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师生关系的重构

师生关系的重构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边界学习”模糊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交往在一种没有内在的和外在的压力、没有等级之分的宽松氛围中进行,为师生的双边互动、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创新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使整个学习群体形成了多点网状交流体系。

二、师生关系的重构

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必然导致其关系发生质的变化。师生关系的内部结构应该是开放的、多向型的、立体的,我们可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三个层面来审视其关系。

(一)教师与学生——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与学生之间有充分的信息、情感交流,他们是一种互动交往、紧密结合的关系。“无边界学习”环境中,教师与学生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课堂自始至终处在对话、参与、互动及相互建构的层面上。这种学习,“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2]诚如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所言,人类发展的历史将经历3种不同的文化。前喻文化是后代人必须向前代人学习,并喻文化是两代人必须相互学习,而后喻文化是老一代人需要向年轻一代学习。“无边界学习”则正是应和了后喻文化特征。因此,我们可以科学地断言:“教师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其师生关系具备以下特征。

1.突破“师”与“生”的时空界限

课程标准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无边界学习”亦是把师生关系放到平等互动的平台上,把学生作为服务对象,一切教学组织和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从而形成一种人人平等、互相合作、人人都有提高的良好氛围,为师生协同进步、和谐发展提供可能。与此相辅相成的是,这种学习方式需要更为广阔的学习时空。“无边界学习”冲破以往相对对立的“二元对立”结构,迫使教师与学生要在40分钟课堂以外的场所进行多维的交往,打破了原定的时间、空间界限。

2.突破“师”与“生”的单向关系

课堂教学交往过程中,参与的主体都是能动的、有意识的信息交换者和传递者,都是以积极主动的意识形态参与交往的,这就决定了交往活动不是没有反馈的单向活动,而是一种活生生的双边互动过程。有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向学生灌输为主,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单向交流为主,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静态的个体交往。“无边界学习”模糊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交往在一种没有内在的和外在的压力、没有等级之分的宽松氛围中进行,为师生的双边互动、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创新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使整个学习群体形成了多点网状交流体系。在这样的交往中,师生在承担一定责任的同时,都能够享有各自应有的权利,教师能够使教育资源公平地播撒给每一个学生,教师还能够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究知识与真理。

3.突破“师”与“生”的单层关系

普通教学中,学科界限泾渭分明,如语文教学中师生基本就处在语文层面的学习上。“无边界学习”则表现出一种“多元互动”的关系,它主要形态之一就是以某一学科学习内容为主导,其他学科知识综合穿插的形态。这种形态能够打破原学科教学线形、单向度、封闭、割裂的学习模式,使学习呈现多维整合、多世界融合的状态,有利于学生整体性的学习发展。“无边界学习”课堂案例中,往往以某一门学科为主导,整合其他多门学科中的相关学习内容,多层次地深化了学生的学习感悟,多方位地揭示了学习内容,将相关学科的学习内容蕴藉于这一学习过程中。这种整合,不是牵强附会,不是矫揉造作,更不是哗众取宠,而是摒弃了以往浅层的、外在的学习模式,进一步关注学习对象知识的、生活的、心理的内层感悟,由原来课堂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学习场所,转变为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学习场所,而且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彼此沟通,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交往能力的生活场所,让学习趋向于更丰富的意境。

(二)学生与学生——立体交织的生生关系

不难发现,在传统教学中更为注重的是教师与学生双边单项的关系,而实际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几乎都发生在学生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境中,学生既是接受者,更是主动干预者,生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宝贵的人力资源。“无边界学习”引入了“异龄组合”、“小先生制”、“庭院式”、“网上交流”等生生互动的有效方式,为课堂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学习参与度,提高了学习效果。生与生之间形成了一张立体交织的大网,相互关系和谐、多维、平等。

