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巴胺诱发癫痫

多巴胺诱发癫痫

时间:2022-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治疗量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宜采用临床血药浓度监控给药。苯妥英钠与卡马西平能相互影响,两者血药浓度均降低。偶见肝损害,表现为谷草转氨酶升高,个别可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因本药为肝药酶诱导剂,连续用药三四周后,t1/2可缩短50%。治疗浓度时能阻滞Na+通道,抑制癫痫病灶及其周围神经元放电。但因其中枢抑制作用明显,不作为首选药,仅癫痫持续状态时作静脉注射治疗。

第十二章 抗癫痫药及抗帕金森病药

学习目标

■苯妥英纳抗癫痫药的作用、用途和不良反应及用药护理知识。

■苯巴比妥、卡马西平、乙琥胺、丙戊酸钠的抗癫痫特点和应用;拟多巴胺药的作用、应用及用药注意事项。

■抗癫痫药的种类和应用;抗帕金森病药的作用、应用及用药护理。

第一节 抗癫痫药

癫痫是一类慢性、反复性、突然发作性大脑功能失调,其特征为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高频率放电并向周围扩散。由于异常放电神经元所在部位(病灶)和扩散范围不同,临床表现为不同的运动、感觉、意识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临床症状。癫痫发作的类型及主要临床表现见表12-1。

表12-1 癫痫发作的类型

从电生理学观点看,抗癫痫药的作用机制有两种方式:抑制病灶神经元过度放电,或作用于病灶周围正常神经组织,抑制异常放电的扩散。上述效应的基础可能与增强脑内GABA介导的抑制作用有关,如苯二氮 类和苯巴比妥(见第十一章);也可能与干扰Na+、Ca2+、K+等离子通道有关,如苯妥英钠。

一、常用抗癫痫药

苯妥英钠(phenytoinsodium;大仑丁,dilantin)

本药为二苯乙内酰脲的钠盐,是临床常用的抗癫痫药。

【药动学特点】口服吸收慢而不规则,6~12 h血药浓度达峰值,血浆蛋白结合率约90%。60%~70%在肝代谢为无活性的对羟基苯基衍生物,原形由尿排出者不足5%。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低于10μg/ml时,按一级动力学消除,t1/2为6~24 h;高于此浓度时,则按零级动力学消除,t1/2可延长至20~60 h,且血药浓度与剂量不成比例地迅速升高,易出现毒性反应。因治疗量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宜采用临床血药浓度监控给药。由于本药呈强碱性(pH 为10.4),刺激性大,故不宜肌内注射。癫痫持续状态时可作静脉注射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1.抗癫痫作用

苯妥英钠是治疗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的首选药。但对小发作(失神发作)无效,有时甚至使病情恶化。本药起效较慢,每日服300~400mg,7~10 d后才能达到有效血药浓度(10~20μg/ml)。

实验证明,苯妥英钠对癫痫病灶异常高频放电无抑制作用,但能抑制Na+和Ca2+内流,稳定膜电位,阻止癫痫病灶异常放电的扩散而达到治疗作用。大剂量苯妥英钠还能抑制K+内流,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不应期。

目前认为,高浓度苯妥英钠能抑制神经末梢对GABA的摄取,诱导GABA受体上调,由此间接增强GABA的作用,使C1-内流增加而出现细胞膜超极化,抑制异常高频放电的发生和扩散。

案例分析

患者,男,23岁,突然大叫一声,意识丧失跌倒在地,口吐白沫,全身肌肉强直性阵挛抽搐,有既往史。试分析应用哪种药物治疗?

