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积聚(例)

积聚(例)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病史:患者1979年9月3日傍晚食柿子12个,致使胃脘胀痛,泛酸恶心,经治罔效,食欲减退,形渐消瘦,11月3日赴洛阳某医院做胃镜检查,确诊为“胃柿石症”,决定手术治疗,患者拒绝,转服中药。

案例一:积聚(胃柿石症)

马某某,男,28岁。1979年11月23日初诊。

病史:患者1979年9月3日傍晚食柿子12个,致使胃脘胀痛,泛酸恶心,经治罔效,食欲减退,形渐消瘦,11月3日赴洛阳某医院做胃镜检查,确诊为“胃柿石症”,决定手术治疗,患者拒绝,转服中药。

现症:除上症外,尚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质紫黯,苔薄白,六脉沉弦,胃脘部可触及如桃样大的可移动的团状物,触痛明显。

纤维胃镜报告:胃体及底部有局限性充血水肿及小片状出血。胃底部黏液糊内可见到一个大如桃子的圆形固体物,表面稍粗糙,灰白相间,反光强,随液体活动,活检钳不容易钳取。

辨证:中州虚寒,宿食停积。

诊断:积聚(胃柿石症)。

【治则】 温中化滞,消坚磨积。

【处方】 槟榔15克 厚朴10克 枳壳10克三棱12克 莪术12克 木香6克 陈皮9克白芍15克 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各12克 附子6克

【用法】 3剂,水煎服,忌油腻及不易消化食物。

11月27日复诊:1剂腹中雷鸣,2剂腹痛片刻,便出如枣样大之硬块8粒,内有柿核1个,胃脘痛胀顿失,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弱。X线报告:钡剂通过顺利,胃内未见明显异常,边缘完整,无小透亮区。据证判断,邪去正虚,遂书六君子汤化裁服3剂,以资善后。

按:柿子性寒,多食则损胃气,更因食后静卧,导致食结成积,停于胃中,故曰积聚,现代医学称之为胃柿石症。余根据《内经》“坚者消之,留者攻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之旨,择三棱、莪术破积止痛;槟榔、枳壳、厚朴行气,消积,化滞;附子祛寒,温中;焦三仙消导宿积;木香、陈皮理气和中;白芍缓急止痛,药证合拍,俾宿积蠲除,痛释神爽。

案例二

赵某某,女,34岁。1974年9月25日就诊。

病史:1个月以前,左上腹部刺痛拒按,触之有鸡蛋大之肿块,并伴有失眠多梦、性情急躁、食欲缺乏等症,经本市某医院超声检查报告“可探到2cm左右液平反射,可能为囊性肿物,与脾无关,又经某医院外科检查,提出肿物稍硬不浮动,并在病例上图示肿块位置。胃钡剂检查,食管、胃及十二指肠均无异常发现。处理意见:候床住院,手术探查。患者畏惧手术,前来我院求治。

患者面部淡黄,体质瘦弱,左上腹可触及一肿块,大如鸡蛋,压痛明显,拒按。舌质黯红,舌苔较黄厚欠润,脉弦数。

此属肝脾失调、气血凝滞所致,治当疏肝健脾、软坚化痰,方用逍遥散加减治之。

【处方】 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枳壳各9克 川芎6克 生牡蛎30克 青皮9克 三棱9克莪术9克 丹参30克

患者服药后,自感局部疼痛减轻,精神、饮食均有好转。又照上方连服25剂,自感肿块消失,复去某医院外科会诊检查,肿块消失,嘱再服前药数剂,以巩固疗效。

按:本病主要由于肝脾失调,脏腑不和,气机不畅,气滞血瘀,积久而成,因此采用逍遥散加破积软坚化瘀散结之牡蛎、三棱、莪术、青皮、白芍,用药仅25剂,病获痊愈。

案例三:积聚(腹膜后囊性肿瘤)

王某某,女,43岁。1976年3月初诊。

主诉:肿瘤切除后复发3个月。

病史:1961年6月发现左侧腹部膨隆,某医院疑为“卵巢囊肿”,于同年7月5日行剖腹探查,术中抽出较多液体后切除肿瘤,诊断为“腹膜后囊性肿瘤”。由于条件所限,未做病理检查。术后半个月,左腹部复现膨隆,经服中药消失。

1976年1月,腹部胀痛难忍,泛恶,呕吐,纳差,乏力,腹部复膨隆,腰背酸痛,消瘦显著,超声检查:左上腹部有3cm×4cm液性反射波,诊断为“腹膜后肿瘤复发”,建议行手术切除,患者拒绝,延余诊治。