1.异龄组合学习

异龄组合学习,是指将不同年级的班级组合在一起,一般是以“大带小”的形式在部分时间或局部领域里开展混龄学习活动。这种组织方式冲破了学生的年龄界限、年级界限,处处充满了异龄之间的互动。实践证明,异龄之间发生的认知冲突、引发的示范和模仿,比老师原有的教学要来得自然贴切,比同龄孩子之间的互动和影响更有效。当高年级孩子用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向年幼孩子解释或表现的时候,当低年级孩子用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向年长孩子询问的时候,他们都超越了自己的原有水平。由此,每个孩子的经验和能力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实。高年级孩子一般处于活动主导地位,这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主性,形成责任心;低年级孩子则能从年长儿童那里学会与人相处交往的技能和活动经验,达到共处分享。

同时,师生共聚校园,犹如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集体里,由于各人的家庭背景不同、社会阅历不同,往往存在着多元化的视角和知识背景,特别是年幼和年长的学生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认知差异,这是学校教育可利用的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利用不同年龄学生间存在的这种差异,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就可以使年龄较小的学生增长不少知识,在年龄较小的伙伴身上,年长的学生也可以学到许多东西。特别是对当前没有兄弟姐妹的独生子女一代,这种异龄的交往更是可以让大小同学在互动交往中体验到相互关心、相互合作的乐趣,从中也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馨和幸福。

(1)异龄组合学习的实践优势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异龄组合学习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这种学习活动中感受到了共处与分享、关爱与被爱,从而建立起一种新型的校园人际关系。

案例7-1

校本课程《祝福您,我的学校》教后感[3]

金秋十月,学校为庆祝百年华诞,进行了课堂展示活动。我设计并执教了一堂地方课程活动课,将四、六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进行组合,力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探求一种体现“无边界”的新型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使互助合作悄然“潜入每个学生的心田”。

“下面有请黄同学,请他代表第二组同学为大家现场拉上一段二胡。”“啪啪啪……”掌声响起。黄同学挺胸抬头,自信满满地来到前面,拿起二胡,坐定,拉开架式。下面一片寂静,我们做好了让耳朵得到充分享受的准备。

“老师,二胡的弦松了!”什么?不可能吧!我着急地走到他的旁边。真的,二胡上的一根弦懒懒地散了下来。“赶快调整一下!”我在他耳边轻语。“我,我……”他脸涨得红红的,吞吞吐吐地说道:“平时都是爸爸帮我调的。”这可怎么办?我一边埋怨起自己:怎么会那么粗心,课前也不提醒他检查一下呢?一边手忙脚乱地摆弄起那根弦。他也跟着“动”起来。

“啪啪啪……”同学中传来了一阵掌声。我停下手,循声望去,掌声来自第二小组,只见这个小组的每位同学都鼓着掌,满脸的信任,满眼的期待。我胸口一阵涌动,低头对黄同学说:“别急!慢慢来,你们组的同学在为你加油呢!”

于是,在不停歇的掌声中,黄同学终于平生第一次自己调整好了弦。“好了!”他兴奋地叫道,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紧接着,悠扬奔放的赛马曲,在整个阶梯教室上空回荡着,在每个同学的心中,激起了朵朵涟漪。

现在的孩子会合作吗?这是我上这堂课时最大的担忧。

课堂中,第二组同学的掌声对于整堂课来说,几乎轻微得让人无法感觉到它的存在,但这阵“不期而发”的掌声却让我久久无法平静:这掌声难道是偶然的吗?是一般礼貌性的掌声吗?

课后,我就此请教了这组由五个大同学、七个小同学组成的合作组成员,他们告诉我,由于他们是自由组合的,大、小同学之间并不是特别熟悉,因此,他们一开始相约用掌声作为小组的集合信号,课前的几次活动中,都采用了这种方法,感觉特别好。后来,使用频率提高:组员说得好,鼓鼓掌,表示赞赏;组员遇到困难,鼓鼓掌,替他打气……听到掌声,他们就能感受到小组的力量。

这席话使我茅塞顿开:难怪当时黄同学能顺利地把弦调好,原来他耳听掌声,感受到的是小组同学的无形支持啊!这难道不正是一种有效的小组合作吗?

