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染病的隔离与消毒

传染病的隔离与消毒

时间:2022-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隔离的目的在于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原体向院外传播,防止院内交叉感染,防止工作人员及病人亲友感染。切断传播途径主要针对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物品及周围环境中的病原体进行消毒处理。传染病科门诊内分别设置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等诊室,诊治相应的传染病人。根据污染程度及工作需要,将传染病划分为清洁区、污染区与半污染区。适用于轻型皮肤和伤口感染、溃疡、脓肿、小面积烧伤感染等。

三、传染病的隔离与消毒

(一)隔离

1.隔离的定义和目的 隔离指将处于传染期的传染病人或病原体携带者(传染源)与健康人和非传染病人分开,安置在指定场所,进行集中治疗和护理,以防传染和扩散。隔离的目的在于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原体向院外传播,防止院内交叉感染,防止工作人员及病人亲友感染。切断传播途径主要针对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物品及周围环境中的病原体进行消毒处理。

2.传染病科的设置要求

(1)传染病科门诊 传染病科门诊应与普通门诊分开,并另设挂号收费处、药房、治疗室、化验室、观察室等。传染病科门诊内分别设置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等诊室,诊治相应的传染病人。

(2)传染病房的区域划分和隔离要求 传染病房分病人生活区与医护人员工作区两部分,由内走廊隔开。根据污染程度及工作需要,将传染病划分为清洁区、污染区与半污染区。

1)清洁区 指未与病人接触、未被病原体污染的区域。如值班室、配餐室、会议室、示教室、更衣室及库房等。

隔离要求:病人及与病人接触过的物品不得进入清洁区;工作人员进入清洁区时不得穿隔离衣、戴口罩、戴帽子、穿隔离鞋。

2)污染区 指常与病人接触、被病原体直接或间接污染的区域。包括病室、病人浴室、盥洗间、厕所、外走廊、出入院处置室、污物处置室、化验室等。

隔离要求:工作人员进入污染区时按要求穿隔离衣、戴口罩、戴帽子、穿隔离鞋;非单一病种的病房,工作人员按不同病种穿隔离衣进入病房工作,离开病房时严格消毒双手;污染区的一切用物必须严格消毒后方可送入半污染区。

3)半污染区 指有可能被病原体污染的区域。如内走廊、医护办公室、治疗室、消毒室、工作人员厕所等。

隔离要求:工作人员进入半污染区时一般不穿隔离衣;穿隔离衣的工作人员及污染物品必要时可通过,但不得触及未穿隔离衣者及清洁物品。病人不得进入半污染区;治疗室内已消毒的器械、药品及其他清洁物品要与污染的物品严格区分放置,由病室带回的物品应先消毒后放入室内一定位置。

3.隔离管理制度

(1)隔离区须有标记,病室门口挂隔离衣,走廊设消毒液,门口要有消毒脚垫及门把套。

(2)病人不得擅自离开病区,不同病种病人不得相互接触、串门。如需去其他科室检查应由医护人员陪同,并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3)不同病种区别使用医疗器械,如体温计、听诊器、叩诊锤等,用完后必须消毒。

(4)病人痊愈出院时应进行卫生整顿,病床、被褥、家具等必须经彻底清洗、消毒。

(5)禁止家属陪住,甲类传染病人不准探视,其他传染病人可定时在指定地点隔栏探视或电视探视。对危重病人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进入病室探视。

(6)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区必须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者只能在指定范围内活动,不得进入清洁区,禁止在病室内坐卧、吸烟、进食,双手接触病人或污物后必须消毒。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检、带菌检查及预防注射。

4.隔离种类及措施 隔离分为A和B两大系统,A系统以类别为特点进行隔离,将不同疾病归纳于7个类目中,同一类目的疾病隔离措施相同,其优点是较简单、易掌握,缺点是针对性不强。B系统是以疾病分类进行隔离,即针对每个疾病制定隔离措施,其针对性强,既可避免隔离措施不全,也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隔离措施,但医务人员须经严格训练才能正确实施。目前国内多数医院仍采用A系统隔离法。