2.治疗中枢性疼痛综合征

中枢性疼痛综合征包括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等,其神经元放电与癫痫有相似的发作机制。感觉通路神经元在轻微刺激下即产生强烈放电,引起剧烈疼痛。苯妥英钠能使疼痛减轻,发作次数减少。

3.抗心律失常

苯妥英钠还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见第十七章)。

【不良反应】

1.局部刺激

苯妥英钠为强碱性,可刺激胃肠引起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餐后服用可减轻,静脉注射可引起静脉炎。长期用药可致牙龈增生,发生率约20%,多见于青少年,为胶原代谢改变引起结缔组织增生的结果。注意口腔卫生,经常按摩牙龈,可防止或减轻,一般停药3~6个月后可恢复。

2.神经系统反应

轻症反应包括眩晕、共济失调、头痛和眼球震颤等。血药浓度大于40μg/ml时可致精神错乱;50μg/ml以上时出现严重昏睡,甚至昏迷。

3.造血系统反应

苯妥英钠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久服可致叶酸吸收及代谢障碍,还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补充甲酰四氢叶酸有效。

4.过敏反应

皮疹较常见。可见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偶见肝损害。应定期作血常规和肝功能检查。

5.其他

妊娠早期用药,偶致畸胎(如腭裂等)。静脉注射过快时,可致心律失常、心脏抑制和血压下降,宜在心电监护下进行。

【用药须知】苯妥英钠为肝药酶诱导剂,能加速多种药物,如皮质类固醇和避孕药等的代谢而降低药效。苯妥英钠与卡马西平能相互影响,两者血药浓度均降低。肝药酶抑制剂(如氯霉素、异烟肼等)可使苯妥英钠血药浓度升高。

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

【药动学特点】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生物利用度在80%以上。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90%。脑脊液药浓度为血药浓度的10%,t1/2约为15 h。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本药为广谱抗癫痫药,对各种类型的癫痫发作都有一定疗效。对失神小发作的疗效优于乙琥胺,但因本药有肝损害,临床仍首选乙琥胺;对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有效,但不及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对非典型小发作的疗效不及氯硝西泮;对复杂部分性发作的疗效近似卡马西平;也可用于其他药物未能控制的顽固性癫痫。

其抗癫痫作用与抑制电压敏感性Na+通道有关,也可通过抑制GABA代谢酶,使脑内GABA积聚,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而控制发作。

【不良反应】较轻。偶见肝损害,表现为谷草转氨酶升高,个别可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儿童耐受性较好,对胎儿有致畸作用,常见脊椎裂。

【用药须知】 丙戊酸钠抑制苯巴比妥的代谢,使其血药浓度升高,t1/2延长。丙戊酸钠与苯妥英钠通过竞争蛋白结合部位,增加苯妥英钠的游离血药浓度。也能显著提高氯硝西泮和乙琥胺的血药浓度,而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等能降低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

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酰胺咪嗪)

【药动力学特点】口服吸收良好,血药浓度2~6 h达峰值。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0%。经肝代谢为有活性的环氧化物,经肾排出。t1/2在用药之初平均为35 h。因本药为肝药酶诱导剂,连续用药三四周后,t1/2可缩短50%。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作用与苯妥英钠相似。治疗浓度时能阻滞Na+通道,抑制癫痫病灶及其周围神经元放电。能改善精神异常,适用于伴有精神症状的癫痫,对精神运动性发作最有效;对大发作、部分性发作和混合型癫痫也有效。治疗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的疗效优于苯妥英钠。

【不良反应】用药早期可出现头昏、眩晕、恶心、呕吐和共济失调等,亦可有皮疹和心血管反应。一般并不严重,一周左右逐渐消退,不需中断治疗。偶见严重反应,包括骨髓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肝损害。

苯巴比妥(phenobarital)、扑米酮(primidone,扑痫酮)

【药理作用】苯巴比妥的抗癫痫作用与苯妥英钠相似,也可抑制Na+内流和K+外流,但需较高浓度。对异常神经元有抑制作用,抑制其异常放电和扩散。

扑米酮在体内代谢成具有抗癫痫活性的苯巴比妥和苯乙基丙二酰胺。一般认为,这两个代谢产物是其抗癫痫作用的基础。但也有报道认为,扑米酮的抗癫痫机制与苯妥英钠相似,具有独立的抗癫痫作用。