现症:腹部膨胀难忍,刺痛阵作,纳食极差,泛恶呕吐,消瘦乏力,排便困难,口干喜凉。

检查:腹部隆起,左胁下有一拳头大之包块,软而不坚,固定,压痛明显,舌质黯,苔薄白,脉弦。

诊断:积聚(腹膜后囊性肿瘤)。

辨证:肝气不疏,气滞血瘀,脉络壅阻,积聚成块。

【治则】 理气通络,活血化瘀,软坚消癥,清热解毒。

【处方】 三棱9克 莪术9克 虎杖12克赤芍9克 鳖甲12克 山甲珠9克 牡蛎15克全瓜蒌12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丹参15克 皂刺9克 红花6克 金银花12克 连翘12克

服16剂,腹渐缩小,疼痛消失,进至50余剂时,包块消失,半年恢复工作。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腹膜后肿瘤类似中医学中的积聚、癥瘕,积症为有形之物,结而不散,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系脏病,属阴,病在血分,故难治;聚瘕为发时有形,散而无形,忽聚忽散,痛无定处,系腑病,属阳,病在气分,故易治。

本例痛有定处,固定不移,故属积症,因气血失调瘀阻结聚而成。《圣济总录》云:“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和平,无或余赘及郁结壅塞,则乘虚投隙,瘤所以生。”《内经》谓:“喜怒不适……寒温不时,邪气肿之,积聚已瘤。”说明肿瘤的发生与气血关系密切。盖患者术后半个月腹部即膨隆,经服中药消失,时隔十余载腹部再度膨隆,胀痛难忍,且伴见纳差、消瘦,西医诊为腹膜后肿瘤复发,凡复发者,其趋向多恶,虽如此,张师不囿于斯,详析脉症,从气滞血瘀处着眼,方用全瓜蒌理气清热,化痰散结;丹参、红花、赤芍活血化瘀通络;三棱、莪术、山甲珠,破瘀消癥,皂角刺、牡蛎、鳖甲,以助上药,增强软坚消积之力;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虎杖、白花蛇舌草,除清热解毒外,并有抗肿瘤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清热解毒,软坚消症之功,由于药证合拍,积消症散,故病告痊愈。

案例四

董某某,男,54岁。1963年9月20日初诊。

病史:两个月前在外地施工,不慎从约2层楼高的板架上失足坠地摔伤。当时即感腹部隐痛,但未介意,仍坚持工作。2天后腹痛加剧,随到某医院求治,体检及X线检查均未发现脏器异常,给度冷丁后腹痛缓解,但药力过后腹又痛,如此反复终末除根,2个月后到市纺织医院检查诊为“脾大”。拟做脾切除术,患者惧怕手术,遂到管城区医院求中医治疗。

现症:查患者体质尚壮,精神亦佳,惟腹部胀满,疼痛拒按,腹部可触及1个肿块,由左胁下至脐,边缘清楚,质硬,饮食差,大便秘而不畅,舌质紫黯有瘀点,苔薄黄干,脉象沉数有力。

诊断:积聚(外伤性脾瘀血性增大)。

辨证:跌仆血瘀,血瘀则气滞,形成肿块,瘀久化热。

【治则】 破血化瘀,佐以清热行气。

【方药】 桃仁承气汤加减。

【处方】 桃仁20克 大黄12克 赤芍15克桂枝6克 芒硝12克 延胡索12克 甘草9克

【用法】 3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大便畅通。排黑色稀便,日三四行,腹痛大减,肿块明显消退,食欲改善,效不更方,再进3剂。

三诊:大便稀溏,苔黄渐退,腹部仍有微痛,肿块已缩小到胁下,仍以前方增减续服,党参20克,白术15克,桃仁9克,大黄6克,芒硝6克,桂枝6克,延胡索9克,甘草9克,3剂。水煎服。

四诊:痛止块消,饮食、二便正常,惟舌质稍黯,临床痊愈出院。

按:本案患者摔伤后,脾呈瘀血性增大,肿块从左胁直抵脐部,疼痛较甚,颇类“肥气”证。《难经·五十六难》云:“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今观患者形体尚壮实,腹痛有块,拒按,便干,舌质黯有瘀点、苔黄,脉沉数有力等,属瘀血实证无疑,且有瘀久化热之象,故选用桃仁承气汤加减治之,方中桃仁为君;辅以大黄、赤芍,破瘀滞泄积热;佐芒硝清热以软坚;合桂枝通经散瘀;用延胡索行气止痛;甘草缓急和中,药证相应,故药仅数剂而收痛止块消之效。

案例五:疟母(疟疾合并痞块)