我细细体会,猛然发觉,这样的有效合作,在本节课中随处可见:以小组为单位去感受学校今日之风采时,数教学楼的同学配合默契,大同学主动往高楼跑;亲近泮池组同学,很自然的大同学与小同学凑在了一起,原来他们在教、学怎么用卷尺进行测量,大同学俨然成了小老师;观察操场组同学,又是那么自觉地大带小,小跟大,进行着仔细地观察、记录……

正是在一些细节中,异龄学生之间亲融自然,通过大带小的照料,使小年龄学生学习和体验到了自我服务技能,获得了一些常识性的经验,体验了依恋他人和被爱的情感。而大年龄学生则丰富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体验着“小老师”、“小主人”的成功感,增强了自信心。

在异龄学习活动中,教师的教育目标更多地倾向于大年龄的孩子,大年龄孩子是学习活动的主角,他们的信息交流、认知冲突、经验分享等方面是小年龄孩子拓展知识面、促进最近发展区的素材来源。

案例7-2

校本课程《祝福您,我的学校》人才辈出环节[4]

师:刚才,同学们讲到了郁达夫先生的爱国故事,他也是伟大的文学家。你们知道他有哪些传世之作?我也找了一首他写的诗(课件:自叙诗)自由读一读吧!

师:小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困难?我们六年级的同学已经学过了,那小同学就请教请教大哥哥大姐姐,让他们来教教你们吧。

交流(形式多样:一对一,四人小组等,读好、解释、感受、配合读)

师:下面,来看看我们的学习成果,哪一队同学先来展示——再请一队展示——齐读。

师:其实,大同学们读了郁达夫的故事、作品,还编了许多小报。你们看(展示小报)这样吧,我们把这些小报送给小同学们,相信你们对我们的校友郁达夫会有更深的了解。

这种异龄同伴之间的学习与模仿,争论与分享就是孩子之间差异性资源的利用,这种获得经验的方式比老师那儿得来的更有趣,内容更加丰富。

在某些特殊的学习活动中,异龄学生间的互动自然减少,在他们自由结伴时,更倾向于选择独立活动或同龄活动,因为同龄之间对学习内容会产生共同的理解与体验。从这一层面上来讲,在某些学习活动中,同龄学习与异龄学习并存,独立与结伴并存。而在异龄活动时,大年龄孩子处于活动组织、策划者的地位,而小年龄孩子则属于“小帮手”或观察者的地位。

在异龄组合的形态下,学生的能力发展是互为推动的。小年龄的孩子在模仿大年龄孩子行为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地挑战自己,尝试不同的方法,跨越自己原有的水平而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案例7-3

校本课程《与水同行》节录[5]

师:水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因而也就特别熟悉的东西。同学们,你都了解关于水的哪些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生:我知道水有三态,分别是液态、固态和气态,平时我们看到的水是液态的。

师:是的。

生:水对人很重要,人如果不吃食物可以活7~10天,但不喝水的话,就只能活3~5天。

师:是的,水对人太重要了。所以今天老师特意给你们都准备好了水,口干的时候就请随便饮用吧。

生:现在水资源的缺失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问题,像非洲的一些地区水比油还要贵。我国也是众多缺水国家中的一个。

师:确实,关于水资源问题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

生:我知道傣族有个泼水节,在泼水节的时候人们用相互泼水表示对对方的友好和祝福。

师:泼水节大家都感兴趣吗?有没有亲身经历过?这么感兴趣的事没亲身经历过确实令人遗憾,不过待会儿可以让同学们稍稍过一下瘾……

师:(板书象形文字“水”)猜猜看,这是什么?

生:水。

生:是的,这是我们现代汉语中的“水”字,还有我们智慧的先祖还创造了象形文字“水”呢!

