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美国独立战争》一课为例

以《美国独立战争》一课为例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4年5月9日,以“培养学生能力 彰显学习方法”为主题的上海市普教系统历史、政治名师培养基地联合研讨活动在徐汇中学举行,我代表历史基地上了一节交流课,课题是《美国独立战争》。无论是课内课外,较真,应该成为历史教师彰显历史价值的自觉行为。选择《美国独立战争》这一课题是源于平时对美国历史比较感兴趣,家里有不少关于美国史的藏书,所以在动笔写教学设计之前,我看了整整一个星期的书。

2014年5月9日,以“培养学生能力 彰显学习方法”为主题的上海市普教系统历史政治名师培养基地联合研讨活动在徐汇中学举行,我代表历史基地上了一节交流课,课题是《美国独立战争》。这是一次命题作文,时间紧,难度大,要知道“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三维目标中是最难达成的。出席活动的不仅有政治、历史两个名师基地的主持人和学员,还有市教委、市教研室、高校等各方的领导和专家,可谓压力不小。

在思考、备课、试教、反思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一堂历史课的设计不是教学资源的堆砌和方法的灌输,而是历史的精神、细节和智慧的融汇与升华。

历史,不仅有长度,更有厚度。作为历史教师,要上好历史课的前提就是悟透历史,而悟透历史如果光靠教材显然是不够的,要积累丰富的知识。关注了史学维度,还要关注教学维度,要从整体上设计这堂课的思维轨迹。从史学与教学的有机连接点上确立教学立意;然后,以教学立意为核心,整合、选择和开发教学内容及资源;最后,通过适切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感悟历史的意蕴。

求真是历史学的核心价值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仅是历史学家的事,也是当下历史教师应当传达给当代学生的,但这种传达不应当是口头的说教,更应是以身示范的。我把对《独立宣言》复制件的追根溯源和“臣民”到“公民”一字之差故事告诉学生,意图就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无论是课内课外,较真,应该成为历史教师彰显历史价值的自觉行为。

娓娓道来、引人入胜,铺陈细节、富有事理,是我追求的叙事风格。在课堂中,老师以怎样的方式叙述历史,也就决定了学生与古人对话的亲密程度。工于细节,追求大历史中的小切口,帮助学生在历史的深处认识历史,彰显的是教师的教学功力,还原的是历史的精彩过程。

选择《美国独立战争》这一课题是源于平时对美国历史比较感兴趣,家里有不少关于美国史的藏书,所以在动笔写教学设计之前,我看了整整一个星期的书。一边看,我就一边在不断地思索:这堂课我要讲什么呢?定位在什么地方呢?什么才是美国革命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呢?说实话,最初头脑中一团乱麻,理不出头绪,苦苦思索中忽然记起工作之初在交大图书馆看过的一套书的书名,其中一本叫“一无所有的美国人”,从“一无所有”到“无所不用”,这个国家在近代史上经历的一切都是“新”的。美利坚是一个新民族,美国独立战争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又是民族解放战争,这是不同于英国革命的新革命,美利坚合众国作为一个新国家在国家建制中展现的首创精神和设计的新制度,奠定了新的时代——美国世纪的坚实基础。由此我确立教学设计的立意:由欧洲赴美的移民而逐渐形成的美利坚民族有着欧洲文化基因,敢闯敢想,酷爱自由平等,独立战争是反抗殖民统治,争取自由、平等,创建新国家的成功范例,《1878年宪法》是实践启蒙思想,创建民主政治的杰出范例。并以新民族、新革命、新国家、新时代四个主题叙事的设计分解本课的重点,从基本特征、对比联系、首创意义等角度入手认识美国革命,引导学生感悟追求和获得自由平等以及权力的相互制衡是近代民主国家建构的基本原则。而那本“一无所有”的书,也被设计成整堂课教学的“导入”,使学生产生对比,设疑激趣,效果不错。