朱某,女。

11岁时患疟疾半载未愈。腹内左胁有一肿块,按之则痛,其大如碗,质地坚硬,腹大静脉暴露,每日午后冷热,面色黄肿,饮食日减。服消积破癥药物达30剂,如石投水,病情日增,卧床不起,方邀余诊治。查六脉虚细欲绝,元气亏损已极,倘不急补,不能为功,随予常山30克,白术60克,炙甘草15克,大枣500克(与药同煮,去药食枣,每日早晚各食15枚)。食完1剂,肺块消至过半,元气渐充,嘱又食2剂,诸症痊愈,气血复原。

按:翟氏认为疟疾日久,正虚邪实,气血已亏,脉络阻滞,痰凝血瘀,结于胁下形成癥块。翟氏仿仲景十枣汤用药之意而拟此方。其中常山药性猛烈,能劫痰截疟,以掘病根;重用白术、甘草大补脾土,脾土健旺,气血通达,痰祛湿除,痞块自消;大枣能益气健脾,缓和常山峻猛之毒,诸药相伍,攻补兼施,邪去正复,而结者散矣。

案例六:癥瘕(肠系膜淋巴结核)

靳某某,女,15岁。1979年5月6日初诊。

患者于1978年12月发病,初感左下腹疼痛不适,后逐渐加重,伴有夜间发热、盗汗,时而腹泻,时而便秘,食欲缺乏,消瘦,体温常在38℃左右,左腹部隆起,乙状结肠区可触及硬结样肿块,不活动,轻度压通,超声检查有6cm×6cm×4cm,深度2cm的实质性肿物,钡剂检查:降结肠远段,乙状结肠近段,于半充盈状态时,内缘显示轻度受压,局部可触及肿块,未见肠壁侵蚀。西医诊为“肠系膜淋巴结核”。曾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体温恢复正常,但肿块无改变,某中医诊为痨热骨蒸,予以银柴胡、胡黄连、鳖甲、地骨皮、黄芪、夏枯草、猫爪草、川贝母、百部、百合、白及等,服药80余剂,肿块如故,而来求诊。诊见患者症如上述。舌质黯红,苔薄白,脉沉弦,此乃气血凝聚,结为癥瘕。治宜活血化瘀,佐以益气养血。

【处方】 当归10克 丹参20克 三棱12克莪术12克 五灵脂12克 土鳖虫12克 红花6克 穿山甲10克 白及10克 猪牙皂6克 生蒲黄12克 昆布15克 海藻15克 黄芪20克 广木香10克

二诊:上方连服16剂,肿块消失,血沉正常,守上方倍黄芪、当归,以补气养血。继服12剂。

三诊:食欲、二便均有好转,但乏力,面色白,苔薄白,脉细弱,继以补气养血,拟人参养荣汤加减。

【处方】 当归15克 黄芪45克 党参20克远志12克 熟地黄15克 川芎12克 何首乌15克 白芍24克 炮姜炭12克 山药30克 莲子12克 炙甘草6克 荆芥炭10克

服上方6剂,调养而愈。1981年9日随访,健康,病未复发。

按:本例证候,按骨蒸痨热,治之不效,何也?乃非纯痨热之证也。此气血凝聚,结而为癥,又久病亏虚,故以活血化瘀、益气养血之法,攻补兼施,使瘀结消散,气血得补,三焦气机调畅,诸症随之而平,则病获愈。

案例七:瘕证

陈某某,女,33岁。1964年10月5日初诊。

病史:1963年7月2日因洪水入宅,身在水中,适逢月经来潮,为寒湿所激而经断,下次月经来量少失时,气攻腹中剧痛,某医院诊为:“①结核性腹膜炎;②粘连性肠梗阻。”经长期服中西药罔效。

症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心悸气短,动则喘甚,发蓬枯垢。食少,腹部时有气体攻窜疼痛。肠鸣辘辘,小腹凉而膨胀,腿脚水肿,夜间喉干口酸。大便三五日一行,干如算珠,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弱,两尺沉涩。

辨证:经期感受寒湿,致使血凝气滞,经脉不通为患。

【治则】 温经活血,理气止痛。

【处方】 当归30克 红花6克 生桃仁12克干姜9克 厚朴6克 延胡索9克 槟榔9克枳壳9克 广木香3克 淡苁蓉9克 制附子9克肉桂3克 丝瓜络9克 2剂。

二诊:腹部攻窜疼痛减轻,大便5日未解,肠鸣未减,上方去延胡索、丝瓜络,加火麻仁30克以润肠通便,2剂。

三诊:药后,解黑色稀便混有干粪块,2日4次,腹未疼痛,睡眠好,食欲增。

因停药数日,以致大便复不通畅,略感腹痛,小腹凉而膨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两尺沉涩,仍拟温经和血、行气通便治之。

【处方】 当归15克 赤芍15克 生桃仁12克 红花5克 延胡索9克 五灵脂9克 制附子9克 干姜9克 枳实12克 火麻仁12克 大黄9克 牛膝9克 黄酒引。3剂。

