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实践为载体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以实践为载体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一项调查表明,目前已毕业的几届研究生中,其培养模式和学术型的基本一样,并没有体现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色。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培养过程存在“换汤不换药”的问题。重庆邮电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科领域。“两段式”是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在学校、企业或研究生创新基地等实践部门共同完成。

蒋 青 范馨月

(重庆邮电大学)

摘 要:本文分析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实践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凸显职业性和工程实践性的课程教学体系,探索校企联合的多导师协同培养模式,以期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培养模式;多导师协同;职业能力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人才建设体系的重要一环。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国家于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经过20余年的不懈努力,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培养出了一大批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专业学位是随着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发展,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因此,某种专业学位类别不仅要具备相应的学科标准与水平,还要满足特定职业及职业发展需求。只有获得这种学位才能进入某一行业从业,即获得专业学位是从事特定职业的必备和前提条件。专业学位鲜明的职业导向性决定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有所不同,需要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才能确保培养质量、实现培养目标。

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上不仅起步较早、规模大,发展非常迅速,而且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培养模式和质量评估体系。国内由于全面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较晚,目前的大多数研究工作基本在思考、跟踪、讨论、探索等层面,系统完整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体系、导师团队建设等方面还有很多创新性的工作需要研究与探索。

一、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1.社会认同不高

长期以来,“专业学位教育”给人们的印象是一种在职的非学历教育,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多不被看成同等的认可程度。事实上,从录取情况来看,考生的分数低一点的往往被调剂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类别,也无形中验证了社会的担忧。有很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表示,他们是分数低了或被调剂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而且他们自己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不太认同。据一项调查表明,目前已毕业的几届研究生中,其培养模式和学术型的基本一样,并没有体现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色。

2.高校准备不足

高校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第一主体。但是,如何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与质量,是高校面临的最大困难。高校已有的甚至形成特色的项目,如课程设置与教学、学位论文指导、培养条件等主要服务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虽然国家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但是把方案内化为培养单位的具体行为或特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时间的积累、实践的探索、条件的准备等。高校在准备不足情况下,容易“穿新鞋,走旧路”。调查反映,专业学位研究生对本专业课程设置非常满意的仅占1.6%,比较满意的占27.4%。对课程设置觉得一般、比较不满意、不满意的比例达到71%。由此可见,被调查者对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不高。而对其不满意的原因分析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设置太少、实践课程太少。两类学位研究生同堂上课,名称不同但授课内容相同或相似的现象比较普遍。除课程之外,专业学位论文也主要是参照学术型学位论文的规范与标准进行。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培养过程存在“换汤不换药”的问题。好的结果是以专业学位的名义培养了一大批学术型人才;不好的结果可能是这部分研究生既没有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又没有得到提升,则会陷入“低俗化”的极端。

3.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不完善,没有彰显培养目标的职业实践性

政府主导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制定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不够科学。首先,学制的整齐划分不符合实际情况及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其次,研究生课程设置、学位授予标准、毕业标准没有充分体现行业需要,也未与职业资格考试等有效衔接。再次,国家最重视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也比较混乱,有的是独立的环节,有的是课程体系的一门实践课程,有的既作为一个独立的环节又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存在。最终,可能最想得到彰显的却成为最易被忽视的。

4.导师主动性不强,应用型人才培养难与社会真正接轨

现行的考评制度和指标体系等决定了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易形成科研第一、人才培养第二的惯性思维,产出多少科研成果成为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重科学、轻能力成为培养中的普遍现象。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重庆邮电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科领域。近年来,本领域在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技术、宽带网络工程等方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培养大量通信与信息类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按照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如何进行特色化培养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1.校企联合共建研究生创新教育基地

重庆邮电大学与华为、中兴、大唐、移动、电信、联通、光电、四联、长安等行业企业和本地信息产业从人才培养、项目合作到联合实验室,有着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学校建立了5个区位的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这5个区位包括重庆市、北京市、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中西部地区,教育创新基地由20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构成。通过创新基地建设,发挥基地科技和工程创新资源的优势和特长,探索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2.设计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实践为载体的“两段式、三结合、四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如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很低、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不完善、与现有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过程“换汤不换药”、没有彰显培养目标的职业实践性等,我们设计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实践为载体、与行业发展和企业接轨的“两段式、三结合、四能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如图1所示。

“两段式”是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在学校、企业或研究生创新基地等实践部门共同完成。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部分课程聘请行业专家进校授课,少量特定课程在实践部门进行;学位论文工作可在企业完成,也可在学校完成。

“三结合”是指:①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课程设置与教学、学位论文选题与实施等都须强调理论性与实践性,既保证研究生层次应有的学术标准又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②坚持应用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相结合,强调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转化能力培养及论文工作的实效性;③坚持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培养研究生的开拓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意识。

“四能力”是指基础知识学习能力、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科学应用能力以及适应行业(职业)要求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以职业为导向、以实践为载体的“234”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依托校内教学和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第二阶段依托校内创新基地、开放实验室等优质资源共享平台以及校外创新基地的联合培养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研发和科学应用能力;同时,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和工程实践,完成学生与社会的无缝对接,使学生能够一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就能顺利地胜任工作,培养学生适应行业要求的职业工作能力。

