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慈善文化教育研究

慈善文化教育研究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慈善文化素养是现代社会对青少年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学校是青少年慈善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爱心、感恩、利他和参与是学校慈善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现阶段可以通过设置慈善文化课程、运用体验式教育法等途径推动慈善文化教育步入正规化、有效化的发展轨道。乐善好施、扶贫济困、慈心为人、善举济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慈善文化教育研究

【摘 要】慈善事业需要慈善文化的感染,教育是慈善事业发展的根本。慈善文化素养是现代社会青少年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学校是青少年慈善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爱心、感恩、利他和参与是学校慈善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现阶段可以通过设置慈善文化课程、运用体验式教育法等途径推动慈善文化教育步入正规化、有效化的发展轨道。

【关键词】慈善文化 慈善文化教育,利他行为

中华民族素有扶弱济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作为一种美德,慈善起源于家庭;而当其推及于社会,慈善便是一种文化。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慈善文化愈已深入民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教化民众、弱化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良性运行与和谐发展的作用,由此也奠定了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发展慈善事业的关键环节入手做了进一步的论述,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慈善事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日益增强,在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助学、助医等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慈善事业还处在起步阶段,慈善意识普及率较低,公众特别是富裕阶层的参与意识有待增强;有效激励社会捐赠的政策法规制度亟待进一步完善;慈善组织数量不多,且存在着劝募能力不强,行政色彩较浓等问题。依据慈善事业的发展规律,针对我国慈善事业的薄弱环节,《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完善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和措施,简化程序,为捐赠人办理免减手续提供规范、便捷的服务。二是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乐善好施、扶贫济困、慈心为人、善举济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要将传统的慈善文化在继承中发扬,在发扬中丰富,纳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部署和规划,围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宣传扶贫济困、诚信友爱、互帮互助、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宣传新形势下慈善事业的重大意义和政策法规,宣传新时期慈善事业的先进典型和好人好事,普及慈善教育,传播慈善文化,弘扬慈善精神,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慈善事业的社会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