【临床应用】苯巴比妥对除失神小发作以外的各型癫痫(包括癫痫持续状态)均有效。但因其中枢抑制作用明显,不作为首选药,仅癫痫持续状态时作静脉注射治疗。但临床更倾向于用戊巴比妥钠静脉注射以控制癫痫持续状态。

扑米酮对部分性发作和大发作的疗效优于苯巴比妥;但对复杂部分性发作的疗效不及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

【不良反应】常见镇静、嗜睡、眩晕和共济失调等。偶可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

乙琥胺(ethosuximide)

【药动学特点】口服吸收迅速,不与血浆蛋白结合,大部分在肝代谢灭活,小部分以原形排出。连续服药7~10 d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有效血药浓度为40~100μg/ml。t1/2成人约为55 h,小儿约为30 h。

【临床应用】用于小发作,其疗效不及氯硝西泮。但不良反应较少,至今仍是治疗小发作的常用药。对其他型癫痫无效。

【不良反应】常见嗜睡、眩晕、呃逆、食欲不振和恶心、呕吐等。偶见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症和粒细胞缺乏症。严重者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

苯二氮

苯二氮 类用于治疗癫痫的药物有地西泮、氯硝西泮、硝西泮和氯巴占(clobazam)。

地西泮静脉注射为控制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特点是快速、有效、安全。但剂量过大、静脉注射过快时亦可引起呼吸抑制,宜缓慢注射(1 mg/min)。

硝西泮对肌阵挛发作、失神性发作和婴儿痉挛有较好疗效。

氯硝西泮和氯巴占抗癫痫谱更广,对肌阵挛发作、失神性发作尤佳。因硝西泮影响吞咽,可引起流涎和食物吸入,故有被氯硝西泮取代的趋势。氯硝西泮不宜与丙戊酸钠同时服用,因可诱发失神性发作持续状态。

苯二氮 类的不良反应是中枢抑制作用明显,甚至发生共济失调。久用可产生耐受性,骤然停药时发生反跳现象和戒断症状,使原有发作加剧。

二、临床用药原则

(一)根据发作类型选药

(1)全身性发作常选用苯妥英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

(2)失神性发作首选乙琥胺,次选氯硝西泮或丙戊酸钠;

(3)单纯部分性发作首选卡马西平,次选苯妥英钠;

(4)复杂部分性发作选用苯妥英钠、卡马西平或加用扑米酮;

(5)肌阵挛发作首选丙戊酸钠,次选氯硝西泮;

(6)婴儿痉挛症可用氯硝西泮;

(7)对混合性癫痫宜联合或选用广谱抗癫痫药;

(8)癫痫持续状态是危重急症,首选地西泮5~10mg静脉缓慢注射。

(二)治疗方案个体化

(1)在剂量方面,抗癫痫药有效剂量个体差异较大,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以控制发作且不引起严重不良反应为宜。有些药物需经数日才能达到有效稳态血药浓度,故增加剂量不宜过急,一般每隔一周调整一次剂量。

课堂互动

在治疗癫痫时,应怎样做好用药监护?

(2)在用法上,治疗初期,一般用一种药物,如疗效不佳时可联合用药。换药时应采取过渡方式,即在原药基础上加用其他药,待后者生效后再逐步撤掉原药,否则可使发作加剧甚至诱发癫痫持续状态。若需两种或三种药物合用,应适当调整剂量。

(三)坚持长期用药

用药时间一般应持续至完全无发作达3~4年之久,然后逐渐减量停药,大发作减药量过程至少1年,小发作6个月,有些病例需要终生服药。用药期间应定期做神经系统、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毒性反应,有条件者监测血药浓度。

第二节 抗帕金森病药

图12-1 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胆碱能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的关系示意图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是神经系统常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退变疾病,典型的症状为运动迟缓、肌强直、震颤和共济失调。PD是锥体外系运动功能失控性疾病,临床上按原发性、动脉硬化老年性、脑炎后遗症及化学药物中毒等病因分为四类。后三类均出现类似原发性帕金森病的症状,故又总称为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ism)。

