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数学课堂对话现状的思考

对数学课堂对话现状的思考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项研究表明,有效的课堂教学重在创造教学对话机会,使教学对话充分发挥共享知识、促进理解和创生意义的功能。数学课堂中的教学对话,能让学生理解数学解释的不同形式,创生共同的数学知识,发展高层次数学思维能力[3]。

一、对数学课堂对话现状的思考

随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原本蕴藏于我国古代教育家深邃教育思想中的“教学对话”这个话题,如今到处充斥着我们的眼睛与耳朵。教育界重新掀起了“教学对话”的研究热潮,涌现出了一大批关于“教学对话”和“对话教学”的期刊论文和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如2001年钟启泉在《教育研究》上发表论文《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2010年周兴国在《课程·教材·教法》上发表论文《对话教学:有待进一步澄清的几个问题》,2005年张增田的博士学位论文《对话教学研究》,等等。

多项研究表明,有效的课堂教学重在创造教学对话机会,使教学对话充分发挥共享知识、促进理解和创生意义的功能。数学课堂中的教学对话,能让学生理解数学解释的不同形式,创生共同的数学知识,发展高层次数学思维能力[3]。促进学生深层次的数学思维,应成为数学课堂对话的主旋律。

教学理论的探讨最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课堂才是检验和践行先进教学理念的主阵地。那么,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十余年来,作为知性灵动的数学课堂究竟在发生着什么变化?教学对话理念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落实得怎样?每天数以万计的数学课堂对话的效果又是如何呢?

现实似乎并不容乐观。虽然课程改革取得了相当喜人的成就,但现行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仍有诸多现象与课改理念相去甚远。

【实例】在“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教学中,教师拿起讲台上的一个圆锥体容器,往里倒满水,高高举起给学生看,然后将水倒入一个圆柱体的容器内,如此重复三次。师生展开如下对话。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没倒满。

师(追问):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未等学生发言,教师将圆柱体容器内的水全部倒掉,用双手分别举起圆锥体和圆柱体容器,将两者底面相对重叠进行摩擦比较)

师:你们观察一下,它们的底是一样大小的吗?

生:不一样!

师:很好。让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教师拿起一个稍高一些的圆锥体形状的玻璃容器,往里注满水后,又将圆锥体状容器中的水倒入一个圆柱体形状的玻璃容器内,如此重复三次)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倒不下了。

师: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未等学生发言,教师将圆柱体状玻璃容器内的水全部倒掉,把圆柱体状和圆锥体状的两个容器紧挨着竖放在桌面上,用右手在两容器口上作高低比较手势)

师:你们观察到了吗?它们是一样高的吗?

生:不一样。

显然,实例中的教师试图用操作性实验来激发学生数学思考,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但事实上由于教师过于主动和“殷勤”致使学生的话语权被无情地剥夺了,学生面对问题情境还没来得及启动思考引擎时,就已经被教师过早过多的行为暗示所占据了。整个教学对话进程完全由教师控制着,看似热闹非凡的“倒水”活动和课堂对话背后却缺失了学生深层次的数学思维。

类似例子在如今常态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并非少见。譬如,教师问学生答这种简单的“一问一答”式的课堂对话,将学生完整的思维肢解成为零散的碎片;教师只关注学生解题的答案或让学生记住计算程序,而忽视让学生解释思维过程;教师为维护“权威”主宰着教学进程,而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教师因提问目标指向不明,而无法启动学生思维;教师因不了解学情,而使教学对话浮于形式;教师因缺乏对话规则指导,而使学生不会倾听与表达……所有这些,致使师生之间的低效交流并影响着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那么,当今数学课堂对话究竟具有怎样的特征?其背后又反映着怎样的数学课堂文化?

为此,加强数学课堂对话的反思性研究,引导教师关注为增进学生的思维而对话。为激发每一位学生深层次的数学思维而对话,应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终极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