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气血双补,生化之源

气血双补,生化之源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方心脾兼顾,气血双补。对于第二组症状,乃由脾不统血引起,自然要益气健脾,以恢复其统血功能。无非藏气血也,此即归脾汤言“归脾”之深义也。对于失眠、心悸由气血不足引起者,临床疗效较好。其女因失眠服吾中药调理而愈,故带其来诊。7剂后睡眠进一步好转。以笔者之经验,此种失眠治疗非易,因其长时间失眠,肝气易郁,故在疏以归脾汤时,又于方中增加合欢皮以解郁安神。故以此三点,断为气血不足所致,而以归脾汤治疗。

附案:失眠案、振摇案、血尿案

一、方剂简介

【组成】 人参9克,白术9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炙黄芪15克,远志12克,龙眼肉12克,酸枣仁15克,木香3克,炙甘草3克。加生姜2片,大枣3枚,水煎服。

【功效】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安神定志。

【主治】 多用于心脾两亏之面色萎黄,体倦食少,发热盗汗,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另外,也可用于脾不统血所致之皮下出血性紫癜,吐衄便血,崩中漏下,月经超前,量多色淡等。

二、来源

本方出自宋代严用和之《济生方》,后经明代医家薛立斋加入当归、远志,成为沿用至今之归脾汤。

三、组方之义

一般认为,本方以参、芪、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酸枣仁、茯苓、远志宁心安神;妙在以木香一味理气醒脾,以防补益气血药壅滞碍胃。全方心脾兼顾,气血双补。

这就有一个问题,既然是心脾兼顾,为何方名“归脾汤”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一下本方的主治之症是什么,另外,还要研究一下脾在五脏中的地位如何。

本方证可分为两组,一是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二是因脾不统血所致。

对于第一组症状,治疗当然应该养心补脾,且方中也有当归、龙眼肉及枣仁、茯苓与远志诸药以养血宁心,余如参、芪、术等补脾,与治法并不矛盾。对于第二组症状,乃由脾不统血引起,自然要益气健脾,以恢复其统血功能。

我们知道,脾为后天之本,为仓廪之官,气血生化之源,说白了,就是其余脏腑的“后勤部长”。心血不足,心神失养,治以养血宁心固然不错,然总不若益气健脾,令“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决气》),令气血生化不绝更为高明。又脾属土居中宫,中焦为枢,在圆运动中处于轴的位置,轴一动,则轮随转。而轮转之义,亦无非让其余四脏能恢复并发挥各自的正常功能,如此,则脾主运化,气血生化有源,肝能藏血,心能主血而藏神,肺肾二脏亦能协助敛藏之职。因之,汗不敛而自敛,血不止而自止,心悸失眠亦随之而安。故云“归脾”,“归脾”者,归土也,土者,坤也,坤主藏也,藏什么?无非藏气血也,此即归脾汤言“归脾”之深义也。

四、主治之理

本方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证及脾不统血证。

对于此方之作用,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一下。方中参、术、苓、草四味,正是益气之祖方四君子汤的成分,此是全方之基础;黄芪一味,更强化了益气健脾的功效,然黄芪尚有大补元气之功,可补益五脏,故不仅协助四君以运轴,更可以其自身之力来转轮,虽云运轴,而实暗含轴轮同运之法也。又黄芪与当归正是当归补血汤之成分,与四君同为全方之基础。再加上枣仁、远志等药,共奏健脾养心、气血双补、宁心安神之功。

若以气血论,气行则血行,气足则血足,气固则血固,所谓“气为血之帅”是也。全方以四君与黄芪大补中气,且配少许木香,令气足而不壅,如此,则中气进可生血,退可摄血,气血生生不息,故诸证可愈。

五、临床应用技巧

(一)如何扩大应用范围

1.本方是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对于失眠、心悸由气血不足引起者,临床疗效较好。但临床应用时,亦不必诸症同见。

2.加减应用。若在本方基础上,再加熟地黄一味,则为黑归脾汤。其滋阴养血之力更著,此时更要留心木香之应用。

(二)用药略例

要注意本方中木香之用。正如张璐所说:“此方滋养心脾,鼓动少火,妙以木香调畅诸气。世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闷,或泄泻,减食者,以其纯阴无阳,不能输化药力故耳。”依笔者粗浅体会,若舌苔白腻者,木香可用至6~10克,取芳香醒脾以畅气机,亦可再加苍术一味以燥湿。若舌无腻苔,木香用量不宜大,用量一般控制在1.5~3克。

