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相关理论与实践

美国相关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美国访学一年期间,女儿在当地小学就读,笔者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中国家长代表参与了学校的一些工作,也参加了美国小学家长教师联合会组织的一些活动。通过比较,笔者认为美国小学的家长和教师联合会覆盖范围广,参与学校活动内容繁多且深入,因此影响力非常大。

(一)美国相关理论与实践

1.美国家校互动模式的教育概况

(1)PTA定义

家长教师协会(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简称PTA),是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一个组织机构,由教师、家长代表和社区代表组成,是家长通过加入组织来实现参与的一种途径。目前家校合作尚不是含义固定的概念,未形成一个确切地、被广泛接纳的定义。英语中表述“家校合作”的词最常见的是“home‐school‐cooperation”(家校合作),另外还有“educa‐tion‐intervention”(教育介入),“parent‐teacher collaboration”(家长—教师配合),“parental‐involvement”(家长参与)等。美国的霍普金斯大学“家庭—学校—社区”研究专家爱泼斯坦在《从理论到实践:家校合作促使学校的改进和学生的成功》一文中,把家校合作的范围扩展到社区,指出家校合作是“学校、家庭、社区合作”,三者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负有共同的责任,同时三者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是相互影响的。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学校建立了家长教师协会组织。它的建立意味着以人情为基础的、随机的、不系统的家长参与逐步向通过制度建设来管理、建设学校转变,这是一种需要具体运行机制建设方面的实践安排。了解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有助于我们的工作。以下以美国为例介绍PTA的运行发展。

(2)PTA中家长的主要职责

美国学者大卫·威廉姆斯(David Williams)研究发现,家长渴望在PTA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从指导孩子、课堂辅助到参加校委会制定学校规章等[1]。学者兰根布伦纳(M.R.Lange Brunner)和索恩伯格(K.R.Thornburg)则把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角色分为三类。支持者和学习者:具体方式有家长会议、家长小报、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等。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家长以这种角色身份自愿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家长可作为班主任的辅助人员,可就自身经历给学生做非正式报告,可利用自己的特殊才能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等。学校决策参与者: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决策的全过程:决策形成、决策执行和决策监督。

(3)PTA实践项目举例

Mega Skill项目[2]

Mega Skill项目成立于1964年,是一个由家庭—学校研究会(Home and School Institute)建立的教师培训项目。它的任务是促进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来使孩子获得学业上的高成就[3]。参加项目的家长在老师指导下积极帮助孩子在学业上取得进步,同时在家长和孩子的互动中,亲子关系得到有效加强和改善。参与项目几乎免费,每次一般需要15—20分钟。

学校发展项目(SDP)

该项目由詹姆斯·克莫(James Comer)在1968年始建于康涅狄格新港的两所初级学校首倡[4],通过促进家庭—学校关系推进学生学业成功。学校董事会负责制定计划,学校发展团队负起代表家长、教师、管理者和学校支持者的责任来推进家校合作,家长被要求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设立专门的家校协调者沟通学校与社区[5]。SDP项目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家长辅导培训、教师培训、学校管理者培训、建立学校和州政府教育部门之间的伙伴关系、电话培训。

家庭与学校同在项目(FST)[6]

“家庭与学校同在项目(Families and Schools Together)”在1988年成立于威斯康星大学的麦迪森分校,它的主要目的是联合初级学校、心理健康机构、预防药品滥用机构与家庭共同预防药品滥用。它的主要目标是:a.改善家庭关系帮助家长成为孩子消极行为的首要预防者并提高家庭的整体机能。b.帮助学生改善在校行为表现防止学生承受过度的校园失败。c.加强家庭与治疗机构的联系,帮助孩子和家庭了解关于药品的相关知识来预防各种麻醉药品的滥用。d.加强对高危儿童父母的支持,提高家庭对社区设施资源的利用率。

教师帮助家长参与学校作业项目(TIPS)

1987年约翰斯·霍普金斯(JH U)大学的爱泼斯坦[7]提出了初级教育中的“教师帮助家长参与学校作业”项目(Teachers Involve Parent in Schoolwork,TIPS)。TIPS项目的目标包括:a.提高家长对孩子作业的了解。b.提高家长对孩子在家庭中学习活动的参与度。c.增强孩子向家长表达学校所发生事件的能力与愿望,并帮助其提高表达频度。d.提高各科作业的完成率。TIPS项目定期召开学校和家庭交流会,讨论有关语言、艺术、科学、健康、数学等主题。

2.PTA实践模式介绍——以一所小学为例

在美国访学一年期间,女儿在当地小学就读,笔者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中国家长代表参与了学校的一些工作,也参加了美国小学家长教师联合会组织的一些活动。

