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在慈善文化教育中的责任

学校在慈善文化教育中的责任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务之急是对青少年进行慈善文化教育。慈善意识是青少年健康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慈善文化教育是培养青少年一代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民族精神的主要渠道和基本途径。学校在青少年慈善文化教育发展中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慈善文化教育有助于弥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行德育中的缺位。学校开展慈善文化教育正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少年进行道德规范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举措。

(二)学校在慈善文化教育中的责任

教育是慈善事业发展的根本,从青少年教育抓起,才能使慈善事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力量。学校在青少年慈善文化教育发展中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应成为青少年慈善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

当务之急是对青少年进行慈善文化教育。慈善事业的发展有赖于全体公民的关注与参与,而青少年是未来从事慈善工作和慈善事业的主体,是我国慈善事业的希望所在,没有青少年慈善意识的觉醒,就不会有中国慈善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青少年慈善知识的获得和慈善意识的觉醒不可能自发完成,这就需要教育,慈善文化教育一定要从青少年抓起。2004年进入《胡润慈善榜》的内地慈善家,仅有17位来自《胡润百富榜》。2007年5月,福布斯宣布:取消中国慈善榜,原因是“慈善事业还未成为中国企业家的共识,气候不成熟。”有学者认为,等人成年了,再教育他奉献爱心为时已晚,社会、学校和家庭要从小在孩子心中播种爱心的种子,要从小灌输爱的理念,要让他们从小受到“人心向善”的熏陶,要教育他们把献身公益作为自身的追求

学校应该是青少年获得系统的慈善知识、接受慈善理念教育的主要渠道。因为,青少年接受教育、获取知识以及世界观形成的最佳和持续最长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慈善意识是青少年健康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慈善文化教育是培养青少年一代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民族精神的主要渠道和基本途径。青少年们在各种形式的学校慈善文化教育和慈善活动中深刻领会中华民族“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传统文明,亲身感受同胞兄弟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从而净化他们的心灵。这种民族精神的传承将从根本上提高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学校在青少年慈善文化教育发展中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对青少年进行慈善知识普及和慈善理念培养是各级各类学校育人的职责所在。学校作为育人的基地,有责任培养学生的慈善理念、有义务在青少年心中播种爱的种子。学校不仅要为国家输送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更要为社会培养具有崇高精神和优秀品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为社会输送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也要为社会输送慈善家。

慈善意识培养是学生自我完善与发展的需要。有研究者对大学生的慈善意识培养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大学生是可塑性非常强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善心更为纯洁和真诚,利他主义的思想非常明显,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注,使命感尤其强烈。对大学生进行慈善意识培养,是造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力量的需要,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道德意识的需要,也是实现大学生自我完善与发展的需要。当前培养大学生慈善意识的途径有学校、家庭、社会和国家等,研究者认为,最重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如在大学中设置课程;塑造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组织社团活动等。(38)

慈善文化教育有助于弥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行德育中的缺位。转型期社会环境泛商业化的影响,成人世界里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正在侵蚀着新一代青年。慈善事业倡导人们对善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对社会的负责,有助于青少年发扬我国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以利他主义为价值观、以奉献爱心为宗旨的慈善事业无疑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识别能力和道德素质的一个重要载体。学校开展慈善文化教育正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少年进行道德规范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举措。慈善文化教育作为一个有效载体,就是要帮助学校弥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行德育中的缺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