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毕业生高端就业机制创新与路径研究

高校毕业生高端就业机制创新与路径研究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CDIO大纲和标准(见表1)在CDIO计划中至关重要。CDIO大纲(见表1)正是基于这一工程基本原理:即将毕业的工程师应能在现代的基于团队的环境中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复杂的、具有附加值的工程系统。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供需两个方面来分析原因。

高校毕业生高端就业机制创新与路径研究

——基于CDIO的就业促进系统模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

耿慧芳 范黎波 原 馨

摘 要: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由之前的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就业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下降。而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就业层次已经成为目前高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文通过对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分析,将CDIO原理引入到就业能力培养系统,通过“构思—设计—实施—应用”这一流程,探索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CDIO模型 就业机制 就业能力

一、引言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经济发展也遭遇巨大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也陷入供需不平衡的状态。尤其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因回避就业压力等原因而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而在研究生招生繁荣景象的背后,劳动力需求基本不变和社会结构性失业的现实,使原本就处于人才高端的硕士研究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是异常严峻。

为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很多高校先后开展了各种就业指导,但这类就业指导由于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的影响和高校自身教学改革的约束,更多地侧重于局部或眼前的工作,很少从学生长远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因而对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长效作用不甚明显。许多毕业生只是完成了临时、短期的就业,没有将就业与择业以及个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工作变动频繁。只有系统分析学生的就业能力,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自身的发展要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就业择业指导,才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和就业率。这既是适应紧张就业形势的需要,也是加强高校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

就业能力一方面是社会和用人单位用来衡量毕业生能否满足岗位需求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和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上的价值观念。现在一些单位更多强调毕业生的实际上岗能力,强调短期内人才培养和使用之间的效益差异,甚至强调学生的生源、性别、社会关系等外部因素,这不仅加剧了目前的就业压力,而且影响了学生的长期发展。因此,对毕业生就业能力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变现存用人观念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促进人才合理使用。

二、CDIO工程教育模式概述

CDIO是2001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瑞典的查尔姆斯技术大学、林克平大学以及皇家技术学院,4所高校共同开发的一种全新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CDIO是英文单词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的缩写。其中,构思包括顾客需求分析,技术、企业战略和规章制度设计,发展理念、技术程序和商业计划制订;设计主要包括工程计划、图纸设计以及实施方案设计等;实施特指将设计方案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包括制造、解码、测试以及设计方案的确认;运行则主要是通过投入实施的产品对前期程序进行评估的过程,包括对系统的修订、改进和淘汰等。

CDIO工程教育的设计灵感源于工程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其培养大纲将学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在CDIO模式下建构课程体系,同时加强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教育培养。非专业素质培养既注重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还注重合作沟通等社会能力,解决问题、批判创新、系统思维、计划等综合能力及终身学习等自我提升能力、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良好的职业伦理、职业能力、职业态度和诚信守法意识,涵盖了在组织中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能力。这一教学体系培养的学生不仅仅是技术专家,而且是能在现代组织管理模式和市场运行机制下从事产品系统开发的工程师,更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工程人才与社会文明的缔造者。

表1 CDIO大纲

img5

CDIO大纲和标准(见表1)在CDIO计划中至关重要。一个好的大纲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习到各种技能,也有助于教师节约更多的时间,而CDIO标准则将CDIO计划区别于其他的教育改革措施。MIT教授Crawlcy(2001)详细地阐述了CDIO大纲的来源及生成,此外,Crawley(2007)也对CDIO的12条标准进行了论述。

在当代工程教育的目标中存在着一个非常明显的冲突:随着技术领域的不断扩大,既要教授学生更多的知识(技术知识),同时又要发展学生个人和人际的以及产品和系统构建的技能。当前,人们期望即将毕业的工程师既能在工程组织中了解工程过程、开发工程产品,又是一个完整的、成熟的、有思想的个人。CDIO大纲(见表1)正是基于这一工程基本原理:即将毕业的工程师应能在现代的基于团队的环境中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复杂的、具有附加值的工程系统。