(1)呼吸道隔离(蓝色标志) 适用于各种由呼吸道分泌物经空气传播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隔离要求:①相同病种可住同一病室;②接近患者时应戴口罩,必要时穿隔离衣;③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物品需进行消毒处理;④病人一般不能外出,如必须外出,需戴口罩;⑤病室空气消毒(如紫外线),每日2次,通风每日至少3次,室内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

(2)消化道隔离(棕色标志) 适用于消化道传染病,如伤寒、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甲型及戊型肝炎、传染性腹泻、细菌性胃肠炎、脊髓灰质炎等。隔离要求:①同病种病人可同室,不同病种病人同住一室,则必须实行床边隔离,床距2m以上;②病人之间不能交换用物、书报等;③接触病人时穿隔离衣,护理不同病种病人要更换隔离衣,接触污物时戴手套,接触病人或污染物品后及护理下一个病人前要洗手;④病人的食具、便器专用,用后消毒,病人的呕吐物及排泄物应消毒后弃去;⑤病房设纱门、纱窗,室内做到无蝇、无蟑螂。

(3)接触隔离(橙色标志) 适用于具高度传染性及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感染,但不要求严格隔离的疾病。如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新生儿感染、大面积烧伤感染、破伤风、皮肤白喉等。隔离要求:①同病种病人可居同一病室;②接近病人时戴口罩,接触病人时穿隔离衣、戴手套,护理不同病种病人时须更换隔离衣;③接触病人或污染物品后及护理下一个病人前应洗手;④污染物品装袋、贴标签后送消毒处理;⑤病人出院或死亡,病室应进行终末消毒。

(4)严密隔离(黄色标志) 适用于有高度传染性及致死性的传染病,以及传播途径未明的传染病,防止经空气和接触传播。如甲类传染病以及咽白喉、炭疽病、狂犬病、病毒性出血热、水痘、免疫缺陷病人的播散性带状疱疹、拉沙热等。隔离要求:①病人应住单间病室,同病种可住同室,禁止外出、禁开门窗;②门口设置浸有消毒液的脚垫,门把手包消毒液浸湿的布套;③病房内设备固定、专用,室内物品须经严密消毒处理后方可拿出室外;④凡进入病室者须穿隔离衣,戴帽子、口罩、手套,换隔离鞋;⑤接触病人或污染物品后及护理下一个病人前应严格消毒双手;⑥病人的食具、便器,排泄物、分泌物及污染物品均应严格消毒处理,污染敷料装袋、贴标签后送消毒处理;⑦病室每日消毒,病人出院或死亡后,须进行终末消毒。

(5)血液/体液隔离(红色标志) 防止因直接或间接接触带有病原体的血液或体液引起的传染。如乙型和丙型肝炎、梅毒疟疾、回归热、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艾滋病等。隔离要求:①同病种病人可住同室;②接触病人时穿隔离衣,接触血液/体液时须戴手套,工作中勿碰伤皮肤,若皮肤沾染血液/体液应立即清洗;③用过的针头、注射器应浸入消毒液后送中心消毒室处理,或使用一次性注射输液用具;④污染物品装袋,贴标签后送消毒处理;⑤室内物品表面被血液/体液污染时,立即用次氯酸钠溶液清洗消毒。

(6)脓汁/分泌物隔离(绿色标志) 防止因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部位的脓液或分泌物引起的传染。适用于轻型皮肤和伤口感染、溃疡、脓肿、小面积烧伤感染等。隔离要求:①无须隔离室;②接触病人时穿隔离衣,换药时戴口罩、手套,接触病人或污染物后及护理下一个病人前应洗手;③污染物品要弃去,并装袋、贴标签送消毒处理。

(7)结核菌隔离(AFB隔离)(灰色标志) 适用于肺结核病人痰涂片结核菌阳性,或痰涂片阴性,但经X射线检查证实为活动性肺结核者。隔离要求:①同病种(同疗程)可住同一病室,病室门窗关闭,有特别通风设备;②接触病人时穿隔离衣、戴口罩;③接触病人或污染物品后及护理下一个病人前须洗手;④污染物品彻底消毒处理。