若患者因脾虚致大便稀溏者,则方中当归可去。

若血虚明显者,可酌加何首乌、首乌藤及柏子仁等加强养血安神效果。

崩漏下血偏寒者,可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六、附案

失眠案

胡某,女,70岁。2005年2月21日初诊。

其女因失眠服吾中药调理而愈,故带其来诊。约大半年来失眠,不易入睡,睡后易醒,醒后不易再入睡。后半夜周身发热而醒,继则周身出汗,汗出不冷。性素急躁。于去年夏天时发心悸,心中悬空感,发则胸闷,下肢发软,纳可,二便调。今日外院查心电图未见异常。舌黯苔润,舌底青筋粗胀,脉虚。此气血两虚,心脾共亏,拟归脾汤气血双补,心脾同调:党参10克,白术10克,炙黄芪10克,当归15克,炙甘草6克,茯神15克,炙远志15克,酸枣仁15克,木香3克,桂圆3个,大枣6枚,合欢皮30克,首乌藤30克,生龙牡各30克,7剂。药后诸症减轻,仍心悸,脉力起。原方加柏子仁15克。7剂后睡眠进一步好转。惟查血总胆固醇稍高:6.39mmol/L,前方加生山楂30克,制何首乌10克,以消息之。7剂。后寐安悸宁,血脂以他药治之。

编者按

该患者以失眠为主诉,兼有心悸,虽然并无食少之症,仍以归脾汤加味治之,即本归脾之意,令气血生生不息,心血得充,心神得养,而诸症渐愈。

本案需要关注以下两点。一是患者失眠较为顽固,表现为不易入睡,睡后易醒,醒后不易再入睡。以笔者之经验,此种失眠治疗非易,因其长时间失眠,肝气易郁,故在疏以归脾汤时,又于方中增加合欢皮以解郁安神。而长时间的心神不宁,心血更易暗耗,故加首乌藤以助酸枣仁、龙眼肉养心安神。至加生龙牡者,以其气血久亏,不易速补;且气血亏虚,易致虚阳上浮,这从其不易入睡及醒后不易再入睡可以看出。故用生龙牡以潜敛虚阳,重镇安神,加强全方之宁心安神效果,否则,初治不效,患者更易烦躁(从患者性素急躁可以想见),而影响后期治疗。二是该患者并无食少之症,如何从益气健脾论治?细观案中,患者发作心悸时,表现为心中悬空感,此即虚象。而下肢发软表现,实与体倦之理相近,非气血不足,何来肢体发软?脉虚者,亦多由气血不足所致。故以此三点,断为气血不足所致,而以归脾汤治疗。故前文讲到辨证要点时,笔者曾云“不必诸症同见”即是此理。主要还是要抓病机,所谓审因论治也。

振摇案

胡某,男,58岁,于1989年9月19日初诊。

患者因1968年患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做胃次全切手术后,患有失眠症,发作时服镇静药即可缓解。于1987年11月突然出现四肢抖动,抖动频率相当快,动作范围很大,白天不抖动,晚上只要躺在床上立刻开始,持续时间一般从22:00开始,不停地抖动到次日晨3:00~4:00,严重时直至拂晓。由于抖动夜不得寐,致白天头晕眼花,更不能看书报和写字,精神恍惚,烦躁不安。在此期间曾在神经内科、中医科、理疗科、针灸科等各种治疗近10个月,但都见效不大,夜间持续性抖动未减轻。诊见患者精神委靡不振,面色灰黯无华,体倦神疲,懒言少语,舌质淡紫,舌苔白,脉细弱微涩。证属气血俱虚不能濡养筋脉,治应补养心脾、益气生血以濡养筋脉;佐活血息风,以舒筋活络。方用归脾汤补养心脾以生血,加女贞子、何首乌补养肝肾之精血,加丹参活血祛瘀、除烦安神,加生龙牡平肝息风、收敛固涩,加生山楂消食化瘀,诸药共奏滋阴养血、息风止搐之功效。处方:

党参15克,黄芪30克,白术10克,当归15克,炙甘草10克,云茯苓15克,远志15克,炒枣仁15克,木香10克,桂圆肉10克,女贞子30克,何首乌15克,丹参20克,生龙牡(各)10克,生山楂15克。

患者共服该方21剂后抖动症基本消失,晚间可安然睡眠7~8小时,精神明显好转,由原来一次步行1千米增至4~5千米。食欲增加,看书报及写字如常人,已恢复工作。随访近一年未再发病。(周荣医案)