立意就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体现的是教师对课程标准、教科书及二期课改的理解与把握。文以意为先,历史教学也如此,如果把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历史知识的罗列和解释或是知识点的落实上,那么课堂教学就会像流水账一样,缺乏逻辑。因为历史材料的选择,教学设计的安排,史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都必须根据课的立意来确定,不然的话,以上所举的就像是一群“乌合之众”,无从谈论历史教学的价值。

此次活动的主题是“培养学生能力 彰显学习方法”,虽然政治课和历史课的知识体系是不一样的,但俗话也说文史哲不分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形成对社会实践性的认识在人文学科间都是相通的。就像斯宾塞所说,什么知识是最有价值的?我想使学生学会学习的知识,提升技能的技能是切合我们这次研讨活动的主题的,所以史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凸显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交流后的评课环节,市教研员於以传老师强调了“方法”学习中建模的重要性,对此教师要有明确的指导和示范,徐淀芳主任认为“方法”是默会的,重在学生的体验和交流。其实我在课后反思的时候注意到,任何一个历史老师,都不可能只用一种单一的模式来引导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中,对于史学方法的学习,“建模”和“默会”是相辅相成的。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尝试构筑了两个史学思想方法学习的模型,也利用生活中的历史使学生感悟和体会历史的魅力。

“建模”之一是在引入“主题一:一个新民族”时,以“他们在哪里?他们是谁?他们做什么?他们是怎样的人?和英国关系如何?新的变化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推进交代美利坚民族的特点,尝试展示的是历史学习的六个“W”(Who Where When What How Why),虽然不完全契合,但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从发展、联系的视角审视历史的方法,只有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做出解释,说明它为什么如此,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才能真正抓住历史。“建模”之二是利用《波士顿人惩罚税务官》的讽刺画,向学生示范如何从画作中提取历史信息,我的示范过程是:画作中的税务官是什么形象?远景画的是什么?书上写的什么?自由之树上有什么东西?自由之树上为什么会有一个绞索?从印花税到茶税,这幅讽刺画表达了北美人民什么样的情感?不过课后反思,这里有一个很遗憾的失误,画作仅仅代表了作者本人的情感——对英国北美殖民地征税的愤怒,而不能代表北美人民。但是如果补充类似这样的画作在当时的北美很多,仅保存在美国国家图书馆中的就有十几幅的话,历史的证据意识就更清晰,最后一问就可以成立。

又如文字史料和实物史料的互为补充,我向学生展示了《独立宣言》的现代复制本,引起轰动,同时又展示了其中一个段落的中文译本,进行解读和分析,使学生对于不同类型史料的不同作用和价值印象深刻。还有生活中的历史,只要做有心人俯首可拾,比如美元是每个孩子都知道的,美元中的历史人物及他们的精彩故事可以加深他们对美国历史的理解。这里透射的方法不用教师多言,学生心有戚戚焉。

历史是流动的现实,历史是精彩的人类活动;历史不因其久远而枯燥乏味,历史不因其定格而成为单一的记忆。历史有人、有事、有过程、有情感,历史是温暖可触摸的,历史是厚重可感悟的。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细节,工于设计也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很关键的一点。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每次上《美国独立战争》都会向学生展示《独立宣言》的复制本,这是我校一位老师到美国学习时带回来的,每一次使用都会引起学生的强烈的好奇。这次试讲时,凤光宇老师见后,转述了另一位老师美国旅游的见闻,说《独立宣言》的复制本是很珍贵的,很多复制本还是用当时的打字机打出来,打一份少一份。这激起了我的疑问和兴趣,我特地向已经调离我校的那位老师打听,她是在哪里得到的,后得知是在美国一所学校参观时购买的,那是当地老师的教具,和《独立宣言》原本大小一致。我不满足,继续追踪,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的老师告诉我,有留学生在《独立宣言》的手抄原稿所在地美国国家档案馆买到过一模一样的复制件。我再继续查询相关资料,终于理清:1823年,国务卿约翰·昆西·亚当斯授命印刷专家威廉·史东制作与原件毫无二致的雕版印刷本。1776年制作的原稿因19世纪时的不当保存而历尽风霜,史东的雕版印刷本反而成为现代重制品的基础。虽然最终在课堂上我只用了一句话介绍《独立宣言》的复制本,但是却充满自信和底气,而这也感染了我的学生,激发他们更大的探究兴趣。