(二)消毒

消毒是指消除和杀灭传染源排出到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使外界环境无害化,从而达到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传染病传播的目的。消毒可分为预防性消毒与疫源地消毒,疫源地消毒是对有传染源存在或曾经有过传染源的场所进行的消毒,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消毒方法主要有物理和化学消毒法。

1.消毒的种类

(1)随时消毒 随时对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污染场所和物品进行消毒,以及时杀灭从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防止传播。如病人入院时的卫生处置(沐浴、更衣等),病人排泄物、分泌物及污染物消毒,病室环境消毒(通风换气与空气、墙壁、地面、家具及其他用品消毒),接触病人及污染物品后,消毒双手等。

(2)终末消毒 是指传染源已离开疫源地所进行的最后一次彻底的消毒措施,以杀灭残留在疫源地内各种物体上的病原体。如病人出院、转科时必须进行沐浴、更衣方可离开;病人死亡,其尸体则应用3%煤酚皂或10%甲醛擦浴后,再按一般尸体处理和火化,并立即对病室和用物等进行彻底消毒。

(3)预防性消毒 对可能受到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和场所所进行的消毒,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如病室的日常卫生处理,餐具、饮水消毒,粪便、污物的无害化处理等。

2.消毒方法

(1)物理消毒法

1)机械消毒 如冲洗、拍打、清扫、通风、过滤等,只能清除或减少但不能杀灭病原体。使用多层口罩可防止病原体自呼吸道排出或侵入。应用通风过滤装置可使手术室、实验室及隔离病室的空气保持无菌或少菌状态。

2)热力消毒 如煮沸、高压蒸气灭菌、焚烧等方法,能使病原体蛋白凝固变性而被杀灭。焚烧可杀灭一切病原体,凡经济价值小的污染物,金属器械和尸体等可用焚烧法。耐煮物品如金属器械、玻璃、棉织品、食具等可用煮沸法,100℃经15~20min可杀灭除芽胞外的一切病原体。炭疽杆菌芽胞须煮沸30min,破伤风芽胞需3h,肉毒杆菌芽胞需6h才能杀灭。金属器械煮沸消毒,加1%~2%碳酸氢钠或0.5%软肥皂等碱性剂,可溶解脂肪,增强杀菌效果。高压蒸气消毒,压力98kPa,温度121~126℃经15~20min可杀灭一切病原体,用于耐湿热、高压的物品,如金属、玻璃、橡皮、敷料等。

3)辐射消毒法 紫外线有广谱杀菌作用,但穿透力差,对芽胞和乙型肝炎病毒无效,主用于病室空气、物品表面消毒,一般用30W功率,每方位消毒30min。红外线、微波通过热效应杀菌。日光具干燥、升温效应,并含有紫外线,暴晒4~6h可达消毒目的。γ射线和高能电子束均属电离辐射,有广谱杀菌作用,但设备昂贵,且对人体和物品有损害作用。

(2)化学消毒法 用化学药品作用于病原体蛋白质、核酸或酶系统,使之氧化、变性、凝固、裂解,从而影响病原体的生理功能,甚至结构破坏而死亡。化学消毒剂依其消毒效果可分为:高效消毒剂如2%碘酊、戊二醛、过氧乙酸、环氧乙烷、甲醛等,可杀灭一切微生物;中效消毒剂如乙醇氧化剂、溴剂等,可杀灭除芽胞以外的一切微生物;低效消毒剂如洗必泰、季胺盐类、汞制剂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类病毒,对真菌也有一定作用;含氯消毒剂和碘伏的消毒效果介于高中效消毒剂之间。

1)氧化消毒剂 如过氧乙酸、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主要靠其强大的氧化能力来灭菌,但有较强的腐蚀性和刺激性。用于皮肤、食具、物品表面及房间熏蒸或喷雾消毒。过氧乙酸0.01%~0.5%,5~10min可杀灭细菌繁殖体,1%5min可杀灭芽胞,常用浓度为0.5%~2%,可通过浸泡、喷洒、擦抹等方法进行消毒,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气雾(5%浓度,2.5mL/m2)和熏蒸(0.75~1.0g/m3)消毒。

