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院消毒与灭菌

医院消毒与灭菌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医院消毒主要包括物理消毒、化学消毒、生物消毒、清洗消毒与消毒效果监测等。在消毒学领域,利用化学药品杀灭病原微生物以达到预防感染和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的方法称为化学消毒法。医院常使用消毒剂的人员对消毒和灭菌仅凭说明书上的知识是不够的,需要有比较完整的知识。

【常用方法】

杀灭或清除微生物的方法归结起来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等三类。医院消毒主要包括物理消毒、化学消毒、生物消毒、清洗消毒与消毒效果监测等。

1.物理消毒法 物理消毒与灭菌技术是一类历史悠久、应用广泛、效果可靠、发展快速的方法。物理消毒方法的共同特点是:

(1)杀菌效果可靠,性能稳定。如热力、射线、电磁波等都是通过一定的专用设备所产生,以能量形式作用,对生物因子都有固定作用机制,这些都决定了它们可靠稳定的性能。

(2)可以准确地控制剂量。由于它们由仪器设备生产,所以可以人为控制生产量,容易实现标化。

(3)对自然环境无污染。用于杀菌的物理因子都会遵守能量守恒定律,不会转化成其他有害物质留在自然界,因而不污染环境。

(4)便于生产、便于管理。物理消毒设备均可工业化生产,在使用寿命范围内,给予适当的维护即可以达到正常地使用,可变因素少,外界影响相对比较容易控制。

(5)便于操作自动化。用于消毒与灭菌的物理因子其产品形式都是仪器设备,几乎所有因子控制、条件控制、剂量控制和操作都可设定成全自动控制程序,为准确控制剂量和使用条件提供了方便。

物理消毒与消毒方法主要有热力方法、紫外线照射方法、远红外线方法、微波照射方法、电离辐射方法以及激光和等离子体方法等。

2.化学消毒法 是指用于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化合物及其制剂。在消毒学领域,利用化学药品杀灭病原微生物以达到预防感染和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的方法称为化学消毒法。化学消毒方法是工业、农业、医疗卫生等各行各业常用的消毒方法。

(1)主要特点:①使用方便,无需特殊设备;②适用范围广,各种物品、空气、水、人体和环境等均可使用;③节约,一次性投资少;④使用方法多样,可浸泡、擦拭、刷洗、喷雾、熏蒸以及与物理因子协同等;⑤存在毒性、腐蚀性、有污染环境的可能性。

理想消毒剂的条件:杀菌谱广、作用快速、无毒、无味、无刺激、无腐蚀;性能稳定、易储存便运输;易溶于水、使用方便。

(2)主要方法:①浸泡。对象为污染物品和清洁物品,要求完全浸没,浓度合适,时间合适,耐腐蚀,可取出清洗。②擦拭。对象为物体表面,地面,皮肤,要求擦拭要均匀,对物体不损坏,对环境无公害,作用快速,对皮肤无刺激。③刷洗和冲洗。主要指用消毒剂溶液对污染物品或医疗器械和设备进行刷洗或冲洗,要求使用合适浓度,有去污作用,作用快速,作为消毒与灭菌辅助手段。④喷洒。借助喷洒器械均匀分散消毒剂(液体或粉剂),适合于大面积地面、建筑物、某些吸收性物品,主要用于大面积疫源地环境处理。⑤喷雾。借助器械,即气溶胶喷雾器将消毒剂溶液雾化,将其均匀分散在空间和表面,要求保证足量,悬浮足够的时间,对环境无害,主要用于室内空气终末消毒。⑥熏蒸。借助物理(加热)和化学方法将消毒剂气化,对消毒对象进行接触熏蒸消毒或灭菌。⑦联合作用。接触某些物理手段(热力、微波、超声波、电磁波)促进化学消毒剂作用。

【消毒剂分类】

1.按化学性质分类 共有12大类,以单药形式使用只占少部分,以某种成分为主配制的复方消毒剂占在用消毒剂的大部分。

(1)过氧化物类消毒剂:主要有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过氧戊二酸、臭氧等。

(2)含氯消毒剂(指在水溶液中能生成次氯酸的化合物):主要有次氯酸钠、氯化磷酸三钠、含氯石灰、二氧化氯、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三氯异氰尿酸、氯胺七钠(氯胺)等。