这节课的设计中,我比较满意的另一个细节是对美国制宪会议规则制定的使用。我向学生展示了美国制宪会议花了三天制定的部分会议规则,问学生:这是不是有点浪费时间?有学生点头说是,琢磨老师提问的意图,又觉得不是,有点纠结。我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如果制定宪法规则的人都没有强烈的规则意识,那么制定出的宪法怎能得到人民的认同和当政者的切实执行呢?所以规则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追求自由平等的基础。这个问题的探讨一共只有几句话,但我相信会在学生心中吹起微澜。很多现代公民社会的理念可以在我们的课堂经过潜移默化的浸润,内化和升华为学生的品格,这也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所在。

【内容主旨】

独立战争是由欧洲赴美的移民而逐渐形成的美利坚民族反抗殖民统治,争取自由、平等,创建新国家的成功范例,《1787年宪法》是实践启蒙思想,创建民主政治的杰出范例。

【教学目标】

1.了解美利坚民族独立和美国立国的经过,知道这一新型国家的创建在世界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2.进一步理解画作、照片等的史料价值,汲取其中蕴含的有关独立战争的历史信息,通过对原始资料的分析和解读使学生认识到《独立宣言》的价值和影响。

3.从基本特征、对比联系、首创意义等角度入手认识美国革命,感悟追求和获得自由平等以及权力的相互制衡是近代民主国家建构的基本原则。

【重点难点】

重点:美利坚民族独立和美国立国的过程

难点: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对于美国构建近代民主国家的意义

【教学过程】

环节1:以美国的“四片”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开明宗义以学生熟知的事物切入,产生对比,设疑激趣。

环节2:引入“主题一:一个新民族”,以“他们在哪里?他们是谁?他们做什么?他们是怎样的人?”等问题的讨论了解美利坚民族的基本情况。

设计意图:以四个主题叙事的设计分解本课的内容主旨。“主题一”用系列问题的推进交代美利坚民族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从发展、联系的视角审视历史的方法。

环节3:追问北美殖民地与英国关系;在1763年后的新变化;分析北美殖民地提出的“无代表不纳税”口号。

设计意图:从典型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形成对北美革命发生背景的初步认识,尝试从时代特征等角度入手看待历史。

环节4:引入“主题二:一场新革命”,讲问结合利用绘画作品和照片介绍波士顿倾茶事件和莱克星顿枪声,交代独立战争的原因。

设计意图:以基于史实的历史故事解读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从绘画作品、照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环节5:提出问题“北美人打得过英国人吗?”,出示《北美士兵》图片,从潘恩《常识》选取部分材料并作介绍。

设计意图: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解读史料,了解北美赢得战争的主要原因。

环节6:出示《独立宣言》中的一段材料,分析其颁布的意义和影响。

设计意图:解读原始材料,侧重分析与概括思想的传播。

环节7:引入“主题三:一个新国家”,讲述《独立宣言》手稿的故事,讲问结合分析美国人对于建国的三次抉择,出示制宪会议相关的照片和油画,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理解制宪会议的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进一步练习从照片、图画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关注细节,了解制宪会议的背景及重要性。

环节8:阅读教材中有关《1787年宪法》的相关内容,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解读美国的民主政治设计及分权制衡的思想。

设计意图:层层问题设计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认识美国民主政治的首创特色。

小结:引入“主题四:一个新时代”,展示“美元上的国父们”和林肯的一段材料,点出美国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历史,以概括和陈述的方式完成全课小结,点明主旨,为下一个有关美国的课题学习埋下伏笔。

【教学实录】

师:说到美国,同学们,你们会想到什么?

生:iPone、iPad、航空母舰、常春藤大学、乡村音乐……

师:有一种说法,美国有“四片”,纸片(美元金融)、芯片科技、军事)、大片(好莱坞、文化)、薯片(生活方式),这是一个今天在很多领域几乎可以支配全世界的国家。不过我曾经看过一套书,书名很特别:一成不变的德国人,一本正经的英国人,一本万利的犹太人……知道美国的那本叫什么?竟然是“一无所有”的美国人。这是一个在近代史上从无到有的国家,从一无所有到无所不有,美国有着怎样的传奇,我们一起来了解美国历史的童年。

美利坚合众国这个新国家,是由哪一个新民族建立的?

