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课堂对话研究的发展与特点

国内课堂对话研究的发展与特点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堂对话研究起步较晚,初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编译和引介国外研究成果为主,本土化研究明显不足;偏重于语用学、阐释学和哲学角度的说理性思辨研究,针对教育实践问题解决的实证性研究相当匮乏;偏重于英语学科课堂话语研究,而弱于数学等其他学科的课堂话语研究;课堂对话研究的内容范畴比较狭隘;研究方法与技术比较单一且陈旧;等等。

三、国内课堂对话研究的发展与特点

(一)发展历程

从可查文献看来,我国对课堂对话研究的起步比较晚,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1988年王坦发表的“弗兰德斯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及其教学应用”一篇编译论文[40]和1992年张人杰的“对课堂中口头语言互动的分析”译文[41],是我国引介国外课堂对话分析的早期资料。

从研究领域上看,我国有关课堂话语和课堂对话的分析研究大多集中于应用语言学界,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徐赳赳(1995)、刘运同(2002)、朱永生(2003)、王明利(2006)等发表的论文或著作。比较少地涉及教育学领域,偶见于心理学领域[42]。自2005年后,教育学领域出现了一批有关课堂话语和课堂对话者分析研究的期刊论文、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

主要研究成果有:王明利[43]评介了国外语言教学中课堂师生话语交往分析的几种理论方法;刘红艳等人[44]引介和比较了国外话语分析中的7种研究方法,即言语行为理论、交际民族志学、互动社会语言学、会话分析、语用学、关联理论和语言符号系统法等;杨南昌等人[45]引介了国外互动分析方法及其运用实例;欧阳林舟[46]系统梳理了国内外课堂教学话语研究成果,包括课堂话语语境、话语研究取向、话语结构和分类、话语主体性分析和教学话语权等方面;冯茁[47]基于教师视角对教育场域中的教学对话进行哲学解释学的研究;慕君[48]JS从哲学、阐释学、教学论等角度,从理论上解析了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言语行为和对话机制;辜筠芳[49]JT运用因果分析方法和哲学诠释法,剖析了哈贝马斯规范语用学思想,并在该语用学视野下用互动分析技术来分析语文、数学学科的教学实例;赵常友[50]JU综合评析了英语教师在课堂话语数量、类型、功能、修饰和本质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并指出国内外教师话语研究在研究方法和工具及记录技术等方面所存在的局限性;等等。

(二)发展特点

总体上说,我国教育学领域课堂对话研究表现出如下特点:

课堂对话研究起步较晚,初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编译和引介国外研究成果为主,本土化研究明显不足;偏重于语用学、阐释学和哲学角度的说理性思辨研究,针对教育实践问题解决的实证性研究相当匮乏;偏重于英语学科课堂话语研究,而弱于数学等其他学科的课堂话语研究;课堂对话研究的内容范畴比较狭隘;研究方法与技术比较单一且陈旧;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