(3)含碘消毒剂:主要有碘酊、聚维酮碘(碘伏)和碘水溶液等。

(4)含溴类消毒剂:二溴海因和氯溴海因等。

(5)醛类消毒剂:主要有甲醛、戊二醛、邻苯二甲醛等

(6)酚类消毒剂:主要有苯酚、六氯酚、煤酚皂溶液、对氯间二苯酚、邻苯基苯酚等。

(7)杂环类消毒剂:主要有环氧乙烷、环氧丙烷、乙型丙内酯等。

(8)醇类消毒剂:乙醇、正丙醇、异丙醇等。

(9)季铵盐类消毒剂:主要有苯扎溴铵、杜米芬及某些双长链季铵盐等。

(10)胍类消毒剂:醋酸氯己定、盐酸氯己定、葡萄糖酸氯己定、聚六亚甲基胍及其衍生物。

(11)生物消毒剂:主要有生物酶消毒剂、抗菌肽、甲壳胺类和植物消毒剂。

(12)其他类消毒剂:高锰酸钾,三氯羟基二苯醚,酸碱类有乳酸,氧化电位酸性水等。

2.按杀菌能力分类 可将化学消毒剂分为消毒剂、高效消毒剂、中效消毒剂和低效消毒剂,目前国外对化学消毒剂分类中去掉了中效消毒剂。

(1)灭菌剂:指能杀灭包括细菌芽孢在内的各种微生物并能达到灭菌保证水平的化合物及其制剂。

(2)高效(水平)消毒剂:指能杀灭包括细菌芽孢在内的各种微生物的化学消毒剂,但不能保证灭菌水平。

(3)中效(水平)消毒剂:指能杀灭除细菌芽孢之外的各种微生物的化学消毒剂。

(4)低效(水平)消毒剂:只能杀灭抵抗力比较弱的微生物,不能杀灭细菌芽孢、真菌和结核杆菌,对抵抗力强的亲水性病毒的灭活作用能力较弱。

3.按性状分类

(1)固体消毒剂:本身为固体的消毒剂主要有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及其他氯胺类、氯化磷酸三钠、氯己定等,还有复配的粉剂和片剂。

(2)液体消毒剂:除乙醇、异丙醇、正丙醇等液体消毒剂之外,多数消毒剂均为液体或配制成液体使用。

(3)气体消毒剂:环氧乙烷,臭氧及其他气体消毒剂。

【有效成分含量表示方法】

1.质量分数 固体对固体以质量分数表示,其含义为每100g固体消毒剂中含有效成分多少克(g)。书写时为某物含质量分数百分之多少,如优氯净含有效氯55%、二溴海因含有效溴45%。

2.体积分数 液体对液体以体积分数表示,其含义为每100ml溶剂中含有效成分多少ml。书写时为某物含体积分数百分之多少,如乙醇消毒剂溶液含乙醇为体积分数70%。

3.质量浓度 固体对液体以g/L或mg/L表示,其含义为每升溶剂中含有效成分多少g或mg。书写时为某消毒剂含有效成分多少g/L或mg/L,如配制含1 000mg/L过氧乙酸水溶液、含20g/L戊二醛消毒剂。

【注意事项】

1.识别化学消毒剂 医院的医务人员、医院感染和消毒管理人员和采购人员对化学消毒剂的基本性质和使用方法了解直接影响他们对化学消毒剂的使用、管理和选购。医院常使用消毒剂的人员对消毒和灭菌仅凭说明书上的知识是不够的,需要有比较完整的知识。

(1)选择化学消毒剂的标准:国际公认的理想消毒剂的标准如下:①杀菌谱广,效果可靠,作用快速;②性能稳定,便于储存和运输;③无毒无味,无刺激,无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④易溶于水,不着色,易清除,不污染环境;⑤不易燃易爆,使用安全;⑥受有机物、酸碱和环境因素影响小;⑦使用浓度低,使用方便,价格低廉。显然,目前尚没有能完全满足上述条件的消毒剂,但我们只能依据上述标准去择优选择。

(2)选择消毒剂的原则:①必须是经国家卫生部审核批准并持有卫生部颁发的卫生许可批件;②产品标签上必须标有批准文号、生产日期、有效期、注册商标、厂名厂址、有效成分、有效浓度和使用方法等;③说明书上内容应与卫生许可批件批准内容及抽检结果一致。

2.生产规范管理 我国是消毒剂消费大国,消毒剂市场规模大,致使消毒剂生产企业增加迅速,造成管理困难,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1993年,国家卫生部组织消毒专家对全国消毒剂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国内市售化学消毒剂浓度不够、杀菌效果低于申报指标、稳定性不符合申报标准者占27%;无生产批号、说明书超越申报范围、宣传夸张、有效期不符者占57%。1997年,某省调查省内179个消毒剂品种,浓度不够者占20%,标签上无厂址、无生产批号、无有效成分含量者占40%。同年另一省调查发现,消毒剂无卫生许可证者占23%,抽检合格率只有38%。

3.宣传误导问题 宣传方面的误导首先来自广告和产品说明书。有些产品说明书内容不真实,不恰当地夸大消毒剂应用范围、使用期限,造成使用不合理。例如,多数消毒剂说明书上注有“广谱高效”,使用范围无所不包。如把碘伏的应用扩大到器械灭菌,把戊二醛灭菌使用浓度降低到1%以下,把外用抗菌治疗和消毒混为一谈等。还有一些书刊由于录校失误或个人观点的误导,对化学消毒剂过氧乙酸浓度表示法做出与公认的观点不同的解释。某医院依照此方法配制的过氧乙酸浓度过低,导致该医院儿科病房伤寒沙门菌感染暴发流行。

