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冠状动脉造影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冠状动脉造影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个别报道可达12%,为导管堵塞冠状动脉口或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加上注射造影剂引起心肌缺血、心电不稳定所致。这些患者常有严重的心绞痛症状,提示存在严重冠状动脉病变。术者一般对这些患者先做冠状动脉造影,且通常先取右前斜位10°~20°,以明确左冠状动脉主干的病变情况。并对严重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给予肝素治疗,术者应用上述方法,在冠状动脉造影期间无一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目前由于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一)心律失常

常见有心动过缓、PR间期延长、房室传导阻滞、多发性室性期前收缩,严重者可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

造影剂对血管和迷走神经刺激或因窦房结支和房室结支缺血,可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通常为一过性,不必特殊处理,如因造影剂影响,可经病人用力咳嗽后缓解。个别病人持续性严重心动过缓在40/min以下或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时,可静脉注射阿托品0.5~1mg,若仍不能恢复则应立即用临时人工起搏。

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为严重并发症,可导致死亡,心室颤动发生率为0~5%。个别报道可达12%,为导管堵塞冠状动脉口或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加上注射造影剂引起心肌缺血、心电不稳定所致。心室颤动亦可见于冠状动脉正常者,可能与导管堵塞冠状动脉口造成急性缺血,一旦发生,立即将导管撤出,进行胸外按压并立即进行电除颤,能量用200~400J,一次不能转复,可继续除颤并给予其他急救药物,多数病人的心室颤动可抢救成功,亦有因心肌病变过重而导致死亡者,约为0.45%。

(二)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约为0.34%,常见原因如下。

1.导管或造影剂刺激冠状动脉痉挛。

2.导管损伤冠脉口引起内膜撕裂甚至血管急性闭塞。

3.栓塞。可为血栓栓塞或气体栓塞,多由导管头或导丝带入或因排气不当,将气泡注入冠状动脉内。这些患者常有严重的心绞痛症状,提示存在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具体预防措施主要有2个方面。

(1)尽量避免和消除形成血栓或将血栓带入冠状动脉的可能因素。

(2)导管操作无比轻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导管尖端切忌插入过伸或顶在血管壁上以减少对冠状动脉内膜的损伤,严密监测动脉压力心电图变化。术前必须加强抗心绞痛(如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和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术者一般对这些患者先做冠状动脉造影,且通常先取右前斜位10°~20°,以明确左冠状动脉主干的病变情况。对某些临床不稳定患者(如频发心绞痛、肾功能或左侧心力衰竭等),常常不做左心室造影(左心室功能状态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并对严重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给予肝素治疗,术者应用上述方法,在冠状动脉造影期间无一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三)造影剂不良反应

目前由于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不良反应明显减少。轻者皮肤潮红、荨麻疹、恶心和呕吐等。重者可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喉头水肿、低血压乃至休克。文献报道过敏反应,发生率仅为0.05%。

左心室造影由于快速大量注入造影剂,多数患者会有灼热感。对重症或有过敏史的患者,造影前静脉内注入地塞米松等激素类药物,有助于预防这类并发症的发生。

(四)死亡

因冠状动脉造影而致死亡的人数,随经验积累和设备改进已明显降低。其影响因素主要有2个因素。

1.术者经验。少于150例经验者死亡率高,超过150例经验者,死亡率明显下降。

2.死亡率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如左主干严重病变、严重3支血管病变、左心功能严重受累者等。其中左主干严重病变者最危险,占死亡人数的近50%。如导管尖端到达冠状动脉后,压力图形改变提示有左主干病变可能时,则将导管退出冠状动脉口并推注少量造影剂,若能证实为左主干病变,则应尽量减少投照体位并尽可能缩短造影时间,亦可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后再造影以减少痉挛发生。

(五)动脉穿刺部位并发症

1.股动脉血肿 血肿形成是股动脉穿刺部位最多见的并发症,可能由于冠状动脉造影时血液从血管鞘周围漏出或拔管后压迫股动脉不适当,血液外漏所致。有些血肿形成则与患者过早移动下肢或沙袋移位有关。如股动脉穿刺点过高,则出血位于后腹膜,此时患者可有下腹部或中腹部不适、贫血或低血压。血肿通常无需外科切开,巨大血肿也常可经内科处理后好转。

2.假性动脉瘤形成 假性动脉瘤即血肿与动脉交通。假性动脉瘤多见于老年女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应用抗凝药治疗的患者。通常经局部听诊和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假性动脉瘤通常无需手术修补。在多普勒超声的指导下,行局部压迫阻断异常交通,使假性动脉瘤消失。

3.桡动脉严重痉挛 发生率较高。因血管痉挛使操作难度增大,故有效预防其发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血管痉挛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存在高血压或周围血管病;上肢动脉硬化导致血管极度纡曲和狭窄;未服用钙拮抗药;精神极度紧张;导管操作对血管壁直接刺激。

(1)预防方法: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操作动作轻柔;送入导管前经动脉鞘管注入硝酸甘油等扩血管药;选用小直径器械和超滑导丝;减少导管更换次数、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2)处理:可经动脉鞘管或导管注入硝酸甘油、利多卡因等,立即停止一切操作,待血管痉挛解除后方可继续施行手术。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材《冠心病介入治疗》)

(李继福)

参考文献

[1]陈灏珠主译.心脏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26-255.

[2]胡大一,徐亚伟.冠心病的现代治疗.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111-135.

[3]马爱群,胡大一.心血管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23-629.

[4]姬尚义,沈宗林.缺血性心脏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5-112.

[5]霍 勇,葛均波,马长生.冠心病介入治疗.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6:13-27.

[6]沈卫峰,周爱卿.实用临床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41.

[7]陈国伟,郑宗锷.现代心脏新科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33-452.

[8]Scanlon PJ,Faxon DP,Audet AM,et al.ACC/AHA guidelines for coronary angiography;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Commit-tee on Coronary angiography).J Am Coll Cardiol,1993,33(6):1756-1824.

[9]Fuster V,Alexander RW,O’Rouker RA,et al.Hurst’s the heart.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s,2004.

[10]Krakau I,Lapp H.Das Herzkatheterbuch:Diagnostische und inter-ventionelle Katehtertechniken.Georg Thieme Verlag,Stuttgart,New York,2005.

[11]Smith SC,Dove JT,Kern MJ,er al.ACC/AHA guidelines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re-vision of the 1993PTCA guidelines)-executive summary: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committee to revise the 1999guidelines for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J].J Am Coll Cardiol,2005,111(15):20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