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语日报》悲歌

《国语日报》悲歌

时间:2022-05-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特约撰稿/霍安治2017年末,最使一代代台湾民众灰心的新闻,莫过于《国语日报》的内斗。创刊69年的《国语日报》,在今年2月爆发董事会激斗。要求“教育部”收回《国语日报》了事。“教育部”于8月底宣布《国语日报》为当局捐助之官办财团法人,不能独立运作。《国语日报》全社大哗,员工到“教育部”前示威,董事会紧急提出诉愿。

特约撰稿/霍安治

2017年末,最使一代代台湾民众灰心的新闻,莫过于《国语日报》的内斗。

创刊69年的《国语日报》,在今年2月爆发董事会激斗。董事们都是文人学者,意气用事,竟抢开记者会,将臭不可闻的丑恶争夺公诸于世,公开上演长达半年的官场现形连续剧。然而,以嗜血著名的台湾媒体出奇克制。

《国语日报》自1952年起即为台湾各小学的“班级报”,大家都是看《国语日报》的“小亨利”连环画长大的。扰攘浊世,《国语日报》是人们珍藏心中最后一块纯真回忆,即使是尖嘴毒舌的政论“名嘴”也不忍批判。

董事们却不惜玉石俱焚,甚至引狼入室。“蔡政府”“执政”以来,攫夺许多独立运作、不受当局管辖的社会团体,如“妇联会”、“救国团”、“荣民荣眷基金会”、“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乃至各地“农田水利会”。肃杀时刻,内斗失利的国语日报社董事长林昭贤恼羞成怒,竟主动要求“教育部”接管。

“蔡政府”乘虚而入,突然开除所有董事,一口吞下报社。董事们这才如梦初醒,到“教育部”大门口示威抗议,痛斥“黑手介入媒体”。反抗软弱无力,当局对学术界黑幕知根知底,“教育部”轻轻弹出董事的车马费黑账,就使激愤的董事们偃旗息鼓。

人们对丑闻早已习以为常,但《国语日报》的董事们是教育界清流,而且大多来自混浊校园中生财无方、理应安贫乐道的中文系老师。《国语日报》是浊浊社会中最后一块净土,最后净土竟被老师们如此玷污,台湾大众真有哀莫大于心死之感。

清流的腐败斗争

《国语日报》的主要读者是小学儿童,1980年代极盛时日发行量高达17万份,并出版大量畅销的儿童文学作品。精美的《国语日报周刊》常被小学指定为课辅教材,《国语日报辞典》更是学童人手一本的识字助手。2000年网络兴起,纸本报刊销量低落,办报成为亏本生意,“少子化”又使读者锐减,报社靠写作演说等补习班苦苦维持,仍难挽颓势,2016年亏损达新台币1800余万元,董事会便动了发土地财的念头。

台北福州街社址位于中正纪念堂旁的黄金地段,近1000平方米的地皮有新旧两栋大楼与一片停车场,若释出旧大楼与停车场去申请“都市更新”改建,商机高达新台币80亿元以上。2015年7月,国语日报社与建设公司签约,预计将旧大楼改建为地上十八层、地下六层新大楼。“都更”没有统一的交易标准,条件无分大小均需谈判协商,手握谈判大权的董事会成为众人瞩目焦点。

报社第19届董事会于2017年2月28日任期届满。改选前夕,董事会内斗猛然爆发。2月21日,董事长林昭贤以4名董事屡次未出席董事会为由下令革职,董事会因此无法改选,但被开革的4名董事并不认输。3月6日,12名董事甩开林昭贤自行开会,选举第20届董事会,推举曾永义为新任董事长。《国语日报》只有17名董事,12名董事的反对理应使林昭贤知难而退,但他于6月兴诉法院,主张新董事会改选无效,又开记者会大曝家丑,公开揭发董事会派系斗争,自己的董事长是“大家争夺之后丢给他做”,现在却又来争夺。“教育部”要求两派和谈,但双方意气难解,12名董事开记者会联名开骂。见到报社出现两个董事长公开对骂,员工也激动了。报社的产业工会于今年6月召开记者会,以“数十亿都更利益肥滋滋,谁赚走?满城风雨”之辛辣标题,公开质疑“《国语日报》都更大饼恐有黑箱暴利”。

一般公司董事会的争权夺利是稀松寻常的,但如此丑剧绝不应发生在《国语日报》。引爆内战的林昭贤曾任“台湾省教育厅厅长”、“教育部常务次长”,年近八十,是教育元老。他的对手曾永义则是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展开17位董事的名单,4位第一学府中文系教授、4位民间教育专家、4位教育退休官员与5位报社历任主管,这些人多已年登耄耋,白发苍苍,望之俨然。但报社员工公开质疑他们的节操:“对照过往董事长傅斯年的社会清誉,不少现任董事皆为教育界争议人物,如今闹出董事长闹双胞的笑柄”。