生:美利坚民族。

师:这是一个全新的民族,我们一起来研究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他们在哪里?

生:北美洲

师:北美哪里?

生:靠近北大西洋沿岸的地方。

师:基本正确。在1607~1732年的一百二十多年间,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阿巴拉契亚山以东约9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先后建立了13个殖民地。(展示地图)第二个问题,他们是谁?(他们是由哪些人组成的?)

生甲:当时北美有印第安人,还有黑人。

生乙:还有移民。

师:哪里的移民?

生乙:欧洲来的。

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除了非洲黑奴和印第安人,更多的是欧洲白人,美利坚民族的主体是欧洲人移民及他们的后代,大部分是英国人。

第三个问题,他们北美大陆做什么呢?

生:老师,他们生活啊。(笑声)

师:说的没错,他们在北美大陆上生活,但那时北美还一片蛮荒,他们是拓荒者,为北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到18世纪中期,北美各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北部工商业发达,中部盛产小麦,南部种植园经济繁荣。(展示地图)

第四个问题,他们是怎样的人?

生:……

师:这个问题好像有点难。我想带领大家从这个角度思考。移民的主体来自欧洲,他们继承了欧洲文化传统。比如自治,1619年,弗吉尼亚就诞生了地方议会,2/3的成年男子有用选举权;1620年,由41个移民登陆前签署的《五月花公约》,创造了以契约方式来治理陌生人社会的范例,是殖民地自治公约的蓝本。移民们还有着建设新家园和新社会的热情和使命感,向大家介绍一位最美国的美国人,印刷工人出生的本杰明·富兰克林,靠个人奋斗,尝试各种事业都取得成功。他是政治家、科学家、出版商、印刷商、记者、作家、慈善家,更是杰出的外交家和发明家。富兰克林有一项世界闻名的发明——避雷针,有一句享誉世界的名言:TIMEIS MONEY。你能感受北美逐步形成的新的世界观价值观吗?

生:自食其力、酷爱自由、敢于冒险。

师:讲到这里,我们好像遗忘了一点,既然叫殖民地,它的宗主国是谁?

生:英国。

师:英国如何看待殖民地的,对殖民地的定位是什么?

生:殖民地是英国的钱袋。

师:英国政府垄断殖民地的消费品和运出原材料,获取财富。每一个殖民地都有总督,总督无论怎么产生,都象征英王进行统治。对此,殖民地人民什么看法呢?

因为路途遥远,英国政府的政令很难在千里之外的北美达到预期的效果。17~18世纪的英国,也很忙,几乎有一半时间至少同一个欧洲国家处于正式的战争状态。可以说,殖民地在英国的保护下享受着阳光,英国从殖民获取财富,虽然总督和议会经常争执,但是总体上是和谐的。北美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加。不过借用一句戏剧中经常出现的台词:“幸福的日子总是短暂的”。

你们知道新的变化是什么?

生:1763年,七年战争爆发。

师:对,1763年是北美历史的分水岭。英国打败法国赢得七年战争的胜利,但负担了巨额外债。英国议会禁止北美人向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迁移,还加大了征税额度,强制推行《印花税法》。这些政策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此,殖民地人民如何反应呢?

生:殖民地人民反对印花税。

师:我请大家看一幅图片,富兰克林创办的宾夕法尼亚日报讽刺画(thefatal stamp),日报为表达反抗宣布停刊。殖民地人民喊出了“无代表不纳税”的口号。纳税意味着义务,代表是一种权利,权利和义务应该是对等的。弗吉尼亚议会说只有征得他们同意才可征税,因为这是“天赋”的权力。除了殖民地自治的传统影响,你有没有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最强音?最新鲜的理论?

