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体制创新案例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体制创新案例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5年5月,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类专业开始筹划“工作室”制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大胆的教学改革。“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带动了毕业生的就业,《中国美术报》第704期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工作室’模式推动就业》为题作专题报道。其间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相继来学院考察、交流,并多次召开以“工作室”制为主题的学术交流会,扩大了“工

第三节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体制创新案例

2005年5月,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类专业开始筹划“工作室”制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大胆的教学改革。2006年7月,艺术学院在学校全面推行“2+1”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开先河地导入了此人才培养模式,用“双选制”的方式开设了十个不同专业方向的工作室,其中大胆地聘用了六位活跃在宁波行业第一线的专家、学者作为工作室导师。各工作室的人才专业能力培养手段多样,作品的表现方式也愈显丰富,“工作室”呈现更为良性的态势。这种开创性的举措超越了以往课桌式的教学模式,超越了常规下企业、下公司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成功。

目标:扫破三个界限拉近三个距离实现三个激发

打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界限:“工作室”制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大力推行“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训室、车间或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打破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的界限:由于“工作室”制的展开,学院需要更多有实践经验的社会专家、学者的力量注入,此举完全改变了以往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之间疏远的关系,并解决了以往外聘教师管理和教学效果难以控制的难题,责任和义务牢牢地将他们和学生、学院拴在了一起。打破教室和车间的界限:“工作室”制几乎完全打破了教室和车间的界限,一切教学行为均可以根据导师的教学需要灵活安排空间并转换空间,教室可以是车间,车间也可以是教室。

拉近导师与学生的近距离:“工作室”制将师生之间的关系已经转换为师徒之间的关系,导师有机会在一个年度里零距离接触和了解每位学生,并能和他们个体展开专业及专业以外的沟通与交流,能更好地落实各项教学工作,彻底改变了以往师生疏离的现象。拉近“工作室”专业方向与市场需求的近距离:导师在申报“工作室”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工作室”专业方向的社会需求,如2005~2006年度就开设了十个贴近社会的专业方向;学生在选择工作室的时候也已经考虑市场的需求和未来的就业空间;学院宏观地对工作室的专业方向作客观的调控,以做到“工作室”专业方向与市场需求的近距离。

拉近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近距离:每个工作室背后均有一家或一家以上的公司或企业作为依托,“工作室”与企业建立了直接的合作关系,某种角度来说企业与“工作室”是一体的,学生介入“工作室”就意味着介入企业,由此做到了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近距离。

激发“工作室”导师之间、导师与校内其他专业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工作室”教学成果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导师的声誉,进而成为下一届学生选择工作室的参考依据,由此激发了各“工作室”导师之间的良性竞争。由于工作室导师成为了学院专业团队的核心,他们的工作表现将直接影响到校内其他专业教师,相互的学习和借鉴全面促使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形成良性的循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工作室”制全面改变了以往“常规”现状,更多专业方向能满足更多学生的专业选择需求,开放灵活的“工作室”授课方式更受学生欢迎。激发学院更为全面的教学改革。“工作室”制为设计教学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但同时更多暴露了学生进“工作室”以前常规化教学的问题,对进“工作室”以前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便迫使学院开展更为全面的教育改革工作,目前以“工作室”制为核心的3年一体化的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形成。

效果:创新成功成果显著

自工作室开展以来,学院骨干教师深入展开了以“工作室”制为中心的课题研究,为工作室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课题有:“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被立项为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以“‘工作室’制为平台的会展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被立项为宁波市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一期建设项目,“艺术设计‘workshop’国际化短期课程培训模式探索与研究”被立项为宁波市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二期建设项目,“艺术设计校外实验实训基地群建设的探索与研究”被立项为宁波市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二期建设项目,以“‘工作室制’为核心的3年一体化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被立项为宁波市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二期建设项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被立项为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工作室”制总结了10余年的艺术设计办学经验,经过一个年度严格的教学实践,“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教学实践硕果累累,许多学生作品参加国内外重要专业设计竞赛和展览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也有学生主要执行的商业项目被企业采用,主要成果有:中国“水”主题海报竞赛获学生组全场大奖,靳埭强设计基金奖金奖、铜奖、特别奖等,全球华人大学生平面设计比赛银奖、铜奖等,获浙江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工艺设计一等奖2项、工艺设计二等奖4项、工艺设计三等奖7项、DV动画三等奖2项,宁波国际海报双年展国际学生设计竞赛获金奖、银奖、国际评审奖等,“平面设计在中国”学生设计竞赛全场大奖,上海—英国“沟通”主题设计竞赛全场大奖,顾振同学获得由英国驻上海领事馆提供经费的为期15天的英国考察、学习等。由于工作室的成果已经被国内行业所了解和认可,2007年11月,学院PAN STLJDIO工作室被邀请参加深圳OCT—LOFT 07创意节,指导学生RE DO命题创作的15件(或系列)作品在活动期间展出,深得好评。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带动了产学研的拓展,维新纺织品设计研究所、宁波家具设计研究所、宁波城市艺术设计研究所等相继成立,并与中国流行色协会、宁波电视台、宁波美术馆、宁波在线等机构和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带动了毕业生的就业,《中国美术报》第704期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工作室’模式推动就业》为题作专题报道。2007年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率达98%,签约率达72%,并实实在在落到实处,基本做到了当初提出的“人人能就业,人人就好业”的目标。自工作室导入以来,先后得到各大媒体和机构的关注,青年时报、浙江日报、中国美术报、钱江晚报都市快报、浙江教育网、宁波日报、宁波电视台、宁波晚报、东南商报、现代金报等以不同的形式报道此事。其间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相继来学院考察、交流,并多次召开以“工作室”制为主题的学术交流会,扩大了“工作室”制的影响力。“工作室”制的教学成果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关注,提高了学院的声誉,从而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室”制已在业界形成较大的影响。

由于各“工作室”年度工作学习的地点和住宿地点大多在校外,由此大大增加了安全管理及教学管理的难度。工作室地点的分散导致工作室的互动困难,丧失诸多资源的共享可能。当地可以承担工作室导师的人才资源有限。学院对“工作室”导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地方优师资资源有限,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而须开设更多的工作室,导师的选取将成为难题。“工作室”制培养人才。(案例选自《2008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集》,——宁波城市职业学院3年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