在上面的案例中,大年龄学生表现出来的广博知识面,深厚的人文性,都是小年龄学生模仿的内容与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他们必将不断尝试,并超越自己。

(2)异龄组合学习的实施策略

学生的社会性品质主要体现为责任感、自信心、帮助他人,能关爱、善合作,而给予实践的机会、合作的机会是实施异龄组合的有效策略。

案例7-4

校本课程《祝福您,我的学校》亲身体验环节[6]

师:是的,学校有这么多辉煌的成就,我们非常激动!接下来,我们就亲自到校园里去走一走,看一看,亲身去体验学校的风采,好吗?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活动建议:小组内任选一项开展活动

活动选择:“亲近”泮池(量量直径、算算面积等)

“走访”教学楼(数数教室,算算人数等)

观测操场

采访(领导、老师等)

……

师: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商量一下怎样开展活动,然后再进行。十点整我们将要汇报交流,请你们抓紧时间整理数据,做好汇报准备。

小组活动。

各小组汇报。

师:下面请各组派代表汇报活动结果。

汇报1:泮池组(大、小同学)

师:谢谢你们!我们古老而又美丽的泮池,它见证了学校百年的辉煌。相信在我们的保护下,它一定能陪伴学校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汇报2:教学楼组(2个小同学汇报,大同学接通照片——校史馆、心语园、活动室、图书室、电脑房、教室内设备)

汇报3:操场组(大同学)

汇报4:采访老师(小同学:先谈采访内容,再谈感受);采访校长,接通采访画面——课件(虎山校区图片)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让孩子们一起商量如何开展活动。这时,能力强的高年级学生表现出了“领导者”的角色,给低年级学生分的是相对较轻松、较简单的工作,而自己则动手进行测量、整理数据、准备汇报等工作,当然也不忘给低年级学生做一定的介绍与讲解。就在这样的合作与协调中,他们顺利地完成了各项小组活动。这一过程提高了学生间多向合作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社会性品质的发展。

2.小先生制

小先生制不仅是对原有师生关系边界的柔化和模糊,更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认知和尊重。

无边界教学理念下的小先生制较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具有更宽泛的内涵。从性质上看,不是让“小先生”装老师,充当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参与知识建构的组织和引导,与所有参与者相互交流,彼此影响人格、精神,体验成长的历程。从数量上看,小先生不仅仅停留在一个人上,也可以是一个小组乃至更大的群体。从时空上看,小先生制既可以在各类教学过程中实施,也可以在课外各种情境下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无边界教学理念下的小先生制消解了师生的边界,可以通俗地解释为分不清到底谁是老师,谁是学生,或者说谁都是老师,谁也都是学生。我们在实践中采用的小先生制有一对一互帮互学、小组内互动学习、集体互动学习三种形态。

(1)一对一,互帮互助的合作学习伙伴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所以,每个人都有可以作为别人榜样的一面,也都有向别人虚心学习的一面。就像人们所说:“我是你的老师,你也是我的老师,人人皆可为师。”这就是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去看待每一个人。

案例7-5

小学美术第二册《东西南北》教学中的小先生制[7]

师:会折东西南北的小朋友举手(有超过半数的学生高高举起了手)。

师:不会折的小朋友可别急,我们今天有那么多的老师,你想做谁的老师和谁合作呢?先用目光相互打个招呼吧。好,可以调整一下位子,让小老师和学生坐在一起合作。

(学生兴致盎然。小老师有条不紊地示范,讲解着,满脸是成功的喜悦,因为,伙伴在自己的指导下学会了,而且学得很开心。)

师:接着师生合作来给东西南北化妆,让它变成有趣的小动物。

(刚才明显的师生关系变得模糊了,合作的两位学生你画我剪,我剪你贴,纷纷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创作。)

师:这节课结束了,这节课你觉得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生1:我们不仅学会了折东西南北,而且还能把它变成有趣的小玩偶。

