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急腹症的麻醉

急腹症的麻醉

时间:2022-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急腹症是外、妇科常见的腹部疾病,其特点是发病急、进展快、变化多、病情重,一旦延误诊断,抢救不及时,就可能给病人带来严重的危害和生命危险。对于严重失血性或中毒性休克、内环境紊乱、饱胃、腹胀或呼吸急促的患者,宜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二是全身麻醉药物引起的潜在的不良血流动力学效应。吸入麻醉药均可用于急腹症手术麻醉的维持,可使非去极化肌松药的肌松效果加强。

急腹症是外、妇科常见的腹部疾病,其特点是发病急、进展快、变化多、病情重,一旦延误诊断,抢救不及时,就可能给病人带来严重的危害和生命危险。由于发病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与出血量差异较大,所以麻醉的选择与处理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常见急腹症病人的病种分类见表6-1。

表6-1 常见急腹症病人的病种分类

一、麻醉前评估

(一)术前液体状态的评估

1.液体丢失的机制

(1)摄入不足或不能摄入:可出现于术前各个阶段。

(2)呕吐或胃肠引流:可引起明显的体液丢失。

(3)体液重新分布:肠梗阻时体液分布至肠腔,或腹膜炎时体液分布至间质组织。

(4)出血:多发生在外伤性及出血性急腹症。

(5)腹泻:多发生于本身存在胃肠道疾病的急腹症患者。

(6)发热:可增加不显性体液的丢失。

2.低血容量的体征 生命体征随体位的变化而改变(心率增快、血压下降),表明有轻度到中度的低血容量,严重的低血容量会引起心动过速和低血压。黏膜干燥、皮肤斑纹、皮肤的充溢及温度降低,表明低血容量导致外周组织灌注降低。

3.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细胞比容、血尿素-肌酐比、血清和尿中电解质浓度和尿量等的检测,有助于容量缺失的评估及对病人整体情况的评估。

4.有创检测 如单独通过临床评估无法确定患者的血容量状态,可通过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压力进行判断,有创检测还可用于术中检测。

(二)电解质及酸碱紊乱的评估

低钾性代谢性碱中毒常见于大量胃液丢失的患者(如呕吐或鼻胃管引流)。大量腹泻或脓毒症能引起代谢性酸中毒,脓毒症也能引起DIC。

(三)手术持续时间的评估

受先前腹部手术的病史、此次病情、外科技术及外科医生的经验等影响。

二、麻醉前准备

1.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根据其病理生理特点及类型予以纠正。

2.存在出血性休克或感染性休克时,手术前应进行积极的抗休克处理。

3.高热时应采用物理或药物降温。

4.饱胃、肠梗阻、消化道穿孔、腹腔内出血或弥漫性腹膜炎患者,术前应放置胃管胃肠减压。也可适当使用抗酸性药物。

三、麻醉方法

1.全身麻醉 最常用的方法。

(1)优点:保护气道并保证足够通气,麻醉诱导快,并易于控制麻醉深度和持续时间。对于严重失血性或中毒性休克、内环境紊乱、饱胃、腹胀或呼吸急促的患者,宜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2)缺点:一是气道反应消失,增加误吸的危险性,为了把误吸的危险性降到最低,应当采取清醒气管插管。二是全身麻醉药物引起的潜在的不良血流动力学效应。

2.硬膜外阻滞 全身情况良好、循环和呼吸功能稳定的患者,可慎用硬膜外阻滞。

(1)优点:能保持患者自诉症状的能力,保持气道反射,硬膜外腔可用于术后镇痛。麻醉操作和安置体位需要患者的配合;麻醉失败需要改为全身麻醉。

(2)由于硬膜外阻滞可引起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和心排血量减少,导致血压下降,对已有大量细胞外液丢失的患者,可引起低血压,如阻滞平面过高,可阻滞心交感神经,降低心脏代偿能力,甚至抑制呼吸。因此,急腹症施行连续硬膜外阻滞,必须分次小剂量给药,严格控制阻滞平面和范围,患者存在凝血异常及操作部位有感染时禁忌。

四、麻醉管理

(一)麻醉监测

加强生命体征和血流动力学监测:急腹症手术患者,应常规行连续心电图和静脉氧浓度等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电解质紊乱、麻醉药物或缺氧等因素可能引起的心律失常,严重休克的危重患者,应做中心静压和(或)直接动脉压监测。

(二)麻醉诱导

1.补充血容量 在麻醉诱导前补充丢失的血容量,以提供更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2.快速诱导或清醒器官插管 宜选用对循环和心肌功能影响小的药物,如咪达唑仑、丙泊酚、芬太尼、瑞芬太尼等。肌松药可根据患者病情选用去极化或非去极化肌松药,琥珀胆碱是去极化肌松药,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能提供良好的插管条件,除伴有高钾血症、假胆碱酯酶异常及饱胃患者外,可用于急腹症患者行气管插管。维库溴铵、罗库溴铵、顺式阿曲库铵均为非去极化肌松药,能提供满意插管条件。所有考虑“饱胃”的患者都要求清醒气管插管。