4.使用浓度越来越低 化学消毒剂杀菌效果取决于使用剂量,使用剂量是浓度与时间的总和。目前,有些产品说明书不适当地将消毒剂使用浓度降低、作用时间缩短、使用期限延长,对消毒剂的使用有了误导倾向。有的将戊二醛浓度降低到1%用于医疗器械灭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某些厂商不负责任宣传,在产品使用方面增加了许多随意性。二是将化学消毒剂效果鉴定的实验室数据直接搬到使用说明书上,不设安全值。将实验室杀菌试验测得的有效浓度和时间直接搬过来作为使用浓度和时间是不科学的,极容易发生灭菌或消毒失败。这是因为实验室测试条件是人为理想化的,是固定不变的,即使是模拟现场亦如此。而医院实际消毒不仅要受环境条件(温度、湿度、酸碱拮抗物、使用器械质量及使用人员技术等)影响,而且消毒物品上不同程度地染有血液、分泌物、脓液、痰液和粪便等有机物,还有自然菌株抗力变化和耐药菌株的出现都可增加意想不到的消毒难度。因此,在确定新消毒剂使用浓度时要在实验室结果基础上加一个安全值。另外,要强调改变现有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必须由多家国家级实验室经过大量研究和较长时间现场观察在得到公认结果情况下,经过国家卫生部专家审定,正式注册方可改变。安全值的设定,要根据消毒剂种类、消毒对象、现场试验结果等因素综合考虑。张文惠报道,经过其临床验证,灭活物品上污染的HBsAg所需消毒剂剂量,由实验室到临床消毒,其药物浓度应增加数十倍到数百倍。例如含氯消毒剂由200mg/L增加到1 000~2 500mg/L;过氧乙酸由200mg/L增加到5 000mg/L。

5.正确使用

(1)加强管理和技术培训:首先要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消毒法规和标准,消毒剂使用剂量和范围不能随意改变;医院消毒专业人员和感染管理人员必须经过消毒专业技术培训,使他们对消毒基本知识和技术有比较熟练的掌握,这是搞好医院消毒的关键。

(2)正确掌握化学消毒剂使用浓度及计算方法:医院使用消毒剂问题最多的是浓度不准,化学消毒剂浓度以其有效成分含量为准。多数化学消毒剂都不是纯品而且多不稳定,所以不能以商品原药作为100%计算使用浓度,这样极容易出现浓度不足问题。例如含氯消毒剂以有效氯为准,三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有效氯含量为60%左右,次氯酸钠只有10%左右;过氧乙酸产品含量为160~200g/L。因此,使用消毒剂首先查看有效成分含量,稀释倍数是否在有效范围内,使用前或配制后用容量分析法或试纸法监测浓度是否达到要求。

化学消毒剂浓度计算均可参考以下公式:计算g/L或mg/L浓度,公式为:

g/L数×L数÷原液g/L数

或mg/L数×ml数÷原液mg/L数

例1:欲配制含量5g/L的过氧乙酸水溶2L需要200g/L浓度的过氧乙酸原液多少L?5g/L×2L÷200g/L=10÷200=0.05L。

例2:欲配制含量5 000mg/L的过氧乙酸水溶2 000ml需要200g/L浓度的过氧乙酸原液多少ml?

(5g/L×2L÷200g/L=10÷200=0.05L)×1 000=50ml

(3)不得过期使用:使用化学消毒剂应按照用多少配多少、何时用何时配的原则。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配制后未能及时使用,使用时不考虑超期减效问题,如过氧乙酸应当天配制当天使用,但配制好已经放置1d再继续使用就不能保证效果;戊二醛一般可以连续使用1~2周,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掌握,如胃镜等内镜消毒1d连续消毒数十次,可能当天即需要更换;如用于保存无菌器械,则可以连续使用2周。戊二醛一经加入防锈剂应该随即使用,虽然可以存放4周,但4周后再连续使用2周可能出现浓度不足。另外,化学消毒剂经过稀释其稳定性急剧下降,应坚持现配现用。

(4)防止消毒剂污染:消毒剂的功能就是杀灭微生物,但某些消毒剂溶液中有细菌存活,使用者往往对此存在认识误区,一是认为消毒剂中不会有存活细菌;二是认为消毒剂中有存活细菌可照常使用。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化学消毒剂分为高效、中效和低效三类,中低效消毒剂并不能将所有微生物都杀灭。所以,中低效消毒剂在使用过程中检出存活细菌不足为怪,但应在规定的数量范围内并不得检出致病菌。作为灭菌用的高效消毒剂,则不得检出存活菌,否则就不能用于器材的灭菌处理。如何防止消毒剂污染,关键是配制正确,消毒时要做到:浓度足够;盛放容器清洁,并要加盖;放入物品要干燥,不能带有水分;按时更换,不过期使用。