生2:我今天当了一回老师,很快乐。

生3:不仅他当过我的老师,我也当过他的老师了,我教他怎么剪两只同样的兔子耳朵。

生4:我觉得我们合作起来,做得又好又快,很快乐。

一对一,互帮互助的合作学习突破了以往一帮一学习形态中单向的辅导与被辅导的关系,使个体双方的关系更趋丰富、更贴近生活,使学习具备了积极的课堂教学文化,具备了浓郁的生命气息。这样的学习,让每个孩子都充满自信,相信自己是课堂中参与的一员;这样的学习,课堂上流淌着的轻松活力,孩子们之间共享合作、亲密无间,为共同的目标努力着;这样的学习,孩子们才会灵感突现,创意无比,迸发出灿烂的思维火花……教学在生生的互动交流中发生、发展,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这又是一种维系课堂价值的组织形态。

当然,使用这种学习策略,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全面地理解、评价自己和他人,这样才能形成“最佳搭档”。

(2)小组学习的引导者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的学习生活离不开各种大集体和小集体,总有部分“佼佼者”在某个方面的知识或组织能力上明显优于大部分学习伙伴,他们可以成为集体学习活动的组织引导者。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常用四人小组讨论合作的学习组织形式。但是,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教学情景,教师提出一个比较难的核心问题,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讨论,接着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看上去,教学气氛非常热烈。然而,随着讨论结束,学生代表的反馈意见往往还是停留在“以我为中心”,并没有把小组成员的意见统一起来。显然,这种小组学习只是流于形式,实质上学生合作的成分并不多。如果在合作前,明确小组学习活动中谁为“师”,而这“老师”又承担起组织、综合、归纳、总结的责任,想必,小组的反馈意见不会那么单调,“去伪存真”使回答更趋完整、确切。尤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所提升,合作的价值也就更大了。首先,参与合作的学生数量得到了保证。其次,学生参与合作的态度更积极主动。再次,学生合作的程度更深,涉及更全、更深刻的内容。

图7.2展示的是语文自学课文时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工及学习流程。

img55

图7.2 分组学习中的小先生制活动示意图

不难看出,在“分组学习中的小先生制”学习情境下,小组成员中的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独立的学习任务和职责,他们的分工是明确且具体的,他们之间的合作是清晰且不可替代的——正是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程度的差异水平对合作学习的影响逐渐隐退,学生与学生间的新型关系进一步确立。学生A、B、C、D各自有着一份相对独立的学习引导任务,这些不同层次的学习引导任务又将孩子们的学习导向共同的学习目标。

案例7-6

《乘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中的小先生制[8]

(一)情景引入,发现特征。

1.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列式计算,有几种解法就几种。

(1)实验小学鹳山校区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7个班,全校共有几个班?

(2)实验小学虎山校区有教学楼5幢,每幢4层,每层有6个教室,共有多少个教室?

2.汇报所写的算式,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研究算式的特征,初步得出6×7=7×6 5×4×6=5×(4×6)

(二)举例验证,得出定律。

1.师:是不是所有类似这样的题都有这样特征呢?接下来我们就四人小组一起来验证。老师这儿有一些活动建议:

(1)每人自己出题验证。

(2)每种情况尽量多编题验证。

(3)组长组织小组中交流所编题,并从中选一题组长准备全班交流。

2.小组活动。

3.全班汇报,得出定律。

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个体自主学习,个体学习和合作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了生活化、社会化的学习,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这些小先生作为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引导者,他们的学习历程较之以前更充满了活力。因而根据内容的难易度合理安排小先生,面向每个组员,使组里的每位成员都有机会得到锻炼,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面向全体学生,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真正的发展。

(3)集体学习的引导者

古人云:“生不必不如师”[9],“教学相长也”[10]。确实,在课堂这种“师生共享式”的对话过程中,有时候学生的见解比教师更具真理性,有时候学生的疑问更具启发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需具备向真理投降的勇气,和学生开展同志式的平等讨论或争论,并虚心吸取学生观点中的合理因素。

案例7-7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林海》教学中的小先生制[11]

1.“总导游”(老师)谈话引入

我是大家这次“游览”大兴安岭的“总导游”兼“游人”。我们请出四位“导游”做向导,带领大家观赏大兴安岭,由“导游甲”带路,主要的景物特点分别由“导游乙”、“导游丙”和“导游丁”给大家作介绍。“游人们”尽兴“游览”,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向“导游”提出来。