现认为帕金森病是因纹状体内缺乏多巴胺所致,主要病变在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通路。黑质中多巴胺能神经元发出上行纤维到达纹状体(尾核及壳核),其末梢与尾-壳核神经元形成突触,以多巴胺为递质,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图12-1)。同时尾核中也有胆碱能神经元,与尾-壳核神经元所形成的突触以乙酰胆碱为递质,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起兴奋作用。正常时两种递质处于平衡状态,共同调节运动功能。帕金森病患者因黑质有病变,其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数目减少,多巴胺合成减少,使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降低,造成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能神经功能减弱,而胆碱能神经功能相对占优势,因而产生帕金森病的肌张力增高症状。因此,抗帕金森病药分为拟多巴胺药和胆碱受体阻断药两类。

一、中枢拟多巴胺类药

(一)多巴胺前体药

左旋多巴(levodopa,L-多巴)

【药动学特点】左旋多巴口服吸收迅速,t1/2为1~3 h,大部分在肝和胃肠粘膜被外周多巴脱羧酶脱羧,转变成多巴胺,后者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可在外周引起不良反应。左旋多巴仅有少量(1%)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在脑内脱羧转变为多巴胺发挥中枢作用。若同时服用外周多巴脱羧酶抑制剂,可使进入中枢的左旋多巴增多,提高疗效,减轻外周不良反应。其代谢产物经肾排泄。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1.治疗帕金森病

进入中枢的左旋多巴,在中枢多巴脱羧酶作用下脱羧后转变为多巴胺,补充纹状体中的多巴胺,使多巴胺和乙酰胆碱两种递质重新达到平衡,使增高的肌张力降低。其特点为:

(1)显效慢,服药2、3周开始起效;

(2)疗效与疗程有关,疗程超过3个月,50%的患者获得较好疗效;疗程1年以上,疗效达75%;

(3)对轻症及年轻患者疗效较重症及老年患者为好;

(4)改善肌肉强直、运动困难较改善肌肉震颤效果好;

(5)对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所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无效。

2.治疗肝昏迷

左旋多巴在脑内可转变成去甲肾上腺素,取代患者脑中伪递质,可暂时改善脑功能,使肝昏迷患者苏醒。

【不良反应】与左旋多巴转变成多巴胺有关。

1.胃肠反应

约80%患者治疗初期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多巴胺受体阻断药多潘立酮可对抗。偶见溃疡、出血或穿孔。

2.心血管反应

约30%患者治疗初期出现轻度体位性低血压,亦可引起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少数出现头晕。

3.神经系统反应

(1)不自主异常运动 为长期用药所引起的不随意运动,多见于面部肌群,如口-舌-颊抽搐、皱眉和头颈扭动等。也可累及肢体或躯体肌群引起摇摆运动,偶见喘息样呼吸或过度呼吸。

(2)开-关现象 即患者突然多动不安(开),而后又出现全身性或肌肉强直性运动不能(关),严重妨碍患者正常活动。疗程长者发生率高,应适当减少用量。

4.精神障碍

可见失眠、焦虑、噩梦、狂躁、幻觉、妄想或抑郁等,一旦出现需减量或停药。应用具有选择性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受体药物氯氮平治疗该不良反应,有一定价值。

【药物相互作用】维生素B6为多巴脱羧酶的辅酶,可增强外周多巴脱羧酶活性,故可增加左旋多巴外周不良反应。抗精神病药能阻断中枢多巴胺受体,故能拮抗左旋多巴的中枢作用。利血平能耗竭中枢多巴胺,使左旋多巴作用减弱。

(二)外周多巴脱羧酶抑制药

卡比多巴(carbidopa)

