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语补音序录

国语补音序录

时间:2022-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汉司马子长撰《史记》,遂据《国语》《世本》《战国策》以成其书。作《左氏春秋》及《国语解诂》五十一篇;《左传》三十篇,《国语》二十一篇。惟陆音不载者则以《说文》字书、《集韵》等附益之,号曰《国语补音》。太史公《自序》“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汉书·艺文志》“《国语》二十一篇,左丘明著”,汉儒之说彰矣。

附录

国语解叙

三国 吴 韦昭

孔子发愤于旧史,垂法于素王。左丘明因圣言以摅意,托王义以流藻,其渊源深大,沉懿雅丽,可谓命世之才、博物善作者也。其明识高远,雅思未尽,故复采录前世穆王以来,下迄鲁悼、智伯之诛,邦国成败、嘉言善语、阴阳律吕、天时人事、逆顺之数,以为《国语》。其文不主于经,故号曰“外传”。所以包罗天地、探测祸福、发起幽微、章表善恶者,昭然甚明,实与经艺并陈,非特诸子之伦也。遭秦之乱,幽而复光,贾生、史迁颇综述焉。及刘光禄于汉成世始更考校,是正疑缪。至于章帝,郑大司农为之训注,解疑释滞,昭晣可观,至于细碎,有所阙略。侍中贾君敷而衍之,其所发明,大义略举,为已憭矣,然于文间时有遗忘。建安、黄武之间,故侍御史会稽虞君、尚书仆射丹阳唐君,皆英才硕儒、洽闻之士也,采摭所见,因贾为主而损益之。观其辞义,信多善者,然所理释,犹有异同。昭以末学,浅暗寡闻,阶数君之成训,思事义之是非,愚心颇有所觉。今诸家并行,是非相贸,虽聪明疏达识机之士知所去就,然浅闻初学犹或未能祛过。窃不自料,复为之解,因贾君之精实,采虞、唐之信善,亦以所觉增润补缀,参之以《五经》,检之以《内传》,以《世本》考其流,以《尔雅》齐其训,去非要,存事实,凡所发正三百七事。又诸家纷错,载述为烦,是以时有所见,庶几颇近事情,裁有补益。犹恐人之多言,未详其故,欲世览者必察之也。

———据《四部备要》排印清代士礼居

翻刻宋代明道本《国语解》

国语补音序录

宋 宋庠

班固《艺文志》种别六经,其春秋家有《国语》二十一篇,注:“左丘明著。”至汉司马子长撰《史记》,遂据《国语》《世本》《战国策》以成其书。当汉世,《左传》秘而未行,又不立于学官,故此书亦弗显,惟上贤达识之士好而尊之,俗儒弗识也。逮东汉,《左传》渐布,名儒始悟向来《公》《谷》肤近之说,而多归左氏。及杜元凯研精训诂,木铎天下,古今真谬之学一旦冰释,虽《国语》亦从而大行,盖其书并出丘明。自魏、晋以后,书录所题,皆曰《春秋外传国语》,是则《左传》为内,《国语》为外,二书相辅,以成大业。凡事详于内者略于外,备于外者简于内,先儒孔晁亦以为然。自郑众、贾逵、王肃、虞翻、唐固、韦昭之徒并治其章句,申之注释,为六经流亚,非复诸子之伦。自余名儒硕士好是学者不可胜纪。历世离乱,经籍亡逸,今此书惟韦氏所解传于世,诸家章句遂无存者。然观韦氏所叙,以郑众、贾逵、虞翻、唐固为主而增损之,故其注备而有体,可谓一家之名学。惟唐文人柳子厚作《非国语》二篇,捃摭左氏意外微细以为诋訾,然未足掩其鸿美。左篇今完然与经籍并行无损也,庸何伤于道。因略记前世名儒传学姓氏别之。