【消毒应用】

1.卫生防疫消毒 卫生防疫在社会卫生防病消毒中的管理与实施主要由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包括预防性消毒与终末消毒。卫生防疫消毒是指对疫源地与疫源地以外有关对象的消毒处理,目的是防止传染病的流行。它包括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疫源地消毒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预防性消毒是指在未发现传染病的情况下,对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场所和人体等进行的消毒。如公共场所、交通工具的消毒、餐具消毒、饮水消毒、污水处理等。随时消毒是指为及时杀灭或清除由传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而随时进行的消毒,如对患者用过的餐具、生活用具,便器、衣物等进行的消毒。终末消毒则是指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对该疫源地进行最后一次彻底的消毒。如传染源因住院隔离、病愈出院或死亡后,对其原居住地点做彻底消毒。目的是杀灭或清除传染源遗留下来的病原微生物,使疫源地达到无害化。

2.医院消毒 医院消毒是在医院内进行的消毒,是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手段,同样包括预防性消毒与终末消毒。

(1)医院通用的消毒:从个体诊所到大型综合医院都必须进行的消毒,包括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室内表面和物体表面消毒、室内空气消毒、手及皮肤黏膜消毒和医疗废弃物的消毒等。从技术特点和要求出发,可以将医院科室分为10个在消毒要求具有特殊性的重点部门:手术室、供应室、血液净化室、口腔科、重症监护室、器官移植病房、内镜室、妇儿科、急诊科、输血科。在这些重点部门,消毒与灭菌技术的实施各有其特殊要求,各部位关注重点有所不同。

(2)医院消毒与灭菌9项重点技术:医院消毒与灭菌重点对象包括不耐热或不宜受潮湿器材、周转频繁和结构复杂器械、内镜、牙科器械、透析装置、吸入麻醉装置、高分子材料及人工器官等特殊器材。因此,相应的重点消毒与灭菌技术有污染医疗器械清洗消毒技术、不耐热或不宜受潮器械灭菌技术、应急性医疗器械灭菌技术、内镜消毒与灭菌技术、复用透析器消毒技术、空气消毒技术、皮肤消毒技术、口腔器械消毒与灭菌技术、消毒与消毒效果监测技术等。

(3)医院环境与污水消毒。

3.工业消毒与灭菌

(1)常用方法:物理方法有压力蒸汽消毒法,流通蒸汽消毒法,微波消毒法,电离辐射灭菌法;化学方法有环氧乙烷灭菌法。

(2)用途:主要用于药品原料消毒与灭菌、注射制剂灭菌、大输液灭菌、一次性卫生用品消毒、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灭菌、食品行业消毒与灭菌、皮革工业消毒、进出口商品消毒、农产品消毒等。

【影响因素】

在消毒实施过程中,无论是物理法或化学法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掌握和控制这些因素便可保证消毒效果,否则,将会导致消毒失败。

1.剂量 消毒与灭菌因子的剂量包括强度和时间两个因素。强度是指热力中的温度、电离辐射的剂量率、微波的输出功率、紫外线的辐射照度等,化学消毒剂的浓度;强度与作用时间的乘积即为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时间与强度之间可以互相增减达到互补。为了保证消毒效果,满足所需作用浓度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消毒与灭菌因子随着剂量的增加,杀菌力增强。

2.温度 温度不仅是热力消毒的决定因素,对其他消毒方法亦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无论是物理因子还是化学因子,温度越高消毒效果越好(有个别例外)。温度的影响程度可因消毒种类、使用方法、药物与微生物种类不同而异。

3.微生物种类和抗力

(1)抗力特点:①在宿主体内表现为对抗菌物质的耐受能力;②在体外环境中表现为对各种理化因子的适应能力;③这种耐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可以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逐渐发生变化。按普通生物学规律,细菌类的抗力由强到弱依次为细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病毒类为亲水性病毒的抗力比亲脂性病毒强。按微生物抗力最新排序,由强到弱顺序:朊毒体(疯牛病病原体,一种感染性蛋白质)、细菌芽孢(以炭疽杆菌芽孢为代表)、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和龟分枝杆菌为代表)、亲水性病毒(polio病毒和甲型肝炎病毒)、真菌孢子(酵母菌类,白色念珠菌)、细菌繁殖体(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亲脂性病毒(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

(2)消毒试验指标菌选择:微生物抗力参数是消毒处理强度的重要参考,但微生物抗力强弱排序并不完全作为消毒处理强度的惟一依据。在实际消毒工作中,致病微生物排出途径和污染对象以及致病强度是消毒处理的重要参考依据,致病微生物随血、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排出必须加大消毒处理剂量,致病微生物随大量有机物污染物体和环境也必须加大消毒处理剂量,甲乙类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更必须加大处理剂量。

4.微生物污染程度 微生物污染程度越严重,消毒难度越大。主要原因是污染量大可形成菌体重叠甚至团块,可阻挡化学和物理因子穿透;污染微生物量大同时伴有大量有机物可消耗消毒剂,要求增加消毒作用强度和延长作用时间等。