(1)中美两所小学家校互动模式比较

两个学校的家校互动方式存在很多不同,简单梳理如下。

表3‐1 中美两所小学家校互动模式比较

img5

通过比较,笔者认为美国小学的家长和教师联合会覆盖范围广,参与学校活动内容繁多且深入,因此影响力非常大。中国的家长委员会工作则因为覆盖范围小,参与活动少,影响力显得微弱。笔者对美国的PTA会议印象比较深的是,因为经济不景气,政府打算缩减教师人员,比如两个学校共用一个校长助理等,因此导致师生比下降。家长们认为这些措施损害了孩子们的利益,所以要组织家长游说政府议员施压。这反映了美国的PTA势力强大。相比而言,笔者感到中国的家长建议、批评似乎无足轻重。

(2)美国小学PT A家校互动活动的主要特点

a.活动形式上人人参与

因为学校的活动主要通过PTA来组织,PTA的日常工作人员都是家长志愿者,他们再招募许多临时志愿者,组织完成更大的活动。家长和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活动中来,因为都是与自己相关的活动,所以热情高涨。比如女儿的老师要搞一个招待活动,是老师自己做饭招待全校学生和家长,目的是为自己班上的孩子们募捐,募到的钱用于购买班级图书,重新布置教室等。所以希望班上的家长帮着准备点心,到时来帮忙。家长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基本上每位家长都会用不同的方式参与这项活动。只要想想,为了孩子们老师都亲自下厨了,你能不行动吗?设想一下在国内,可能就是每个小朋友交钱算了,简单又方便。在美国却组织得这样复杂,体现的是大家的参与。

b.活动内容上充满创意

拍卖活动是学校PTA最主要的资金募集方式。学校每年有一次大型的拍卖活动。学校会发通知征集用于拍卖的物品,主要是孩子们的艺术作品以及收藏。学校还组织孩子们设计拼接的被子用于拍卖,每个学生都要做一个小方块的被面。每个年级把每个小朋友的作品收集起来,再征集善于做缝纫的家长志愿者,将孩子们设计的小方块做成一床大的被面。女儿这个年级的被面是由孩子们画的“自己”构成的,上面是七十多个小朋友的笑脸。除了这些艺术品,更吸引人的标的是和老师们在一起的活动机会。比如,和某老师一起去公园认识植物,和某老师骑自行车探险一天,在某老师家住一晚并享受家庭影院,给某老师做一天教学助手等。这些标的其实是老师们捐献出的时间。最吸引人的标的是做一天校长,拍卖时竞争激烈,价钱很高,非常不容易拍到,因为想做校长的小朋友太多了。校长会把这一天的体验活动安排得很有意思,比如让做校长的小朋友发表演讲,管理学生等。这难道不是给予孩子参与实际社会生活的最好方式?

c.参与活动渠道便捷多样

这里的很多课外活动班都是由家长志愿者自发开办的,PTA里专门有家长负责孩子课外活动班的开设。他们消息灵通,知道每个家长的优势。比如,女儿一入学,PTA的负责人就来请我开设中文班。平时还有不少家长志愿者在学校里帮着维持秩序,照看孩子,整理图书。做志愿者手续也很简单,在学校网站上注册,到学校时签个名,打印好名字贴在身上就可以在学校四处活动了。学校还鼓励家长到学校和孩子们一起进餐,增进家长对学校的了解。

(3)对美国小学PTA模式的评价

PTA在学生的品德培养中功不可没。从美国一些学校的成功经验来看,在品德培养中应注意实践活动。在传统的教学理论中,实践教学是与课堂教学相对而言的,它主要是指通过实践的途径使学生对课堂中所学的一些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应用。在以往的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是依附于课堂教学的,被看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要想培养学生的品德,只向他们传递已有的知识成果和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他们掌握大量概念、框架、方法与技巧等。而这些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做到。因此,要培养学生品德,就必须在注重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

在品德培养的途径上,主要通过校长、老师、家长、勤杂人员给孩子树立榜样。另外还通过学生兴趣活动,如乐队、体育运动等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PTA还组织许多社会活动,如为慈善组织募捐活动,成立关怀小动物组织,为贫困国家儿童募捐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美国小学PTA家校互动活动的借鉴意义