后汉大司农郑众,字仲师。作《国语章句》,亡其篇数。

汉侍中贾逵,字景伯。作《左氏春秋》及《国语解诂》五十一篇;《左传》三十篇,《国语》二十一篇。《隋志》云:二十卷。唐已亡。

魏中领军王肃,字子雍。作《春秋外传国语章句》一卷。《隋志》云:梁有,二十二卷。《唐志》亦云,二十二卷。

吴侍御史虞翻,字仲翔。注《春秋外传国语》,二十一卷。

吴尚书仆射唐固,字子正。注《春秋外传国语》二十一卷。

吴中书仆射、侍中、髙陵亭侯韦昭,字弘嗣。注《春秋外传国语》二十一卷。《隋志》云,二十二卷。《唐志》,二十一卷,与今见行篇次同。

晋五经博士孔晁,注《春秋外传国语》二十卷。《唐志》,二十一卷。

右按:古今卷第多不同,或云二十一篇,或二十二,或二十卷,然据《班志》最先出,贾逵次之,皆云二十一篇,此实旧书之定数。其后或互有损益,盖诸儒章句烦简不同,析简并篇,自名其学,盖不足疑也。要之《艺文志》为审矣。又按:先儒未有为《国语》音者,盖外、内《传》文多相涉,字音亦通故也。然近世传《旧音》一篇,不着撰人名氏,寻其说,乃唐人也。何以证之?据解“犬戎树敦”,引鄯州羌为说。夫改“善”为“鄯”,“国”为“州”,自唐始耳。然其音简陋,不足名书,但其间时出异闻,义均鸡肋。庠因暇辄记其所阙,不觉盈篇。今因旧本而广之,凡成三卷。其字音反切,除存本说外,悉以陆德明《经传释文》为主。亦将稽旧学,除臆说也。惟陆音不载者则以《说文》字书、《集韵》等附益之,号曰《国语补音》。其间阙疑,请俟鸿博,非敢传之达识,姑以示儿曹云。

国语正义序

清 董增龄

太史公《自序》“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汉书·艺文志》“《国语》二十一篇,左丘明著”,汉儒之说彰矣。隋刘光伯、唐陆淳、柳宗元始有异议,摭拾异同,毛举细故,后人遂指《鲁语》“皇华五善”语,言“六德”文与《左》违;《内传》谓鲁哀十七年楚灭陈,鲁哀二十二年越灭吴,《外传》谓吴既灭之后,尚有陈、蔡之君执玉朝越;黄池之会,《内传》先晋人,《外传》先吴人;《周语》自穆王至幽王,《郑语》独载桓、武而庄公以下无闻,皆《春秋》以前事,以傅会刘、柳之说。然弘嗣明言《国语》之作,其文不主于经,则固不必以经为限矣,至内、外《传》同出一人而文有异同,试以《史记》例之。《郑世家》以友为宣王庶弟,《年表》又以友为宣王母弟;黄池之会《晋世家》谓长吴,《吴世家》又谓长晋。迁一人之说,其不同如此。至《内传》,则成十六年苗贲皇曰“请分良以击其左右,而三军萃于王族”,襄二十六年声子述苗贲皇曰“吾乃四萃于其王族”,是左氏各承晋楚两史旧文,慎以阙疑,不敢参以臆断也;又成十六年“塞井夷灶”二语属之士匄,襄二十六年又属之苗贲皇。《内传》一书如此,又何疑《外传》、《内传》之有参差乎?班氏《艺文志》言《公羊传》十一卷,《公羊外传》五十篇,《谷梁传》十一卷,《谷梁外传》二十一篇,则作传者必有《外传》以曲畅其支派。《国语》之为《左氏外传》正同一例。《公》、《谷》二家外传已逸,安知彼之《外传》不与其《内传》亦有牴牾乎?故弘嗣断以为出左氏之手。