2)含氯消毒剂 如漂白粉、次氯酸钠、氯胺、84消毒液等,这类消毒剂在水中产生次氯酸,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杀菌谱广、作用快、余氯毒性低,但对金属制品有腐蚀作用。用于房间、空气、用具、粪便、污水及饮水消毒。漂白粉应用最广,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钙,含有效氯25%~30%,酸性环境中杀菌力强而迅速,高浓度能杀死芽胞,粉剂用于粪、痰、脓液等的消毒。每升加干粉200g,搅拌均匀,放置1~2h,尿每升加干粉5~10g,加盖消毒2h。10%~20%乳剂除消毒排泄物和分泌物外,可用以喷洒厕所、污染的车辆等。

3)醛类消毒剂 常用的有甲醛、戊二醛,具有广谱、高效、快速的杀菌作用,对芽胞、病毒均有杀灭作用。甲醛刺激性强,且可使金属生锈,主用于纸张、布类、日用品、橡胶、器械和房间熏蒸消毒。福尔马林为40%甲醛溶液,1%~3%溶液可杀死细菌繁殖型,5%溶液90min杀死芽胞,病室空气消毒用甲醛12.5~25mL/m3加热熏蒸6~12h。戊二醛作用似甲醛,无刺激性及腐蚀性,低毒,在碱性液中可提高杀菌效果(故通常2%戊二醛内加0.3%碳酸氢钠),常用于精密仪器、内窥镜的消毒。

4)碘类消毒剂 如2.5%碘酊、0.5%碘伏等,具有广谱和快速的杀菌作用,用于皮肤、食具和医疗器械的消毒。用碘酊后尚需用75%乙醇脱碘。

5)醇类消毒剂 75%乙醇、异丙醇,主用于皮肤消毒和体温计浸泡消毒。乙醇可迅速杀灭细菌繁殖型,对真菌孢子有一定杀灭作用,对一般病毒作用较慢,对肝炎病毒效果差,对芽胞无作用。异丙醇杀菌能力大于乙醇,但刺激性和毒性较大,经肺吸收可导致麻醉

6)杂环类气体消毒剂 主要有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等,为广谱、高效消毒剂,杀芽胞能力最强,对一般物品无损害,但可燃爆,须加入二氧化碳混合使用,并避开明火以防爆,消毒后应通风并防止吸入。常用于医疗器械、精密仪器、电子设备、塑料、纸类、布类及皮毛类消毒。因穿透力强,故需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消毒。如消毒衣物、被单,可用400~1 000g/m3,熏蒸,密闭6~12h。

7)其他消毒剂 酚类如石炭酸、来苏;季胺类如新洁尔灭、消毒净等,为低效消毒剂,不能杀芽胞,可用于手、皮肤、医疗器械的消毒。洗必泰为双胍类化合物,对细菌有较强的消毒作用,可用于手、皮肤、医疗器械、衣物等消毒,常用浓度为0.2‰~1‰。乳酸常用于空气消毒,100m3空间用10g乳酸熏蒸30min,即可杀死葡萄球菌及流感病毒。

各种物品消毒方法见附录。

思考题

1.说出传染病护理评估的要点。

2.简述传染病的护理特点。

3.概括传染病的隔离、消毒要点。

小结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组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疾病。传染病有特异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特征和免疫性四大基本特征;传染病发病过程分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发疹、毒血症等表现。传染病的流行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亦针对此三个环节。管理传染源包括管理传染病患者、病原体携带者、接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切断传播途径包括一般卫生措施、消毒和杀虫。保护易感人群主要是增强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和特异性免疫力,后者通过预防接种达成,国内计划免疫包括儿童基础免疫和其他人群免疫。传染病的治疗含一般治疗、对症及支持治疗、病原治疗、其他治疗等。传染病的护理程序包括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和护理评价。传染病的隔离与消毒是传染病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择题

一、A1型题

1.传染过程中最常见表现是(  )

A.病原体被清除   B.病原携带状态    C.显性感染

D.隐性感染  E.潜伏性感染

2.传染病与其他疾病区别的关键依据是(  )