生:这显然是受到了法国启蒙思想的熏陶。

师:殖民地人民曾将英国革命中的议会看成是反对专制暴君统治的堡垒,而现在,议会竟然开始成为殖民地权利的侵害者。虽然英国议会最终同意撤销《印花税法》,但是北美对英国的离心倾向越来越明显了。约翰·亚当斯(律师,美国第二任总统)在日记中写道:“人们越来越关心他们的自由,……更加坚定了捍卫自由的决心……我们的新闻界在怒吼,我们的牧师在疾呼,我们的立法机构在决议,我们的城镇在投票……”在与宗主国的斗争中,美利坚民族逐步走向成熟,一场更大更激烈的斗争正在酝酿。

1773年,为挽救英属东印度公司,英国议会通过了《茶叶法》,授予东印度公司北美茶叶专卖权。在英国人看来,这是一个多赢的税法:北美人喝便宜茶,东印度公司得以存活,英国人获得税收。对此,北美人什么反应?请大家看这幅讽刺画《波士顿人惩罚税务官》。哪一位是税务官?

生:税务官被粘满羽毛,强迫喝茶。

师:大家看看,这幅画的远景是什么?

生:有船,有人在船上往海里扔东西,我感觉影射的是波士顿倾茶事件。

师:很好。还有什么信息吗?图片中还有一棵树,上面写着什么?

生:是自由之树。

师:自由之树上有什么东西?

生:有一个绞索。

师:自由之树为什么会有一个绞索?是不是有什么信息我们忽略了?自由之树上有块白色的是什么东西?看不清吗?我去查了原画的说明,白色的是贴在自由之树上的印花税法案。

生:哦……原来如此。

师:画作只能代表作者本人的意图,但是如果告诉大家,今天留存在美国各大档案馆和图书馆的那个时代的类似这样的画作还有很多,这是不是能代表一个时代的声音?

生:完全可以。这表达了北美人民极其愤怒的情感。

师:说得好。那时的北美人都认为只要喝了带税的便宜茶,就意味着接受了英国对他们的征税权力。所以接下来,只有反抗了。1774年,第一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13个州除了乔治亚州的代表被英国总督锁在家里外都派出代表参加了会议,大陆会议重申了只有直接代表北美人民的机构才有权向他们征税的观点。

1775年4月,从波士顿悄悄出发的700名英国骑兵试图去摧毁北美民兵的军火库。当他们于清晨达到莱克星顿时,迎接他们的是70名北美“一分钟人”的抵抗,北美独立战争在莱克星顿枪声中拉开了序幕,今天的莱克星顿被誉为美国自由的摇篮,允许持枪是美国自由的象征。1775年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决定成立大陆军,由乔治·华盛顿担任总司令。

我的问题是,北美人打得过英国人吗?

生:打不过。可是战争的结果却是英国人输了。

师:为什么?

生: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拥有世界第一流的海军,并且它从18世纪中期开始工业革命,经济实力也很强。

师:这的确是事实。驻北美英军约3万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北美殖民地的情况是,华盛顿到任时全军弹药只有32箱,人均9发子弹,三个人合用一支步枪,许多新兵的武器只是一把铁锹、铁镐,或者是一把绑在木杆上的镰刀!

不过就是这样一支业余战士组成的队伍,拥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弗吉尼亚议员亨利高呼:“难道生命如此珍贵?难道和平如此甜蜜?以至于非要用镣铐和奴役去换取它们?我不知道别人何去何从,我的抉择是:不自由,毋宁死!”北美人民的艰苦奋斗和华盛顿的坚忍不拔是北美人民赢得战争的重要原因。

可是,同学们,战争最初并不是这样的,大陆军一直败仗。尽管北美殖民地切断了与英国的一切联系,但大部分北美人还是不太清楚他们到底为什么要战斗,最终的目标是什么?仅仅是不要收税吗?甚至很多北美人认为英国的国王是仁慈的,暴虐的仅仅是议会。乃至华盛顿麾下的军官们就餐时,还习惯性地为英王的健康干杯。这个情况,一直到一本小册子的出现才发生改变,那就是托马斯·潘恩的《常识》。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叫作“常识”?

