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中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排头兵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中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排头兵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记者了解,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被人们热情地称为“北大”,因为学院是北仑区内唯一的一所高职院校。也正因为这样,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周边企业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在全国率先探索了“产学一体化”,成为领跑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的院校之一。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中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排头兵

img62

景色优美的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位于美丽的北仑港,是一所“创新型”的高等职业院校,学校依托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一有利的地理环境,在政府、企业、学校的“三方联动”中,积极探索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构建人才培养保障体系。自2005年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提升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贡献率的号召以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己任,把与企业和社会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作为创新发展的切入点,把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办学能力和育人水平的主要载体。学院在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为通过科技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五年来,学院已经成为区域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高地,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高职办学模式。

一、找准高职教育的定位——争做拖拉机中的“东方红”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是跟随全国高职教育大发展态势,于1999年建立的浙江省第一批高职院校之一。

通过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创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宁波北仑模式”,该学院已经成为全国1200多所高职院校的排头兵,既是国家首批28所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之一,又是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的秘书处单位,还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援外培训基地。学院在中国高职教育界起到了较强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在采访中,学院党委副书记史习明教授对我们说:“给学校定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所有的大学分为两类,一类是科研型大学,一类是应用型大学,我们学校就是要做最好的应用型大学。我们要特别重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坚持人人都能成才。”因此,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从建校开始,就推行“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史习明副书记说:“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如果把清华、北大比作汽车里的“奔驰”和“宝马”,那我们作为高职院校跟在后面是找不到位置的,所以我们更愿意做一台“东方红拖拉机”。拖拉机虽然在马路上跑不过汽车,但是现代化建设需要它,它是汽车不能替代的!”

要把学生从缺少自信、不够阳光的传统教育观念中的“失败者”,培养成为企业首选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实践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不可替代性”。

二、发展宁波高职教育的品牌——深化“三三模式”的内涵

据记者了解,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被人们热情地称为“北大”,因为学院是北仑区内唯一的一所高职院校。在北仑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有千余家外资企业,有39家世界500强企业。

史习明副书记说:“高等职业教育是同经济建设紧密相关的。高职教育只有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让用人部门的专家参与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的开发,共同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才能使所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的需要。”也正因为这样,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周边企业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在全国率先探索了“产学一体化”,成为领跑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的院校之一。

学院通过与中国最大的注塑机生产企业——海天集团的合作,形成了“学工交替”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被教育界专家、学者提炼为“三三模式”,即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三位合一”,政府、企业、学校的“三方联动”。

自2008年以来,学院以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为契机,不断深化“三三模式”的内涵,通过与海天集团共建“海天学院”,创新并实践“产训学一体化”、“做中学”、“项目化教学”、“订单式”培养、“轮岗式”实训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校企间的“合作链”更为巩固。2009年12月,学院与海天集团合作育人的案例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填补了宁波高等教育史上的空白。

三、培育高职教育的特色——不一样的大学,不一样的课堂

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有着普遍坚持的理念——“人人都能成才”、“学生是学院的名片”。于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大学和不一样的课堂。

1.实施“成功教育”,激发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院学工部部长郭华恬老师说:“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就是要立足于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学院曾对新生做过心理普查,结果显示,75%的学生缺乏自信,因为他们是传统教育观念中的“失败者”。为此,学院针对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自主学习能力差、自信心弱等问题,改进工作方式,借鉴拿破仑·希尔、卡耐基等成功学大师的理论,开展“成功教育”。

(1)成功大学,重塑高职生的阳光自信

从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通过参观企业、人力资源服务基地等平台,开展岗位适应性训练,帮助学生了解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多元价值观、成才观的指导下,开设成功学主题讲座、中国传统文化、职业素养、心理训练、军体训练、才艺训练等素质拓展课程,在课程训练中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他们身上的潜能,帮助他们确立自信、树立自尊、找到希望、追求成功。