A.病原体   B.有传染性      C.有流行病学特征

D.有感染后免疫力E.以上都是

3.发现病原携带者,需做哪些检查(  )

A.血常规      B.病原学检查     C.血清学检查

D.皮肤试验     E.B超

4.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原因(  )

A.新生儿增加    B.外来人口增多   C.免疫人口死亡

D.病原体变异    E.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

5.下列哪种情况不能获得特异性免疫(  )

A.隐性感染     B.患传染病后    C.生活规律

D.注射疫苗     E.注射胎盘球蛋白

6.影响流行过程的决定因素(  )

A.社会制度    B.风俗习惯     C.国民收入

D.地理环境    E.气候

7.掌握传染病潜伏期最重要的意义是(  )

A.协助诊断     B.预测疫情     C.确定检疫期限

D.预测疾病的预后  E.估计病情轻重

8.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甲类传染病是(  )

A.艾滋病      B.霍乱       C.梅毒

D.狂犬病      E.伤寒

9.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按甲类传染病处理是(  )

A.艾滋病      B.禽流感     C.梅毒

D.狂犬病      E.伤寒

10.构成传染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因素是(  )

A.传染病、传染途径、易感人群     B.病原体、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C.病原体的数量、致病力、特异性定位  D.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

E.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作用

11.传染或感染过程可出现的表现,最易识别的是(  )

A.潜在性感染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潜伏性感染者   E.携带者

12.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是(  )

A.Ig G       B.Ig A      C.Ig M

D.Ig D       E.Ig E

13.在抗原刺激下机体最先出现的抗体是(  )

A.Ig G      B.Ig A      C.Ig M

D.Ig D      E.Ig E

14.机体黏膜防御感染的重要的抗体是(  )

A.Ig G      B.Ig A     C.Ig M

D.Ig D      E.Ig E

15.病原体在人体内某个部位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而人体无任何临床症状,称为(  )

A.病原体被清除    B.显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潜伏性感染     E.病原携带状态

16.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措施中,哪一项是主导措施(  )

A.管理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预防接种      E.预防服药

17.传染病进入恢复期或初步痊愈,体温再度升高,症状重新出现称为(  )

A.再燃       B.复发       C.后遗症

D.再感染      E.重复感染

18.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  )

A.甲类1种、乙类23种、丙类11种   B.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

C.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1种   D.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9种

E.甲类3种、乙类22种、丙类12种

19.确定某种传染病的检疫期是根据(  )

A.最短潜伏期    B.最长潜伏期    C.平均潜伏期

D.前驱期      E.传染期

20.下列哪项属于半污染区(  )

A.医护办公室、工作人员厕所   B.出入院处置室    C.外走廊

D.值班室、库房         E.病室

二、B型题

A.严密隔离

B.终末消毒

C.炭疽杆菌芽胞

D.破伤风芽胞

E.肉毒杆菌芽胞

21.适用于甲类传染病,如霍乱、鼠疫和某些传染性强的传染病(  )

22.是指传染源已离开疫源地,以杀灭残留在疫源地内各种物体上的病原体彻底的消毒措施(  )

23.须煮沸30min(  )

24.须煮沸3h(  )

25.须煮沸6h(  )

三、X型题

26.传染病与其他疾病区别的依据是(  )

A.有病原体存在   B.有传染性   C.有流行病学特征

D.有感染后免疫力  E.以上都是

27.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原因(  )

A.新生儿增加   B.外来人口增多   C.免疫人口死亡

D.病原体变异   E.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

28.下列哪种情况能获得特异性免疫(  )

A.隐性感染   B.患传染病后    C.生活规律

D.注射疫苗   E.注射胎盘球蛋白

29.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有(  )

A.社会制度   B.风俗习惯     C.国民收入

D.地理环境   E.气候

30.减少、控制及消灭传染病的步骤是(  )

A.早期发现   B.早期诊断  C.早期隔离

D.早期报告   E.早期治疗

31.下列生物制剂中属于人工自动免疫制剂的有(  )

A.卡介苗 B.全血 C.破伤风类毒素 D.HBIG  E.白百破三联制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