5.有机物 在消毒工作中,把含有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类的物质称为有机物。研究证明,各种有机物对物理因子可阻挡其穿透,对化学因子起到消耗和阻挡作用,因此微生物受到有机物保护就会增加其消毒难度。在消毒实践中,要求对污染物品做清洁处理后再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致病微生物伴随有机物污染必须加大消毒或灭菌强度。

6.酸碱度(pH) 主要影响化学消毒剂的作用。化学消毒剂由于性质不同,对酸碱度要求不同,戊二醛和季铵盐类消毒剂在碱性条件下杀菌效果好,而酚类消毒剂、含氯消毒剂等则在酸性条件下作用强。有些消毒剂可通过复方强化来改变其对酸碱度的依赖性,如戊二醛在酸性条件下加入某些表面活性剂进行活化可改变其对碱性的依赖。含氯消毒剂可通过碱化来改变其稳定性等。

7.相对湿度 室内环境空气消毒和气体熏蒸消毒,对相对湿度有很大依赖性,相对湿度主要影响气体熏蒸消毒剂的作用。如环氧乙烷、甲醛等气体消毒剂在熏蒸消毒时都需要合适的相对湿度。过氧乙酸和臭氧对空气熏蒸消毒受空气中相对湿度影响明显,紫外线消毒亦受空气相对湿度的影响。

8.化学拮抗物 化学消毒剂均有其独特的化学性质,其活性必然受性质相反的物质的影响。如氧化性消毒剂可被还原性物质所破坏,阴离子消毒剂亦受阳性离子影响。除此之外,蛋白质、油脂类物质亦可消耗破坏化学消毒剂。化学拮抗物是消毒剂试验中中和剂选择的重要依据。

9.穿透力 物理因子和化学因子对物品穿透力各有不同。在密闭环境中,穿透力越强,消毒效果越好。热力消毒中,压力蒸汽穿透力较强,流通蒸汽穿透力弱,干热穿透力弱;电磁辐射消毒中,电离辐射穿透力强,微波辐射穿透力强,紫外线辐射穿透力很弱。化学消毒剂气体熏蒸消毒中,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气体穿透力强,臭氧、甲醛和过氧乙酸气体穿透力弱。这些因素在消毒应用时必须予以充分的注意,如用紫外线消毒衣物、被褥、书籍往往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用臭氧、甲醛或过氧乙酸气体熏蒸消毒器械或其他物品均作用不到物品内部。

10.消毒剂种类和性质 化学消毒剂种类性质不同,杀菌效果差异明显,根据其杀菌能力将消毒剂分为高效、中效和低效消毒剂。消毒工作中,必须依据消毒对象严格选择相应的消毒剂。

【效果评定】

目前判定消毒是否合格是通过对某种措施处理后微生物减少程度来确定的。判定指标是以某些国际标准抗力微生物试验株在实验室标准条件下进行杀菌试验和对现场自然菌杀菌试验测定的杀灭效果,判定是否达到规定标准。目前国内外都比较公认的标准如下。

1.灭菌合格标准 灭菌是否合格是通过灭菌试验和无菌检验来确定的。灭菌的定义是表示绝对不存在任何存活微生物状态,一般以无菌试验方法检测细菌和真菌有无存活来判定。目前消毒方法和实验方法达到绝对无菌比较困难。国际上规定无菌产品的灭菌保证水平为10-6,即经过规定消毒剂量处理应使终产品的细菌生长概率不超过百万分之一。对无菌样品抽检应达到所有抽检样品全部无菌生长才可认为灭菌合格。

2.消毒合格指标 某种消毒方法经过人工染菌法,按国家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规定的标准消毒试验菌株和试验方法进行检测。经过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每次试验对标准试验菌株的杀灭对数值达到5.0(杀灭率99.999%)以上;对指标病毒和真菌杀灭对数值达到4.0(杀灭率99.99%)以上判定为消毒合格。经过载体定量杀菌试验,每次实验对标准试验菌株的杀灭对数值达到3.0(杀灭率99.90%)以上为消毒合格;现场考核试验,对自然菌杀灭对数值达到1.0(杀灭率90%)以上为消毒合格。

3.消毒指标值表示 消毒和消毒效果常用下列指标值。

(1)杀灭率:指消毒处理杀灭微生物的百分率。

(2)杀灭对数值:指消毒处理杀灭微生物数的对数,计算方法:①检测出消毒后存活菌数和消毒前(阳性对照)菌数;②计算杀灭对数值,即杀灭对数值(log)=阳性对照菌数的对数-消毒后存活菌数的对数。

(3)D10值:指杀菌因子(物理或化学)每杀灭90%微生物个体或使原存活微生物降低到1/10所需的时间(min)。D10值是反应杀菌速度快慢的参数,D10值越大,杀灭微生物的速度愈慢,反之则杀菌速度愈快。根据D10值测定试验所设定时间组数,D10值计算有两种公式:

计算式1 设定为两个作用时间组:

D10值=T2-T1/LgN1-lgN2

式中:T1为短时间组,T2为长时间组;N1和N2分别为两个时间组存活微生物数。

举例:在115℃压力蒸汽灭菌作用5min时、检出存活微生物数为100 000cfu/ml,作用到15min时、存活微生物数为10cfu/ml,计算D10值的解法:T1=5min,T2=15min,N1=10万cfu/ml,N2=10cfu/ml;D10值=(15-5)/(5-1)=10/4=2.5(min),D10值为2.5min。

计算式2 设定为两个以上时间组,以直线回归方程式计算,以作用时间或剂量为x,与该时间或剂量下受试微生物存活对数值为lg y,得到回归方程式为:

lg y=a+bx

举例:某化学消毒剂作用不同时间后存活微生物数列于表2-1。分别计算出各组对数值,得到直线回归方程中a为4.421 7,b为-0.134 6,相关系数r为-0.965,故直线回归方程为:lgy=4.421 7-0.134 6x,r=-0.965;因为根据计算得到该消毒剂作用时间与受试菌存活对数值之间存在显著性的直线关系,所以D10值=1/0.134 6=7.4(min),即计算出D10值为7.4min。

表2-1 某消毒剂对细菌杀灭结果

(4)F值:在热力灭菌中,F值是指在一定作用温度与Z值条件下杀灭一定数量微生物所需热作用的时间(min),(Z值是在热力灭菌时,为缩短原作用时间的90%,需要相应提高温度的度数(℃))。F值在给定条件下即用F0值表示,如在湿热灭菌时,是指在灭菌温度T0=121℃,Z=10℃时,达到规定消毒效果所需要的热作用时间;在干热灭菌时,是指T0=160℃,Z=21℃时达到规定消毒效果所需的热作用时间。

医院消毒学主要是研究和探讨消毒在医院这一特定环境内的应用范围、使用方法、药品和器械及科学管理。医院消毒的目的就是切断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以达到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主要是通过侵入性操作、污染物品的接触、空气传播、给药等途径传播的,所以,搞好上述各环节的消毒和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

【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消毒学研究内容涉及消毒学领域各个方面。首先是研究思路发生改变,消毒技术应用逐步实现国家规范化和标准化,烈性传染病致病微生物的消毒研究有所进展,反生物恐怖消毒研究已经起步,医院消毒技术研究特别是内镜消毒与灭菌、牙科器械消毒与灭菌、怕热怕湿医疗用品消毒与灭菌技术取得明显进步,室内空气消毒技术与设备和复用透析器消毒等都成为研究重点,消毒产品生产企业成为消毒研究的一支新军。

1.新的发展理念 首先是在研究思路上突破传统观念,提出了消毒学研究新的发展理念。化学消毒剂研究由过去的强调高效、安全为主要指标发展为不仅强调高效安全,还加入了环保概念;从合理有效的使用,发展到科学有效、规范和人性化使用;从物理化学消毒因子研究为主,发展到为追求环保,进行了大量生物因子杀菌方法的研究等。产品研究比较明显的有二氧化氯消毒剂研究出现稳定型一元制剂,碘伏类消毒剂、双胍类消毒剂和季铵盐类消毒剂都有新的化合物进入市场;有关生物消毒剂、酸性氧化电位水、三氯羟基二苯醚、邻苯二甲醛、溴海因类、新型过氧化物混合物、纳米光触媒类研究都取得了进展。

2.新的发展条件 新世纪初不断出现新的病毒性传染病疫情,把人们的思路引向了病毒病流行病学、免疫学以及病毒病治疗和预防医学的研究热潮中。国家在预防医学领域加大投资极大地改变了预防医学研究条件。国内生物医学实验室人才、硬件设施明显改善和提高,具有硕士和博士学历的人才大量进入消毒研究领域,生物Ⅱ级实验室得到普及,生物Ⅲ级甚至Ⅳ级实验室也相继投入使用。我们已经有条件对SARS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甚至更烈性的致病病毒开展直接的灭活效果观察。

3.烈性传染病致病菌杀灭研究取得进展 近年来,国内不仅对SARS病毒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等进行了体外抗力测定、灭活效果观察和空气飞沫传播介质阻留材料(生物防护服、防护口罩等)的效果观察等,还相继在实验室和现场条件下研究了炭疽杆菌芽孢、鼠疫杆菌、霍乱杆菌等烈性传染病致病菌杀灭效果和现场消毒效果研究并取得具有实用价值的结果,为有效扑灭烈性传染病疫情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直接可靠的数据。

4.医院消毒技术取得明显进展 在新世纪之初,国家卫生部重新修订颁布《消毒管理办法》和新版《消毒技术规范》,还出台了并将继续出台一系列消毒与灭菌方面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极大地加快了医院消毒与灭菌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针对医院感染居高不下的形势,广大消毒学工作者积极开展了医院消毒新技术研究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1)内镜消毒技术逐渐成熟:目前,国内自主开发或从国外引进多种内镜清洗、消毒机或灭菌器。对于无菌内镜及其附件等不耐热器械灭菌相继引入环氧乙烷灭菌技术、低温蒸汽甲醛灭菌技术以及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技术。