(三)麻醉维持

吸入麻醉药均可用于急腹症手术麻醉的维持,可使非去极化肌松药的肌松效果加强。有资料显示N2O可引起肠胀气,肠梗阻是使用N2O的相对禁忌证。可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微泵静脉注射(TCI或TIVA)维持麻醉,麻醉效果好,停药后恢复迅速,是急诊手术比较安全的麻醉方法。

1.液体治疗 要求适当给予维持液,并补充缺失和正在丢失的液体。

(1)等渗盐溶液。

(2)胶体液:对于有严重肝肾疾病或急性肺损伤的患者,适当予以白蛋白。

(3)血制品:使用血液制品时应当参照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参数等。

2.术中常见问题

(1)肺功能受损:为了扩大手术视野而使内脏被压缩(如使用纱布填塞或拉钩牵拉);腹腔镜时CO2吹入;取头高脚低位。这些操作可使膈肌抬高,减少功能残气量,引起低氧血症。PEEP的应用可改善这些问题。

(2)体温控制:开腹手术热量丢失不容忽视。

(3)粪便污染:常发生在消化道穿孔的患者中,易引起感染和脓毒症。

(4)呃逆:是阵发性的膈肌痉挛,可自发产生或由膈肌、腹腔内脏器受刺激引起。可增加麻醉深度以减轻刺激反应。

五、某些特殊急腹症手术的麻醉

(一)高龄患者的急腹症麻醉

1.重视术前准备和麻醉前访视 要进行术前访视,依病人麻醉危险分级、全身状况、合并症及各项检查结果评估耐受麻醉和手术的能力。高龄患者往往并存高血压、冠心病,术前应尽可能地进行调控,纠治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控制肺部感染,降低血糖,急症手术术前调控的时间有限,仍应尽可能使病人调控到适宜程度再行手术。

2.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 施行下腹部手术的病人,硬膜外阻滞可以达到阻滞区完善镇痛,对全身干扰少,尤其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较小。上腹部手术创伤大,牵拉内脏等引起应激反应不能被硬膜外阻滞抑制;以及老年人迷走神经反射亢进,易出现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同时有心肺等合并症或病情危重者均应以全身麻醉为首选。选择全身麻醉既便于维持适宜的麻醉深度及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抑制各种应激反应,又能充分供氧,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全身麻醉诱导插管和拔管都可引起明显的心血管反应,是麻醉最关键的时刻,要缓慢诱导,药量要适当,防止此期间的心血管不良反应

3.麻醉管理 要尽力维持循环功能的稳定,保证生命脏器的血供,手术前常规建立有效的静脉输液通路1~2条,并建立有创动脉检测。在吸入纯氧的基础上,扩容,纠正水电解质平衡,改善心功能。输液种类以平衡液为首选,输以适量胶体或等量输血,适时调控达内环境平衡。术后根据病情保留气管导管,继续呼吸治疗等措施提高氧供,增加组织对氧的摄取。对于术后呼吸、意识恢复不佳的老年患者应考虑送入ICU进行观察治疗。

(二)小儿急腹症麻醉

1.麻醉前准备 术前应充分估计术中可能的出血情况,做好输血准备。新生儿肾脏浓缩和排钠功能较差,糖原储存不足,易发生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低血糖,麻醉禁食时间不宜过长,术前4h禁母乳,术前2h禁饮。

2.麻醉选择 所有患儿均应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3.麻醉诱导及维持 由于小儿有相对较大的心排血量和肺泡通气量,功能残气量较小,各器官血运丰富,血/气分配系数较小,对吸入麻醉药吸收与排除均较成年人快,使用七氟烷诱导、苏醒均较快。丙泊酚用于小儿无明显蓄积,麻醉平稳,恢复快而完全,可安全用于小儿麻醉诱导。

4.麻醉管理 估计小儿的血容量和失血量,当失血量>预计总血容量的10%~20%时可发生低血压,应补充含钠液或含5%白蛋白的乳酸林格液或血浆,失血量超过20%时应补充全血或输红细胞加5%白蛋白。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发育不全,皮下脂肪少,产热少,而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又缺乏有效的寒战反应,因此,体温易下降,麻醉易加深,引起呼吸抑制,致苏醒延迟,术后并发症较多。术前在手术台上铺置电热毯加温,环境温度保持在26~28℃,麻醉手术过程中及时对患儿进行覆盖,输血、输液时注意加温等。

六、术后处理

1.麻醉结束时,为消除全身麻醉患者肌松药残留作用,可根据情况使用新斯的明和阿托品以拮抗残留的肌松药。

2.术后疼痛的治疗可通过患者自控镇痛,经硬膜外或静脉内使用镇痛药物,有利于患者术后顺利康复。

(黄 怡)

参考文献

[1] 赵龙海.360例急腹症手术的麻醉处理分析.中国急救医学,2002,5,22(5):291.

[2] 王炎林.急腹症手术的麻醉及特点.临床外科杂志,2005,12,13(12):753-754.

[3]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 廖志品,张毅,田玉科.机械通气在新生儿麻醉中的应用.中国妇幼保健,2006,21(6):857-85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