四诊:每日大便1次,腹无攻窜聚痛,肠鸣音消失,食欲明显增加,他症如前,宗上方减枳实、火麻仁、牛膝、大黄,加吴茱萸2克,莪术15克,三棱15克,鸡内金9克,7剂。

五诊:月经来潮,经量略少,食欲精神佳,舌质略淡,苔薄。小腹温而膨胀除,腿脚肿消。脉缓弱,尺沉微涩,单服生水蛭粉,每天2次,每次3克,黄酒作引送服,以资调善。

1965年2月,2次随访,患者已停药2个月,面色红润,发泽,精神愉快,经期按时,量适中,色红,身无不适,于3月份上班劳动。

按:患者经期感受寒湿,致使血凝气滞,经脉不通,遂生腹中攻痛,小腹凉而膨胀且肿等症,是方以肉桂、干姜、附子温经散寒;当归、赤芍、桃仁、红花、丝瓜络活血通经;厚朴、延胡索、枳实、木香行气止痛,槟榔、肉苁蓉、火麻仁润肠通便,庶几寒邪除,血脉和,气机畅而病瘥。

案例八:癥瘕(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姚某某,女,31岁。

1978年3月,因腹中有块,曾赴登封、临汝两县某医院求治,均未确诊,给服活血化瘀药试治,亦未取效,腹中肿块日渐增大。后于郑州某医院做骨髓检查,诊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随住该院,用白消安等3个月余,效果不明显,加之家中经济困难,要求出院,并回原籍求余诊治。

1978年6月,自述腹中肿块已4个多月,伴阵发性疼痛,表情淡漠,贫血面容,不定时发热,纳呆,头目眩晕,全身无力,言语低微,卧床不起,查肝大肋下3指,脾大肋下4指,六脉弦细数无力,舌质黯红,尖部有红疹突起,并有斑剥现象,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0.31,红细胞计数1.8×1012/L,白细胞计数163.6×109/L,血小板计数22×109/L,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细胞系统与红细胞系统的比例为537∶1,粒系统高度增生,占94%,阶段比值均增高。

辨证:气血双虚,气虚血瘀,兼有瘀热,脾为生血之源,肝为藏血之处,气血即虚,脾不运化,肝失疏畅。

【治则】 滋阴清热,祛瘀散结。

【处方】 豨莶草45克 山慈菇30克 鸡血藤30克 半边莲15克 露蜂房10克 天花粉21克胡桃仁30克(为引)

服上方30剂(服中药其间西药全停),精神好转,食欲略增,痞块变软,能下床活动,头目眩晕大为减轻,肝缩小至肋下2横指,脾缩小至肋下3指,六脉沉细而弱,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计数4.2×1012/L,血红蛋白0.82,白细胞计数18.8×109/L,嗜中性粒细胞0.67,血小板计数52×109/L。观现症,肝脾软缩,胃口不佳,脉症合参,缘由脾胃虚寒。胃气上逆为先,治疗当先温中降逆,处以:党参10克,土白术18克,炮姜炭5克,制附子5克,姜半夏8克,淡竹茹10克,生姜3片为引。

服上方10余剂,恶心已愈,并能进食,但述其本月经水未行。经妇科检查诊为早孕,他症如前,继续服药如前,根据“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之理,不虑其胎,仍以滋阴消痞为治,以首方加减。

【处方】 豨莶草50克 鸡血藤40克 金钱草15克 露蜂房30克 马鞭草21克 天花粉10克芦荟10克 仙鹤草15克 生牡蛎10克 山甲珠15克 胡桃仁30克(为引)

【用法】 上药连服2个月,诸症消除,肝脾未及,但稍遇劳动即感全身困倦不适,六脉缓和而弱,复查:红细胞计数3.05×1012/L,血红蛋白0.6,白细胞计数4.3×109/L,淋巴细胞0.6,血小板计数75× 109/L。后用人参养荣丸以固其效而收全功。1年后随访,其生1男婴,母子健康,肝脾未及,操持家务如常。

按:白血病系现代医学病名,属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目前尚欠好的疗法,虽有对症西药,但真正治愈者很少,本病据其主症,概属中医学癥瘕范畴,根据辨证论治原则进行,本案系瘀血凝积,阻滞两胁,结成癥块,故用豨莶草、马鞭草、金钱草等,通血中之瘀滞;花粉、蜂房、芦荟,清热散结,近代实验证明三药皆有抗癌作用;鸡血藤、仙鹤草,虽为血分要药,但有滋补强壮作用;甲珠、牡蛎,具有软坚散结,敛阴增液之功,诸药相伍,抗癌力著,本方行中有补,故其重身数月,仍能继续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