卡比多巴是较强的L-芳香氨基酸脱羧酶抑制剂,由于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故仅能抑制外周多巴脱羧酶的活性,使左旋多巴在外周组织中脱羧减少,多巴胺生成受阻,进入脑中的左旋多巴增多。本药与左旋多巴合用,能使循环中左旋多巴含量增高5~10倍,有效剂量减少75%,临床疗效提高50%,同时也可减轻左旋多巴外周的不良反应。卡比多巴与左旋多巴的固定剂量比按1:10配伍,制成复方制剂用于临床。

苄丝肼(benserazide)

苄丝肼作用与卡比多巴相似,可与左旋多巴按1:4剂量比例制成复方制剂。

(三)多巴胺能神经递质促释药

金刚烷胺(amantadine)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最初为抗病毒药,后发现有抗帕金森病作用,但疗效不及左旋多巴。其特点为起效快而持续时间短,用药数日即可获最大效应,但约7周后疗效逐渐减弱,与左旋多巴有协同作用。其抗帕金森病机制为:①主要促进纹状体中残存的多巴胺能神经元释放多巴胺;②抑制多巴胺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中多巴胺浓度;③直接激动多巴胺受体;④有较弱的中枢抗胆碱作用。

【不良反应】长期用药常见。主要为下肢皮肤出现网状青斑,踝部水肿,可能系由儿茶酚胺释放引起外周血管收缩所致。一日剂量超过0.3 g,可引起失眠、精神不安、运动失调,偶致惊厥。癫痫、精神病患者禁用。

(四)选择性单胺氧化酶B抑制药

司来吉兰(selegiline)

为选择性极高的单胺氧化酶B抑制药,抑制纹状体内的多巴胺降解,治疗帕金森病。与左旋多巴合用可减少后者剂量和不良反应,使左旋多巴的“开-关”现象消失。

(五)多巴胺受体激动药

溴隐亭(bromocriptine)

溴隐亭为一种半合成的麦角生物碱,口服吸收迅速,t1/2为3~8 h。能选择性激动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多巴胺受体,对外周多巴胺受体作用弱。作用特点为:①治疗帕金森病作用强度与左旋多巴相似,对重症患者亦有效;②改善震颤症状效果好;③可激动结节-漏斗部位多巴胺受体,减少催乳素释放,用于产后回乳和催乳素分泌过高引起的闭经及溢乳;④减少腺垂体生长激素的释放,治疗垂体瘤伴有的肢端肥大症。不良反应有胃肠反应、体位性低血压、幻视、幻听和精神障碍等。

培高利特(pergolide)

培高利特作用与溴隐亭相似,激动多巴胺受体作用强而持久,对左旋多巴无效的患者仍可有效。

除上述五类中枢拟多巴胺药外,近年又发现COMT抑制药(如托卡朋、安托卡朋等)用于抗帕金森病,可明显改善病情,稳定患者运动功能。

二、中枢胆碱受体阻断药

苯海索(benzhexol,安坦artane)

苯海索对中枢胆碱受体阻断作用较强,外周抗胆碱作用弱,为阿托品的1/10~1/3。通过阻断纹状体胆碱受体使增高的肌张力降低,治疗帕金森病疗效不及左旋多巴,与左旋多巴合用可提高疗效。抗帕金森病的特点为:①可用于不能耐受或禁用左旋多巴的患者;②对轻症患者效果好;③抗震颤疗效好,可减少流涎,但对肌肉强直、运动困难效果差;④对抗精神病药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有效。不良反应与阿托品相似而较轻,但闭角型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慎用。

丙环定(procyclidine,开马君)

丙环定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与苯海索相似。

布地品(budioine)

布地品除有抗胆碱作用外,尚有调节多巴胺和5-HT的作用,疗效优于苯海索。

课堂互动

试分析比较左旋多巴与苯海索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和特点。

【制剂及用法】

苯妥英钠 片剂:0.05 mg,0.1mg。1次0.3~0.6 g,分2~3次或于晚上一次顿服。极量:1次0.3 g,0.6 g/d。注射剂:0.1mg,0.25 g。癫痫持续状态:若患者未用过苯妥英钠,可用0.25~0.5 g,加5%葡萄糖20~40ml,在6~10min内缓慢静脉注射。