生:我觉得“常识”是指一些最基本的知识。

师:潘恩向殖民地人民宣传了北美大陆显而易见的政治和社会常识,比如“英国国王并不神圣!北美的法律就是国王!英国属于欧洲,北美属于它本身!独立才是唯一出路!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力量重新生活!现在是分手的时候了!”

《常识》仅在1776年就印刷了25次,售出50多万册。在当时只有《圣经》可以与之相媲美。为使更多人能够阅读《常识》,潘恩拒绝接受任何版税,并投笔从戎。《常识》是美国独立战争的思想教科书。很多大陆会议的代表在读了潘恩的《常识》之后,断然决定追求独立。1776年6月,第二届大陆会议的代表们决定发表一个宣言,宣告和英国分手的原因。这就是今天地球人都知道的《独立宣言》,起草工作由杰弗逊来完成。

《独立宣言》的手抄原稿在国家档案馆,上面有56名代表的签名。大家看我手里,这个是根据原稿在1823年制作的铜雕版印刷本的现代复制本,可以传阅一下。没有轮到的同学看白板,这是什么?《独立宣言》中文译本的节选。

《独立宣言》直接把启蒙思想的精髓写进文本,你在这里看到哪些熟悉的文字?

生:生而平等、权利、自由。

师:这个文件认为人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生: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师:宣言提出了政府存在的目的是什么?

生:保障人的基本权利。

师:如果政府做不到呢?宣言认为人民该怎么办?

生:人民拥有革命的权力。

师:这是一种全新的理论,知道这个理论的确立意味着什么?任何国家政府存在的合理性都要被它重新检验。这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其他受压迫的国家和民族知道了北美的独立,会受其影响和鼓舞。

师:《独立宣言》将天赋人权、社会契约的思想确立为一种政治制度的原则。19世纪的革命都从北美独立的经验中找到了改变国家建制的正当理由。从这个角度讲,老师觉得《独立宣言》在近代史上的影响力,除了《共产党宣言》,没有一个政治文件能与之相提并论。马克思的评价:第一个人权宣言。一张薄薄的纸,因为有了闪耀的思想而威力无穷。

1777年,大陆军在萨拉托加获得胜利,成为独立战争的转折点。1781年,约克镇战役的胜利,英军投降。1783年,英美巴黎签署《巴黎条约》,英国承认北美独立,并把阿巴拉契亚山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土地让给美国,此时美国领土面积比原来13个殖民地扩大了1.5倍。

胜利了,下面做什么?我还是想回到《独立宣言》的故事。《独立宣言》手稿2010被取出来作检查时,细心的女科学家发现在“公民”两个字上有那么一点点污迹,她怀疑那是经过修改后的痕迹。经过一层层的现代光谱技术分析,最后发现,被“公民”遮盖掉的是“臣民”一词。从“臣民”到“公民”,在寻求独立的瞬间,托马斯·杰弗逊突然意识到,他们不是在对一个宗主国告别,而是要预告现代国家的诞生。这个一字之差的新国家,到底是怎样的?在研究美国建国这段历史的时候,我发现美国人经历了三次抉择。

第一次,君主?共和?这场战争打下来,在北美的土地上,最有力量的群体是什么?最有力量的人是谁?

生:华盛顿和他的军队。

师:1783年,中国还在乾隆年间,皇权还是世界的主要统治形式,专制也是绝大多数国家的制度,依靠军事力量实现个人的政治抱负也是历史上司空见惯的事。华盛顿的抉择是什么?

“一旦自由权利牢牢确立,首先丢在一旁的就是刀剑。再也没有什么建议比让我成为国王,更令我觉得受到冒犯和谴责。”

华盛顿的抉择是不要专制的国王,也不要枪杆子维持的军政权。建立由民选的共和政府。所以早在1781年《邦联条例》就宣布13个殖民地永久联合,享有共同的名字——美利坚合众国。

请大家阅读书本,看看邦联政府的相关内容。

邦联条例规定:设国会,不设国家元首;每一个州在国会中拥有一票否决权;国会无权管制外贸,建立全国法庭和强制实施命令;国会有外交、宣战、管制货币、举债借款、征募海陆军等权力,各州亦有相同权力。

师:国会代表中央政府,各州有地方政府,这是一个弱政府还是强政府?或者说是个大政府还是个小政府?

