新闻时热衷于拍摄哪位领导主持、哪些领导出席、哪位领导讲话,把会议新闻拍成了会场领导“人头展览会”,而不是报道会议传递出的真正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观众看到了会议载体而看不到会议的内容。

其次,电视新闻“声画两张皮”的现象影响着电视媒介的特色发挥和优势凸显。电视新闻的最突出特点是声像一体化,通过视听语言实现文字难以达到的新闻效果。然而,当我们收看电视新闻时,常常感到可以“一心多用”,边做事边听新闻。这不是电视新闻带给人们的便利,而是它的悲哀,这正说明电视新闻的声音和图像处于可以分离的状态。典型的电视新闻应该大量使用影像及现场人物的生活语言,即像平时谈论时那样表达他们的观点,而不是像念报纸新闻那样字正腔圆地读出严谨规范的文件式语言。也就是说,观众更希望看到普通百姓说的是百姓的语言,领导干部也亲自说话,而不是由播音员替他们说。当电视记者热衷于照抄报纸新闻稿,或不善于记录现场语言、闭门造车式地蹲在家里写报道词,其语言就只能是枯燥的,与现场图像脱节的。

受众对电视新闻有着很强的收视期待,这对于电视新闻的发展是一种激励。受众对电视新闻又有很多不满意,这对于电视新闻报道的改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惟有按照电视新闻的规律和电视受众的收视要求,创新报道理念和报道方式,电视新闻报道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注释】

[1]石长顺主编:《电视新闻报道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2]芮新国:《透视凤凰卫视满意率》,中国营销传播网,http://www.emkt.com.cn/article/203/20385-2.html。

[3]孟建:《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性跨越——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刍议》,《新闻记者》2003年第6期。

[4]时统宇:《央视新闻频道在中国电视战略发展中的地位》,《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