清流名誉之扫地,源自李登辉时的黑金政治。林昭贤在1990年代初任台北市教育局局长,涉入景文集团弊案,地方法院认定收贿千万,重判有期徒刑12年,却在上诉阶段因检察官的怪异疏忽而无罪释放。林昭贤于退休后出任“中华中等教育学会理事长”,该会简介长篇歌颂林昭贤对“教育工作的挚爱及执着”,“所以朋友都称林理事长为‘老夫子’而不以姓名或职位相称。热爱教育、关心教育为他人生的全部。”但教育圈中人都记得景文案。

然而,大众也不信任林昭贤的对手。反对林昭贤的12位董事由来自“中央研究院”与台湾大学的最高清流领军,但大众谈起“中研院”与台大,首先想起院长校长的弊案丑闻。自桧以下,教育界清望扫地无遗,大众对高校的刻板印象是500名教授涉及不实发票核销“国科会”补助款,对中小学的印象是营养午餐弊案一举重判32名中小学校长。两蒋时代的学校公认为清水衙门,今日学校停车场却能见到奔驰名车,就连家长会也水涨船高,重点学校的家长会长喊价高达百万。

清流不再有先天的“社会清誉”,只好向主管机关告状。财团法人国语日报社是文教事业,由“教育部”主管。工会呼吁“教育部”介入,林昭贤恼羞成怒,提出《国语日报》“从成立到现在都是‘教育部’的钱……完全是‘教育部’的。”要求“教育部”收回《国语日报》了事。董事们嗅出危险的味道,紧急声明:“创刊以来,从未接受官方资金捐助,完全独立营运至今。”

狼已入室。“教育部”于8月底宣布《国语日报》为当局捐助之官办财团法人,不能独立运作。《国语日报》全社大哗,员工到“教育部”前示威,董事会紧急提出诉愿。正当报社上下惴惴不安猜测当局打算乘机塞入多少席官派董事时,“教育部”以财团法人董事理应为无给职为由,狠掀《国语日报》董事们自定义章程领取车马费的小辫子,于10月12日向法院声请开除《国语日报》全体16名董事,将报社一口鲸吞。

昔日小亨利,今日车马费

官办财团法人与企业的董事领“车马费”和“出席费”,是多年未改的黑色陋规。陈水扁爱将林文渊出任“中国钢铁公司”董事长时,甚至不以车马费为足,下令“中钢”旗下十余家子公司将原本无给职的董监事改为有给职,他个人兼职各子公司董事,立马挣得千万年薪,轰动一时。

贪官可以丢脸,清流却丢不起人。“蔡政府”利用积年陋规上纲上线,藉由媒体放出当局的“律师团”已建议将车马费打成刑事案件移送法办的风声,吓得4名董事火速缴回车马费,其余董事也不敢再多话。

“蔡政府”已放出风声,将以陈水扁“执政”时滑稽突梯的前“教育部长”杜正胜出掌《国语日报》,引起舆论哗笑。董事已不再有内斗时不惜鱼死网破的蛮气,抗争烟消云散,仅虚弱到在脸书上声明报社前途尚在司法程序中,“至今尚未有定论”。

其实,《国语日报》的确是官办的报社,只是创办之初一心为民,因此不分官办、私营。此种真挚诚意,今人已难体会。

1948年1月,“教育部长”朱家骅与“次长”田培林到台视察,深感当时正全力推行中文教育的台湾需要一份注音报纸,于是将北平《国语小报》调到台北,以1架四开印刷机与金圆券1万元开办《国语日报》,作为“国语推行委员会”的教材。报纸上每个字都配有注音符号,最适宜学习中文,大受各界欢迎。1950年代,成人的中文能力强化,报纸向儿童文学转型。

《国语日报》的成就引起国民党元老吴稚辉的重视。吴稚辉深知官营易流于官僚老大,只有民营才能保持活力,他领衔组成董事会群策群力,广邀胡适、傅斯年、游弥坚、罗家伦等国语运动大佬增加日报分量,又约来杜聪明、黄启瑞、李万居等本地巨绅,排除经营障碍。《国语日报》的分量跃升,旗下记者、编辑与作家更集结一时俊英。“前辈元老们多半出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联大等名校,学养俱佳。”曾任副社长的蒋竹君回忆,“真正实现读书人办报的精神,更以办教育的理念作为报纸内容的指标。”

董事会广集各界权势人物,但大家都为办份给小朋友看的注音报纸而来,绝无私心。据前社长林玮回忆,为了保持办报活力,《国语日报》登记为私营的国语日报社股份有限公司,以董事为股东,出钱出力的“教育部”对官营改私营绝无刁难。