生:我觉得是个弱小的政府。

师:美国人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

生:他们不想再被和英国殖民政府一样强势的政府所主宰。

师:对。出于对殖民地统治的厌恶和对来之不易的自由的珍视,建国者们最早的思路是:政府即使非要不可,也要个小的,弱的,各州自治。所以胜利的美国人便一哄而散,各自过日子去了。4年以后,天真的美国人才发现,这个选择很有问题。问题在哪里?

生:政府太弱造成对内政策混乱,对外软弱无力。

师:10年前,美国的自由需要得到保护,而现在,过渡的自由却导致无秩序的危险。连华盛顿都说这是一个半死不活,一瘸一拐的政府。怎么办?美国人面临着第三次选择,弱政府?显然不行。强政府?会不会回到殖民政府的老路?关键点在哪里?看来是这个政府有多强。

1787年,邦联国会决定在费城召开会议,修改邦联条例,回到独立的地方,思考往哪里走。这是一张费城独立厅的照片。开会的场景对我们来说,司空见惯,对比一下,就这个会议室,你能从中品读出一些比较特别的信息吗?

生甲:场面不大,没有高高在上的主席台。

生乙:好像一个茶座式的会场,围成一圈的座位体现了平等。

师:制宪会议前三天,除了选举华盛顿为主席外,其实只做了一件事,制定会议规则:开会议事,出席者不得少于7个邦的代表;代表发言时,必须面对主席,提到他人用第三人称;对一个议题,每个人的发言时间是同等的;别人发言时,不得喧哗走动,不可看书看报;若两名代表同时起立,由主席决定先听取谁的发言。这是不是有点浪费时间?

生:应该不是。这样可以使会议顺利举行吧。

师:不仅仅如此。请大家关注,但是如果制定宪法的人都没有强烈的规则意识,那么宪法怎能得到人民的认同和信服呢?还有一个细节在照片上看得不是很清楚,会议室的门窗是紧闭的,以至于带着假发,穿着毛呢礼服的代表们每天汗流浃背的开会。你们猜,为什么要秘密开会?

生甲:会议内容要保密。

生乙:我觉得不让代表以外的人知道会议进程,是为了保护代表不受干扰。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有道理。制宪会议的代表回忆说,制宪会议既然是对宪法方案和宪法规则进行选择,免不了激烈的争论,如国会席位的分配,大州认为自己纳税多,要求多占,小州认为,少数人的利益也是利益,无论大小都应该平等。如果允许记者们旁观,代表们就会不坦率,就不会激烈争辩,甚至迫于压力改变立场,很多问题的讨论就会不充分。据说有一个议题表决了70多次才达成一致,要的就是争论,这样才能把各种可能性都考虑到。

这是迄今为止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次会议,代表们历经了近4个月的紧张思考,激烈争辩,最后达成谅解妥协,制定了《合众国宪法》,之后,经过更加广泛的辩论,《合众国宪法》在各州陆续得到批准。

我们选取一些内容来了解。国家元首是谁?怎么产生的?

生:总统,选举产生。

师:总统共和制为其政权的组织形式,否定君权神授,也否定了主权在州。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如何处理?

生:采用联邦制。联邦政府享有宪法列举的授予权,未列举的权力归各州所有。

师:这既强调中央政府的权威,又允许地方分权。政府如何建构?按照什么原则呢?

生:联邦政府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原则是三权分立、分权制衡。

师:国会行使什么权力?总统呢?总统要是不同意国会的法案怎么办呢?

生:国会行使立法权。总统拥有行政权,对国会通过的法案拥有否决权。

师:总统否决的法案国会三分之二以上依然能够通过,那怎么制约国会呢?

生:还有最高法院,拥有司法权,对法律进行解释。

师:最高法院可以宣布违宪。这是首创的制度。那么是不是无法制约最高法院了?宣布违宪的法案,经过修改后依然可以重新进行表决。刚才提到的国会席位问题如何解决的?