(2)口腔器械消毒与灭菌技术得到提高和规范:口腔器械消毒与灭菌日益受到重视,国家卫生部也颁布了相应的法规。口腔器械消毒研究涉及我国口腔器械消毒现状调查研究、口腔器械传播医源性感染的研究、新型口腔器械消毒与灭菌技术研究等。目前,在三级甲等医院口腔科普通器械灭菌基本采用压力蒸汽消毒法,部分周转快速的器械采用干热灭菌法,这些消毒方法效果可靠,为控制血液传播性疾病提供了保证;但牙钻手机消毒与灭菌存在问题比较突出,主要是基层诊所和个体口腔诊所多数不消毒或达不到消毒要求。

(3)医院室内空气消毒新技术:医院室内空气质量控制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医院消毒难点之一。医院室内空气消毒主要困难有三:一是持续性消毒问题;二是有人在消毒空间时的消毒问题;三是消毒方法无毒无害问题。解决上述三大困难国内外研究主要采用两项技术途径:一是层流洁净技术;二是多因子组合循环风洁净技术。目前,层流洁净技术主要在Ⅰ类环境即医院手术室内使用,多因子组合循环风洁净技术主要力主在医院Ⅲ类环境推广使用。

【存在问题】

近年来,消毒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研究起点不高,产品研究过于程序化和简单化,消毒基础理论研究缺乏,应用研究数据资料不扎实,临床应用研究不深入,很多研究数据不能满足统计需要等。急于求成的思想是导致研究思路混乱的主要因素。

1.产品研究缺乏功底 目前,消毒产品主要出自企业本身,为了要产品尽快上市而简化研究程序、缺少比对研究、研究数据与其用途不相符。国内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多数都是自主开发产品,但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产品研发机构或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研发机构。其原因是国内消毒专业研究人员很少,能够分布到企业的人员更少,加之消毒企业规模都不大,人才投资更少,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所以,市场缺乏真正的新产品,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进入不了市场。某些新产品进入市场后使用技术没有得到解决而影响其推广。种种现象都表明,企业研发能力有限,原创研究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显示出产品研究缺乏底蕴。

2.缺乏周密设计 实验室研究把应该进行的试验简单化,把应该重复的试验与《消毒技术规范》规定的产品效果评价混为一谈,因此造成研究设计不完整、不进行必要的实践检验和临床消毒应用研究、试验方法简单化,造成研究不系统、资料不完整。

3.缺乏研究对照 由于没有搞清楚产品研究与产品评价的差别,故而试验设计对照组少、比对因子少、重复次数少,无法进行统计学处理。新产品的研究是一种寻找、探索、筛选、科学化、合理化的完整研究和试验过程,而产品评价仅仅是对已经成形的产品按规定方法和要求进行重复检验。

4.消毒产品研究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裸露器械消毒设备研究技术不完善:采用消毒剂冲洗方法进行医疗器械灭菌一般为全自动清洗、消毒与灭菌装置,对灭菌的物品只能在裸露状态下进行,加之此类设备不能安装在手术室内,无法保证将灭菌后物品安全送到手术台上,从而容易造成2次污染。以其他方式进行裸露灭菌的设备亦必须能在手术室内使用,在保证其消毒效果的前提下,就近送上手术台,方可保证安全使用。

(2)常温常压熏蒸消毒设备不具备穿透能力:采用化学消毒剂熏蒸方法进行灭菌的设备虽然使用的化学消毒剂从性能上具有灭菌能力,如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臭氧等因子;但从原理上讲只能使完全暴露的表面灭菌而不能使重叠物品、带孔物品以及包装物品有效灭菌,因为这些消毒剂无论是气体状态还是蒸汽状态在常温常压下都不具备穿透能力。

(3)正确理解免水洗手消毒剂:某些速干性液体消毒剂或凝胶消毒剂由于所含杀菌因子毒性低,在消毒皮肤或消毒手之后不必用水洗掉而对人体无害,只是对各种卫生手消毒有意义;而对外科手术前手消毒则不能免除洗手。

(4)注射穿刺部位消毒必须擦拭:消毒剂喷雾不适合于注射穿刺和手术切口部位的皮肤消毒,因为皮肤复杂的结构(毛囊、汗腺、顶泌汗腺及皮肤皱褶)中储存和生长着大量细菌,必须通过消毒剂与机械力共同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将这些细菌杀灭。通常皮肤采样所采集到的细菌大部分是临时蘸染菌,所以皮肤喷雾消毒效果评价合格不能反映皮肤长居菌被杀灭的实际情况。因此,注射穿刺部位和手术切口部位皮肤消毒应当擦拭两遍以上。

(5)消毒基础理论研究不足:近年来消毒学基础理论研究没有重要发现,主要是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太少,原因是缺乏经济投入,因为理论研究近期出不了效益。实际上这是极大的误区,任何一个产业如果没有基础理论作为支撑就不可能有重大突破,只有不断发现新的理论才有可能酝酿重大发现。