改制大获成功,同时期由“台湾省教育厅”办的《少年报》销路虽佳,却在官僚怠惰中没落停办。当“教育厅”决定为小学生找一份全注音日报时,只有《国语日报》能担当重任,于是《国语日报》成为全台小学的班级报。此时身为股东的董事理应大发横财,但董事们却在1959年社务兴盛时一致决议交出手中股份,将公司改为财团法人,以求无私办报。这就是《国语日报》的前贤风范。

董事会闹双胞,《国语日报》员工也怒了,他们在“教育部”前抗议,要求林昭贤下台。

董事无私,社长以下就能放手发挥。实际领导社务长达30年的何容笔名“老谈”,在新文学运动中与老舍、老向并称“三老”,对文法与文字有深刻研究,著有《简明国语文法》,于“中国广播公司”每日细讲的《每日一字》更是无数幼童学习文字的入门课。《国语日报》的每篇文章,都由何容细细校阅,连标点符号是否恰当的细微末节,都以红笔眉批,勤奋治社数十年如一日。上行下效,《国语日报》活力异常充沛,办报本业之外又为儿童文学开创崭新前程。

1950年代,《国语日报》由何容领军,集结琦君、林海音、潘人木、张剑鸣等名家合力译成《世界儿童文学名著》,集西洋童话之大成,燃起儿童文学热火。进而出版儿童文学周刊,培育本地作家,将优秀作品集结出版为《儿童文学创作选集》,儿童文学骤然兴盛。《国语日报》又开辟《我的作品》《少年习作》两个栏目,鼓励儿童读者投稿,写作兴趣从小抓起。一个十岁小朋友见到自己的童稚文章刊上《国语日报》,一辈子都不会放下手中笔。

台湾学生回忆儿时阅读经验,常脱口而出:“我是看《国语日报》长大的。”2010年“台北市立图书馆”发起“台北之书”票选,自1950年代起主编《国语日报》儿童副刊的林良所写的《小太阳》被选为“台北之书”,因为大家都是看《国语日报》上林良写的温暖小文章长大的。即使是漫画初体验,也常由《国语日报》的四格连环漫画《小亨利》与《淘气的阿丹》开始。

以全文注音打稳儿童文学根本后,《国语日报》要引领小朋友直入中华文化胜境,接触文言古籍。小朋友阅读的第一篇古文,常来自《国语日报》精心为文言文加注音批注的《古今文选》,一部注音古文选集可以让学生由小学读到大学。文言文不可怕,如《桃花源记》和《曹刿论战》,笔者在小学时即于《古今文选》读过多次。读《驹支不屈于晋》的“惠公蠲其大德”,遇难字下意识瞄一眼注音符号,知道蠲之读音为“捐”,看看批注,是歌诵晋惠公大德光耀之意,多读几次,难字记熟了,文理理顺了,阅读句句生趣,笔下也常不由自主出现《左传》那“我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之铿锵节奏感。

腹有诗书气自华。《国语日报》不但教孩童阅读写作,更成为学童人格塑造的潜移默化助力。社会学家杨孝濚对《国语日报》的阅读效果惊叹不已:“儿童愈经常阅读《国语日报》,其‘做错反应’愈消极,‘游戏参与’、‘交友型态’、‘谈话型态’、‘家庭归属性’愈积极,连‘借钱态度’也愈慷慨。明显显示《国语日报》对‘优良生活习惯’、‘领袖性’、‘社会参与性’之培养有极大的帮助。”

胡适题词依在,昔日诚意不再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国语日报》董事们的“做错反应”大异于昔。60年前,前辈董事们为了一心办报,主动将手中股份交出;今日董事们却为了“都更”横财公然“开撕”。再读《国语日报》,已不再有昔日的诚意。

报名由胡适亲题,发刊词由朱家骅撰写。今日,胡适亲题报名依然骄傲悬挂在《国语日报》大楼门口,但朱家骅的期许却已被淡忘。“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使得人民人人有生活的能力,并且发挥这种能力,给国家、给人类创造幸福;从这些创造的幸福里,增长改进我们的生活。如果用一个笼统的名目说,我们的工作整个表现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为了表现我们民族的文化,对于台湾省同胞供给这一个注意语文工具基础训练的注音报,我想最为妥当、切要。”朱家骅说。

今天的报社员工仍然依稀记得老辈风范。在内斗中被推举为董事长的曾永义,深情回忆道:“前辈领取微薄薪水,只有一个共同目标——努力推行国语文教育。他们写《茶话》、编《古今文选》,几乎为民众所必读。《国语日报》也深入到穷乡僻壤的中小学教室,使得当时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几乎都有阅读《国语日报》的美丽经验。”

只是,文士不再以“为人类创造幸福”为职志,也没有甘于微薄薪水的安贫乐道。昔时阅读《国语日报》的美丽经验已成追忆。今日读者反而有欧阳修的悲叹:“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凤凰标志

□  编辑  陈祥   □ 美编  盖奕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