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数学课堂对话研究的发展与特点

国内数学课堂对话研究的发展与特点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曹一鸣等人对数学课堂对话研究比较系统,且运用了国际上比较先进的课堂话语分析技术与方法,其研究结论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对数学课堂对话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成果较少,研究内容比较零散,缺少权威性较高的数学课堂对话分析框架。可以说,我国数学课堂对话研究普遍地将教师话语和学生话语相互割裂开来加以考察,尚未将数学课堂对话置于“教学互动”的“对话”机制下加以系统研究。

四、国内数学课堂对话研究的发展与特点

(一)主要成果

在数学课堂对话研究领域,出现了为数不多的期刊论文和著作,主要成果有:

1999年,我国知名学者顾泠沅和周卫等开始探索课堂教学观察[51]。他们借用弗兰德斯语言互动分析框架,综合利用教学录像全息性客观描述技术、选择性行为观察技术、问卷调查与访谈技术,对八年级一堂几何课中的提问类别和提问水平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52]。结果发现,数学教师课堂提问大多属于低水平问题。这是我国数学课堂对话研究中比较早期的实证性研究成果之一。

近年来,曹一鸣等人借助Studiocode视频分析软件,借鉴TIMSS-R课堂录像分析方法,对数学课堂对话进行了系列实证研究。如在数学课堂结构、师生互动类型[53]、师生话语量[54]、师生话语权、学生上讲台讲演行为、高中数学教师课堂语言转换形式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类编码分析[55],发现了很多很有价值的研究结论。曹一鸣等人对数学课堂对话研究比较系统,且运用了国际上比较先进的课堂话语分析技术与方法,其研究结论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叶立军等人[56]也借鉴TIMSS录像分析方法,依据Bloom认知领域的六大层次分类设计了6种提问类型,将代数课堂教师语言分为反馈性、激励性等7种类型,分析了4节初中代数课中的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的类型和频率,探讨了教师提问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师生交流对话时间比例超过整堂课的55%,尤以提问性语言为主。

中国大陆的李琼和中国香港的倪玉菁着重从教师对学生想法的运用程度、对话的权威来源和教师所提问题类型三个维度构建数学课堂对话分析内容(表2-5)[57],并针对55节小学数学课,比较了数学专家教师与非专家教师在课堂对话上的特点差异。其结果发现,在对话方式上专家教师表现为“学生陈述—师生质疑—学生解释”,而非专家教师则表现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评价”;专家教师更倾向于运用分析性和比较性的数学问题,能探查和运用学生的数学想法,由师生学习共同体来判断答案的合理性等。

表2-5 李琼和倪玉菁的小学数学课堂对话分析内容

img16

卢正芝等人[58]研制了数学课堂提问评价标准和观察工具,涉及提问预设与生成、问题类型、问题表述,候答时间、叫答方式、叫答范围,学生回答情况、教师理答方式,学生提问情况、利用学生错误资源等多个维度,结果发现数学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着诸多问题。

陈羚[59]以两节数学课堂实录为例,从师生交流、提问类型和激发学生情感三方面,对特级教师和非专家教师的课堂话语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非专家教师的提问或讲解大多指向教师自己,较少考虑学生的实际,生生互动较少;而特级教师的提问或讲解则更多指向学生,能更好地调动学生个人经验和情感,师生和生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

此外,黄荣金和李业平博士还从国际比较、案例研究和学习者等多个视角,分析了中国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势与不足,解读了中国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60]

(二)发展特点

综上所述,我国数学课堂对话研究呈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数学课堂对话研究起步稍晚。我国对数学课堂对话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成果较少,研究内容比较零散,缺少权威性较高的数学课堂对话分析框架。

第二,数学课堂对话研究的内容范畴比较狭隘。研究大多集中于教师提问,而对数学教师如何倾听学生、数学教师如何回应学生、课堂对话中的文化特征等领域的研究比较薄弱。虽然也有研究涉及师生话语量、话语权和互动形式,但较少关注对话与学习内在机制的研究。可以说,我国数学课堂对话研究普遍地将教师话语和学生话语相互割裂开来加以考察,尚未将数学课堂对话置于“教学互动”的“对话”机制下加以系统研究。

第三,数学课堂对话研究方法与技术较单一且陈旧。多项研究采用了20世纪70年代弗兰德斯的师生言语互动分析框架,如顾泠沅、曹新[61]、杨承印[62]、高巍[63]、罗晓杰[64]等研究,也有借鉴TIMSS-R教学录像技术,如曹一鸣、叶立军等。但总体上说,我国数学课堂对话研究的技术与方法比较单一且相对陈旧,运用当前国际通用的一些课堂对话分析技术和方法的情况并不多见。

可见,相比较于国际课堂话语分析研究的发展趋势,我国课堂对话研究还远远不够,尤其是数学课堂对话研究亟待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等方面获得更大的发展。

在研究视角上,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课堂话语的特征及其教学意义的建构,所以未来研究还需更强调将数学课堂对话置于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分析,将数学课堂对话研究与其所处的特定的社会文化或课堂文化环境相结合,透析符合我国特定社会文化视域下的数学课堂对话特征。

在研究内容上,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教师提问、师生话语量、师生话语权等的研究,倾向于将教师话语和学生话语割裂开来进行分析;对学生话语尤其是合作学习中的生生互动对话的研究更为缺乏,所以未来研究应更强调将数学课堂对话置于“课堂互动”的“教学对话”机制下加以考察,应更多地关注课堂互动话语运作机制的考察以及师生对话对学习内在机制的研究,加强合作学习中生生互动对话的分析。

在研究方法与技术上,已有的课堂对话研究多集中于运用理论思辨的方法来开展,数学课堂对话研究中虽然比较多地运用了定量研究方法,但使用的技术明显陈旧且单一,所以未来研究应更强调将数学课堂对话置于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相整合的技术支撑下进行研究,在更多地引进国外先进的课堂对话分析技术开展本土化的实证研究基础上,富有创新性地开发适用于我国本土的数学课堂对话分析框架及其相应的对话分析方法与技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