生:众议院代表席位决定于各州人口,参议院代表席位各州均等。

师:众议院的席位分配代表大州利益也代表民意,参议院的席位分配考虑了小州利益又防止民意走向极端,这也是首创的制度。我们可以看到立法、行政、司法三个分支相互独立,各自执掌一部分权力,没有一种权力会特别强大。这个思想源自哪里?

生:孟德斯鸠。

师:不过孟德斯鸠提的君主制下的分权,美国在继承的基础又有了自己的创新,它是宪法至上的三权分立。国家制度的设计包括了总统制,联邦制,三权分立。这里的三个制度,相当于三重保险,包含两个关键词:分权、制衡,为共和制提供坚实保障。这样多重设计的核心目的是什么?(避免什么?)

生:避免统治者的专制和暴政。

师:对不是神而是人的统治者的不信任,是美国政治思想中最核心的东西。在代表们签字时,富兰克林说:同意这部宪法,连同他的瑕疵,因为所有的方案都是会有瑕疵的。美国人怎么弥补宪法的瑕疵?

生:我看过有资料说美国有宪法修正案。

师:对。参众两院2/3以上议员同意或者2/3以上州议会同意才可启动复杂的修正案程序。200多年来,诞生了26条宪法修正案。美国宪法能修正又不轻易修正,说明了什么?能修正,体现了与时俱进。不轻易修正,体现了稳定性和权威性。

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当富兰克林走出政府大厦,他的朋友费城市长夫人问他,这个新的国家会有个怎样的政府。富兰克林答道:“一个共和国,女士,如果你能坚持。”自从罗马共和国消逝后,人类历史上再没有在如此广阔的土地上实行过共和制。美国的实验引起了全世界的共同关注,就像美国的国父华盛顿所说:“我们的命运将涉及未来世世代代的亿万男女的命运。”到今天,再也没有必要用华丽的词句、繁复的证据来论证这场实验对于全人类的影响了。

如果说《独立宣言》赋予了美国建国的理念和精神,《邦联条例》为合众国命名,《联邦宪法》则缔造了一个新国家,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的国父就不是华盛顿一个人,而是所有为起草、签署《独立宣言》、《邦联条例》和《1787年宪法》做出贡献的人们。

今天,我们在美元上能看到他们中一部分。在我看来,这些国父们一点也不像领袖:这些人自掏腰包甚至借债来参加会议,制宪会议后没有人考虑趁机在政府里占个“位子”,有的甚至拒绝联邦政府的公职;华盛顿竟然抱着像“一个死刑犯步入刑场”一样的心情接受总统职位,当人民挽留他任第三届总统时,他像拒绝称王一样辞谢了,他说我走在尚未踏实的土地上,我的所作所为将成为以后历届总统的先例;民族英雄富兰克林去世时,费城人民为他服丧1个月,但尊崇他本人意愿,墓碑上只有“印刷工富兰克林”几个字;当了两届总统的杰弗逊,当两党都要求他连任三届时,他明确表示“华盛顿将军树立了榜样,我要仿效他。再多几个这样的先例,就会给任何一个想要极力延长总统任期的后继者们增加障碍。”他最自豪的事情是他是独立宣言的作者,是弗吉尼亚州宗教信仰自由法案的作者,是弗吉尼亚大学之父。

有历史学家评价说: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比有文化的英国人和有理论的法国人干得更出色,开国元勋们既不激进派也不恋权,他们流露出来的理性和朴实,为美国初期的历史留下很大的空间。美国的童年是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的。

不过,历史也不是完美的,72年后,当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离开家乡前往华盛顿就职时说:“我即将离开,我今次去就是完成一个在华盛顿身上就搁置起的伟大任务。”华盛顿留下了什么伟大的任务给后人?我们留待下一次遭遇美国时再讨论。

参考书目:

1.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袁明.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易中天.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4.(美)凯瑟琳·德林克·鲍恩,郑明萱译.民主的奇迹:美国宪法制定的127天[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