(2)班集体项目化建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校有品牌、系院有项目、班级有特色、人人有个性”,学院通过班集体特色项目建设,让学生充分发挥智慧与自主性,开展技能训练、项目设计、产品开发、科普人文活动等创新实践和能力提升锻炼,通过项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训练技能、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3)名片工程,激发学生追求成功

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效果的终极标志是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成功,学生就如一张带有学校信息的名片,人们可以从学生身上读出学校办学的成效。为此,学院开展了对10000多名历届毕业生的走访或电话访问,每个专业都树立了一批受用人单位欢迎、工作成绩突出的毕业生典型,并大力宣传其典型事迹,激励在校学生奋发向上。学院通过举办“宁职院有约”校友访谈活动、建立“校友网”、“校友工作站”、汇编《学生是学院的名片》系列丛书等,在全院上下形成了打造学院“名片”、争做学院“名片”的良好氛围。

(4)思源基金,培养学生自强感恩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该校服务学生的一大特色做法——学院取“饮水思源”之意成立了“思源基金”,并告诉学生,不用因为担心“差钱”而影响学业。基金来自于企业家、社会爱心人士、在校师生和毕业校友等的捐赠,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诚信”是其唯一的担保。到目前为止,爱心基金已高达1000万元人民币,先后资助贫困生近千人。无论是受助学生,还是捐赠学生,都从中学会了“感恩”。郭华恬部长说:“当你有一天有能力反哺基金的时候,你收到的将不是一张还款单,而是一个充满荣誉的捐款单,所以‘思源基金’是一门助学帮困、自强自立、诚信感恩、爱心传递的精品课程。”

此外,学院还开了一家“思源超市”,我们采访的林学长是一位大二的学生,他是“思源超市”的店长。他说:“思源超市由学生经营、管理,老师进行指导。店员都是经过挑选的学生志愿者。而思源超市的运营方式也非常特别,没有人收费,只在门口放了一个捐赠箱。所有来购物的人只需要将物品条形码刷一下,将钱放入捐赠箱即可。每天会有人把捐赠箱里的钱拿出来,捐给学校的思源基金。”当问及思源超市的商品来源时,林学长一脸骄傲地说:“思源超市的商品从不需要外出进货。绝大部分货物来自老师、同学的捐赠,学校将每个星期四设为捐赠日。捐赠物品大部分都是8成新以上,还有着一定的价值。另外,学校的志愿者们也会到附近的社区中去回收一些有价值的闲置物品,补充到思源超市。”

如今,在该校已经形成了“人人有爱心,慈善成习惯”的良好风尚。学院的“思源基金”不仅使本校学生受惠,还将服务范围扩展到了西部高校。从2011年起,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会有10名经济困难学生收到“思源基金”的捐赠。正如林学长所说:“在思源超市工作的经历帮助我们树立了奉献精神,一个真正成功的人不但要有能力,而且一定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这种精神将会是我一生的财富。”“思源基金”也被评为“2008年宁波慈善奖”。

2.改变课堂形态,推进全员育人

在学院的东校区,各专业有效对接企业、高新技术园区、开发区等,形成了企业实践课堂、校园实践课堂、社会实践课堂等多种课堂形态。学院把企业生产流水线引进学校,或是把课堂建在工地上、建在车间里,形成“厂中校”、“校中厂”。学院调整了课程体系,按照企业真实的运行模式和管理要求,把生产任务与学习任务相结合;专业学习是由企业工程师、技师根据岗位需要来设计的,他们也会和老师一起为同学们上课,传授最前沿、最实际的技能。此外,还建有“校园课堂”,如外语、旅游等专业与学院外事处合作、会计专业与学院财务处合作、建筑专业与学院基建处合作,将校内的重大节庆、接待、礼仪活动,以及账务核算、校园基础建设等,都当成学生的实训项目。学院开发出校园形象设计、摄影摄像、网络直播、电器维修、校园导游、礼品设计与制作、劳模(技师)工作室等60多个“工作坊”,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智慧与自主性,开展创新实践和能力提升锻炼,帮助学生看清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img63

