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图画日报》到《上海指南》

从《图画日报》到《上海指南》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代上海地标建立与转变:从《图画日报》到《上海指南》林美莉城市是人群集居活动之地,而承载于其上的道路、边界、区域和建筑地标,成为人群观察城市的依据。外国因素为上海城市风情提供了必要成分,然而,中国本土文化的存在和影响也是不容忽视。
从《图画日报》到《上海指南》_中国近代城市文化的动态发展: 人文空间的新视野

近代上海地标建立与转变:从《图画日报》到《上海指南》

林美莉

城市是人群集居活动之地,而承载于其上的道路、边界、区域和建筑地标,成为人群观察城市的依据。简单地说,初来者大抵上是通过大的区域划分来获取对城市的意象,稍微熟悉之后可以掌握道路网络,最熟悉者则可以确知个别建物,作为确定身份的线索。在都市空间之中,那些控制着人们视觉和心理的地点,成为人们对其处身环境的认知和记忆。艾菲尔铁塔之于巴黎,紫禁城之于北京,即为着例。

那么,提到上海,人们涌上心头的印象是什么?十里洋场,可能是一个最容易想到的答案。的确,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外国势力和租界扩张。叶凯蒂曾以1884年点石斋出版的《上海县城租界全图》,华界与租界对等呈现,相较于1903年绘制《上海外国租界地图》上法租界、英租界和美租界的疆界,发出“这是谁的城市?”的感叹。(1)散布外滩的欧风建筑群,即使到了今天,还是让游憩其间的华人产生身处异国的错觉。

外国因素为上海城市风情提供了必要成分,然而,中国本土文化的存在和影响也是不容忽视。本文选择晚清出刊的《图画日报》,以及民国时期编印的《上海指南》,从它们报道的上海地标,通过图像材料及其配文叙述,可以看到华洋文化势力之间的角力,以及近代国人对上海的城市印象的形塑来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