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与人口

教育与人口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从人均国民收入与教育需求的角度也能够体现教育与人口质量的联系。很多数据表明,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是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而提高的。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来,累计少生4亿多人,节约了9万多亿元抚养费用,有力地支持了经济与教育的发展。

【学习目标】

1.理解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2.掌握教育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3.理解社会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

4.了解文化与教育的关系,能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设校园文化

5.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教育与人口的定义

教育,一般可以理解为培养下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狭义上的教育,主要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1]。在现代社会,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外,人们还十分重视幼儿早期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并把这些看成一个国家教育事业和教育水平发展的组成部分。人口,指的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区域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形成一定结构的人的总体。

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阐释。

二、教育与人口的基本特征之间的联系

人口的基本特征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这些基本特征与教育都是相互影响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与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人口数量决定着教育需求的大小,因此也就决定着教育事业的规模。人口增长必然要扩大教育规模。由于人口增长方式不是匀速而是波浪式推进的,尤其是在中国计划生育的国情下,人口的波峰与波谷的反复出现对学制和学校内部结构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由于受政治因素,我国人口出生率大幅提升,在婴幼儿死亡率都降低的情况下,势必意味着若干年后,国家必须增加教育投入。可是,当时国家财力有限,无力承担由于人口增长带来的教育各方面的巨额经费,也就是说,教育的发展可能跟不上人口的增长,则必然导致了教育水平总体上的下降。此外,学龄人数的增加使班级人数过多同样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

另外,教育也会影响人口的数量。当国家整体的教育水平发生改变时,具体到个人身上,必然产生受教育水平不一,将导致其个人观念上的改变。20世纪80年代初,刚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时,全国普遍反映强烈,很多人想不通,也想不明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人们受教育水平不是很高。当计划生育实行了二三十年后,对于计划生育这项国策,人民普遍已经持赞同的态度,能够站在国情的角度上去理解、支持。

(二)教育与人口质量

人口质量是指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的总和。身体素质是人口质量的物质要素,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是构成人口质量的精神要素。人口质量对教育质量的直接影响是指人口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总影响。间接影响是指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一代的人口质量,从而影响以新一代为对象的学校教育的质量。

反过来也容易理解。国家的教育水平必然通过个人受教育水平来体现,而个人受教育水平的高低集中反映在人口的素质上,包括物质的与非物质的,而从宏观上讲就是人口的质量。

另外,从人均国民收入与教育需求的角度也能够体现教育与人口质量的联系。人均国民收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志,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国家和地区人口质量水平。教育需求则以教育投资量来衡量。很多数据表明,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是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而提高的。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个人的收入提高了,有了对精神层次的追求,往往希望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因此会对自己再教育进行投资,因此,人口质量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反过来,教育的发展也会促使人口素质的提高,使得人口质量提高,从而促使科技的发展,促使生产力的提高,最终表现在国民收入等宏观经济指标上,也就是数据的增长。

(三)教育与人口构成

人口的结构,可以从人口的年龄、性别、等级、分布等角度来分析阐述:

第一,人口的年龄构成标志着需要受各级教育的实际人数。人口的年龄结构会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的比例。

第二,人口的性别结构不同,也会给教育带来一定的影响。

第三,人口的阶级构成会对受教育者在权利的享有上产生影响。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城乡二元制经济以及户籍制度的影响,城市与农村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一定差距。虽然国家不遗余力地促使城乡之间均衡发展,但是事实上的差距仍将会在一定时间内存在。教育,自然也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区域间存在差距,并且一定时期教育资源的量是有限的,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分布必然存在。一般来说,城市的教育资源普遍比农村好,这就在无意中造成了教育上的不公平现象。这就驱使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区域的人向教育资源丰富区域流动、集聚,而如果相关部门不能很好地解决这类问题,就会使教育资源集中化,也就是说教育资源丰富区将更丰富,匮乏区则更加匮乏,最后形成恶性循环。

第四,人口地域分布制约学校的布局。人口分布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口增长状况和实居地的人口密度。学校的布局基本上有三种。第一种是人口分布合理的地区,学校分布合理。第二种是人口密度过于稀疏的地区,常出现学校布局不够合理的情况。因此,在发达国家,比如澳大利亚,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出现了“网络学校”,给学生提供所有的在线学习资源。第三种是人口密度过大的地区,由于人口过密,需要办更多的学校,就要增加教育经费和空间等资源。

由上述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教育与人口的关系,只有从人口上处理好与教育的关系才能保障实现教育的三个“面向”。使之处于一种良性循环,这样才能真正立足国情,了解国情,才能有利于我国长治久安,不断强大。

论我国人口问题与教育的关系[2]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来,累计少生4亿多人,节约了9万多亿元抚养费用,有力地支持了经济与教育的发展。

但由于人口发展的惯性,人口问题仍旧是我国当前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研究我国人口问题的状况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探讨教育约制人口问题的思路与对策,对于促进人口、教育、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特点。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教育快速发展的最佳时期,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人口正在实现着两个转变:一是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和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和低增长”的转变;二是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根据统计资料,中国当前的出生率、增长率以及综合生育率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明显低于亚洲水平、发展中国家水平及世界平均水平。这说明,经过30多年的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由于人口发展的惯性作用,以及与低生育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系统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等原因,人口问题仍旧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当前的人口问题具有下列特点:

1.人口基数大,年出生量仍然偏多

2.生育高峰间隔出现,使人口呈现波动式增长

3.人口将进入老龄化时期,社会负担日益加重

4.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加剧了社会的就业矛盾

5.性别比持续偏高,影响着未来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6.人口素质偏低,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

7.职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过大

8.人口分布不平衡,导致区域经济教育发展极不均衡

二、人口问题对教育造成的压力

从本质上说,人口问题就是经济社会与教育的发展问题。我国人口的上述特点,直接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不同方面造成对教育的压力。

1.人口膨胀对教育的压力。

这一压力首先反映在影响教育投资比例的扩大。国家确定教育投资的比例,除了考虑发展科技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经济发展状况与政治形势三个因素外,还必须考虑人口年龄结构状况。人口增长过快,抚养指数升高,国家和家庭付出的抚养费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影响到国家的资金积累。国家积累资金少,扩大教育投资比例就困难。即使国家能克服困难,不减少或适当扩大教育投资比例,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学龄人口比例增大,教育经费平均到每个学生身上也会相对减少。

2.人口波动给教育造成的困难。

人口的变化过程如一列行进的火车,有很大的惯性。我国已经出现的三次人口高峰期给教育造成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的困难,首先是幼儿入托、入园难,接着是上小学、中学难,继之出现考大学的激烈竞争与就业难等问题。在学龄人口的高峰期内,中小学生在短期内迅猛增长,教师不足,只得降格以求,以应付紧张局面;校舍不够,只得办大班,或改为二部制、三部制教学。这样,不仅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而且每天有一半或三分之二的学生,不是被关在家里,就是在马路上游荡,既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也使家长担心。入学高峰期过去后,学校又会出现人员超编。若要裁员,困难很多,若不裁员,人头费又会挤占教育经费,办学条件依然难以改善。

3.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结构是指人口在年龄、性别、文化、技术、职业、阶级、地域、民族等方面的构成状况。人口结构的每个方面的结构变化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育。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年龄结构的变化影响着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规模;文化技术结构的状况影响着不同时期的教育任务;职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指示着教育结构的调整方向。

4.人口流动对教育的挑战。

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劳动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配置,社会流动加速,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流动成为历史的必然。然而流动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使他们在选择职业、参与社会生活等方面都面临诸多障碍,由此对农村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流动人口迅速增加的态势,以及仍然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决定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由于居住地不稳定,人户分离,社会地位的不确定等原因,许多流动人口家庭不能像非流动人口家庭那样抚养与教育自己的孩子,导致其子女的教育和健康成长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问题。流动人口子女问题,首先是入学难,近半数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超龄上学现象比较严重;其次是流动儿童失学率较高;再次,不在学儿童,即“童工”问题比较突出;最后,由于环境转换与城乡文化反差导致的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加剧。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化解、引导和调适,将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少年”。

5.人口分布不均对教育的制约。

我国东部人口过密与西北部人口过稀的状况,制约着各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人口过密的地方,容易造成教育拥挤现象,如学额过满、教学资源紧张、大班上课、多部制教学等。同时,由于教育人口分散,必然造成学额不足、小班上课,或不得不采用复式教学、巡回教学等方式。这样,既妨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教育对人口问题的制约作用。

约制即约束规制,使之不越出应有的范围,引导其按既定方向发展。教育约制就是通过教育的引导和规范,从微观层面上提高社会成员的文化与道德修养水平,使他们能够自觉地约制自己的行为;从宏观层面上促进教育整体的和谐发展,使之能够主动地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教育对人口问题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必由之路。

提高人口素质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推广优生学,提高先天素质。二是大力发展教育,加强后天培养。

其次,教育是控制人口膨胀的重要途径。控制人口膨胀,应从多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强对计划生育的领导与宣传;综合运用法律、行政与经济等手段;加强科研工作,普及避孕节育知识;建立并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免除独生子女父母的后顾之忧,使控制人口数量的政策能够贯彻落实。但是,这些都是治标的办法。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选择,才能达到治本的目的。因为人们的生育行为是受生育观念支配的,而生育观念的形成,既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有关。

教育还可以通过实施人口教育,直接影响年轻一代生育观的形成。所谓“人口教育”是指对一定年龄阶段的青年实施关于家庭、社会、国家及世界人口情势的教育,目的在于使他们获得人口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受孕、优生、遗传、营养卫生、生育保健、人口政策等;培养他们对家庭的计划生育、国家的人口计划的理智态度与责任感;树立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生育观。2000年,我国15岁至19岁人口为1.03亿人,在十年内,他们都将进入婚育期。这批人是影响今后人口大局的主要对象,通过各种形式对这部分人进行新的生育观教育特别重要。他们正处在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通过教育使他们树立新的生育观,必将支配他们今后的生育活动,产生移风易俗的巨大力量。此外,通过教育促进社会合理流动,还能起到使人口分布渐趋合理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