可能有些人认为募捐、拍卖等方法在中国国情下并不适用。笔者认为,只要有创意,普通的尊师重教活动也可以有不一样的效果。比如美国没有教师节,但是这个学校有教师赞美周。在这一周,PTA首先会号召孩子们穿不同颜色的衣服来表达对老师的赞美,周一穿蓝色,周二穿红色,周三穿绿色……相信老师们看到孩子穿着色彩统一的衣服时,一定能感受到孩子们对老师的爱。其次,PTA号召孩子们给老师送礼物。周一送卡片,周二送饮料,周三送点心,周四送老师上课需要的小文具,周五送鲜花。每个班级的管事家长(homeroom mother)还会发邮件给大家,让家长和孩子们知道老师最想要的礼物,最爱吃的零食等。其实都是很便宜的东西,比如某个牌子的啤酒,报事贴等。总之对老师的赞美和感谢热热闹闹地持续了一周,孩子们纷纷给老师送礼,如在一张纸上写上赞美老师的话,或者从自家院子里剪一朵花带去,或者自己烤饼干给老师品尝……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礼物,极大地增进了孩子和老师之间的情感。通过这样的活动,老师可以得到来自学生的赞美、激励,会生出发自内心的职业成就感,而这正是教学水平提升的根本动力。

总之,美国的PTA活动在教育中的作用成果斐然。因为活动很多,活动又很有意思,家长都踊跃参与,家长和学校的关系非常密切。在这里深切感受到学校是个大家庭,孩子们在这里得到如在家一般的呵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实现完美对接。美国PTA的成功之处在于,不仅配合学校完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递了参与和奉献的精神,因为家校互动活动的精神实质体现着人人参与和奉献的精神,做志愿者本身也是在身体力行践行这种精神,所以PTA的活动给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带来深刻的影响,而这正是目前品德教育追求的根本目标。因为品德教育的本质,在于恢复教育的本来意义和价值,即养成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养成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

3.学校与社会结合的特殊教育

(1)全纳教育的理念

尽管“全纳教育”一词已在世界各国广泛使用,但是对什么是全纳教育,人们的认识往往很不同。许多国家的教育专家仍然将“全纳教育”与“一体化教育”混合在一起使用;也有些国家的专家正在努力澄清这些概念的差别;国外出版的一些著作亦已列出了多达十几种的有关全纳教育的定义。

至今为止对全纳教育还很难下一个明确的定义,首次提出全纳教育的《萨拉曼卡宣言》也没有做出明确界定,目前在国外较有影响的对全纳教育的解释是:全纳教育是要加强学生参与的一种过程,主张要促进学生参与就近学校的文化课程、社区的活动并减少学生被排斥。这种较新的对全纳教育的看法,是由以托尼·布什(Tony Booth)教授为代表的英国全纳教育专家提出的。托尼的这一概念,将全纳教育引入了更广、更深的领域。

所以全纳教育已不再是仅仅将残疾人接纳到主流学校或普通学校来的问题。“一体化”(integration)的目的是要解决“隔离”(separation),然而,从许多情况来看,“一体化”尽管将许多轮椅推进了普通学校,留住了椅子,但人却“走”了。因此,托尼认为,全纳教育研究要探讨的不是“一体化”和“隔离”(integration‐separation)的问题,而应探究全纳和排斥(inclu‐sion‐exclusion)的问题。这个观点在托尼对全纳教育的看法中十分明显地表述了出来,即要加强学生的参与,减少学生被排斥。对全纳教育的这种新的认识,已日益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通过多次国际会议以及各种出版物的发行,这种更广义的全纳教育思想已被许多国家广泛接受,并且正在运用这种思想进行实验研究。

要加强学生的参与,减少学生被排斥的这种全纳教育的理念,与将全纳教育理解为仅仅是把特殊儿童纳入到普通学校以及将全纳教育看作是特殊教育的范畴的这种狭窄的观念相比,前者是对后者的一个重大突破,后者关注的仅仅是一部分特殊儿童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立足点是“他们”,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而前者则关注所有的儿童,立足点在“我们”,“我们所有的儿童”。从“他们”到“我们”的转变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是从探讨特殊教育领域的问题转到解决普通教育的问题。因此,这种全纳教育的新的理念。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全纳教育在美国的发展概况

全纳教育已提出了要对普通教育进行全面改革的思想,即不但要改革目前的普通教育体制,还要改革普通教育的课程和教学的方式方法等。全纳教育同时也提出了改革普通教育的两大方针,即平等和多样化。教育平等主张取消特殊学校(目前的国际趋势是特殊学校在数量上大幅度减少),主张在普通教育中尽可能地减少学生被排斥。教育多样化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进行教学。

全纳教育还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在国际上相关的研究方兴未艾,对全纳教育的界定亦莫衷一是。尽管如此,全纳教育的基本思想已为各国所接受。国外之所以全纳教育开展得比较“热闹”,与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有很大关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建立了“全纳教育研究中心”并出版了指导全纳教育的刊物;在西班牙、荷兰、澳大利亚、英国等建有专门培训“学习辅导教师”的学士学位课程,有的还有硕士学位课程;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联合创办了《国际全纳教育》杂志;有趣的是有些专业研究人员在名片上已打出了“全纳教育教授”的牌子。