学校进行素质拓展培训教学

(1)生产现场的教学

学院通过建设“厂中校”和“校中厂”,在生产现场开展教学,引入企业设备、资金和师资等,实现“教学做一体”,实现教学、育人、就业“三位合一”。行业标准与企业共同制定,与育人标准对接,确保培养的人才符合行业需求;教学项目与企业生产项目和工作过程对接,确保学生随时掌握最前沿的、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对接,确保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毕业后与岗位“零距离”;学校的人才评价机制与企业规范对接,确保学生具有现代职业人的素质,具备职场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以上对接,学院配合企业共同培养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现场教学”使学生实现了高质量就业。例如:机电类专业通过与海天集团的深度合作,年均培养500名机电一体化、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通过实施初、中、高三级海天证书制度,每年择优录用20%的毕业生到海天核心企业工作,推荐50%的毕业生到海天下属及配套企业工作。其中,80%以上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平均月薪5000元以上。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与台塑石化专区、宁波化工园区等大型化工企业长期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将化工高级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强化化工安全、生产工艺和现场实训课程,学生100%获高级工证书,毕业生首次就业平均月薪达4000元以上。物流专业与龙星物流公司合作开展“岗位轮训式”教学,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提升明显,主要表现在:毕业生就业单位从小型民营企业,发展到大中型外资和合资企业;一次性就业专业对口率明显提高;就业的岗位由收货、装箱等技术要求较低的岗位,发展到货代、报关报检、信息处理、车辆调度等技术性较强的岗位,企业对学生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2)“大工程”教育的训练中心

学院成立“工程训练中心”,探索“大工程”教育项目轮训,面向全院学生开放,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文科学生在训练中心可以体验常用工具与量具的使用,学习居家供电系统与电器的安装,了解基础的工程知识,培养具有一定工程背景的现代管理与服务人才。工科学生可以通过训练中心强化操作技能。

同时,学院建立由跨专业学生组成的各类工作室,强化特长学生的培养力度,促进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个性特长的学习和训练。工作室成为专业融合的交流平台,有助于培养混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具有一定人文素养和较强操作技能的工程技术人才。

(3)“无界化”的系部共建

学院提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理念,无论是教学单位还是行政管理部门,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育人工作中,搭建不同的育人平台。学院积极探索系(专业)与部门之间的“无界化”合作,并形成了“真实业务实训做”的模式。

①会计专业与财务处共建——真实业务实训做

学院把财务处的工作场所转化为会计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场地,把财务处的财务会计业务资源转化成项目化课程,把专职会计师转化为技能教师,两部门“合作育人”,教师互聘。合作初期,开放学院三产公司的出纳、会计业务供学生实际操作;目前,财务处的所有出纳和会计都已向学生开放,学院的会计资料供学生进行财务稽核和财务分析。

②建筑系与基建处共建——实训项目对接工程项目

基建处的工作人员作为建筑工程系学生的实践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参与了校园各种基建项目,工程的每一个建设环节都成为教学实践项目和资料,承建单位的技能骨干成为现场实践教学指导老师,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此外,这种共建为建筑工程系教师职教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助力,建筑专业教师可以参与多个基建项目。

③国际学院与外事处共建——校园项目实训做

依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援外培训基地”这一平台,外事处带领相关专业学生参与承办了20期“发展中国家管理研修班”。将援外工作系统地分为接待管理、课堂服务、全程摄录、中文简报、英文简报、设计制作、导游会务、中国元素体验等不同的实训项目,组织英语、旅游、艺术设计、摄影、酒店管理等专业学生加入,发挥专业优势来为援外班学员提供服务,形成了“责任教师指导—学生情景实习”的机制,先后共有2000余名学生参与。

四、坐落在大学里的产业园——提升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宁波开发区数字科技园坐落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内,园区内虽没有高大的厂房,也没有轰鸣的机器,但落户其中的工业设计、影视动漫、软件网络、服务外包等170多家企业,却代表着未来宁波产业经济的一个发展方向。

img64

宁波开发区数字科技园:学生实践、创业的天堂

被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称之为“院园融合”的这种崭新的模式带来了多方共赢的局面。政府把科技园放在高校中,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高校的科研和人才优势,为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和后备人才的支持;而高校则可以利用企业的优势,为课程设置、学生实践、专业人才培养等搭建最好的平台。通过多方联动,实现了人才培养和教育服务的双重功能,这可以说是高职教育“宁波模式”的又一大创新。