2.“导游甲”介绍大兴安岭

(1)介绍几处名山作对比,带领“游人”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

(2)请“游人”踩踩林中的地面,摸摸古树,联系大兴安岭这名字说说感受。

3.“导游乙”介绍“岭”

(1)录像显示大兴安岭,电脑扫描在秦岭旅游的生活照片上,“导游乙”作对比介绍。

(2)请“游人”读句:“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3)请男士去掉儿化韵再读着试试,比较一下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4)指名读,在相互评价中练读,逐步提高朗读水平,读出感情。(教师也参与学习)

(5)“导游甲”告诉“游人”,大兴安岭延绵数百里,面积广阔。请“游人”一边乘火车观赏(出示图片),一边有感情地朗读:“多少条岭啊……盛气凌人。”

(6)抓文中重点词语,“导游”和“游人”相互问答,理解大兴安岭的“大”体会“岭”的数量多、姿态多、温柔的特点。“游人”联系生活经验,站在老与少的角色上比较登高峰和游温柔的大兴安岭的感受。

(7)“怎样才叫看不厌,请展开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导游乙”组织“游人”体验。

4.“导游丙”介绍“林”

(1)“导游丙”结合图片介绍“林。”

(2)请“游人”观看画面,仔细观察颜色,山岭的起伏,注意山脚白桦树干的颜色,联系起来进行想象说话。

(3)“总导游”建议:“森林是海”,“群岭起伏是波浪”,“白桦树干像浪花”,联系你想象的说说感受。

(4)“导游丙”、“游人”的情感,一起把三、四自然段读美、读活。

5.“导游丁”介绍花

(1)边放录像边介绍花。

(2)请“游人”讲讲大兴安岭的花有什么特点?仔细看,别漏了。

(3)“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引导“游人”读句,品句。

(4)“这个句子是把兴安岭当作什么来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总导游”启发“游人”体会作者的情感。

……

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交往,因此,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是创造高质量教学的前提。该案例显示,课堂在五位“小先生”的组织引导下,通过教师的巧妙点拨,全体学生进行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热情、快乐正流露出了其内心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他们的创造性学习使潜能得到了开发,使个性化的学习行为得到了张扬。同时,也正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化教学。

3.其他学习方式

“无边界学习”为学生间的交往和互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时空,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方式也更为多样与随意。其他的学习方式,如“庭院式”学习、“网上交流”等,前者是让居住地址相近或关系融洽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完成学习任务;后者则是通过BBS、Email、Bo-Blog等高科技的手段进行信息交流。

案例7-8

校本学习:《走进泮池》中的“庭院式”学习[12]

“泮池”是我校的前身孔夫子庙遗留下来的一个放生池。然而,我校很多师生对“泮池”这一历史文物却是“熟视无睹”:许多人只知道它的存在,却不知道它的来历,不仅在各种场合写错、念错“泮池”之名,还时常发生人为破坏历史文物的事实。在我校百年校庆来临之际,我校科学组以“泮池”为研究课题,让学生尽可能地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从历史、环保、人文、美学等方面建立广域性的视角,去认识身边的历史文物。并在认识实践中激发学习情趣,增强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开放性是“无边界学习”的一个鲜明特点,在“走进泮池”的整个活动过程(包括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时空和环境等)中,学生们冲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而展开探究,我们的设计如下:

(1)历史组 ①历史组学生到富阳市图书馆和有关退休教师和附近居民家了解泮池的来历、当初起什么作用等历史方面的知识。②整理查阅和采访的结果,使之书面化、条理化。筛选摄影组和文学组的图文,制成一个介绍泮池的网页。

(2)环保组 ①环保组同学组成一个考察小组,通过实地勘测,及向退休老教师请教,泮池水和富春江水水质分析,推测泮池之水从何来。②教师点拨,延伸问题:地下渗过来的水应该是很清的,可现在的水呢?为什么会这样?再进一步研究,渗透保护泮池水的环保意识。