【发展趋势】

1.亟待解决的问题 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高新技术在迅速发展,给消毒学研究增添了新的活力,为很多技术难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先进的仪器设备和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投入使用,使许多新老严重传染病消毒研究成为可能。现有的物理与化学消毒产品和技术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仍有许多试验技术难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新的化学消毒剂开发研究,更适合环境的安全消毒剂研究,普及型怕热怕湿物品消毒设备的研究,深入探索消毒作用机制,试验方法学方面的活菌计数技术标准化和自动化、消毒效果检测快速化、杀菌试验结果快速检验技术、病毒灭活检验技术标准化、消毒剂浓度检测仪器化等课题都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

2.消毒产品需求和发展

(1)需求不断增加:消毒产品研究总的发展趋势是医疗卫生消毒与灭菌产品总是处于增加趋势,具有极大更新换代欲望;工业消毒与灭菌产品要求向规模化发展,新技术需求非常迫切;农业,畜牧业和饲养业消毒产品具有很大发展势头,对无毒环保产品要求迫切;日常生活消毒产品尚处于启蒙阶段,需要科学引导,积极开发。

(2)现有消毒设备需要完善:消毒设备发展要求技术完善和产品使用需要人性化。医疗用品消毒清洗设备对于蒸汽清洗消毒器,加热水清洗消毒机;超声清洗消毒器等都有改善需求。牙科器械消毒设备需要快速灭菌器,牙钻手机快速消毒器,牙科器械清洗消毒器等都有临床需求。内镜清洗消毒设备需要内镜清洗消毒机,内镜清洗灭菌机,内镜消毒冲洗水生成机等。空气消毒净化设备需要层流空气净化系统,局部空气消毒净化器,紫外线空气消毒系统,气溶胶喷雾器,气溶胶雾化系统,中央空调系统消毒装置等。

(3)要求新型消毒设备更具实用化:电磁波消毒设备有很大发展空间,微波消毒设备,激光消毒设备,超强光束消毒设备都有向实用化和市场化发展的可能。环氧乙烷消毒设备要求适合环境保护型工业消毒设备和安全实用型医用灭菌器,特别强调残气排放系统和灭菌物品上残留环氧乙烷快速驱除方法。低温甲醛蒸汽消毒设备要充分利用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装置实现产品市场化。低温等离子体消毒设备系列产品应逐步走向普及,而关键是价格问题。

(4)有希望成规模发展的相关产品:消毒与消毒效果监测产品需要改进技术,生产可靠性强的多功能监测器材,淘汰不必要的重复监测器材,简化生物指示剂使用方法;发展完善干热和环氧乙烷灭菌指示产品,包括化学指示胶带、指示卡和生物指示剂、化学消毒剂浓度检测产品,需要各种简易测定试纸、指示卡和检测仪器;消毒实验室专用仪器和试剂亦有潜在需求。

(5)民用前景广阔:湿消毒纸巾和干消毒纸巾应确保安全有效,名副其实;抗菌肥皂类和抗菌洗涤液杜绝滥用低效消毒剂,重点是安全清洗;创可贴类、消毒敷料类和消毒布巾类要充分利用消毒剂,而降低抗生素用量;抗菌食品盒、抗菌冰柜及抗菌塑料制品不应停留在炒作阶段;食品保鲜剂和果蔬保鲜剂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在市场。

(杨华明)

参考文献

1 邓小虹.消毒的管理.中国消毒学杂志,1999,16:92

2 刘育京.消毒学总论.见:刘育京,袁朝森主编.医用消毒学简明教程.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19

3 李六亿.医院消毒灭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中华医院感染管理杂志,2001,11:1

4 Block SS.Definition of terms.In:Block SS eds.Disinfection,sterilization,and preservation.Lea &Febiger.Philadelphia,1991:18-125

5 denyer SP.Mechanisms of action of antibacterial biocides.Int.Biodeterior Biodegrad,1995,36:227

6 Maillard JY.Mechanisms of Viricidal action.In:Russell AD,Hugo WB,and Ayliffe GAJ.ed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disinfection,preservation and sterilization.3rd ed.Oxferd,1998:1-30

7 李敬云,等.SARS病毒在外界环境物品中生存和抵抗能力的研究.中国消毒学杂志,2003,20(2):110

8 李敬云,等.一种复方消毒乳液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杀灭效果.中国消毒学杂志,2003,20(2):116

9 鲍作义,等.SARS病毒对温度耐受性的实验研究.中国消毒学杂志,2003,20(3):161

10 张文福,等.新型生物防护服对病毒防护效果的研究.中国消毒学杂志,2004,21(2):83

11 鹿建春,等.生物防护口罩的研制及其防护效果评价.中国消毒学杂志,2004,21(3):189

12 张利军,等.类炭疽芽孢杆菌裂性噬菌体的筛选及其杀菌效果的初步观察.中国消毒学杂志,2005,22(1):5

13 姚李四,等.固体氧化还原电位消毒剂对H5N1型禽流感病毒杀灭效果研究.中国消毒学杂志,2006,23(6):5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