目前,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我国主要应用于工程类大学的人才培养,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高等教育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不可能脱离市场而孤立存在。事实上,高等学校、学生、社会(就业市场)三者之间应该是生产者—产品—市场的关系,即PPM(Producer-Product-Market)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高等学校承担着生产者的角色,毕业生可看作是学校生产出的产品,而社会(就业市场)则是使用产品的市场。市场体制中的产品不可能忽略市场的需求。所以,作为生产者的高等学校首先要准确分析、预测和把握市场需求,从生源、师资、课程体系、考核评估系统等多种环节来保证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从而促进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的提升。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供需两个方面来分析原因。从需求角度看,由于连续多年扩招,近年来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增加总体上低于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从供给角度看,就业市场的毕业生逐年增加,部分毕业生存在着基本技能储备不足,实践能力欠缺、职业规划意识薄弱、适应能力不足、思想品德素质缺失和创新意识缺乏等问题。当前,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不仅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更重视专业外能力。因此,毕业生要想在竞争中取胜,仅凭单一技能或专业知识上的特长已经很难赢得青睐。通过建立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可以培养学生优秀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增强学生面对社会中的种种不确定性压力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就业能力的培养在高校的实际教育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完整、科学的培养体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构建完整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既要注重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还注重合作沟通等社会能力,解决问题、批判创新、系统思维、团队合作、职业能力、职业态度等综合能力。高校应当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培养体系的更新,增强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要的“匹配度”,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和人才质量的提高,实现学校教育体系与社会实践环节的有机对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如图1所示,就业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高校、家庭、社会的联动,还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解决就业能力培养的实际存在的问题。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应该围绕一个目标、立足一个根本、满足两方面需要、依托三种力量,即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立足于高校教育主阵地,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需要,依托社会、企业和学生自身三方面的力量,构建“课堂培养、实践强化、行为内化”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把大学生道德教育、心理健康辅导、素质拓展训练以及校内外实践和实训活动有机结合,构建完整、科学的就业能力培养平台。

img6

图1 就业能力培养系统工程

本文将CDIO模型在工程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原理引入到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建立就业促进系统模型(CDIO模型),探索如何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四、CDIO模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启发

1.构思(Conceive)

作为培养单位,高校应当首先深入分析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趋势,对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深度挖掘;在建立了对就业背景状况的认识之后,高校应当加强与用人单位以及往届、应届毕业生之间的沟通,系统地建立在校生就业能力框架,以便之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系统,提升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促进高端就业。

在构思(Conceive)阶段,本文对毕业生就业现状、存在问题和就业能力现象作出分析和探讨,形成的就业分析框架(C框架)如图2。

2.设计(Design)

培养模式与毕业生就业之间是互相影响、互为依存的关系:一方面,培养模式对毕业生就业有直接的、质和量的影响。在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一般为机构、人员、经费),改进工作方法(如建立校企长期合作关系、毕业生就业关系挂靠人才市场等)只是治标,仅能促进就业率的提高,而提升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才是治本,是质的飞跃,因为只有专业基础知识牢固、综合素质全面、思想品德端正、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突出的毕业生,才有可能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状况能够促进培养模式的完善和发展。如高就业率可以活跃高校专业学术氛围,毕业生就业去向有助于高校进一步明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及时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专业内容等。

img7

图2 就业分析框架(C框架)

在对就业相关背景和就业能力形成了整体认识之后,高校应当认真分析就业能力各方面构成要素以及欠缺程度,设计适合本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系统模式。以往学者的研究对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大多是零碎的、片面的,本文通过借鉴CDIO模型在工程学方面的应用,建立一个系统全面的模式,指导高校更加有效地提升研究生就业能力,从而提高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更重要的是培养更多优秀的毕业生高端就业,更好地实现学生自身的价值,同时为社会做出贡献。预期的就业能力培养模式(D模式)如图3:

3.实现(Implement)

针对高校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可以设计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构建就业能力培养具体实现(Implement)平台。

img8

图3 就业能力培养模式(D模式)

(1)构建多学科课程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

高校必须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人才质量为中心,主动适应人才市场机制,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灵活制定教学计划,彻底打破学院和专业学科之间的界限,通过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夯实基础知识平台,拓宽知识教育的口径,形成动态开放的系统化交叉课程平台。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大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就业素质。平台建设要以人文、社科、自然和工科四门类中最必要、最基础和最有价值的课程作为综合基础平台课程,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从容应对各种职业,实现灵活就业。此外,可以参考国外一些大学的经验,实行弹性学制以及更加灵活的学分认证制度、成绩考核制度,给予学生锻炼实践能力的时间。

(2)构建师资平台,强化实践导向机制

拥有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师资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基础,强化高校师资的实践化导向,创新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引进机制,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前提和保障。高校一方面要大力引进重点专业和学科所急需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引进政策要向充实理工科实践教学队伍倾斜,弥补高校师资结构理论强、实践弱的失衡现象。另一方面,要着力加强现有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根据不同学科和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师全方位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高校要划拨专项奖金,每年有计划地派遣教师进入国内外著名的企业进修,让教师充分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对人才能力和知识的需求情况,全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储备优秀的师资力量。

(3)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实践应用能力

实践能力是毕业生实现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成功对接,就必须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因此应当构建“校企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创新平台。

一是以“双师型”教师、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师资力量。在“互动式、探究式”的深入讨论基础上引入案例式、实践式教学,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主动实践能力。二是可以将部分课程安排到企业,既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物质资源、技术资源,又可以使学生通过深入企业运营环境,增强对业务直观的感性的认识,明确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做好就业前的应对准备。三是企业项目进课堂。高校可以邀请合作企业协助开展项目实训活动,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项目实践中,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搭建平台。通过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项目经验,真正实现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获得实践工作经验。