【理法方论】持续性抖动症属中医身振摇症范畴。《证治准绳•伤寒》中曰:“凡振者,大抵气血俱虚不能荣养筋骨,故为之振摇不能主持也。须大补气血,予曾用人参养荣汤得效。又一人身摇不得眠者,以十味温胆汤倍加人参遂愈。”该患者曾做过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胃次全切手术,术后残胃仍有慢性炎症,加之患者有较严重的失眠症,迁延日久,致气血双亏,损伤阳气,阳虚不能主持经脉,则为振振抖动持续不解。故用养血补气安神,佐以活血息风舒络之法,选用归脾汤加味,使沉疴乃愈。(乔模,张慧贤,王笈.名方治疗疑难疾病.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80 -182)

编者按

此例在理法方论中已经分析得较为详尽,不必再赘言。值得注意的,一是其失眠起病于胃病术后。可能是由于当年医疗条件的限制,或者患者当时没有经过中医治疗,仅因 “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一病就做了胃次全切除,殊为可惜。至于是否因为其他并发症而需要手术,亦不得而知。本来中医就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论述,现胃虽手术,然得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一病之病机尤在,且术后更伤中气,遂致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心神失养,失眠因此而作。有此因果关系,加之归脾汤可以治疗由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失眠,故可作为振摇一病选方的参考,甚至是辨证论治的眼目所在。此其一。

其二,患者之气血双亏,在患失眠后也未得到进一步有效地调治,仅在失眠发作时服用镇静药,此又误也!由是迁延日久,虚风内生矣。虚风之由有二:一者,“人卧则血归于肝”,今长期失眠,肝魂失养,肝木遂失于濡润也;二者,因脾胃虚弱,阴血生化乏源,易致血不养肝,正所谓“土不植木”也。由是,则肝木失于阴血濡养,遂成木摇生风,此虚风之由作也。

本案,初看甚奇,为何如此顽固之疾,仅以归脾汤加味即奏速效?若能理解以上两点,则奇者不奇矣!

又,从中医的圆运动理论来看,则东方肝木虚摇,风因由作,遂表现为四肢抖动,此轮之运动过度也。今以归脾汤治之,是治轴之法,令脾胃中土得气血充养,以轴运轮,则轮之假性兴奋自然受到抑制,而虚风自止,抖动自然渐渐停止了。

血尿案

何某,男,40岁,教员。

患肉眼血尿3个月余,无尿频、尿急、尿痛,头晕,神疲。曾到省某医院泌尿科检查,除尿常规可见红细胞以外,均无异常发现。前医遂用小蓟饮子、导赤散等30余剂,症无缓解,且头晕愈甚,食纳减少,脉弱无力,舌质淡,证属脾虚不能统血,气弱不能摄血。治宜健脾补气,统血摄血,拟归脾汤加减:

炙黄芪25克,党参25克,炙甘草10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茯神10克,远志5克,龙眼肉10克,大枣15枚,灶心土15克,血余炭10克。

服上方7剂,尿色变清,小便化验:红细胞(+)。继投原方10剂,药后诸症悉除。(董树华医案)

【理法方论】本案前医误在不分阴阳寒热虚实,见血尿即以热论治,故30余剂未能获效。董氏接诊后,辨其寒热虚实,识证准确,以脾虚论治,复佐以灶心土、血余炭止血补阴,故服药17剂而诸症悉除。(乔模,张慧贤,王笈.名方治疗疑难疾病.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83)

编者按

血尿之作,有实有虚。依其伴“头晕”与“神疲”来看,当时即有气血不足的证据。奈何时医一见血溢脉外,即认作血热妄行,遂迭予小蓟饮子、导赤散等清热凉血之剂,历30余剂而不悔,吾不知其缘何无视患者之“头晕愈甚,食纳减少”等症耶?

虽归脾汤创方者未将尿血作为其适应证,然既可治脾不统血之便血,则一样可治脾不统血之尿血,因机制相同也。

因此本案用方之根据有五:一者,原有神疲、头晕;二者,久用清热凉血止血之剂无效,既寒之无效,则非热证可知;三者,久病失血,易致气血双亏,而气血生化之源在脾胃中宫;四者,脾虚之象显然:食纳减少;五者,脉弱无力。

至于加用灶心土者,因久用寒凉,虑脾阳被戕,用之以温脾摄血也;又久用寒凉,虑有留瘀,故加血余炭,在补血之外,尚可化瘀。因药证相符,故收效甚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