(3)考古组 ①考古组的同学到现场进行考察研究:小桥的形状、石雕的名称。②分析石雕受损的原因。

(4)科普组 ①科普组的同学定时观察泮池,并向有关科学教师请教,认识池内的动物名称和周围的植物名称。②分析池内动植物给泮池带来的利弊,提出改进措施。

(5)文学组 ①文学组的同学一方面要去挖掘一些历史上描写泮池的文章,另一方面自己也要写几篇文章,从而来表现泮池的美。②文学作品整理成稿。

(6)美术摄影组 美术摄影组的同学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去发现美、表现美,同时也可找一找丑陋的一面。为举办“泮池美术摄影展”做好准备工作。

在走进“泮池”的活动中,孩子们充分发挥“庭院式”学习的优势,将学习从课内延伸至课外,通过学习小组团结合作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无边界学习”下的学习方式,改变了知识积累的学习方式,改变了被动、外在强制的接受性学习,指向基于内化的实践感悟。教育研究表明:“在内化和发展中,体验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13]孩子们在更广阔的时空里,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以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体验生命的过程。

(三)教师与教师——打破边界的教师群体

“无边界学习”追求软化学科边界,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这样,我们不仅需要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更需要教师自己转变观念、相互学习、自我提升。

1.教师群体边界的突破

传统的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角色一旦确定,许多教师便会画地为牢,将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很少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A.Hargreaves)曾就这一文化现象作过精辟的描述,称之为“流动的马赛克”。他认为教师习惯浸淫于个人主义文化的奉行独立的成功观。教师群体就似一片马赛克,远看是一幅完整的图画,浑然一体,但近看则是不同的小块个体组成,独立,各具特色,互不涉及。现实工作中,我们会看到教师们在不同的场合中互相谦让、彼此尊重,还经常相互听课、交流经验,但实际上收效甚微。“他们也并不因此而加大合作,仍是貌合神离”。教师“马赛克文化”是“在教师个人主义文化和教师派别文化的不断演变和渗透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是指“在貌似合作的现象背后,教师个体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对于教学经验和技能多采取自给自足的方式,他们很少进行互相的交流和合作”。[14]

然而,在“无边界学习”环境下,教师无法单兵作战,无法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所有的问题。这与新课程所提出的“合作式教学及综合型教师将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不谋而合。当然,这不是为了纯粹的整合而整合,这是一种自然合作,体现了课程的综合化特征,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又是一种追求“人本文化”的合作,它基于“马赛克文化”特质又超越“马赛克文化”的追求。完成这样的教学,需要教师与更多的同伴、在更大更广的时空、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我们尝试用以下操作策略展开实践探究。

(1)建立和健全校本教研机制,搭建互动合作型的教研平台

一是建立以年级组为单位的课前备课研讨制度,举行每月一次由年级教研组长召集本组任课教师参加的备课会议,由主讲教师对这一段的教学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从要求确定到教材处理提出自己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群体研讨教学设计,形成大致的教学框架。各人在备课后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深加工,形成在总框架下的不同风格的教案,将各人的教案输入网络,使每个教师可以随时调阅参考,达成资源共享,再根据组内的商定,确定若干内容进行同年级教师听课、评议,使个人的处理方式得到及时的交流。

二是建立全校学科教研中心大组,各中心教研大组根据各年级学科教研组在教研活动中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确定若干专题,组织该学科全体教师进行共同研究,将说课、听课、评课融于活动的全过程。由于采取了以年级教研组为基点,以学科教研大组为综合的教研格局,学校互动合作的教研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2)启动教师群体间的教学对话机制

