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胆胀(例)

胆胀(例)

时间:2022-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周来右上腹部持续疼痛,阵发加剧,伴恶寒发热,经长沙某医院诊断为急性胆囊炎,特邀先父诊治。证属少阳与阳明合病,胆热腑实之证。患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8年多,此次发病10天,右上腹隐痛,头晕目眩,腹胀纳差,嗳气厌油,恶心欲吐,倦怠乏力,小便黄少,大便稀溏,口干口苦,舌苔薄腻微黄,脉左弦滑右弦濡。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证属湿热壅阻于中,肝胆气滞。临床胆囊炎与胆石症往往同时存在,互为因果。

例一:胆囊炎

刘某,女,75岁,1965年4月就诊。

1周来右上腹部持续疼痛,阵发加剧,伴恶寒发热,经长沙某医院诊断为急性胆囊炎,特邀先父诊治。诊之,面色萎黄,巩膜黄染,精神倦怠,上腹部胀满疼痛,阵发绞痛,牵扯右肩背部,伴恶心厌油,呕吐黄绿苦水数次,小便黄浊,大便秘结,5天未解,右肋弓下压痛拒按。舌红苔黄厚腻,脉弦大而数。证属少阳与阳明合病,胆热腑实之证。治宜疏肝利胆,通腑泄热。拟大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12克,黄芩9克,半夏9克,枳实9克,厚朴9克,大黄6克,黄连6克,白芍12克,郁金9克,茵陈12克,金银花9克,甘草6克。3剂。每日1剂,煎服。

二诊:腹痛减,恶心、呕吐已止,大便始通。原方续服3剂。

三诊:巩膜黄染消退,发热恶寒已罢,上腹疼痛消失,小便转清长,大便通畅,稍稀溏。唯精神委靡不振,不思饮食,稍食则感胃脘胀满不舒。舌苔转薄白,脉弦濡。中焦湿热渐清,运化之机未复,续拟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之品以调之。

处方:柴胡12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2克,枳壳9克,茯苓12克,茵陈12克,山楂9克,麦芽12克,白芍12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5枚。5剂。每日1剂,煎服。

药后诸症消失。愈后多年来未复发。1982年随访,自述一直身体健康。

【按】 此例中医辨证属少阳与阳明合病,乃肝胆气滞,中焦湿热蕴结,腑气不通之胆热腑实证。方拟大柴胡汤加味。所谓“六腑以通为用”“通则不痛”。大柴胡汤疏少阳之郁滞,通阳明之热结,腑气得通,则胆气通降下行,胆胀自愈。

例二:胆囊炎

黄某,男,45岁,长沙某厂工人,于1978年1月就诊。

患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8年多,此次发病10天,右上腹隐痛,头晕目眩,腹胀纳差,嗳气厌油,恶心欲吐,倦怠乏力,小便黄少,大便稀溏,口干口苦,舌苔薄腻微黄,脉左弦滑右弦濡。证属肝胆气机郁滞,湿热中阻,枢机不利。治宜疏肝理气,清热利胆,和中降逆。

处方:柴胡15克,黄芩12克,黄连6克,龙胆草12克,白芍12克,半夏9克,郁金12克,党参12克,枳壳9克,佛手12克,吴茱萸6克,茵陈12克,泽泻9克,甘草6克。5剂。每日1剂,煎服。

二诊:腹痛减轻,头昏、恶心,腹胀等症均明显好转。仍胃纳不甘,神疲乏力,大便稀溏。原方加茯苓12克,白术12克。续服5剂。

三诊:腹痛好转,纳食增加,精神转佳,大便成形。唯头昏,右肩背部微感酸楚,稍多食仍胃脘胀满。诊其舌苔薄白,脉弦细而濡。继拟疏肝和胃之法。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2克,郁金12克,白芍12克,半夏9克,党参12克,佛手12克,茵陈12克,麦芽12克,山楂12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4枚。10剂。每日1剂,煎服。

药后诸症皆愈。

【按】 胆附于肝,为“中清之腑”,以通降下行为顺。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则胆腑壅阻,失于通降,湿热内生。湿热中阻,则脾胃升降失常,枢机不利,故临床表现一系列胆经湿热,脾胃不和之象。治疗以疏肝理气、清热利湿、和中降逆为主。方拟小柴胡汤加减。方中柴胡、郁金、枳壳、佛手疏肝理气;白芍、甘草柔肝缓急;黄芩、黄连、胆草、茵陈、泽泻清利湿热;党参、半夏、吴茱萸健脾和胃,下气降逆。肝气疏泄,脾胃健运,胆气通降,湿热分消,诸症自愈。

例三:胆囊炎,胆石症

周某,女,36岁,华容县某剧团工作人员,1974年5月就诊。

患者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4年多。曾在某医院做胆囊造影检查:胆囊胀大,内有豆粒大结石阴影多块。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近因饮食不节,进食油腻引起右上腹疼痛,伴腹胀厌油,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干口苦,大便燥结,小便黄而短少。察其舌质红,苔黄厚腻。诊脉弦滑。证属湿热壅阻于中,肝胆气滞。治以疏肝利胆,清热化湿,软坚消石。

处方:柴胡15克,黄芩12克,半夏12克,党参12克,郁金12克,枳壳10克,茵陈12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滑石12克,鸡内金10克(研末冲服),乳香10克,没药10克,玄明粉10克(冲服),大黄10克(后下)。5剂。每日1剂,煎服。

二诊:右上腹疼痛减轻,并能进食少量稀饭,大便转稀溏,仍腹胀嗳气,吐酸水。原方去大黄,加黄连6克,吴茱萸6克。续服5剂。

三诊:右上腹疼痛明显好转,腹胀、嗳气等症亦大为减轻。舌上腻苔已净,脉转弦濡。原方续服5剂,诸症消失。

四诊(2个月后):自诉再次胆囊造影检查,与5月比较,胆囊内结石阴影减少。原方显效,嘱其继服,并每日筛洗大便,以观疗效。

五诊(3个月后):又服药30余剂,在此期间排石3次,共排出豆粒大结石14枚。自此以后,自觉症状全部消失,未再患上腹疼痛,饮食、消化正常。

【按】 肝主疏泄,胆汁“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肝气郁滞则胆汁壅阻,湿热内生,湿热交蒸,久经煎熬,结成砂石,阻遏胆腑,不通则痛。临床胆囊炎与胆石症往往同时存在,互为因果。本例以柴胡、枳壳、郁金疏肝胆之郁滞;黄芩、茵陈、茯苓、泽泻、滑石清利壅阻之湿热;乳香、没药化瘀止痛,合鸡内金软坚消石;佐大黄、芒硝通腑泻下,使积胆之石随之而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