(4)构建职业规划平台,培养创业和就业能力

职业规划教育可以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职业规划的教育还不够成熟,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职业规划教育模式。因此,必须构建高校职业规划平台,使职业规划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首先,高校要建立职业规划教育的专门机构,统筹规划就业指导工作,形成完善的就业指导管理制度。其次,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进行全方位职业规划指导。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由辅导员兼任的局面,聘请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历和教育学、心理学背景的专职教师做职业规划导师,对学生进行全程、全方位的职业规划指导。例如,目前很多高校都已经成立了职业发展中心,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就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职业指导和咨询,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性格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合理定位自己的职业选择。经过持续的职业规划教育,学生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结合自己制定的职业目标进行严格的就业磨练,不断提升自身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4.运行(Operate)

学校要根据对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的研究和预测,不断探索高校学生培养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促进学生专业教育的现代化

(1)实施以学院为重心的就业管理运行机制

学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执行者,高校对就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政策、措施最终要通过学院来实现。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院对学生就业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就业能力的提高。为此高校必须建立以学院为重心的管理运行新机制,为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学校权力适当下放,加大学院的自主权,实行“学校主管、部门协助、学院为主”的就业工作体制,强化学院作为就业工作主体的角色定位。同时学院要积极进行市场人才需求调研,判断市场的人才需求导向,根据就业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本学院的专业设置,优化学科结构,培养市场真正需要的高质量的人才。

(2)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

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下高校的培养模式还有一定的影响,学校仍然比较偏重共性教育,集中体现为学生的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授课形式、训练方法以及考试方式等很多方面,很大程度上还保留有高度“统一”的烙印。这种统一模式的最大弊端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使其自主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因此,要突出以人为本,推进学生专业培养的个性化,就必须在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加强动态适应性调整。

首先,学校要给学院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度,使学院得以发挥本学院专业特点和优势特长,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方式,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其次,要给学生们提供个性化发展的自由空间,建立宽松的学术环境,使单向的知识灌输转变为双向的学习互动和交流,以灵活多样的学习和训练方式增强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们能够在符合自己需要的“实战”中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开发智能。同时,要提倡和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跨学科学习,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今后志向来选择学习课程,不应仅仅局限于专业要求,从而使学生们能够对前沿和重大问题产生浓厚兴趣,培养敏锐的眼光、果断的判断力和良好的创造力。

(3)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机制

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声誉与就业率,它是高校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的前提和条件。保证了教学质量就是保证了高校生产出来的“产品”——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为此高校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抓源头,确保招生的质量,保证人才培养的高起点;二是抓专业评估,及时对已经不适应当前市场需要的专业进行“关、停、并、转”;三是建立科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只有对培养系统全过程实施有效的监控,才能对学校的教学水平、就业能力水平、就业指导水平作出客观而准确的评价,并以有效的手段约束和激励教师树立质量意识,促进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四是健全人才质量反馈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不是简单地向市场推销产品,而应该成为高校与市场双向交流的一个过程。因此,必须完善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制度,与用人单位建立长久的信息反馈关系,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及时地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指导方式。

参考文献

[1]蒋楠,原凯.关注就业需求变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中国高等教育,2005(6).

[2]闫飞.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创新就业工作.山西师大学报,2012(5).

[3]吕平.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体系研究.高等农业教育,2011(6).

[4]罗伟,吴海燕.女性研究生就业观调查及分析.中国成人教育,2006(4).

[5]李恩,杨元晔.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问题思考.教育与职业,2007(15).

[6]范晓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研究生充分就业中的对策选择.甘肃农业,2006(5).

[7]徐前华,王莉芳,郗英.研究生“链式”培养模式的探讨.高等理科教育,2005(2).

[8]李海萍.研究生就业市场壁垒及其消解.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4).

[9]尹发跃.我国研究生就业前景预测思路探究.大学教育科学,2008(1).

[10]王硕旺,洪成文.CDI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经典模式——基于对CDIO课程大纲的解读.理工高教研究.

[11]屈百达,白瑞林.美中理工科研究生就业对比及其启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1).

[12]杜丽,钱云光.电子信息类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状况分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3).

[13]钱洁,吴海娜,王磊.研究生生存发展问题系列调查之一研究生就业:站在理想与现实的十字路口.教育与职业,2007(19).

[14]纪军,杨鹰,郭戎.市场经济人才需求与计划型培养模式冲突下的普通高校研究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辽宁教育研究,2007(1).

[15]楼锡锦,周树红,吴丽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5(7).

[16]陈石,王玉坤.高校硕士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与培养绩效的关系研究.知识经济,2010(13).

[17]沈延兵,余新丽,费毓芳.扩招背景下研究生就业研究.思想理论教育,2006(7).

[18]左兵,许兰平,王政爱.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发展及其启示.理工高教研究,2004(6).

[19]曾冬梅,黄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因、层次与涵义.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1).

[20]吕育康.高等教育—市场系统素描.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