1.多元主体共建

与传统的大学科技产业园主要依靠学校来管理的体制不同,宁波开发区数字科技园采取“政府引导、高校参与、企业运作”的运行机制,园区引入董事会管理及市场化运作,融合政府、高校及相关企业的力量,共同来管理和运营园区,合作开展人才培养。一方面,学院除了为园区提供日常的物业、商务、餐饮等基础服务外,还充分发挥高校优势,搭建了如影视动漫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宁波市物流信息化研究所等技术服务平台,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宁波信息产业局为园区提供产业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咨询。例如:引导区域内软件开发、物流信息化、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等相关产业及人才培训聚集到园区内,给予有关企业以财政奖励和税收优惠,设立了3000万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专项用于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等等。

2.新兴产业纷纷落户

动漫制作是园内崛起的新兴产业。先后已有上海渲染电影特效有限公司、“红蚂蚁”、“民和文化”、“蔚蓝麒麟”、中青影影视文化基地等大型动漫企业落户。参与《西游记》、《哪吒传奇》等动画片创作的“红蚂蚁”,目前正在制作104集的新版《黑猫警长》;“民和文化”推出了国内首部采用CG三维立体技术制作的动画电视剧《少年阿凡提》;“蔚蓝麒麟”成为国内首家与央视合作制作动画片的企业。中青影影视文化基地的负责人向我们介绍说:“我们投资了300多万元来打造这个演播室,很多电影的后期制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每年暑假都会有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来这里实习,这里算是他们的一个实习基地,还可以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进行交流,相互学习。”

工业设计也是园区的一大特色产业,前程家居、宝笛公司等都与学院相关专业建立了工作室和研发团队。例如宝笛公司与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建立了一支高效、敬业的研发团队,产品定位于出口欧美、日本、韩国等高端市场。目前已注册的工艺品、玩具类商标有“宝笛”和“嘎子”等知名品牌。2010年,学生设计的拖拉玩具“滚动的猴子”已投入生产,并出口韩国。

3.以科研孵化助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宁波数字科技园紧贴区域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求,所引进的企业涵盖了物流信息、服务外包、影视动漫、电子商务、软件开发、工业设计等区域特色行业,已初步建成区域的IT服务外包、创意动漫和工业设计企业的集聚地。

产业的转型升级既需要高技能人才,也急需技术创新支持。为此,学院与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合作,在宁波数字科技园相继成立了“北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宁波生产力促进中心北仑分中心”、“北仑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北仑工业设计促进中心”等,为园区和区域内其他企业提供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人力资源推介等服务。学院积极为园区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针对园区动漫产业和工业设计产业的集聚和发展需求,已经建起了价值1000多万元的“动漫公共服平台”、价值2100多万元的三网接入“数据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等。

学院依托园区聚集研发机构,搭建科技成果汇集发布、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技术交易服务等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服务。目前,已引进中科院、浙江大学等12家大院大所、科研机构来园区设立技术转移办公室,浙江大学谭建荣院士的工作室、西安交大李乐山教授的工业设计工作室、华南理工大学上官文斌教授的汽配研发工作室、上海电子商务教育研究所宋文官教授的工作室等先后落户园区,对园区企业实行面对面、点到点的咨询,让企业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就能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和管理难题,快速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园区内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取得了显著收益。有些企业的某项技术已成为行业标准,如杰马克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拥有专利8项,其专利《一种防粘贴的全天候换画广告候车亭》成为浙江省交通厅科技成果推广技术;大正工业机器人公司的汽车仪表盘检测技术成为该行业的标准。

