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立多元慈善文化教育科研机制的设想

建立多元慈善文化教育科研机制的设想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慈善文化教育科学研究是一项创新工程,有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包括政策、资金和科研支持等等。如果把开展慈善文化教育看作是一项工程,那么科研将在这项“工程”中发挥理论先导作用。开辟慈善文化教育研究的新领域等于增加了既定科研经费的开支负担。慈善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作为教育科研的一个部分或方面,与其他科研项目具有共同的性质和需要。建议将慈善文化教育研究列为政府专项资助计划。

(三)建立多元慈善文化教育科研机制的设想

教育的先导是科研。慈善文化教育科学研究是一项创新工程,有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包括政策、资金和科研支持等等。因此,需要建立多元投入与科研机制,一是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二是专兼结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研究机制。

教育的先导是科研。慈善文化教育是青少年德育的必要补充,开展慈善文化教育的前提是构建学生慈善文化成长体系和培养体系,而这有赖于科学研究。如果把开展慈善文化教育看作是一项工程,那么科研将在这项“工程”中发挥理论先导作用。因为,慈善文化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框架体系和教材建设等等都有赖于教育科学研究为之提供。新时期,慈善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对科研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社会实践迫切需要科学研究的积极配合。慈善文化教育科研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的一项创新工程,它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科研机制的支持和保证。因此,科研创新首先需要科研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由于慈善文化教育及其科学研究是一项关系社会、教育整体的事情;而且,它又是不同于其它项目而更具公益性的教育研究,因此它就不只是科研人员的事情,也不只是教育工作者的事情,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有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包括政策、资金和科研支持等等。因此,慈善文化教育科研需要建立多元化投入与研究机制,这应包括两个方面的结合。一方面是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另一方面是专兼结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科研机制。

1.构建政府投入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政府对教育科研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教育科研经费投入逐年加大,但对于慈善文化教育研究的关注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引导。目前,我国教育科研院所关注慈善事业和慈善文化教育研究的为之甚少,科研力量投入和科研成果很少。二是政府对有关科研项目的资助政策和机制不够明朗。开辟慈善文化教育研究的新领域等于增加了既定科研经费的开支负担。因此,教育科研管理面临着增大的科研创新需求与有限的科研投入之间的矛盾。因此,笔者建议:建立政府投入、社会各界支持的多元化、多渠道项目投入机制,以推动慈善文化教育研究的健康、平稳、有序发展。

(1)将慈善文化教育研究列入政府专项资助计划

慈善文化教育研究需要政府的关注和支持。教育研究需要政府的支持和资助。惟有获得政府支持、有一定科研经费投入的科研项目才具备了项目的组织和人员保证,为项目启动奠定前提基础。惟有获得政府支持和认可的科研项目成果,才有可能实现决策转化的根本目的。慈善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作为教育科研的一个部分或方面,与其他科研项目具有共同的性质和需要。因此,公益善教育研究应该把积极争取政府的关注、支持和资助,作为科研项目运作的起始点。

建议将慈善文化教育研究列为政府专项资助计划。教育科研经费是政府财政支出的既定计划,支持和资助慈善文化教育科研应在政府预算范围。慈善文化教育研究是教育、慈善事业以及社会改革发展中提出的新问题、新课题,该项研究将对我国教育及慈善文化事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政府应给予特别关注和资助。建议将慈善文化教育研究资助作为专项列入政府预算之中。慈善文化教育研究若能获得专项资金划拨,不仅能确保项目经费的落实,而且,增大的政府投入将减轻由于科研创新带来的科研单位的经费负担,有利于提高科研单位或部门科研创新的积极性,促进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

(2)积极构建慈善文化教育研究的社会投入机制

政府财力对教育科研支持的有限性。目前,对于专门从事教育科研的机构或部门,政府安排的科研经费十分有限,这种状况实际是在鼓励科研部门进行低成本的科研运作,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在保证科研质量前提下科研成本的客观性以及科研创新发展过程中对经费需求的客观变化。社会和教育的快速发展要求科研的迅速跟进,日新月异的教育科研事业需要更大规模的经费支持,而目前政府对教育科研投入已难以保障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科研事业的实际成本支出,政府经费投入与教育科研的客观需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落差。如,科研工作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公共仪器设备由于经费不足,难以进行投入或更新,这种现状严重制约了科研的效率和质量,科研工作要有大的作为,举步维艰。科研工作者创造的社会价值与其享有的工作环境、条件好比:输出的是“脑汁”,而输入的却只是“草”。政府对教育科研经费投入的相对不足是不争的事实。