卡马西平 片剂:0.1mg,0.2mg。开始极量:100 mg,2/d,以后逐渐增至600~900mg/d或8~10mg/kg·d,分次服用。用于抗癫痫时,剂量可偏大。用于三叉神经痛等症时,剂量一般宜小。超过1.2 g/d,常不能耐受。

扑米酮 开始0.06 g,3/d;渐增至0.25 g,3/d。每日总量不超过1.5 g。

乙琥胺 胶囊剂:0.25 g。儿童15~35mg/kg·d;成人0.6~1.8 g/d,分3次服。

丙戊酸钠 片剂:0.1 g,0.2 g。儿童15~60mg/kg·d;成人0.6~1.8 g/d,分3次服。

氯硝西泮 片剂:0.5~2mg。起始量:儿童0.01~0.03mg/kg·d,成人不超过1.5 mg/d,分3次服。最大耐受量:儿童0.2mg/kg·d,成人20mg/d。

地西泮 用于癫痫持续状态,5~10mg静脉注射,间隔10~15 min一次,最大量可至30 mg。注射速度以不超过5mg/min为宜。必要时在2~4 h内重复上述方案。亦可静脉滴入,至发作停止。

左旋多巴 片剂:0.25mg。抗帕金森病:开始口服1次0.1~0.25 g,2~3/d。以后每隔2~4 d递增0.25~0.75 g,通常有效量为2~5 g/d。最大日用量不超过8 g。

卡比多巴 片剂:10mg,25mg。按1∶10与左旋多巴合用。

溴隐亭 片剂:2.5 mg。开始1次1.25 mg,2/d,以后每日递增2.5mg。

金刚烷胺 片剂:0.1 g。1次0.1 g,早晚各服1次。

盐酸苯海索 片剂:2mg。开始1次1~2 mg,3/d;以后递增,每日不超过20mg。

丙环定 片剂:2mg,5 mg。开始1次2.5~5 mg,3/d,以后可递增至15~30mg/d。

本章小结

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癫痫亦分为不同的类型,抗癫痫药对于不同类型癫痫的作用亦各不相同。主要用于癫痫大发作的药物有苯妥英钠及苯巴比妥(还包括卡马西平、扑米酮等),其中个别药物对其他类型的癫痫也有一定的疗效。主要用于小发作的药物为乙琥胺和苯二氮 类的氯硝西泮。丙戊酸钠为广谱抗癫痫药。癫痫持续状态时需静脉注射苯二氮类药物(地西泮及劳拉西泮)、苯巴比妥钠及苯妥英钠。

癫痫治疗需根据癫痫类型不同合理选择抗癫痫药并坚持长期用药。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治疗反应,定期做神经系统、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毒性反应,加以处置。

震颤麻痹亦称帕金森病,属于锥体外系疾病,其病因目前认为是由于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神经元变性、缺失,纹状体内多巴胺缺乏引起。震颤麻痹的治疗药物有:①中枢拟多巴胺类药物,如多巴胺前体药左旋多巴、外周多巴脱羧酶抑制药卡比多巴、中枢多巴胺递质促释药金刚烷胺、选择性单胺氧化酶B抑制药司来吉兰和多巴胺受体激动药溴隐亭;②阻断纹状体胆碱受体,常用的有苯海索、苯扎托品及丙环定。此外尚有培高利特和司来吉林等。具有这些方面作用的药物均能改善该病的不同症状,各种药物亦显示不同的作用特点,但迄今为止,所有的药物均为对症治疗药,并不能根治震颤麻痹。

复习思考题

1.试述抗癫痫药在各型癫痫治疗中的选用。

2.简述震颤麻痹治疗药物的分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