一是利用网络资源,在学校设立“课改风景线”网页,内设“点击课改、阳光课堂、心灵写真、家校链接、媒体演播室、成长足迹”6个专栏,通过上述网络将教师在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得到迅速有效的传递,引发教师群体间的相互启迪、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给个体的独立研究注入群体的智慧和力量,达到思想成果、教研成果的共享。五年来共有1488篇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随笔、随想、经验论文;1560个教学活动设计、典型课例、案例;983件学生和教师的创新作品、课件;486条学生、家长和社会有识之士对课改提出的建议分别在网上作了交流。最近又登录30多个有血有肉、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课程故事,极大地拓展了学校改革和教研的新思路,展示了教研转型带来的新景象。

二是举行教学沙龙活动,鼓励中青年教师自由畅谈、自由对话,让老师们在阐述、诉说、争辩中释放平时对教育的思考、焦虑和激情。五年来,教学沙龙已围绕课程资源、“无边界学习”、教育模式与策略、对话生成等话题展开了十余次对话,对传递教改信息,活跃学术气氛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3)开展由学校中青年骨干老师主讲的校本讲座

讲座由教师自己根据教学研究、新课改实施中的热点、难点和感兴趣的话题,开设专题,对全校教师进行专题讲座。五年来,教师们围绕课程思想、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校德育、班主任工作、现代技术运用等内容进行了60多个专题讲座,有效地交流了教师们对教育改革、教学研究的新思路、新体会、新感悟,使新的教学理念在最大范围内得到传播。

“无边界学习”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引发了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打破了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怪圈,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会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彼此的优势互补和分享,充分发挥教师的团体智慧。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与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位一体的校本教研思想吻合。

2.教师队伍外延的拓展

说到“教师”两字,我们必然会想到三尺讲台前手执教鞭并持有专业证书的教育者。然而,教师毕竟不是万能的,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借助家长、社区人士、知名作家等外来资源,“教师”的外延也随之拓展。

案例7-9

《作家走进校园,学生亲近文学》[15]

(新闻报道http://www.syxx.cn/news)

作家,在小学生的眼里,往往显得陌生而又神秘。为了让孩子们了解作家,感受写作的快乐,2006年12月21日上午,我校邀请儿童文学作家张婴音来校作课。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婴音,是《家庭教育》杂志社编辑,也是浙江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创委会副主任、浙江省成长教育心理研究所副所长。张婴音从1980年开始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发表儿童诗、童话、散文、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数百篇,累计100多万字,多次获省内外各种奖项,深受儿童爱戴和欢迎。

“营造书香校园,共享读书乐趣”是我们实验小学特色教学之一,我校的吕竹影老师还在2006年初开发了市级课题《享受阅读润泽心灵——组织班级读书会的实践研究》。在今天的活动中,首先由吕老师和我校的包瑛瑛老师分别执教观摩课《长头发狮子》和《爱的教育》。而后,张婴音和100多位“小作家”及我校60余位语文老师欢聚一堂,先从日本作家安房直子的幻想小说《海的声音》谈起,并对当前一些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及儿童作品进行了介绍与导读。她与“小作家”交流时,不时设置悬念,引发“小作家”的遐想,激发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喜爱,并通过现场互动,深入浅出的引导,让“小作家”们在积极参与和体验中开阔视野,受到启迪。

交流结束后,张婴音表示,实验小学孩子们活跃的课堂氛围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令她耳目一新,同时这次活动也丰富了自己的创作素材。我校的师生们则一致认为,这样的形式学生感觉新奇,也乐于接受。

本案例中巧用知名作家作为我们的教学资源,这样的活动设计,孩子们感觉不仅学习内容新鲜,学习方式也是别具一格,学起来特别带劲。类似例子不胜枚举:让孩子们考察学校中的古遗迹“泮池”,他们便拜访学校附近古稀老人;考察鹳山、游龙门古镇,“导游”们又为他们上了生动一课……

诚然,我们也不能一味依靠这些“外援”,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随时引导孩子们对这些外来的知识、技能及思想进行正确的筛选、判断,要让他们学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一言以蔽之,“无边界学习”环境下新型师生关系是一种全方位的关系,是教学关系,是朋友关系,又是生活关系,更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的关系,它将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