科研创新带来增长的经费需求。慈善文化教育研究具有特殊性。慈善文化教育科学研究是对一个新领域的开发或者是“新学科”、“新课程”(我们暂且这样表述)的创新,在我国,没有成熟的理论参考、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利用。因此,对它的研究与开发需要更多的人员投入和经费支持。大量的前期调查、大量的国外资料引进与借鉴,以及大规模的学术研讨、教材建设、教学软件制作等都将增大科研经费开支。课题规模大、难度大、涉及面广泛等都决定了其对科研成本需求量的增大,使本来就非常窘迫的科研经费更加难以负担。因此,仅仅依靠政府有限的财力和科研投入将难以保障项目的尽快启动、经费的足额及时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迟滞项目的正常运行。

教育科研需要社会力量资助。毋庸置疑,慈善文化教育研究需要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也需要力争取得政府的支持。但在有限的政府能力与财力不可能很快解决研究项目的所有经费缺口、包办所有问题的情况下,就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教育科研经费保障体系中的特殊作用。从根本上讲,这应当看作是对教育科研经费政府投入缺口或科研成本差异的补偿,既是对政府职能的必要补充,又是推进教育科研改革的内在需求,也是科研项目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建议构建慈善文化教育研究的社会投入机制。

(3)慈善文化教育科研社会投入机制的几种可能模式

根据慈善文化教育研究项目的需要,在争取一定的政府投入,解决一部分基础科研经费的前提下,可以考虑以下几种社会投入模式的建构。

第一、教育科研部门与慈善机构项目合作模式。即,由教育科研单位或部门承担项目研究任务,由慈善机构负责项目经费募集,共享科研成果的合作方式。这种合作模式双方的合作对象单一。对于科研部门来说其优势在于,有利于集中精力搞科研,有利于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教育科研部门要积极争取与慈善机构、基金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努力争取慈善机构提供的资金募集服务。

第二、教育科研部门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个人等项目合作模式。即,由教育科研部门以慈善文化教育研究项目吸引投资,寻求项目合作伙伴,由合作伙伴提供项目资助。而项目所需资金可能需要多个合作伙伴。因此,科研部门面对的是一个或者更多情况下将面对多家合作伙伴,即,由多家机构和个人共同承担项目经费资助。这样,实际上就将资金的募集和项目研究双重任务集于一身,科研部门需要抽出一定人力和精力用于资金募集,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行政工作量。但是,这种合作模式减少了资金投入和使用的中间环节,有利于科研经费的使用及资助主体对资金去向的督导。

第三、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经费募集模式。即,运用以上某种合作模式募集经费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两种资金募集方式结合进行。或由于慈善文化教育研究项目的复杂性,涉及面广、研究程序繁琐、工作量大等等,科研经费需求量较大;或由于慈善文化机构的能量有限或科研部门资金募集经验缺乏等等,很有可能运用某一种资金募集方式不能使项目经费足额及时到位,满足科研经费所需,就需要运用多种方式合力推进。因此,要根据项目运行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方式方法,以确保项目的健康、平稳、有序地进行。

2.构建专兼结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研究机制

目前,相对于其他研究而言,在我国从事慈善文化教育研究的人员数量、成果比例都为之甚少,专门从事慈善文化教育研究的机构或部门更是寥寥无几,薄弱的慈善文化教育科研现状没有也无法为我国慈善文化教育以及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因此,有必要重视和加强慈善文化教育研究和组织机构建设。

(1)慈善文化教育研究应该首先进行机构组建。一定规模、数量的专业研究机构相对于慈善文化教育这个新事物的发展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应加强慈善文化教育研究的组织建设。政府、社会、科研部门等应提高对慈善文化教育研究意义的认识,加强研究力量投入,在条件许可情况下抽调专门力量,组建研究机构。有条件的社科及教育研究单位可组建专门的慈善文化教育研究机构。

(2)慈善文化教育研究应构建专兼结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研究机制。由于慈善文化教育研究是涉及教育、慈善以及社会公益事业等多方面、多领域的交叉学科,因此,科研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基础,具有多方面的人才需求;慈善文化教育研究不仅涉及面多范围广,而且关系教育改革的全局。因此,项目研究不仅需要科研人员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结构,而且需要社会各界专业人员参与项目策划。因此,慈善文化教育科研项目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机制。可以考虑,构建以项目发起单位为牵头和科研主体、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及科研管理部门为指导、以各地教育科研院所、各级学校教师、慈善文化专业人员以及志愿者等各界人士广泛参与的科研机制。

(3)多元化慈善文化教育研究机制的具体设想

第一,构建“专兼结合”的科研团队。即构建以教育科研专业人员为主以慈善从业人员、学校教师、高校相关专业研究生为主体的志愿者等兼职人员为辅的专、兼结合的科研队伍。形成学科交叉、优势互补、各尽所能、调动各方人员潜能、发挥各方人员优势的全方位科研工作格局。通过整合、凝聚各方研究力量,从组织上保证参研人员及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以确保科研的质量。

