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高水平的中医理论骨干

培养高水平的中医理论骨干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在广大人民中间享有很高的威信。在中医理论中尤其杰出的是统一整体观。目前当务之急,不是辩论中医有无理论的问题,而是如何发掘中医宝库中的理论,并加以整理提高的问题。要做好这一工作,首先在于培养一支精通中医理论的、高水平的中医理论骨干。这两种人员都具备了发掘中医理论的能力。只有这样崭新的医学科学理论,才能符合四个现代化的要求,才能为中西医结合创出成果,才能超过国际医学水平。

(此文原载1978年11月15日《光明日报》)

谁都承认,中医的经验是丰富的,中医的临床疗效是相当高的。几千年来它负担起全国亿万人民的医疗和保健责任,保证了中华民族的不断繁衍昌盛。因而在广大人民中间享有很高的威信。但是却还有人说:“中医不科学”,“中医没有理论”。很难理解,经得起几千年亿万人医疗实践检验的一门科学,竟是建筑在“不科学”的基础上的,竟是没有理论的经验医学。我看说这种话的人,不是“唯理论”者,就是属于“虚无主义”者。

正由于中医的实践特别丰富,所以它必然要从丰富的感性材料中不断上升为理性的知识。现在祖国医学还保存着数以万计的医学文献,其中既有经验的总结,也有更多自成体系的各种理论,是祖国医学宝库中最主要的部分。其他的且不说,即以《黄帝内经》这部古典著作为例。《黄帝内经》这书,一般都公认是战国时期的作品,距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书中提到:“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脉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灵枢·经水篇》)。它们解剖的结果怎样呢?据梁伯强将《黄帝内经》所载消化道长度,和近代Spalteholz所著《人体图谱》作一比较,《黄帝内经》食道为1.6尺,《图谱》为25厘米,《黄帝内经》肠道为56.8尺,《图谱》为925厘米。食道和肠道的比例,《内经》为1.6∶56.8=l∶36,《图谱》为25∶925=1∶37,基本是很接近的。《内经》在生理上的发现更为突出。它说:“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素问·举痛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灵枢·本藏篇》)。“内溉藏腑,外濡腠理”(《灵枢·脉度篇》)。这把心脏与全身血脉的连系,血液在经脉中呈循环式的运行,内及于脏腑,外布于肌肉,并为无休止的运行等关于血液循环的几个主要环节,都提得很明确。与希腊医学相比较,公元前4世纪还不知道血液是流动的,公元2世纪罗马医学只认识血液像潮水,并不知循环,公元13世纪阿拉伯医学才开始认识小循环,直到公元17世纪英国的哈维才证明了血液的循环说,但比《内经》已经推迟了将近两千年了。以上说明中医在两千年前关于认识人体形态学方面的理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在中医理论中尤其杰出的是统一整体观。它认为各个脏器存在于体内既是各自成为整体,而各个脏腑之间,又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整体关系,而且每一脏或腑对于全身各个局部的组织或器官,又是互为联系、休戚相关的。假使某一器官发生了病变,它必然影响到其他器官。例如肝脏如果发生了气血失调的现象,它会影响到眼睛的视力,还会影响到消化系统的不正常,甚至影响到情绪易于激动等。其他脏器亦往往如此。所以在临床治疗时,通过诊察辨证,如果知其所患视力、情志、消化不良各方面的病症,都是由肝所引起,便都可以通过治肝而获得疗效。不仅人体本身是个整体,人和自然界亦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所以人类必须要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进而改造自然。这一思想在《内经》有关篇章里亦是反映得比较突出的。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灵枢·玉版篇》说:“人者,天地之镇也。”都具有这样的含义。

中医对疾病和治疗的关系,尤具有辩证法和唯物观。它说:“夫痈疽之生,脓血之成也,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积微之所生也。”(《灵枢·玉版篇》)疾病的因子,往往微细到人所不易觉察的程度,但仍当肯定病因的客观存在。如“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都属于致病的因素,在治疗时,便必须求因而治,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病因总是可以认识的,因而疾病总是可以治疗的。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这是多么积极的唯物主义思想,亦充分体现出它们对待疾病的辩证法。人们对于疾病总是可以逐渐认识和征服它,也就是说没有不可认识和征服的疾病,目前尽管有许多还没有认识的疾病和较好的治疗方法,这是“未得其术”的问题。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终归有“得其术”的一天。

中医在临床上之所以能取得较好的疗效,都是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之下而取得的。中医运用其理论于临床,往往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这就是科学的真理。难道能指导实践和经受实践检验的理论,还不足以成为理论吗?我认为中医理论应该肯定的,也是指它能取得临床验证的部分,而不是兼收并蓄。

目前当务之急,不是辩论中医有无理论的问题,而是如何发掘中医宝库中的理论,并加以整理提高的问题。要做好这一工作,首先在于培养一支精通中医理论的、高水平的中医理论骨干。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尽先办好重点中医学院,加强基础功的锻炼,认真学透几部古典著作,同时亦要把现代基础医学搞扎实,给他们创造好精通中医理论的条件。其次是集中力量办好几个重点西医学习中医班,选拔年富力强、精力充沛,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并有若干年的临床经验,相当于主治医师一级的西医同志来学习,邀请富有理论和经验的高年中医讲课,尽先弄通几部古典医著,并广泛浏览一些著名医家的著作。这两种人员都具备了发掘中医理论的能力。先进行整理,再通过临床实践的验证,进而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加以研究。这样经过科学实验手段得出来的新的理论,比中医原有水平和现代医学都有所提高。只有这样崭新的医学科学理论,才能符合四个现代化的要求,才能为中西医结合创出成果,才能超过国际医学水平。所以我们必须加快培养一支精通中医理论的、高水平的中医理论骨干队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