开始多学科、全方位对全纳教育进行研究。

对全纳教育的研究,最早是特殊教育学单一学科进行的。发展至今,已有众多的学科参与到对全纳教育的研究之中,如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比较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管理学等学科。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似乎还是由特殊教育学单一学科在进行全纳教育的研究。这种单一学科开展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全方位、更深入地把握全纳教育的精髓。

已开展全纳教育的实验研究。

美国在实施全纳教育的过程中,已从理论探讨、比较研究进入了实验研究阶段。以Mary Munford小学为例,这所小学接收残障儿童,而且每个残障儿童享有和正常儿童同样的教育机会,甚至更多的教育资源。因为每个残障儿童都配备专门的特殊教育老师,他们虽然学习的内容和正常儿童不一样,但是他们在学校的活动和正常儿童无异。

(3)美国全纳教育的实践模式

全纳教育很好地体现了学校与社会互动的教育,尤其在特殊儿童的照顾与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仍以Mary Munford小学为例,班上有一位有沟通障碍的同学,有一位专门的老师陪伴。这位小朋友是因为社交障碍,不是智障问题,所以她的文化课基本与同龄人一起上,但有些集体项目的活动不参加。还有一位是坐在轮椅上的智障小朋友,只在活动、游戏的时候才加入到他们班级。

因为全纳教育模式的发展,残障儿童接受与正常儿童一样的教育,有时很难从外表看出他们与正常人有不同。我见过一位聋儿小姑娘,快乐活泼得和正常小孩一样。在学校的表演活动中,她参加了集体舞的表演。因为听觉障碍,她只能通过看同伴的动作而完成自己的动作,所以她的行动总是比其他小朋友慢一拍。但是没有观众抱怨,而是报以最热烈的掌声。因为“我是唯一的,这世界上只有一个我!”每个人都应该被珍爱,即使大脑或身体有残障。

我了解下来,知道美国的残障儿童大多数上的是正常人的学校,但是在学校有特殊的班级,每个人都有专门的老师照顾,甚至上门接送。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残障儿童在大多数时间和正常儿童在一起生活。如果家里有了残障儿,只需要报告政府,政府会派人照顾他(她)的一切。

4.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是促进青少年道德发展的有效模式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应该是人的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充分、自由的全面发展。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的发展与学校、家庭、社会环境有着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使受教育者,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置身的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环境全面优化,才能实行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体优化;只有在广泛的教育活动实践中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各方面的素养和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才能促进学生各方面的持续健康发展。

当代美国德育理论认为,个体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于个体内部活动和社会群体影响发生交互作用的结果。美国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柯尔柏格主张,充分利用环境氛围和伙伴之间相互影响等教育资源,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健康发展。美国著名学者伯恩斯说:“我们正在讨论的教学,其所处的背景是,民主的程序和价值观念并不是装饰、时尚和外表,而是道德教育的本质。”[8]道德教育过程是将道德行为结构转变为变化发展的结构。当未成年人经历各个发展阶段时,他们受困于多重的两面夹击:一面是自然的欲求和需要,另一面是遵守规则避免惩罚;一面是个人特有的冲动欲望,另一面是为了获得奖励,回报的好处和其他人认可而保持一致的刺激;一面是探索反常行为的渴望,另一面是由于合法权威的责备而产生罪恶感从而力图避免不可接受的行为;一面是一套价值体系,另一面是与之冲突的另一套价值体系;以及一面是他人的责难,另一面是自我的责难。这样的冲突是上升运动的主要动因或条件,这些冲突的解决和上升运动的推进,靠的不是对更高思维模式的推理,而是日复一日地面对反映道德冲突的具体选择。支配并体现这些选择可能性的是身边的人的联合作用,包括父母、老师、同伴以及社会其他人员等。

受教育者,尤其是青少年在德、智、体等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受社会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并对他们自身的心理和生理发展水平有依存关系。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和互补,能更有效地促进教育机制的有序运行,能够形成浓厚的教育氛围和强大的德育合力,促成教育环境全面优化,从而对受教育者品德、智力及其他方面的形成与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最终能有效地增强教育效果。因此,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的有机整合,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群体对学生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1841年成立了“女子公共学校联合会”经历了160多年的实践发展,美国中小学家校合作不仅有了体系化的制度保障、规范化的组织机构,而且形成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内容,家长积极而有效地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尽管美国和我国的自身教育传统,中小学家校合作产生的背景有所差异,但其产生都是基于现实的需求,因此在承认差异的现实合理性的同时,积极地学习和借鉴具有很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笔者认为,目前教育界还缺少成熟的品德教育实践模式。所以借鉴国外一些好的成功经验,使学校、家庭和社会互动工作成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新环境下的我国的素质教育贯彻实施的当务之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