设计的“234”人才培养模式让企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能实现高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企业以实际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为载体,提供具有可行性的实践课题,使学生服务于公司、企业。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企业得到研究生的人力和智力支持,推动企业科技进步,拓展企业吸纳人才渠道;而学校则利用优质教育资源,为研究生的创新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高级人才,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图1 以职业为导向、以实践为载体的“234”人才培养模式

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探索校企联合的多导师协同培养模式

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的关键是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以及丰富实践经验的导师团队。为了给研究生营造能力培养环境、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们积极探索由校内专业导师、企业实践导师和职业素养导师三方协作的“三导师制”导师团队,负责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养三方面的协同培养。

校内专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理论和实践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校内专业导师以自身承担的横、纵向科研项目为平台,引导学生能够领悟到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传授学习方法。

企业实践导师主要负责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重庆邮电大学长期聘请相关企业一线高级技术人员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全工作,加大聘请企业或公司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的力度,形成校内外导师优势互补,从而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职业素养导师以职业素养(能力)、思想品德、就业能力培养为主。职业素养导师既可以是校内导师,也可以是校外导师。我校按专业方向选择心理素质好、职业素养高、对相关行业有开阔视野的社会经验丰富的成功人士或专家学者作为职业素养导师,他们通过讲座、沙龙、拓展训练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有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或职业意识的专业培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和从业观。比如,重庆邮电大学近年来就举办了“海外学者讲坛”“行业精英讲坛”“创新创业”“走近职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竞争战略”等系列讲座,为我校研究生解析全球行业趋势与职业发展机遇,以期塑造品德高尚、协作能力强、能尽快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和复杂社会环境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导师制”下的校内专业导师、企业实践导师和职业素养导师之间进行定期沟通,以寻求更加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协作指导形式。所谓协作指导,指由来自高校或企业的导师及一群研究生所共同组成的项目或论文工作小组,共同完成项目攻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成果共享。同时,为了解决当前青年导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关系不密切的难题,重庆邮电大学每年均派遣青年导师到企业(或实践基地)学习或挂职锻炼,一方面让青年导师了解企业需求和学生具体情况,解决企业难题,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密切与企业导师联系、沟通,促使企业导师更加积极有效地指导学生实践。

4.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凸显职业性和工程实践性的课程教学体系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应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设置,既要考虑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也要考虑其职业特性。因此,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我们积极和企业沟通,了解企业诉求,按照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结构平台,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234”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框图

构建的教学体系由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培养、自主研发与科学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能力培养三大模块构成。

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模块由核心课程、延展课程、外围课程三大板块组成。核心课程为本学科领域所特有,体现学科属性与特定职业(专业)属性;延展课程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在该部分课程设置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充分依托校企联合研究生创新教育基地,结合企业研究开发项目的需求和产业技术的发展,动态设置该模块的课程,同时将执业资格要求、行业标准等纳入该板块;外围课程满足研究生对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素养)、信息技术、管理及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可与其他专业学位共享。

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精、新、实,保证研究生能学到最能反映电子与通信领域前沿的知识、最实用的技术、最具拓展的能力等。

自主研发与科学应用能力培养模块由基础实验、技能培训、工程实践、自主研发、自主创新板块组成。基础实验和技能培训是实践教学的第一环节。培养学生的技术开发应用能力、搞好基础实验和技能培训,不仅能提高实践能力,而且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大有裨益;以校内创新基地大平台、开放实验室和优质资源共享平台为依托,学生既可以到校外科研院所、企业的创新基地,实行“三导师制”的交互式培养,也可以进入校内科研团队,以横向项目合作或与企业公司联合申报科研项目的形式,充分发挥横向课题的载体作用,实现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科学应用能力。以行业为背景、以实践单位的工程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短期实践等活动,培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业务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工作态度、开发创新潜力等。

职业素养能力培养模块通过讲座、沙龙、拓展训练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培训。

三、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进一步思考

1.进一步理顺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机制和体制

研究生培养是一个长期和连续的过程,校企之间需要有长效合作机制。目前的产学研合作,更多的是横向研究课题或项目合作带动研究生培养,企业参与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为欠缺。科技、教育等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加大协调力度,从政策、经费、税收等方面加强对企业的引导,鼓励企业和企业高级人才积极参与培养单位的人才培养,全方位开展研究生的实践培训、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环节的指导工作,为高层次实践型人才教育创造较好的培养环境;同时,应当建立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任职职业资格挂钩政策,改变“毕业证+学位证”的单一模式,推行“毕业证+职业资格证”模式,从根本上切实改变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

2.发挥导师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型研究生指导教师并不意味着完全有能力指导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建立起严格的指导教师遴选和考核程序,真正选拔学术性和实践性兼备的优秀教师担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或可以对专业型研究生指导教师进行单独遴选,逐步提高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的总体质量。

3.跟踪行业发展,探索多模式动态人才培养模式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相关行业和企业科技发展快速、技术更新及时,高校在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时应密切跟踪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强化企业参与教学环节,以企业项目要求动态设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的部分核心课程。学习围绕应用需求,以应用带动学习;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做到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到教学环节都与企业不脱节,紧跟社会发展需求,从而形成多模式动态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秦发兰.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4): 56-60.

[2]张新慧.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3): 11-13.

[3]姜金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思考与对策研究[J].中国轻工业教育,2011(2): 37-40.

[4]周正嵩.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及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 (4):75-77.

[5]侯忠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1 12”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 (6):59-61.

【注释】

[1]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yjs132001)资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