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确定学校慈善文化教育基本框架

确定学校慈善文化教育基本框架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慈善素养是现代社会发展对青少年综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其培养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现代慈善文化教育。在校园内进行的培养青少年现代慈善意识和行为的教育就是学校慈善文化教育。学校慈善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爱心、感恩、利他和参与。因此,应该围绕以上要求来进行慈善文化教育的框架设计。要将学生慈善理念的培养和慈善行为的养成纳入教育体系之中。学校还应承担慈善专业理论教育和慈善事业专业人才培养的任务。

(四)确定学校慈善文化教育基本框架

现代慈善素养是现代社会发展对青少年综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其培养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现代慈善文化教育。在校园内进行的培养青少年现代慈善意识和行为的教育就是学校慈善文化教育。学校慈善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爱心、感恩、利他和参与。因此,应该围绕以上要求来进行慈善文化教育的框架设计。

1.慈善理念教育

慈善理念教育应当作为学校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重要内容。要将学生慈善理念的培养和慈善行为的养成纳入教育体系之中。要在校园倡导慈善理念,营造慈善新风。要通过学校一系列教育活动,营造慈善校园文化,形成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服务人的价值观。要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爱心的公民。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好公民。

2.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道德理念教育

学生作为祖国、社会和慈善事业的直接受益者,要培养他们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情怀。学校应有意识加强对困难学生的助后教育,培养学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恩意识,和报效祖国、回馈社会的责任意识。

3.政策、法规、行为规范等基础知识教育

学校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设相关慈善知识课程,让学生有系统、分阶段地了解慈善事业的意义、作用、宗旨以及政策法规和行为规范等知识。

4.慈善参与教育

在学校设立具有实践内容的公民服务课程。通过亲身参与,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精神和行为实践。

5.慈善事业专业人才培养

学校还应承担慈善专业理论教育和慈善事业专业人才培养的任务。目前,我国大学和职业院校中设有慈善文化教育专业和人才培养计划的为数极少,慈善专业人才产出率底这也成为制约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瓶颈。我国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应当加强和扩展慈善专业人才培养,包括加强科研和师资力量、改革完善慈善教学体系、加强和增设慈善专业、扩大招生计划等等。要改变我国慈善事业人才难觅的尴尬局面,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