4.人才培养机制配套

作为依托一所高职院校而建立的区域产业园,充分利用园区的资源和优势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服务,是高校和园区共同发展的目的之一。为完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奖励政策,园区制定了《关于加强校企业合作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引导园区企业与学院各专业全面融合,100%参与学院专业的课程设计、开发,教学组织、学生评价等各个环节。鼓励入驻企业必须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及教学等提供便利与合作,并且规定在产学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符合一定条件、作出较大贡献的企业,可以享受较大的税收优惠。此外,园区和学院携手,大力扶持大学生创业,设立了首批金额达200万元的“大学生创业投资资金”,开设了各个层次的创业指导课程和培训。来到大学生创业园,我们采访到一位在读大三的唐姓学生,他已经是一家公司的老总了,他说:“学校对于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很大,在技术上有老师的指导,在房租上学校进行了相应的减免,在政策上政府给予了注册资金‘零’首付的帮助。有了这样的支持力度,我的公司定能迎来美好的明天!”

5.开启区校全面战略合作

北仑区是浙江省对外开放时间最早、程度最高、国家级开发开放功能区最为集中的区域。学院自落户北仑区以来,开发区管委会一直担任学院董事会董事长单位,在学院办学过程中给予全面的支持。学院多年来与北仑区(开发区)政府、企业三方联动,在人才培养、助推产业转型、科技创新服务、人力资源引进与培训、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促进了共同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面对全省经济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北仑区作为宁波乃至浙江最具实力的区域之一,区内临港工业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方向,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快发展是推进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未来五年,既是北仑区推进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学院内涵发展,实现跨越的重要时期。为此,双方在多次协商研讨的基础上,于2012年7月签署协议,以“科技兴区、人才强区和文化活区”为宗旨,加快构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整合学院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北仑区的市场资源优势,破解制约双方科学发展的“瓶颈”,结成区校全面合作的战略联盟。

根据区校双方的协定,此次的全面合作以“科技”、“人才”和“文化”为重点,重在推动北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借用学院的师资力量与科研资源,充实企业人才队伍,拓宽企业技术视野,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科技孵化器的作用,立足区域产业结构在特色优势专业上做大做强,发挥创业环境优势,大量引进优秀科创团队,发掘高新技术孵化潜力;提升区域文明水平和文化素养,整合区校资源,更大范围地发挥效用,让学院成为知识、文明传播的摇篮,通过图书馆、文化讲堂、文化志愿者等多种途径,倡导和传播文明、健康的生活观念与方式。

目前,作为区校合作重点项目的“新北仑图书馆”已经顺利结顶。该项目是北仑区的重点民生工程之一,宁波市和北仑区两级政府共同出资2.6亿元,由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和北仑区共建。“新北仑图书馆”是区域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两馆合建,总占地面积3.2公顷,建筑面积37375平方米,计划藏书200万册。

图书馆计划于2013年启用,届时,区域内80多万常住人口将与近2万名高校师生在这座现代化大型图书馆中共享知识盛宴。“新北仑图书馆”的建设创新了地方与高校合作的模式,实现了高校图书馆和地方图书馆的“空间融合、相对独立、功能互补”,区校双方将着力打造区域文化新地标,建设区域广大居民和高校师生共同的第二课堂,建设区域学术交流中心,整体提升区域和高校的文化建设水平。

五、那一份抹不去的自豪

“从企业的角度看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我们应该关注政府的需求、关注用人单位的需求,在服务社会、服务学生中加快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苏志刚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五年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改革、创新办学模式,提升办学质量,积极响应宁波市教育局“服务型教育体系”的号召,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作保证、以特色谋发展,致力于服务社会、服务学生。2012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年度质量报告在全国首发,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如今,学院已经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协作委员会副会长单位、中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单位、全国高职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单位、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秘书处及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委托承担单位。学院还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援外培训基地、全国高职高专现代教育技术师资培训基地、全国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首家高职高专实验基地、全国物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继续教育示范建设基地。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践行服务型教育体系的道路上,用坚实的步伐和累累的硕果证明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和作用。

“行走的新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小分队:

魏明慧 陈晓珏 赖玉坤 朱豪健

指导老师:聂晶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