《内传》之出,献自北平侯张苍,《外传》不知何时始出。贾子《新书·礼容下篇》载单靖公、单襄公事,皆采《国语》,则《国语》之出亦当在汉文帝之世。《儒林传》载贾生治《春秋左氏传》,今又兼述《国语》,则贾生亦以《内传》、《外传》之同出《左氏》也。班氏《艺文志》既载《国语》二十一篇,又载《新国语》五十四篇,刘向所分,则汉时《国语》有两本,今所传二十一篇与班《志》合。然《公羊疏》第六卷引《国语》曰“懿始受谮而烹哀公”,《公羊疏》第二十一卷引《国语》曰“专诸膳宰,僚嗜炙鱼,因进鱼而刺之”,《史记·夏本纪》裴骃《集解》引《国语》曰“敷浅原一名博阳山,在豫章”,《水经·河水》注引《国语》曰“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蹋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水经·瓠子河》注引《国语》曰“曹沫挟匕首劫齐桓公返遂邑”,《史记·补三皇本纪》索隐引《国语》曰“伏羲风姓”,《夏本纪》正义引《国语》曰“满于巢湖”,《邹鲁列传》索隐引《国语》曰“楚人卞和得玉璞”,《礼·祭法》疏引《国语》曰“神农之子名柱,作农官,因名农”,《文选·东京赋》注引《国语》曰“分鲁公以少帛綪茷”,《文选》卢谌《赠刘琨诗》注引《国语》曰“齐大夫子高适鲁,见孔子曰:‘而今而后,知泰山之为高,渊海之为大也。’”今本皆无之,则逸者不少矣。然裴骃引“敷浅原”一条,郦道元引“华岳”一条,《文选》注引“子高”一条,其文与《国语》绝不类,议者疑之。《齐语》一篇皆《管子·小匡篇》之辞,《管子》远出《左氏》之前,必不预知《国语》之文而袭之,窃疑《齐语》全亡,而后人采《小匡》以补之与?说者又谓《越语》下卷,疑非《国语》本文,其与他卷不类。又《国语》叙事,虽不尽有年月,然未尝越次,今上卷已书越灭吴,下卷复从句践即位三年起,他国无此例。

《内传》无范蠡姓名,《外传》止《吴语》一见,在五大夫之列,旅进旅退而已,至此卷乃专载蠡策,若灭吴之事蠡独任之者,殊非事实。《艺文志·兵权谋》有《范蠡》二篇,此殆其一,但搀入当在刘向以前。龄案:孔晁本二十卷,则第二十一卷孔博士已不信其《国语》真文矣。宋公序《补音》本及天圣本两家并行,近曲阜孔氏所刻用《补音》本。今兼收二家之长,而用《补音》本者十之七八云。为之注者,有汉郑众、贾逵,魏王肃,吴虞翻、唐固、韦昭,晋孔晁七家。今唯韦解尚存,然已间有逸者,如《禹贡》疏引韦解云“以文武侯卫为安王宾之,因以为名”,《文选·东京赋》注引韦解云“綪茷,大赤也”,今本皆无之。郑注则他书征引者仅有数条。其余四家贾、王、虞、唐除韦所引外,则《史记》集解、索隐、正义、《诗》疏、《周礼》疏、《春秋左传》疏、《公羊》疏征引为多。孔出韦后,亦见于诸疏及《史记》注。今皆采掇,以补弘嗣之义。

韦解孤行天壤间已千五百余年,未有为之疏者,窃意许叔重、郑康成两君为汉儒宗主,自三国分疆而儒学为之一变,弘嗣生于江南扰攘之秋,抱阙守残,视东汉诸儒已非其时矣,其所解固援经义,而与许、郑诸君有未翕合者,依文顺释,义有难安,况墨守一家之说,殊非实事求是之心,用是采撷诸经旧说,间下己意,非求争胜于青蓝,不敢面谀夫鹿马。检杨氏《谷梁正义》间与范氏之注语具抑扬,则知疏不破注之例,古人亦所不拘。今铨释韦解之外,仍援许、郑诸君旧诂,备载其后,以俟辨章,譬导水而穷其源,非落叶而离其根也。韦解体崇简洁,多阙而不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及应劭、如淳、晋灼、苏林、颜师古等家《汉书》注、章怀太子《后汉书》注,凡于马、班正文采取《国语》者,各有发挥,或与韦解两歧,或与韦解符合,同者可助其证佐,异者宜博其旨归,并采兼收以汇古义。錞鼓不同音而皆悦耳,荼火不同色而皆美观也。国邑、水道以《汉·地理志》、《后汉·续郡国志》为主,而参以《水经注》、《元和郡县志》、杜氏《通典》诸家,并列我朝所定府厅州县之名,庶览者了然。至于宫室、器皿、衣裳之制度,则孔、贾诸疏具存,止撷简要,不事详述。

唯是赋性颛愚,疏于搜讨,况草茅孤陋,既不获窥秘府鸿章广资闻见,又不获交四方硕彦共得切磋,固蔽是虞未敢自信。今年逾四十,平日所闻于师友者,恐渐遗忘,是以就已撰集者写录成编。奋螳螂之臂,未克当车;矢精卫之诚,不忘填海。岁在阏逢阉茂,始具简编;时经五稔,草创初成,勉出所业,就正君子。倘披其榛芜,匡其谬误,俾得自知其非,庶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之责,则重拜大贶,感且不朽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