第二,构建国内外信息、学术交流平台和科研互动机制。搭建信息交流和科研交流平台。慈善文化教育研究涉及我国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需要听取来自各地教育、科研、慈善及社会各界的观点和呼声,需要在最广大的范围借鉴汲取方方面面丰富的思想材料和科研成果。因此,需要搭建信息交流和科研交流平台。一是可以组织学术研讨会议。要以慈善文化教育研究发起地区和发起单位为牵头和主办方,协调各地、各方,以慈善文化教育与研究为主题,积极组织全国范围的专题研讨和学术会议,并以此为基础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二是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构建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如建立慈善文化教育研究网站或专题网页等等,加强科研信息和科研问题的交流,提高信息和科研交流效率。慈善文化教育研究只有汲取当代教育科研的丰富营养,获得教育、科研等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才能富有生命力并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行国内外科研互动。同属于公益事业研究的不同研究机构有具有共性,各公益研究部门之间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可以进行横向学术、科研交流和合作互动。我国慈善文化教育研究应与国外慈善文化组织、教育科研机构以及学校等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关系,加强与境外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慈善文化教育研究不能忽略和放弃任何有助于自身发展的任何有利因素,要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条件丰富和发展自己。

第三,构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科研决策机制。慈善文化教育研究不仅涉及教育内容改革、涉及我国教育决策及整体发展,而且对我国慈善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慈善文化教育研究需要有较高水平的科研策划或科研决策。因此,项目应构建由教育、科研、慈善组织、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等专业人士共同组成的慈善文化教育研究决策团队,进行项目重大问题的研究与谋划,提高项目策划的科学性,确保研究成果的质量。(齐兰芬,亢晓梅,齐征,王萌,黄建玲执笔)

【注释】

(1)韩帅,靳力,略论我国传统社会的慈善文化,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2期

(2) 唐卫毅.慈善事业需要慈善文化的感染[N].扬州日报,2005-11-28(C04).

(3) 周振林.中国的慈善文化何日能光大[OL]

(4)周振林.中国的慈善文化何日能光大

(5) 唐宋.慈善离不开文化的涵养[N].人民日报,2006-5-19(005).

(6) 同一

(7) 同一

(8) 唐宋.慈善离不开文化的涵养[N].人民日报,2006-5-19(005).

(9) 唐卫毅.慈善事业需要慈善文化的感染[N].扬州日报,2005-11-28(C04).

(10)高初建,中国会不会有比尔·盖茨 兼说中国慈善文化2007年9月6日中华工商时报

(11)高初建,中国会不会有比尔·盖茨 兼说中国慈善文化2007年9月6日中华工商时报

(12) 慈善事业并不仅仅是富人的专利 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12月05日

(13) 慈善事业并不仅仅是富人的专利 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12月05日

(14) 顾俊. 慈善文化现代化的“门槛”[J].人民论坛,2006,(18).

(15) 范宝俊,等.传播慈善文化促进社会和谐[N].沈阳日报, 2007-9-2(004).

(16)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编撰处,p301

(17)王卫平,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J].江苏社会科学,1999(2),p116

(18)高志华,论慈善[J]中国社会工作,1997(3),p9-10

(19)程立涛、孙国梁,论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道德主体[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p17

(20)徐麟,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p28

(21)加里·贝克尔著,王业宇、陈琪译,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1995,p321

(22)同上

(23)黎 昕 发展我国慈善事业的若干思考[J]《福建论坛》2006.10

(24)廉颖婷、张有义 回归民间还是政府主导 中国慈善立法争议中提速 [z]法制日报2007、9、3

(25)王辉耀 中西慈善文化现象和渊源比较《乡音》 2007年05期

(26)常烨,构建慈善文化对当今慈善事业发展的启示[J].南方论刊,2007(6),p97-98

(27)孔润年,慈善事业与慈善文化[J].慈善事业与社会文化,p62

(28)肖国飞、任春晓,论慈善文化的道德意蕴[J].中州学刊,2007(1),p141

(29)高红、李学卿,论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慈善文化[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7(5),p53

(30)李培林 善事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J]2005年1月21日

(31) 范宝俊,发展慈善事业 共创和谐社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社会学会、无锡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华慈善文化(无锡)论坛暨首届市长慈善论坛的主题报告。

(32)李培林 善事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J]2005年1月21日

(33)范宝俊 中国慈善事业面临的形势与任务[Z] 2006-5-29

(34)唐 宋,慈善离不开文化的涵养《人民日报》2006-05-19

(35)范宝俊 中国慈善事业面临的形势与任务[Z] 2006-5-29

(36)李玲修,志愿精神在中国,北京国际志愿人员协会发言者

(37)张敏 公众参与才是慈善的真谛—中国慈善事业调查,工人日报2006 年 02 月 05 日

(38)李培林:善事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5-05-25

(39)李寿和,高职院校慈善文化的培育[J].教育探索,2007(10),p27

(40) Learning to give Kathryn A Agard. Principal Leadership.(High School Ed.).Reston:Sep 2004.Vol. 5,Iss.1,p43-46 (4 pp.)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